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罗罗。我的三个标签是:1. 申活的会员发展长老,想加入拆书帮的伙伴可以联系我;2. 我是一个非典型医生,所负责的患者或者门诊病人常常觉得我更适合去做脱口秀或者像郭德纲一样说相声;3. 我是一名心理学爱好者,也喜欢把学到的咨询技术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操练内化。接下来,我将给大家带来3-3的拆书。
书籍介绍:
【事件场景】我想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时候:在工作场合受到委屈不公,对待同事或客户仍然能够压抑着负面情绪、拿出最好的脾气和笑脸;然而下班之后,却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对家人或孩子大发雷霆。(学习者点头)
【提问】诸如此类的事件发生之后,你会有怎样的情绪和感受?(留白)
学习者沉思后回答:“后悔,难过,但是情绪的当下很难发现和控制,常常克制不住冲动。”
【影响】面临这种混乱的情绪状态,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就很有可能把气撒在无辜的人身上;更因为没有及时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而在事后沉浸在自我批判之中,追悔莫及。
【解决】《部分心理学》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之后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心理疗愈体系。通过阅读这本书籍,了解人格部分的存在,能够帮助我们明了痛苦感产生的原因,从而将内心世界解放出来,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好的向前看、更幸福的生活下去。
【学习目标一】希望在跟随我进行第一个拆页的RIA学习后,大家能学会察觉和接纳复杂思考状态的存在,并将多个想法逐一分离。
下面给大家一分钟时间阅读拆页,结束的伙伴可以给我一个示意。
【拆页片段一】
(选自《部分心理学》P91-94章节《每个正常人都具有多重人格》)
有多种内在人格并不等于有多重人格障碍
我的客户们与自己不同部分的体验,就像是与内在的许多人相处,也就是说,什么性格的人都有,她们被迫成为自己都不喜欢的保护角色,但又不敢离开。这难道真是它们的本质吗?
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罗伯托 ·阿萨乔利(Roberto Assagioli)是第一个在西方认识到这种现象的人,并开发了一种应对亚人格的方法,他称之为心理合成学。我很高兴看到他对亚人格的理解与我的客户教会我的部分有许多相似之处。
荣格认识到自己和他客户的多样性,并采用了一种叫做积极想象的过程来进入内心世界,并在那里找到了栖居的人,他说:“心灵世界有着我没有生产,但独自生发的东西。它们有着自己的生活。它们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自己独立的身份和自主性。最让人不舒服的是让自己适应。”
来自催眠疗法和创伤学等领域的理论家已经意识到,亚人格不仅仅只在多重人格障碍的人群中出现。
神经生物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已经认识到正常心灵的多样性,并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和模型。计算机科学家发现,并行处理计算机是由许多小型处理器组成,所有这些处理器都是独自工作的,与老式的顺序处理计算机相比,它们的操作与人类思维更相似。
神经科学家将“思想状态”与“模块”称为离散的心理过程的组合,与潜意识状态紧密相关。
这个想法是,为了更加有效,大脑由不同组群组成————彼此之间有关联的记忆、情绪、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会待在一起组成内在单位,当有需要时就一起被激活。
例如,神经精神病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写道:堆在一起的恐惧心态——“过度警惕,神经紧绷,行为过度敏感,以前感到危险记忆,需要被保护的受害者的模式,身心随时应对伤害的警觉情绪状态。”一旦这样的特质联系起来,它们就会在未来面对威胁时一起出现。其他的单位也会因不同的刺激而诱发。
从这个角度来说,多样性是大脑有效处理我们环境变化的进化方式。然后,这些不同单位就有了自己内在的生活。尽管有各种来源的报道,认为内在世界包含了一系列彼此独立、拥有独立人格的人物并形成了一整张关系网的看法依然存在。正如荣格所说,“最让人不舒服的是自己适应”。
是的,正常心灵的多样性的观念依然存在于精神健康和文化的边缘。我们可以讨论自己内在的小孩,超我或脾气,但很少有人认为这些是真实的内心存在。相反,我们仅把它们视为情感状态的比喻,或者是我们单一个性的不同部分。
虽然荣格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他关于亚人格的思想却远远没有像他其他的概念一样被认同或理解。我们依然固执地认为,人格只有一个,有多种内在人格的人就是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的可怜人。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大家都读完了吗?我很好奇,读懂的小伙伴请举手。(没有人,大家都很懵)
说实话,这个拆页我读起来也有些晦涩难懂。从我个人的理解出发,我认为拆页的内容主要是说内在人格的形成建立在某些初始事件上。事件发生了,我们产生对待事物的看法,继而引发了相应的情绪。当大脑被类似事件反复多次刺激后,会将事件、看法、情绪等元素串联成一条通路,不断强化保留,最终形成个人的内在人格特点。因此不同的人生事件造成了内在人格的多样性。
【举例说明】
比如今天我在拆书现场认识了新伙伴小0。第一次见面,我们俩就因为观点不同唇枪舌剑一番,彼此在气头上,还没等有个了结,活动就结束了,于是两人压抑着情绪,怀揣着憋屈告别。第二次见面,不晓得又因为什么事儿引发了辩论,再次不欢而散。那么第三次再遇到小0,我会发生些什么?极有可能那股憋屈劲儿又从胸口开始往上冒,看着她我就不由自主地皱眉头——因为这种应对方式,已经被我的大脑储存了起来:我认为小0是个跟我“不对路”的人。可是如果有一天我偶然看到小0给乞丐施舍零钱,或者喂流浪猫,我又会觉得她还蛮有爱心的,继而产生了“欣赏”的情绪。
小0在对待观点与自己相反的人时坚持自己的主张,显得并不是很有亲和力;而看到乞丐或流浪猫包容而充满爱心的样子,又是那么的温暖。这些相互对立、矛盾的行为表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是否意味着不正常呢?(学习者大部分摇头)
好,既然不是,差别又在哪里?拆页里提到了“多种内在人格”和“多重人格障碍”,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说说。注意,以下将要出现大量的知识点。(学习者微笑)
【对比概念和匹配例子】
【多种内在人格】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流派中说到人格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的一些原始的欲望,比如吃喝睡、追求享乐等等,遵循“快乐原则”;“超我”是父母教诲或者社会公道给我们的制约,遵循“道德原则”;而“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负责协调前两者,平衡两者之间的纠结,拿出折衷的方案。
另一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里说到“阿尼玛”“阿尼姆斯”“暗影”。“阿尼玛”是人格中偏女性的部分,比如温柔;“阿尼姆斯”是人格中偏男性的部分,比如坚强;“暗影”则是一些阴暗的部分,比如毁灭、嫉妒等等。
虽然这些学派各持一说,也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共识。我想大家也能感受到,刚刚说到的这些特征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学习者频频点头)。不管它们是好是坏,那都是我们人格中的一部分。
我们每个人的人格由主人格和次人格(或者按书中的说法:亚人格)构成,他们就像一个舞台剧中的主配角:在一幕戏中大家各司其职,但最终主角的光芒无法被掩盖。
【多重人格障碍】
在书中其他章节作者也有提及:多重人格障碍的患者,多数在童年时期经历过严重伤害,他们内在的部分彼此分离,非常极端,所以当被这些部分控制时,患者的行为会发生戏剧性变化,当接下来由其他人格部分主导时,甚至会失去关于此段时间的记忆。这样的患者需要将内心世界的部分极度分离,才能生存下去。
比如著名的小说《24个比利》的原型比利,主人公的24个人格具有不同的年龄、性格和国籍,交替控制比利的身体,却相互不知道对方干了什么。因此虽然比利的其他人格屡犯重案,但因为他的主人格是不知情的,最终法庭裁决他无罪释放。
【与学习者互动】
拆书家:所以一个女孩子,在摔倒受伤出血的时候能够咬紧牙、不落泪,还能一个人抗一桶18升的纯净水上7楼,却在看到蟑螂老鼠的时候尖叫着握住喜欢的男生的胳臂,吓得眼睛都不敢睁,这是“多重人格障碍”吗?
学习者(觉得很好笑,摇头)
拆书家:当然不是。
拆书家:而一个中层领导在面对公司高层时阿谀逢迎、千依百顺,却在对待下级时苛刻犀利,毫不留情,这是“多重人格障碍”吗?
学习者摇头。
拆书家:对,这也不是。这些都只是人们在面对不同事物、不同情境时带上了不同“人格部分”的面具而已。
拆书家:又或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个人都会说“今天,我一方面想上班,但另一方面想睡觉”吧?(大多数学习者点头)这也是我们内在多种人格部分(次人格或亚人格)的体现。
综上所述,如果日常你发现自己脑海里出现彼此冲突的念头,或者某个场景中你做了一个决定,而在另一个场景下却不再采取相同的行动,无须认为自己是“多重人格障碍”。那只是我们“多种内在人格”(次人格或亚人格)为了适应不同情景而作出的适应性改变而已。可如果你身边的熟人,最近做了很过分的事,让人匪夷所思的事,又或者常常表现出你所不熟知的面貌,却又丝毫不记得?别犹豫,先带到精神卫生中心去鉴别诊断一下,排除多重人格障碍或者其他问题。【适用边界】
之所以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多种内在人格”,是因为人格部分(次人格或亚人格)产生的想法,并不是都能被我们的价值观第一时间接受的。因为想法之间存在冲突,我们甚至还会急于否定其中不被意识接纳的想法,并压制它们的反复出现。殊不知想法的背后,都存在着未被满足的内在需求。于是有的需求一再被忽略,也引发了纷繁复杂的情绪状态的产生,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和不恰当的行为。
【行动建议HOW】
既然认识人格部分如此重要,我们怎么才能更开放地发现和接纳它们呢?我认为可以按以下步骤去探索。
1. 察觉念头
通常我们先感受到的,是复杂的身体症状或者情绪状态的出现。当事人很难诉说自己当时究竟哪儿不舒服,或者有一种怎样的情绪。这就暗示着它们背后隐藏的是多种念头的存在。于是我们可以对自己说:
“OK,我允许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等待这些念头的出现,不急着加以评判或阻止,就让它们自由地冒出来。”
2. 理清念头
有几种不同的念头?
让自己做个旁观者,看看都会有哪些念头或想法出现。尤其是一开始练习的时候,最好记录下来。
3. 接纳和感谢念头
相信每一种念头的产生都有它正向的目的。就像对待好意提醒我们的朋友一样,哪怕有时候建议或观点并不悦耳,我们也需要感谢它们的善意。
【案例分享】
我的医生同事小卢曾经说过自己的一个故事:某一天正在值班。忽然一个既往有躁狂病史的患者冲进诊室,不分青红皂白就当着其他患者的面发脾气,指责卢医生收受红包和回扣。忽然间,小卢的脑海里就跳出来好多个小人儿【自我察觉】。
(以下小卢的主人格称为“我”)
“保护者”在“我”背后叫嚣着:“去揍他,脱了白大褂就上!”
“老好人”拉住了“我”的手,劝导“我”:“忍了这一时吧,不要闹出事情来,否则要受处分的。”
“戏精”在一旁敲边边鼓:“是呀是呀,你就演一个端庄大方好脾气的人,继续扮演这样的角色,不要表现出对他的愤怒,不就好了吗?”
而“共情者”则语重心长的说:“或许这个患者曾经面对过收受不法财物的医者,而多次的受骗已让他的心伤痕累累了呢?”【理清念头】
想到了这些,小卢渐渐的就没了情绪,也决定不跟患者计较了。他默默的在心里说到:“谢谢你们告诉我这些,避免了一场医患纠纷。”【感谢念头】
【A2教学习者编写剧本】
不晓得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学习者点头)电影里的小女主人公的大脑里五个小人儿分别代表着五种情绪。不同的情境下产生了某种情绪,就有一个代表这种情绪的小人儿发生反应,并在操作台进行进一步操作。这就很像刚刚我结合行动步骤所说的举例。下面邀请大家模仿我的案例或者《头脑特工队》,自己来编一个小故事,它发生在未来的某个场景,有人物、情节(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事件中你不同人格部分的角色、对话或引发的动作行为等。
可以将故事的关键词或情节摘要写在便签上,给大家三分钟时间。之后我们请小伙伴来分享一下他们的故事。
【学习者分享】
学习者小0:我的故事是这样的。
几周后的一个下雨天,我打着伞走在路上,忽然看到前面走着一位老奶奶,步履蹒跚。我很想上去为她撑伞。
忽然一个念头出来,“提醒者”警告我:“喂,你不记得上次你做同样的事情,被这样对待的人,反而用一种质疑和提防的眼神看你了吗?”想到这,当时看到那个眼神之后我的小受伤又回来了,胸口忽然小闷了一下。
接着另一个念头又窜了出来,“鼓励者”拍拍我的肩膀说:“这有啥,别人怀疑你另有居心,这是他们的问题,想做就去做吧。”我觉得它说的有道理,于是挺起了胸膛,快步走上前去,为老奶奶撑伞。老奶奶抬起头,眼睛里的惊讶一闪而过,接着便是喜悦和感动,频频说道“谢谢”。
我们同行了一段路,直到分开。我还在回味着奶奶的眼神和话语,又一个念头浮现出来,“评论家”鼓着掌说:“你看,这种乐于助人,给身边人带来小温暖的关怀之举,正是我们这个社会重建信任和支持的重要力量!”
想到这,我的步伐就更加坚定了。
对,保持我的善良,管别人怎么说呢!无愧于心最重要。
【总结过渡】
刚刚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多种内在人格(或者说“人格部分”),以及如何察觉、理清并且接纳它们的存在。那这些人格部分的存在又是为什么呢?
【学习目标二】
接下来,希望跟随我完成第二个拆页的RIA学习后,我们能够找到想法背后的正向意图,并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
【A1举例说明】
我想先邀请大家做一套自测题:
0=完全不符合,1=大多数情况不符合, 2=大多数情况符合,3=完全符合。
1. 在某些事发生的时候,我能够察觉自己身体的异样。
2. 在事件中情绪产生的当下,我就能察觉它的存在。
3. 我能够很明确的察觉这种情绪是哪一种。
4. 我能够很明确的察觉这种情绪是因何而产生的。
5. 我能够很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内在什么被触碰到了,而产生了这种情绪。
6. 察觉情绪产生之后,我能够很明确的表达并让对方知道。
7. 我有习惯会在事情发生后定期梳理。
8. 我从不谴责产生了负面情绪的自己。
【I】解释自测题
刚才大家做的测试题,是关于“接纳自我”和“察觉情绪熟练程度”的调查问卷。
分数 0-8分以下的伙伴请举手:0人
分数在9-16分之间的请举手:8 人
分数在 17-24分的请举手:4人
评分解答:
第一类:这类人多采用自我批评和自我指责,幸福感较差。
如果按人称来说,在事件发生当下,这类人通常深陷在情绪中,难以自拔。
今天的小伙伴们都是比第一类人更幸福的,为大家感到开心(拆书家鼓起小手)。
第二类:说明你尚能中立的思考问题,具有关注对方想法的能力。
现场大多数小伙伴是在这个层级。
在事件发生时,你们可以站在第二人称,也就是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保持客观。
第三类:说明你有很好的情绪掌控能力,容易有自我满足感。
这一类伙伴就厉害了:在事件发生时,你们可以跳到第三人称的角度去旁观事件的当事者们,从多维的角度思考。
友情提示:所有的心理测验都受到多因素的影响,也跟我们当天的状态或者近况有关,因此测验结果仅供参考。如果结果能够帮助大家有一些自省,欢迎结束后继续讨论。
下面给大家一分钟时间阅读拆页,结束的伙伴可以给我一个示意。
【拆页片段二】
(选自《部分心理学》P16-17章节《情绪才是命运的保护神——“部分心理学的奇迹”》)
学会爱你的“敌人”——坏脾气
“暴脾气”也许会告诉你,在你脆弱的时候,它必须通过保持愤怒来保护你。你也许还会发现,“暴脾气”的背后还有其他感受,比如恐惧和难过,但“暴脾气”必须保持愤怒,才能更好地保护你。
如果你问“暴脾气”,它也可能会告诉你有关它的故事,比如“暴脾气”是何时被迫开始担任保护者的角色的。更重要的是,“暴脾气”会告诉你如何帮助它、释放它、让它不再禁锢于这种怒火冲天的角色里。
在你的帮助下,你的“暴脾气”可以发生巨大的变化,变成一个十分可贵的品质,从而使你再也不会受到“暴脾气”的折磨,并且越来越会恰当地表达和维护自己。
上面这段话可能激发了你的某个部分产生这样的想法:“这听起来真奇怪,这是说我的身体里有许多“小人儿”(各种情绪和想法)吗?”而且这些“小人儿”还能跟我说话?难道我是巫师吗?”
我不会怪你对此有所怀疑。当我的求助者最初开始跟我讲述他们如何与自己的不同部分(各种不同情绪和想法)对话时,我也很怀疑。这种事除非你亲自体验过,否则真的很难接受。除非你能关注内在,有意识地开始与你的情绪和想法对话,然后会惊讶于得出来的答案,否则你很难相信我说的一切。
我并不是要你盲目相信我说的话,而是邀请你保持开放的态度,自己去进行探索,来尝试这种可能性。你可以自己去发现,看看我说的是不是真的——你可能将内在的敌人变成盟友。耶稣说“爱你的敌人”,他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实际上,我们的所有想法和情绪都是我们内在性格的呈现,他们由于我们我们经历的人生事件而被迫扮演一些极端的角色——才让我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与它们相处。
也许你的内在有一位愤怒的少年,他在过去拼了命想保护你,结果一直被冰封在那个愤怒的角色里;
也许你的内在有一个小男孩,曾经被人羞辱过,一直担心害怕再次被羞辱。
当你看到并理解了这些内在部分的前世今生后,就更容易对它们产生关怀之情,并开始扭转我们与这些内在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失调关系。
当我们的内在部分感到被接纳,而不是被威胁或攻击时,它们就会发生转变;它们就像我们的青蛙,只要被我们吻一下,就会变成王子。
此外,你还会获得一个额外福利——你会发现自己更能接纳、而不是对抗那些曾经让我们心烦的人。我们可以更加理解和关怀,因为他们与我们的内在某些部分是那么相似。有时你会发现他们也改变了——至少我们的看法和与他们的关系改变了。
拆书家讲解:
阅读这个拆页的前提假设,我认为是默认不论负面情绪或者这个人格部分是什么,它们都是基于帮助我们的目的产生,带着好意前来。要知道,人格部分都是从我们的心灵底层的某个地方生发的——没有人会愚蠢到迫害自己(学习者点头表示肯定)。所以这些人格部分的产生,也一定带着某种用意。
【举个例子】
说说看我践行长达15年的减肥体验。比方说我现在很不开心,琢磨着怎么犒劳一自己,脑子里就闪现出各式各样美味的甜点。掐掐肚腩上的肥肉,我开始责备自己一点都没有自控力,这样下去永远都穿不上下一号的衣服。此外还有好多的念头提醒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你难道都不怕吗?以前在普外科实习拉钩的时候,给阑尾炎做助手拉钩,如果患者腹壁脂肪很厚,老师在做切口的时候抱怨“怎么还没进腹腔”的嘟哝,你不记得了吗?拉钩的时候那么用力那么累的自己,你忘了吗?万一切口太深,实习生拉钩被弹出手术台的笑话,你白听了吗?伤口脂肪液化容易感染,以后留下难看的疤,是你愿意的吗?(拆书家一人多角的表演,惹得现场学习者连连爆笑,气氛热烈)
【I】拆书家讲解引导
上面这个例子里,也存在着复杂的念头。如何知道这些念头是为何而来,怀揣着什么正向意图而来,帮助我意识到有怎样的内在需求没有被满足呢?我想可以按照下面三个步骤来做:
1.找到念头
我的例子里至少有三类念头:
a) 这个看上去好美味!
b) 胖了就不漂亮了。
c) 吃太多会生病。
2.和念头换位思考/跳脱为第三人称:
如果我是它,我为什么会这么说。
a) 因为美食让我分泌多巴胺,让我快乐
b) 一瘦遮百丑,穿啥都好看
c) 营养过剩会让身体不健康,容易生病
3.找到内在需求并满足
a) 想吃美食
b) 想要美丽
c) 想要健康
----------------------------------------------------------------------------------------------------
【彩蛋环节】(不要求现场学习者掌握)
如果再根据NLP(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技术做一些衍生,我们可以尝试在心里对“a部分”说:如果这次我满足了“a部分”,“a部分”能在未来某一段时间内不再因此而打扰“b部分”或“c部分”的计划吗?
比如:
i. 如果今天我满足了“想吃美食”的部分,在未来的两周内,“想吃美食”的部分能够不打扰“想要美丽”和“想要健康”部分的需求吗?
ii. 然后静待一会儿,如果没有其他的念头出来,或者身体没有异样的反应,就说明“我”已经和“a部分”达成了共识。
iii.接下来“b部分”、“c部分”和其他部分如法炮制,直到所有部分都同意。
------------------------------------------------------------------------------------------------------
【预防异议】
可能第一次接触这个方法的小伙伴会觉得很玄,“怎么像发神经病呀(掩面)”,又或者质疑“这样做真的有可能吗?”大家的担心各有各的道理,不过部分心理学的理论已在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或者催眠治疗里得到了大量的实践和运用,也收获了超乎理性想象的成果。就像书中所说的,“除非你亲自体验过,否则你很难相信我说的一切”。有机会我们组织大家做线下的联系,大家不妨先试一试,看看会发生什么。
学习者小0:我有一个问题。我想要漂亮,也知道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可我下次面对选择的时候,还是想吃美食怎么办?
拆书家:来找我做咨询。(全场大笑)
拆书家:开个玩笑哈。其实从大家的反应来看,嗤笑也好、困惑也罢,我猜这些可能都意味着以上所讲到的方法,对大家来说实行下来有些难度?(学习者点头)那么怎么让这些方法更落地,或者更符合在座各位的行为习惯呢?接下来我们会对此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更适合、更有可行性的方法。
【A3】微行动计划
下面将大家分成三组,每组设组长、书记员、计时员各一名。
1. 明确问题
想问问在场的小伙伴,对于这三个行动步骤,你们觉得最难做到的是哪一个?
Barry:我觉得是第一步,“停下来找到念头”很难。可能还没开始这个流程我就先按老套路做了。
小0: 我觉得是第二步,“跟念头换位思考”很难。我明明知道有其他念头的存在,我还是摆脱不了按照最强烈的那个去做的冲动。
丽君:我觉得是第三步,“找到内在需求”很难。哪怕我知道有很多念头或者想法出来,它为什么会出来呢?我就追寻不到那个原因是什么。
桃子:我的困难不在这三个步骤里面。从个人经验来说,我比较容易忽略亚人格,我知道亚人格在那里,可它的力量太微弱了,身份太卑微了,很容易被忽略。所以我觉得“给亚人格足够的重视”很难。
Viven:我觉得找到念头之后,“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很难。就像你那个彩蛋里说的,abc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怎么去做到呢?
拆书家:很好,除了之前讲的三个步骤大家觉得不好下手之外,桃子和Viven还提出了新的困难。那么既然有这么多难以处理的问题,我们就来讨论一下造成这些行动困难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或许有很多种根源或本质存在,又或许讨论到后来发现殊途同归。我不知道,也很好奇。不知道大家会怎么看呢?
2. 探讨本质
因此下面我想邀请大家反思一下,为什么这些方法在践行的时候会存在困难?这几个问题的本质和根源是什么?请尽量控制在三点以内。
1)大家可以花思考1-2min,写在便签上。
2)再花5min时间在小组内讨论;最好选定一个整组都觉得不易做的问题,写在白纸上。
3. 明确问题本质
拆书家:好的,看大家都讨论得差不多了,请问大家有答案了吗?
三组异口同声:有一些结论,但是很难统一,我们能都分别说一说吗?
拆书家:那就先听大家分享一下,看看集大家的智慧,我们能够发现些什么。
第二组Viven:我认为可能的原因有:
(1)依靠本能的反应。沉浸在情绪中,凭冲动判断,很难客观或者跳脱的去看待问题。
(2)意志力不够强。有时候还没进入行动步骤的第一步就直接放弃了思考,并没有决心去践行察觉、解析和接纳这些念头。
(3)不知道情绪产生的原因。有时候我们能觉察到情绪,但是不知道这个情绪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来。比如我知道愤怒是一种自我保护,那么愤怒起来时,我就知道我可能被侵犯了,所以我的内在需求是希望得到尊重。但若是我没有学习或者观察过的情绪,我就很难知道它的到来,以及它背后的正向意图是什么,我究竟有怎样的内在需求没有被满足。
(4)我学习和知道了很多道理,但是事情发生当下,我无法想明白为什么要下当时那样的决定。身体并不是完全被意识控制,是被潜意识控制。“潜意识”是本我或者说原生态的“我”,而“意识”的进化时间还不够长,或许它还不够强大,强大到足够去对抗“潜意识”。
拆书家:也就是说你们组认为根本问题是:
(1)依靠本能反应,情绪中下决定。
(2)意志力不强。
(3)不知道情绪产生的原因。
(4)难以和潜意识做沟通。
Viven和组员:是的。
拆书家:Viven对心理学了解很多,也分享了不少相关内容,又增加了很多知识点哈。那第一组怎么看?
第一组单青:我们已经聊到满天飞了,还没有一个总结。不过我们基本同意第二组所说的这几点。
拆书家:有热烈的讨论,本身也是件不错的事情。那么第三组呢?
第三组欣荣:我觉得根源问题是:这么多念头,我到底该听哪个?
拆书家:欣荣的这个问题似乎已经延伸到刚刚所说的三个行动步骤的下一步了。我们学习察觉和分辨念头,可能就是为了你所说的“最终我需要跟随哪个念头走”的铺垫。既然这样,我们先讨论由第一组提出的四个根源性问题好吗?
学习者表示同意。
4.制定解决方案
感谢大家提出以上这些根源问题的结论。其实我听大家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开始分享自己在处理这些问题方面的经验。所以接下来大家再花五分钟进行讨论,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你们提出的这些根源问题。讨论多少是多少——因为方法总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发现一些方法并且践行,就是好的,这也能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今天讨论的问题。
5.分享成果
我们请小组代表来讲解你们解决方案。
第三组欣荣:
这四点里,我们只想到两个的解决方法。
一、如何做到自我察觉
根源问题的第一、三、四点其实就是如何把潜意识层面的东西提升到意识层面,也就是“怎么做到自我察觉”:一般的小情绪比较难做到察觉。我们的方法是进行事后复盘。比如事后尽快反思(当然要等到情绪过去、恢复理性以后):
(1) 什么导致我出现那样的情绪:整理事件的诱因、身体症状表现等。
(2) 制定解决方案: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境,我要怎么做。
(3) 现场演练:未来类似的场景中实践新方法。
(4) 再次进行事后复盘,制定调整后的新方案。
(5) 在新的场景是实践新方法,进一步获得经验的强化。
总结起来就是:尽快事后复盘-制定实践方法-再次事后复盘-形成强化经验
二、如何对抗本能
理性很难克制本能,因为本能被刻在基因里。唤起新的本能。比如前面讲到的减肥的例子,虽然我要吃,同时我又有“不愿意被嘲笑“的本能,想象着我因为肥胖被嘲笑的画面,用厌恶“被嘲笑”的本能去对抗食欲的本能。然后问问自己,两个本能哪一个更是我自己的“想要”。明确了自己的“想要”,也就是哪一个能让我获益更多,做起来就有动力了,因此第四点和第二点问题也就解决了。
总结起来就是:唤起另一个本能-想象画面--协调两个本能
拆书家:第三组的方法虽然听上去是两个,讲到后来发现居然把四个问题都解决了,很不错哦。看到大家频频点头,好奇对于这两个方法,你们怎么看?
学习者频频点头:我觉得不错啊。
拆书家:那其他组还有别的什么方法吗?(第一组和第二组摇头)还是说大家先试着去践行一下这两个方法看看?
学习者:就按这两个试试看吧。
拆书家:那好。第一组和第二组讨论也很热烈,虽然目前还没有得出具体的结论,相信在今天以外的某个时间地点,或许还会迸发出更好的想法。今晚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讨论将暂时告一段落。如果后期有任何新的方法,大家可以在群里继续交流。
【A2】布置任务,催化应用
刚刚大家一起讨论出“如何察觉”和“如何平衡不同本能”的行动步骤。熟悉我们拆书帮的小伙伴一定知道,RIA学习法一直谈到“新的方法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内化形成新方法”,所以最后我要给大家布置个小任务:运用“事后复盘”的方法帮你有效把这个拆页拆为己用。接下来的两周内,请你刻意记录发生的事情,并使用刚刚讨论出的两个方法去察觉情绪和念头(察觉和理清人格部分),并且平衡自己的“想要”(明确内在需求),然后再把自己的经验心得发到我们的群里。
一周后学员分享
蛮妈:
我家新养了一只小猫叫“阿蛮”。我现在的日常,就是帮他铲屎、收拾弄了一地的垃圾或弄倒的花瓶,以及咬得一地凌乱的绿植。每每看到它造成的事故现场,就开始头痛、胸闷、呼吸急促【察觉念头】。
首先“抱怨奶奶”跳出来说:“真讨厌,烦死了,家务事做也做不完!”,然后“好脾气爸爸”会在旁边安慰:“小猫咪又不是人,它也不明白把花瓶打翻会有什么后果啊,又不是故意的”。“慈爱媳妇儿”也在一旁帮腔:“它还是个孩子,就算是人类的小宝宝,也大多数是因为好奇才会造成类似的后果吧”。最后“单身理工女小姑子”会叹一口气,然后接受这个现实:“这只体温38-39度的小猫咪,冬天可以做热水袋。网上还说了,经常跟猫咪说话,能够给空巢中年提供情感支持,治疗我们可能因独居导致的人格障碍”【理清念头】。
听到他们五花八门的意见之后,我开始评估哪些是我的“想要”【明确内在需求】。“要求环境保持极端整洁”、“提前进行体验式育儿”、“因为孤独诱发心理疾病”和“成为一个柔软的人”中,貌似第二点和第四点是我的“想要”——因为我觉得猫咪的陪伴带来的获益,比清扫耗时和物品破坏造成的损失要多得多。
好吧,这大概就是每一个铲屎官最终都被软萌猫咪驯化的现实吧(o^^o)。
【感言】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拆书。
从开始拆书到现在,我一直都希望能够不断的践行“自我照顾”这件事,也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好的自我关怀、自我照顾。如同第二个拆页最后一段所说,如果我们自己都无法和某一部分融洽相处,在看到别人身上类似的点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把对自己的苛责迁移到对方身上,从而造成人际交往上的困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人的话流传千百年至今,还一直被我们拿来自勉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此——真正做到践行,实在太难。
希望通过今天两个拆页的学习,能够帮助到大家意识到自己人格部分的存在,分清内在对话有哪些念头、它们背后的正向意图以及反映我们的内在需求是什么,从而到达内心世界的融洽和安宁,更好的自我照顾。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