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原书第2版)(珍藏版)》 所属活动: 阅苏分舵 TF2-4 练级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阅苏分舵 TF2-4 练级 学习目标: 运用行为方式回顾+改变主管臆断

开场:

 自我介绍/学习目标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长亭短亭,它取自李白的一首诗,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如果学习是一个旅程,希望我这个亭子能让大家旅途劳累的时候小憩片刻,获取能量。

那我的三个身份标签是

1.       学习爱好者,目前是我们阅苏分舵的会员发展长老,一级拆书家

2.       外企职员,从事采购工作十余年,主要是机械和过滤行业

3.       SI家庭教育咨询师

 我们今天一共有4位, 现在分成2组。

【学习目标1

大家通过拆页一的RIA现场学习,当我们发现自己在对话过程中产生沉默或暴力的行为时,运用行为方式回顾,去验证自己最初的想法是否正确

 【学习目标2

当我们验证出想法错误时,如何改变呢,就来到我们第二个学习目标,通过拆页二的RIA现场学习,运用今天所学的改变主观臆断的方法——四个提问,让自己构建正确的想法,停止抱怨问题,积极主动的承担对话责任

 

图书介绍- FAB/学习目标

图书《关键对话》

F(feature)本书是一本沟通类的书籍,作者由4人组成,都是知名顾问和讲师。本书作者团队基于20多年对全球10万多人的跟踪调查,甄选出大家公认的对话高手,找出其在关键对话中共有的特征和行为,层层剖析,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A(Advantage):一经问世便高居纽约时报、商业周刊,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首位,豆瓣评分8.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作序推荐。给我的感受是大部分问题可以通过沟通解决,在沟通中更强调是给予对方安全感,控制情绪,不忘目的,本书有很强的实操性,有具体的步骤.

 

B (Benefit)

B:这本书有什么用呢?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些沟通冲突和障碍时,这本书中我们能帮助我们避免无谓的争吵或者沉默应对,达成有效沟通的目的。对于我来说,当我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别人也更容易注重到我的看法。

 

B1:今天我分享两个拆页分别是行为方式回顾和改变主观臆断,第一个行为方式回顾可以帮助我确认形成行为的想法是否客观正确, 第二个改变主观臆断帮助我们构建正确的想法。这两个拆页有助于我们在关键对话中掌握主动权,控制自己的情绪,关注自己的目的.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1】阅读原书拆页

【片段来源】:《关键对话》 P.98

【主题】:行为方式回顾

                                              image.png

 

要想放缓转瞬即逝的主观臆断过程,避免随之出现的激动行为,你应当沿着行为方式模型一级一级地向前反推。这个过程需要费点儿脑力,首先你应当停止当前的做法,然后分析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整个反推过程如下所示。

 

●[行为]关注你的行为表现,询问:

我是否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应对的方式?

●[感受]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询问:

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

●[想法]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询问:

产生这种情绪的想法是什么?。

●[见闻]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询问:

这种想法的形成有何依据?

通过这个反推过程,你会让自己置身于思考和质疑活动中,进而改变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说意义:强调不那么做的坏处)

拆页很简单,我们来看看这个拆页讲的是什么?

Why:你所看见的听见,产生想法,想法创造了感受,进而带来了行为,当产生过激的行为,我们要分析最初想法的依据是否正确,从而避免不理智的行为。但有的时候我们的所见并不是客观的,我们只能看见我们想知道的。

 

What:上面的这个图可以看出行为是怎么形成的,这个片段告诉我们通过行为方式的回顾,依次从行为-感受-想法-见闻反推,验证我们当时想法形成的依据是否正确。

 

不这么做的坏处:

一般做法:当我们看到不喜欢的事件时,很多人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被自己内心导演的戏气死,从而导致产生错误的感受,带来错误的行为。 那这种错误的行为可能会破坏对话的安全感,让对方感到不适,可能导致对话无法继续,工作或项目不能按进度完成,让人有挫败感.

反例:

我上周末两天都要去上课,就没办法做每周一次的家庭卫生了,如果晚上回来看到家里地没拖,我又不能接受,于是和老公沟通,请他在家只要把地拖了就行,我就出门了。 晚上回到家一看,家里啥都没弄,他就躺在那里看手机,就很生气。说话就不好听了:“你看你,一天到晚看手机, 又没啥事,就不能打扫一下卫生嘛?我去上课没空,你就不能做一些吗,我都累死了”做事情的时候故意弄的很响,要让他知道我的怒火。这样根本也没解决问题,我也很挫败,为啥老是为同一件事起争执?

 How

1.       关注行为--关注我的行为表现.

(1)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问:我是否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应对的方式?

(2)        想一想,别人是怎么看待我这种行为的。当你感觉行为不对时,停下这种行为。

回到刚才的案例当中我应该怎么做呢, 深呼吸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问自己我是否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应对的方式?我已经有语言暴力了,甚至言语上有讥讽的意思,我需要停下来。肯定老公觉得我一回来就发火,要知道我平常还自诩是沟通能手呢.

2.       确定感受--发现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情绪很难,大多数人表达的字眼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感受,例如但人们说到气愤时,可实际上是尴尬和诧异。了解真实感受有助于更准确的了解问题出现的经过和原因。

询问: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用词语准确描述出自己的情绪感受,是失落、悲伤、沉闷还是无力等等?

我想了想是什么情绪导致我作出这种行为的呢,我认为老公偷懒,没有和我分担打扫卫生,把之前的委屈全都勾上来了。

3.       分析想法--质疑你的感受和想法。

提问:这种感受是否正确?因为感受源自想法,要敢于质疑自己的情绪和情绪背后的想法,注意不要把想法和事实混为一谈,

案例中我的想法对吗,我其实是应为我早晨交代的事情我认为他没做而生气,觉得他不听我的.

4.       寻找依据通过关注行为把事实和想法区分开来。有的时候我们为了摆脱困境和逃避责任,一味的把受害者想法加大,混淆了想法和事实。如何区分呢

(1)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标准来测试:我所说的事实有没有可以看到或听到的东西作为依据.(2)    它是不是确实出现过激的行为,留心是否有“过激“的措辞。

 老公说我虽然没拖地,其实我天天都扫地,我是觉得没必要拖了。 而且送孩子去辅导班也刚回来。

我仔细看看地面也还好,不是我想的那么脏。我其实是对于他不爱拖地这件事一直有看法,这次就爆发出来了.

从这个案例,大家可以知道怎么做了吗, 步骤就是:先关注行为再确定感受然后分析想法最后寻找依据.

Where那什么时候使用呢?当谈话过程或某个事件让你愤怒,恐惧或受伤的时候,你意识到自己采取了沉默或暴力的方式应对。

 

【预防可能的异议】

可能有些小伙伴会说,如果我老是要回顾自己的行为,分析想法不断否定,岂不是什么也进行不下去了,不就变成纠结了吗?这并不纠结,是对事件的觉察和自省。我们通过刻意练习,转瞬之间即可完成这个过程,如果你想要改善关键对话的结果,就要学会回顾行为模式。当对话陷入僵局的时候,我们马上审视自己的行为原因,有助于及时停止和寻找正确方法。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显像提问:让学习者有视觉,听觉,触觉的提问

【显像提问的A1】在过去的一两周内,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工作中为了赶某个方案和同事连续加了几个班做出,当你信心满满准备和同事在会议上汇报时,发现同事已经和老板讲过了,现场你很委屈和气恼,认为他抢功劳,于是故意不理同事;或者是其他的场景。请把简单它写下来,时间是1分钟。


然后,请大家在小组内分享这件事情,并讲述一下当时导致自己产生那样的感受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你当时认为自己产生那样的情绪和行为是正确的吗?待会我会请一位小伙伴站起来分享一下。时间是3分钟,现在开始。

 分享者:南怀/凌云

1.老板觉得A的工作量太大,和A说把工作分给B,但老板自己并没有和B提前沟通此事。 AB沟通时,B表示不接受,A很生气。 找过领导反应过,然后和B在说此事,但B还是不愿意接受. A现在很为难。

2. 卡车司机看到对面过来的小车司机对他说“猪”, 卡车司机很生气怒怼回去“你们全家都是猪”,继续开车一拐弯,发现前方都是猪,卡车陷在猪群中,无法动弹。

 

【反思加工A1+】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时光倒流,回到刚才的场景,你会如何用刚才学的方法去进行想法的回顾,识别到你当时的行为、感受和想法等因素。

给到大家1-2分钟时间写在便签纸上,之后根据情况邀请1位小伙伴进行分享。

分享者:凌云

按照第二个案例回顾:

1.       关注行为表现—是否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应对的方式?卡车司机骂了对方“你们全家都是猪”表现出暴力的行为

2.       确定感受卡车司机很愤怒。行为背后的情绪是愤怒,觉得被小车司机骂了

3.       分析想法认为对面小车司机对他说“猪”,是在骂他,把想法和事实混为一谈了

4.       寻找依据依据就是认为对方说猪就是骂他,先入为主了,没有把对方当做是提示。当卡机司机陷入猪群的时候明白了对方为什么说猪了.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片段间逻辑关系】

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两个拆页是一种递进关系,刚才我们通过行为方式回顾法找到了自己的主观臆断以及产生依据,发现这不是正确的想法,可是该怎么去改变自己的想法进而构建正确的想法呢?接下来的这个片段会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R2】阅读原书拆页

片段二

《关键对话》原书第2 P107-108

改变主观臆断

了解到在自己的脑子里形成的错误想法之后,我们要学习的是该怎样消除想法。意识到自已正在为错误行为寻找借口时,对话高手会暂停交流,努力改变错误想法,构思正确想法。所谓正确想法,指的是那些可以引导积极情绪的想法,因为只有积极的情绪才能导致对话等健康的应对方式。

那么怎样才能把错误想法变成正确想法呢?你应当改变主观臆断,因为错误想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即缺乏完整性。错误想法会忽略关于自我、他人以及我们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关键信息。只有把这些重要的信息综合起来,我们才能把错误想法变成正确想法。

要想弥补错误想法中遗漏的细节,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很简单,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把大反派変成正常人,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具体方式如下所示

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

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这个问题可以帮助你面对事实,让你意识到或许自己也是间题出现的一部分原因。换句话说,你并不是事件的受害者,而是问题的参与者。当然,这么说并不表示你一定怀有险恶的行为动机,或许你的错误只是一种无心之失。但不管怎样说,你多少还是有责任的。

    把大反派変成正常人

一个理智而正常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把对方视为充满人性的人。在寻找这个问题的各种答案时,我们的负面情绪会逐渐淡化,以同情感取代苛刻的负面评价。回想我们粗暴对待他人的方式,我们的个人责任感会逐渐升华,摒弃浅薄的自我辩白.

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在对话中抱怨无力改变的事实,你可以通过反思初始目的的方式去改变错误想法。你可以问自己:

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我希望为自己、他人、我们的关系实现什么目的。

要想实现这些目的,现在我该怎么做?

 

玛利亚的经历

(背景)玛利亚是一位文案创意人员,她现在感到很烦恼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她和同事路易刚刚和老板开完创意审核会议,在会议上两人应当共同演示一起构思的创意,令人气愤的事,玛利亚会间出来休息了一下,路易趁这个机会自己完成了演示,把两人共同提出的策划说成是自己的功劳,老板询问玛利亚意见时,她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

(玛利亚的处理方法)玛利亚赶到既屈辱又愤怒,所以路易希望她打印文件时,玛利亚说:“你想要那份文件是吧?没问题,要不要给你来一杯咖啡或一块蛋糕啊?”然后翻着白眼扬长而去。面对玛利亚的风凉话和讥讽,路易感到莫名其妙,可想而知,两人再次合作时,谁都没有好脸色。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说意义:强调不那么做的坏处)

I讲解的时候多询问学习者“理解了吗”)多强调How的步骤

Why:当我们不愿消除错误的想法时,会固执的认为问题是由对方引起的,这样不能解决问题。对话过程中,那些可以引导积极情绪的正确想法可以让对话更为客观,氛围更加安全。

What:当我们意识到想法错误了如何变成正确的呢,错误的想法通常缺乏完整性,我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把遗漏的细节弥补上,重新整合重要的信息,进而把想法纠正过来。

不这么做的坏处:

一般做法: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想法错误,却因害怕承担责任逃避,把问题归咎到别人身上。这样导致自己被动,把主动权放到别人的身上,行动力会弱,缺少自己的判断。

 

How

从原文上看,作者给出了三个方式1. 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2. 把大反派変成正常人;3. 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有点书面,那我们结合原文案例看看该怎么做,更容易操作

 

1.       反求诸己 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问自己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这个问题可以帮我们厘清事实,是否故意逃避自己的责任,而一味的把问题推在别人身上。

玛利亚发现路易独自向老板汇报工作时,我觉得应该问路易为什么这做。如果利亚这么问了,就能和他展开对话,帮助他们更好地合作。但是玛利亚没有问,随着愤怒情绪的增长,玛利亚对这个问题越来越不关注了.

2.       摆正心态 把对方当做一个正常人而不是大反派。 问自己:一个理智而正常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一步主要是为了消除我们的负面情绪,我们要学会不在关注对方的行为。

路易的确很关心如何提出高质量的创意,或许他只是没有注意到,其实玛利亚和他一样希望这个项目取得成功。”

3.       找回初心 找回当时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希望达成什么样的结果。问自己: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玛利亚希望和路易形成彼此尊重的合作关系,希望自己的工作表现能得到承认。

4.       开始行动 这一步可以化被动为主动。

问自己:要想实现这些目的,现在我该怎么做,我能做的第一小步是什么?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地方,我能采取什么行动?

玛利亚告诉自己“我要和路易约个时间好好谈谈,探讨一下该怎样合作。”

 Where 当我们陷入受害者心态时使用,让自己及时改变主观想法,回到初始目的。

意译案例:

正如文中玛利亚的情况类似,我也有一个类似案例:

工作上我每个月要提交报表给领导,报表中有组数据需要根据另外部门提交的数据计算出来,但前几次,这位同事总是到最后才提交,留给我的时间特别少,每次都要加班来弄。心理有怨言,但一直忍着。 后来工作上有一次这位同事需要我的数据,我就没好气的说:“你每次给我那么晚,怎么和我要就这么急啊”。说完,我也感觉不太好,很尴尬。

我该如何做能从主观臆断中走出来,回到健康的对话中呢?

1.       反求诸已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问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其实在前两次发生之后,可以找这个同事聊一聊,问问遇到什么问题了,同时告诉她,拿到这个数据还是时间整合的。

2.       摆正心态,把对方当做一个正常人而不是大反派,心中不再有评判。问自己:一个理智而正常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个同事也不是十恶不赦的,平常人还算好相处,可能月底她的工作也很忙。

3.       找回初心,问自己: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我希望在工作中大家互相帮助,也便于我的工作得到老板嘉许。

4.       开始行动,现在开始让自己主动起来,我能做的是什么呢?第一步感谢这个同事每个月提供数据,然后告诉她我当前的工作,表达希望下次能早点提交的请求。


【预防可能的异议】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问,如果确实是对方的错,这是不是在为他的错误行为找借口呢。即使是对方的错,我们也要控制好自己,目的是为了改变我们自己的错误想法和情绪,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情绪方式。

如果我们固执的认为问题是对方引起的,自己无辜,那么事情根本无法得到解决,对话不能继续下去,与我们从初衷相悖,可能还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不好的影响。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促动参与

接下来我们进入现场演练环节,根据刚刚学到的:改变主观臆断,模拟下面的这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场景: 王伟和李华是同事,他俩在一个项目中表现优异,受到领导嘉奖。最终公司决定晋升一人,经过一番观察,王伟晋升为经理,而同样工作能力优秀的李华却没有得到晋升,为此李华闷闷不乐,认为王伟暗箱操作了,作为李华的好朋友杨东,你该如何开导李华呢。

请小组成员一位扮演杨东,一位扮演李华,完成以下要求:

1.确认李华目前的主观臆断是什么?

2.请杨东应用片段中的方法引导李华改变自己的主观臆断,构建全新的想法,引导李华思考出这件事情的解决方案。

3.请把解决方案写在白纸上。

请注意:重点在于应用这三种方式(四个问题)来引导,练习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应用

时间是10分钟,现在开始

演练记录

杨东: 李华,看你闷闷不乐的,咋啦?兄弟!

李华:别提了,上次和你说公司准备晋升一个经理吗,我准备了很久,结果王伟上去了,我觉的我比他优秀多来。我上次看到他和老板喝茶,肯定是拍马屁!

杨东:在这件事上,你觉得自己没能得到升职,自己有什么责任吗?反求诸己 -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

李华:我可能和老板之间的沟通少了。其实上次那个项目我有很多想法,很想和老板沟通,但顾虑太多,结果错过了。

杨东:还有其他自己的责任?

李华:可能上次那个项目王伟做的太漂亮了。

杨东:你说看到他和老板喝茶,觉得他拍马屁。其实王伟平常也是经常和大家喝茶,那你觉得一个理智正常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摆正心态

李华:现在看来我想多了,当时有气愤,其实王伟平常和老板的沟通就比较多。

杨东:回过头来想,确实王伟晋升了。 那我们今天谈一下你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找回初心

李华:其实我还是希望得到老板的认可,认可我的工作能力。

杨东:那既然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想法,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做?(开始行动)

李华:我当然还是得到老板肯定,下周二正好有个项目,我好好谋划一下,利用好这一次机会,上次项目中我错过了,这次要把握住。

杨东:这就对了,下一次晋升一定有你!加油!

 

好,谢谢这两位小伙伴的演练和分享,非常形象,并给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非常好。


A2-催化应用

请大家设想一下,在未来一两周内,你会不会遇到这样的场景:

1.    在公司的一次会议上,你被同事当众问了一个你不熟悉领域内的问题,你毫无准备,非常尴尬,认为同事故意害你出丑?

请大家想一想有没有遇到和这些类似的场景,然后运用我们这个拆页2的步骤应用到这个场景中,请大家分享到便签上,然后两两讨论一下。


分享者:张然

场景:张然想得到妻子关注,在人多的时候故意刺激她。可这个时候妻子很生气,就怼丈夫的痛点,闹得大家互怼,都不开心。 接下来打算这样做:

1.反求诸己:我有什么责任呢?我发现我在这件事也有责任,知道她好面子,还当众说她,让妻子觉得没有面子。

2.摆正心态:一个理智而正常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自己平常还是很了解妻子的,不是喜欢刺激人的。

3.找到初心: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做这件事是想得到妻子的关注,

4.开始行动:以后我可以这样做:当我有情绪的时候,可以说“你这样说,我感觉你没有关心我”,而不是指责妻子。


总结

不知不觉也到尾声,总结下今天所学的东西,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关于控制情绪的拆页:一是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产生过激的行为是,通过剥洋葱式四步法,从行为-到感受-再到想法-最终确认形成想法的依据是否正确。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脑子产生的错误想法如何消除呢,大家还记的吗?  反求诸已-摆正心态-找回初心-开始行动

 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我希望每次进步一点点。 请大家对我的拆书给予评价和反馈,我们用苹果和洋葱来表示,苹果是值得肯定的地方,洋葱是需要提升的建议,请大家写在便签上,写完后请贴到【大声墙】上。


片段三
R 原文片段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A 学习者拆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