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今天教主带给大家的是《信任的速度—— 一个可以改变一切的力量》。本书深入浅出展示了信任的内涵,从自我到他人的关系,再扩展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层层递进。会让你觉得信任并不是那么的虚幻模糊、遥不可及,相反,他很实用、具体可操作,创造信任的速度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快。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
【事件场景】
大家在工作中是否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让同事做一些事情,你觉得完成的很不理想,但他却觉得还挺好,并且因此而搞得不开心?
【提问】
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境,你是怎么解决的?会抱怨、投诉他完成的不好?不厌其烦的去解释你想要的是什么?或者觉得对方不靠谱干脆自己来完成?
【影响】
这样的工作协调中,无论用上面那种方式,不但会影响任务完成的时间,也会影响到任务完成的质量,并且还会破坏彼此之间的信任。尤其是明明是觉得对方应该知道怎么做啊,觉得对方不负责任,或者不守承诺。尤其是对方还会抱怨你没说清楚时,更会让人觉得很郁闷或者生气。
【解决】
这就涉及到“关系的信任”。《信任的速度》一书中在讲到“关系的信任”时,讲到了十三种行为可能对关系的信任产生的影响,有时我们会无意识的会忽略信任的建立,就像前面说到的场景,现在回想起来你有没有事先明确说明完成这项任务的标准是什么?或者有没有与对方共识一下你们的标准是否一致?因此今天我们聚焦在“明确期望”方面,如何通过预先“明确期望”避免认知上的偏差。
自测题:
我们先简单做下自测,如果你安排你的同事或者下属完成一件事情时,你会怎么交代。请阅读以下表格的每项内容,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打分,1-5分(1分为非常不符合,5分为非常符合)
1、我会明确任务的时间节点; | 1 | 2 | 3 | 4 | 5 | 6 |
2、我会明确这个任务中,对方需要做什么; | 1 | 2 | 3 | 4 | 5 | 6 |
3、我会明确我对于这个任务完成的衡量标准是怎样的; | 1 | 2 | 3 | 4 | 5 | 6 |
4、我会请对方重复一下任务要求,以确保对方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 | 1 | 2 | 3 | 4 | 5 | 6 |
5、我会征询一下对方,对于完成这个任务是否有什么问题或者疑虑; | 1 | 2 | 3 | 4 | 5 | 6 |
I解释自测题:
好的,大家的结果都出来了吧。那我现在讲解一下:
25分以上 说明你在布置任务时,很注重明确你期望实现的目标,并确保让对方清晰的知道你的标准;
15-25分 说明你在布置任务时,会意识到明确你期望实现的目标,可以让对方get到你的想法,但可能对你的标准理解不那么清晰;
15分以下 说明你在布置任务时,不太注意明确你期望实现的目标,可能对方不是太容易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
我看到大部分伙伴分数在15-25分之间,有个别伙伴低于15分。不论结果如何,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如何“明确你的期望”,避免因期望不一致导致的信任危机,请大家阅读一下今天的拆页。
《信任的速度》P237-P238
期望和信任
行为之九:明确期望,是要事先对于要做什么,要得到什么结果讨论清楚,并达成共识。这个行为往往被人们忽视。我把它称为预防性的行为,因为如果你事先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就可以避免以后可能带来的心痛和头痛。相反的,如果你不能事先注意到这个行为,之后就会产生信任问题,这就会影响到效率和成本。
想想自己生活和工作上所经历过的事情,因为大家对期望达到的目标有不同的想法,浪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你应该这么做……”“我以为你说的是应该那么做…”“你什么时候说过要这个?”“超过预算了?什么意思?你没有告诉过我…”“你从来没过我不能…… ”因为领导没有明确指出正确的方向,人们常会在做事情的时候偏离轨道。有的时候,所谓“不好的表现”实际上只是因为没有明确我们到底预期得到什么,而这些又会对信任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期望是建立在明晰、责任和可靠性的原则基础上的。明确期望的反面是不解释清楚期望的是什么,假定别人已经知道,或者不能有效地沟通和公开我们想要的结果是什么。这会导致人们对期望的猜测、疑惑和假设。而当结果出来以后,不能被大家认可,所有的人都感到失望,信任、效率和成本都要受到影响。
假冒的明确期望是制造烟幕,是口头上说要明确期望,但不指出具体的东西(如要达到的结果,截止日期,精确的预算等),不明确衡量的指标。或者是全凭心血来潮,想起什么是什么,全凭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来定义期望。还有就是根据情况随时改变权宜之计。
有时,做出明确期望是很困难的。在我们关于信任问题的培训项目中,有时会做一个小组练习。问一个问题:什么是信任?然后让每一个小组的人列出自己听到这个问题后所想到的10个词。结果是出人意外的。即便“信任”这个词我们每天都挂在嘴边,但每个小组里的六七个人最多也就能列出一两个相同的词来定义它。我认为,这证明了明确期望是很困难的。我们每个人对语言和经历都会做出自己的解读。事情本身,语言本身没有明确的含义,对它们的理解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之中。因此,即使你和我在某件事上达成了共识,还需要确认我们所用的语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否一致。
明确期望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普遍的影响,因为我们与他人的每一次互动,都会牵涉到期望的问题,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有时是有共识的,有时是没有共识的。而这些期望的一致或冲突的程度,影响到我们的信任关系。实际上,不明确的期望往往是信任被破坏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像洁丽和麦凯丽之间发生的事情一样,不同的期望总是演变成信任的问题:“你没有能按照你说的做。”“你没有完成你答应我的事。”
【WHAT】拆页中说到“明确期望”主要是指“双方明确期望达到目标的标准”。
书中在讨论这个话题前,有这样的一个案例:
有一次,作者的妻子对女儿表示失望,说她没有信守承诺“打扫完房间再出去玩”。但女儿表示不服,因为她认为她打扫了。最后发现,两个人对“打扫”以及“打扫干净”的标准不同。
【不这么做的坏处】
对于一件事,最终自己期望的实现程度,会影响到双方的信任关系。案例中女儿并非不信守承诺,但妻子却十分失望,显然是妻子对与“打扫干净”的预期目标远远高于女儿,但两人最初没有明确标准,因此在妻子看来结果是很糟的。
正如案例展现的,我们常常忽视,在生活工作中事先“明确期望“,造成结果看来不理想。那怎样算是明确了期望呢?
【和学习者简短互动】
大家来判断一下,以下的说法算不算“明确期望”
1、当我们安排别人完成一项任务时说“请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是么?
2、我们对孩子说“期末考试好好考,考的好带你去迪斯尼玩”,是么?
(学习者的答案 “不是”)
大家会看到,这些其实是我们工作生活中常常用到的语句。“保质保量”似乎已经明确了期望,但其实每个人对保质保量的定义也会不同;什么算“考的好”呢,我可能认为要的第一才是考得好,但是有些人可能觉得能达到前十名就算不错了。
【HOW】
因此,明确期望达到的目标,拆页中有指出需要注意几方面:
第一,制定可衡量的期望目标。可衡量性是有明确的标准在这件事结束后可以衡量是否完成。比如前文中的“考的好”,我们是没法衡量的,到底怎样算好呢?但如果我们明确成为“所有科目都达到平均分以上,并且总分全班前三名”,这样就可以衡量了。
第二,说出来,不要假设别人已经知道了。就是把第一步中的期望目标说出来,我们经常会觉得对方应该知道,因此就不明说了,其实别人未必清楚。
第三,达成共识。达成共识是有两层含义:1、是要双方都认可这个目标。2、要确认我们对于完成期望目标的标准一致的。
第四:确认共识。确认的形式,比如在工作中签任务书或者协议等,生活中,可能觉得会比较难,可以用相对轻松的语气 请求对方“能重复下我的要求么,省得搞错”。
【案例】
我知道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前面讲到的案例是生活中的,再说一个教主工作中的案例。
当年教主刚晋升管理岗位时,发现一个以前表现不错的同事,做很多工作都不能达到我的要求。我就开始疑虑,是因为晋升上来的是我而不是她觉得不满影响了工作状态么?因此特地找她谈了下。她非常委屈,她觉得她其实已经很努力配合我了,当我交代给她工作时,她都是最快速度给我初稿或者初步反馈的。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我犯了几个错误:
1、 我们对完成好一项任务的标准不同。我看重的是在我要求的时间内能够按我的要求由她独立完成,尽可能不需要我再修改;而她认为以最快时间给我反馈是她积极配合的表现,
2、 我以为是老同事了,她应该知道我的工作要求,因此并把我的要求明确的说出来;
3、 我以前只是走过场的问一声“明白我想要的了哦”,但并没让她完整重复对任务的理解,事实上有时她并不明白我想要的是什么。
因此,在之后给她布置任务的时候:
1、 我明确告诉了她,我看重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她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2、 让她知道我对这个任务完成的衡量标准。比如会把我以前做过的类似文件发她一份,让她做参考;
3、 会征询下她的意见,达成共识;
4、 交代完后,我会告诉她,为了避免我们对任务的理解有歧义,请她重复一下对任务的理解;
这样磨合了一段时间后,她成为我很好的帮手。而如果不是发现了这点,很可能这个同事会离开她的岗位,这个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适用说明】
明确期望的用途是广泛的,当我们安排别人任务时可以用到,反之,当别人交代我们任务时,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赢得对方的信任,我们也可以把我们对这件事的预期明确呈现出来,让对方确认,像前面讲到赢得老板信任时,这就是个很好的办法。
A3促进参与:
我们刚学习了在请求或者安排他人完成一件事时能预先“明确期望”。现在一起做一个演练,实践一下刚才学到的方法。
我们就拿前面讲到的妈妈和女儿关于“打扫完房间才能出去玩”的场景来做下演练:
我们两人一组,一位扮演家长(爸爸或者妈妈),一位扮演孩子(儿子或者女儿)。情节是,孩子跟家长请求晚上要去同学家玩,家长要与女儿达成共识“打扫完房间才能出去玩”。要注意的是:
1、家长要应用“明确期望”的几个步骤,明确“打扫完房间和卫生间”的标准,并与女儿达成共识;
大家都演练完了吧? 我想请一组小伙伴来给大家做个现场的角色演练,重现下刚才的演练的情景。
哪组小伙伴自告奋勇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
两位学习者,一位扮演爸爸,一位扮演女儿:
女儿:爸爸,晚上我要去同学家玩;
爸爸:可以啊,不过要把房间打扫干净才能出去玩;
女儿:好的。
爸爸:你知道什么算打扫干净么??
女儿:什么算打扫干净呢?
爸爸:要把床铺好,地上打扫了,桌子上也收拾干净,鞋子放好
女儿:好的,我知道了,要把床铺好,地上打扫了,桌子上也收拾干净,鞋子放好。才能出去玩对吧
爸爸:你觉得可以么?
女儿:可以,但是可以让我玩到晚上10点么?
爸爸:好的,成交!
(拆书家互动)可以看到,这组伙伴已经比案例中的妈妈要有了不小的进步,把打扫干净房间细化为床铺、地面、桌子、鞋子,但是怎样算把床铺好了呢?孩子可能觉得随便叠两下也算是铺好了,你可能觉得需要平平整整。桌子怎样算干干静静呢?她可能觉得把书摞在一起就算收拾干净了,但是你可能希望她把桌子上的书放到书柜相应的地方才算是收拾好。所以关于量化我们的标准,我们还是有很多功课需要学习和注意的。
A2【事后复盘】
虽然我们已经学习了在请求或者安排他人完成一件事时能预先“明确期望”,但是还没这么快养成习惯,可能交代任务时还是会有些含糊的情况,或者觉得对方应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没有明确的告知对方。所以事后复盘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更有效地把拆页的知识点拆为己用。接下来的两三周里在跟同事、伴侣、子女安排事情时:1、在安排事情前,先把预期目标用便签的形式写下来;2、当任务完成后,看看结果与预期目标是否有偏差,结合今天学习的步骤,复盘下有哪些是自己在安排事情时没有注意到的,或者没有表达清晰的,下次可以调整提升的是什么。
两周后,了解了下学习者情况:
其中一位学习者反馈:
这两周尽量按A2计划要求来做并且复盘:
有改进地方: 1、按学习的方法,把预期目标用便签写下来,对于设定可衡量的目标有很大帮助,在安排事情前,会想想这个目标是否可衡量;2、会尽量提醒自己要说出来,结果反应还不错,甚至会把便签直接给对方;
待改进:1、有些任务,不太容易量化;2、还是有些时候会觉得对方应该知道,怕自己说太多,别人反而觉得自己不信任对方。
因此对于可衡量目标的制定需要做更多的学习和练习;另外对于适用边界还需要更多的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