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目的、行为、代价三者关联法,分析不好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目的、行为、代价三者关联法,分析不好行为的代价 学习目标: 当学习者面对不好行为时,能用目的、行为、代价三者关联法,分析

开场: 【打招呼】大家好,相聚是缘分,读书是福分。我是一级拆书家央央,今天带拆的是2-2。
【分组】为了便于大家充分交流,我们先分个组。我们分成两个组:土豆与未闻一组,马俊杰与燕儿一组。
【FAB法图书介绍】
下面进入图书介绍环节。
【F】
《家庭中的正面管教--日常教养难题的SFBT训练法》是一本把家教类的书籍,作者陈意文是台湾著名心理咨询师。
【A】
本书与《正面管教》一书不同的是将焦点法来解决家庭日常教养中的难题,书中30多个案例来自于亲子沟通实践。亚马逊网站88%以上读者给予5星好评。
【B】
B1:伙伴们,看见初入职场的小伙子有上班时常常玩手机的行为,那时你会怎么做呢?是追究问题的原因呢?还是会去寻找解决方法呢?一般人都会陷在问题里。如果你想从问题思维转向解决思维,那就读读这本《家庭中的正面管教--日常教养难题的SFBT训练法》吧。
B2:今天我们学习的片段就是帮助大家面对那些轻微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时,能用三者关联法,分析不好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激起改变的强烈愿望。
【学习目标】
希望各位跟随我完成今天RIA现场学习后,当我们面对不好行为时,能用目的、行为、代价三者关联法,分析出不好行为所付出的代价。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家庭中的正面管教---日常教养难题的SFBT训练法》

 P 113-114

    目的----孩子想借由此行为得到什么。

    行为----父母通常看见的是孩子外显的行为,孩子的偏差行为。

    代价----因为这个行为产生的不好后果。

    我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孩子之所以做一些偏差行为,多半是因为没有理解“目的”“行为”与“代价”三者之间的关联性。身为大人的我们,若是能够帮助孩子理解这三者的相关,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拓展思考的角度,更能够帮助孩子在充分理解之后,自发的修正自己的偏差行为。此成效远远大于大人唠叨。

澄清“目的”“行为”与“代价”的技能

     父母必须注意,必须说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说他们可以理解的词汇。因为恰当的语言对事情的解决很重要。比如,了解孩子行为的目的。

    父母不要问孩子:“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可以问孩子:“你做这件事可以得到什么?”

先处理我们看到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例如,小伟说脏话这个行为。

在谈论“代价”的时候,最好可以一边和孩子澄清,一边拿纸笔写下来,因为大部分人是视觉型学习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见为凭),所以当孩子看见你一条条的写出他所付出的代价时,便无法逃避他所发生的事情,甚至会很震撼,进而愿意修正自己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一定是:与孩子讨论,或是借由与孩子一问一答的状况下协助孩子整理出来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辅导的成效。而非大人单方面的一直思考,然后依照自己的想法来一一罗列,这样可就又回到大人的唠叨层面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读完了这个片段大家知道应该如何分析出不好行为的代价吗?那先听我的I讲解吧。

不这样做的坏处

一般人们面对诸如说谎、打人、指责、骂人、说脏话、开会玩手机等不好行为时,都觉得这是小事,开始不重视,不愿意改变。但是这些小小的行为若不及时处理、改正,会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工作、学习与生活。

what

“目的、行为、代价三者关联法”就是用来帮助人们分析处理不好行为所付出的代价的,从而激起改变的强烈动机与愿望。

how】

那如何用三者关联法来分析不好行为呢?

首先是澄清目的。弄清行为目的是为帮助人们看清行为背后的正向动机与正向意义。但要注意问话方式:“做这件事是想得到什么?”,如果“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就会变成找借口。

其次是重现行为。重新回顾当时做了什么事呢?有哪些不好的影响?觉察行为与目的之间的差距。

最后是分析代价。行为产生的不好结果就是代价,这一步最为重要,可通过“两方面,问答法,写代价”三步来完成。

A 两角度:从行为当事人与行为涉及人两角度来分析该行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B问答法:如果是指导他人,则需要采用一问一答对话讨论来进行。如果是自我反省,则可以自问自答。

C写代价:边讨论边用笔逐一写下那些代价。写下来的好处是能看得见,触动更大。

这样做不仅能够分析出行为的不良后果,而且能激起改变不好行为的强烈动机。

预防异议】

{异议一}也许你好奇,不好行为是不是那些违法的事呢?是不是重大错误呢?我们这里所讲的不好行为是指稍稍背离了社会规范的行为,也就是平常所讲的小错误。如上课玩手机、骂人、上班不好好工作等。

{异议二}也许你会认为“目的、行为、代价”三者关联法是针对孩子的,对我们成人有用吗?其实我们成人在工作、生活、人际沟通上也会有不好行为呀,比如唠叨、指责等等,也需要改正呢。

{异议三}也许你认为这些都是小事,需要改吗?是的,这些行为确实对社会并无重大损害,只是轻微偏离规范,但如果睡懒觉、指责、一说就哭等行为影响了工作、学习与和谐关系建立,那最小也要修正它。

{异议四}你还会有疑问,那我是先处理行为,还是先澄清目的呢,这取决于“行为本身”,关键是要分析出不好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给大家讲讲我自己的经历吧。

反例】当学工办主任时,来了一位学习服装设计的辅导员,我辅导她写新闻稿,讲了好几次都没学会,我就开始抱怨、责备,“这都学不会,讲了几遍了。”“这里应该这样改呀。”开始她还笑笑。渐渐地只要她做错事我就开始说她,我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差,最后我们相互抱怨,有时甚至不理。但我想,我这么辛苦地指导她,帮她成长,居然还不领情,这是为什么呢?我十分痛苦,甚至有些沮丧。

正例】怎么办呢?我想到了“目的、行为、代价”三者关联法。

第一,澄清目的。我想让辅导员学会新闻写作,并快速成长为一名能独立做事的辅导员,更想树立学工办主任的威严。爱之深,责之切啊!

第二,重现行为。当辅导员写不好新闻稿时我用的是严厉责备。“指责”这个行为,短期是有效的,但时间一久反而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分析代价。那“指责” 这一行为要付出哪些代价呢?我拿一张纸写下了不良后果:1.心情不舒畅;2.恶化关系;3.不良的评价;4.威严树立不起来;5.自我评价低;6.辅导员就不思考了;7.辅导员失去成长机会……

不写不知道,一写吓一跳,一个“指责”居然要付出那么多代价,真是得不偿失呀!我必须改掉“指责”的毛病。我用半年时间,我们关系才得以修复。

“目的、行为与代价”是关联着的,我们再回顾下处理不好行为的方法是:第一,澄清目的;第二,重现行为;第三,分析代价。

【适用条件】此方法适合所有需要修正的不好行为。运用范围广,小孩,大人都可用,引导他人反省自我都有效。我例子是用来反省自我的,片段案例则是用来指导他人的。但有些场合不适用的,比如说对重大犯罪行为的惩罚,后续行为如何修正也不在这个范围之内。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学习者经验

   我的I讲解环节就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运用步骤会有一个基本了解。接下来是规划运用环节。

  分步催化1】各位,请大家认真听一听,未来一周或一个月内,哪个不好行为你是最有可能会出现?是什么时候?对什么人?什么事?比如骂人、唠叨、指责、拖延、睡懒觉、刷手机……,请思考1分钟,这里只需要想出这些不好行为就可以了,稍后我们再思考具体行动。

  学习者案例记录

  燕儿出现不好行为是骂孩子,未闻的不好行为是抱怨,俊杰分享的是指责同事,土豆也是指责孩子。

  A2催化学习者运用

分步催化2感谢每位小伙伴的分享!现在请大家设想一下,下周一你醒来了,洗漱打扮后,吃完了早餐,开始今天的工作,刚才分享过的不好行为啥时候最有可能出现,出现了你会怎么做呢?方法肯定很多,请用今天学过的“目的、行为、代价”三者关联法来分析你的那个不好行为,关键是要写下这个行为所付出的代价。

2分钟写下后在组内交流,然后我们请一位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应用。嗯大家可以想想写出这些代价有什么感觉呢?

学习者案例记录

【俊杰的分享】刚才的不好行为是指责。因为年会到了,我与伙伴们一起搞活动,我的目的是想让他们承担起自己的职责,不要延期把材料给我,想把事情做得更好(澄清目的)。我的行为是态度不佳,会指责、骂他们(重现行为)。我付出的代价就是影响工作关系,工作不配合,降低我在公司中的形象等等(分析代价)。所以我觉得需要改变这种不好行为。

【燕儿的分享】我是一年级小朋友的妈妈,学习习惯不好,比较磨叽,常常陷入拉锯战。希望她快一点,因此会唠叨她(重述行为)。目的是让孩子快速完成作业,行为习惯好一点,变得更加优秀(澄清目的)。我唠叨的行为所付出的代价第一是孩子心情不好会哭闹,第二是孩子自信心下降,第三对抗过程中我的心情也不好,第四,情绪受影响,常常发火,影响自己的身体,第五导致孩子的叛逆,不听大人的话(写出代价)。分析完了这些代价后,燕儿觉得自己的行为要改变,愿望就被激起来了。

【结束语】今天拆书活动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参与。

分享环节总结俊杰与燕儿都分析非常好,而且路径不同,俊杰先从目的入手,而燕儿则从行为处理入手,但两位最终都写出了行为的代价,表示需要改变。燕儿特别想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这种不好行为,这为下一个拆页片段的寻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