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晚上好。我叫贾媛,我的三个标签是时间管理践行者、终身学习者以及演讲爱好者。
分组:
现在轮到我给大家进行拆书的分享,今天来了6位小伙伴,我们先分下组,3人为一组,左手边为一组,右手边为一组。
图书介绍:
番茄工作法由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在1992年发明,并在数年间在全球普及,被无数的人学习和应用。而这本《番茄工作法图解-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方法》是瑞典人史蒂夫实践番茄工作法的一本体会书。作者史蒂夫从事IT行业,已经学习和应用番茄工作法好几年,然后开始教别人用,并写出了这一本书。全书以作者自己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番茄工作法,包括如何记录活动以及如何挑出最重要的任务。同时,以美妙的图画形式,将工作法的概念进行了视觉再现,是一本抽象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番茄工作法入门书。
番茄工作者的一天具有以下5个阶段。
※ 计划:在一天的开始,从积压的工作(称为“活动清单”)中提取最重要的活动,填写到“今日待办”表格中。这就是你当天的自我承诺。
※ 跟踪:确定当天活动后,扭启25分钟的番茄钟,从当天活动的第一项开始进行。在每个25分钟的时间段(称为一个番茄钟)内,你要收集一些过程指标,比如计算遇到的中断次数。
※ 记录:在一天结束时,将当天收集的数据归档,写入“记录”表格。如果你跟踪了中断次数,就把中断次数写下来。
※ 处理:从所记录的原始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例如,可以计算在每个25分钟的时间段,平均遇到几次中断。
※ 可视化:最终你要将信息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从中找出改进流程的思路。;如果你想获得最适合现实情况的工作习惯,在自我调整过程中,基本上每天都要做这样的回顾。;在每天开始时,进行计划;每天结束时,进行记录、处理和可视化;在两者之间,进行对25分钟周期循环的跟踪
【why】我先给大家分享两个调研,第一个对于上班族而言:“员工在办公室上班,大约每3分钟就会被打断一次。在电脑屏幕同时开启的窗口数,平均为8个。”
对于不是上班族而言,“人类有一种思考方式叫做“自动化思考”,它是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中做出的思考。在我们的意识中,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会不断地产生与事情毫无关联的思考,据说每个人每天会出现700次自动思考”。
这两项调查研究表明,现代人的专注力严重缺乏。思考下自己:你已经多久没有经历过“一心一意工作,抬头发现天已黑”的那种心流状态了呢?假如你总是无法专注起来,那么你可以尝试利用番茄工作法这个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方法,来提升自己的专注力。
【what】可能大家会认为番茄工作法的工作原理其实也很简单的,不就是25分钟专注时间+5分钟休息时间么??其实不然,这只是番茄工作法四阶段中的一个阶段而已。它实际包含计划阶段、执行阶段、分析阶段、调整阶段。
【how】具体是怎样,又如何做呢?现在给大家介绍下:
第一步:计划阶段。即为在一天开始时,从活动清单中提取最重要的活动,然后形成“今日待办”。特别强调要优先做重要的事情,并附带今日完成的承诺。
第二步:执行阶段(包括追踪和记录)。也就是用25+5分钟来循环做番茄了。
这个阶段在刚开始运用番茄工作法的时候,可能会有不专注或大脑自动思考的情况出现。但如果能刻意练习,可通过节奏的力量经过一段时间形成条件反射,即为钟响时则自动进入大脑专注状态,钟再响时自动进入大脑发散模式。这样可提高番茄工作法的效率。
第三步:分析阶段。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可以对执行阶段记录进行分析,特别是对目前影响专注的因素做分析,比如记录中断次数,中断类型(比如是自己经常被同事打断,还是自己脑子里老是想那个未完成的项目等等),某类事件花费的番茄。
第四步:调整阶段。根据第三步的分析结果,为了提高效率进行改进。比如和同事约法三章,规定某时段内不要来打扰,或是换一个工位办公,等等。不管怎么样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改进。
【where】番茄工作法更加适用于自己需要提高效率工作的情景,不太适合沟通、会议、跑步等情景
拆书家提问设计
请每位小伙伴回忆一下,自己需要高效地完成一个项目方案或者完成领导布置的总结PPT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办法高效完成任务的经历或者自己想要高效工作,却无法专注的经历呢?
拆书家提问设计
各位小伙伴们,在未来的某个日子,你如果必须要集中精力去完成的某件事,比如写一篇简书稿,出一篇拆书稿等,经过今天的学习,你将如何去做呢?请在便签纸上写下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的规划吧。记得要符合smart原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