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领拆六子,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领拆主题是学会共情,让你更好的倾听!
场景:
最近考虑换工作的时候,向朋友咨询关于销售方面的事情,我问他做销售感觉如何,他叽里呱啦说了一大堆,要么客户没素质,要么同事耍心机,总之是各种不爽。然后我问他,那你干嘛还干这个,不换份轻松的工作?他愣了一下说,我都习惯了。然后这个话题也就结束了,我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来。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吐槽,比如对工作的不满,对团队的不信任,对爱人的坏习惯等。
提问:当你遇到这类事情时,你当时怎么回应的?结果是怎样呢?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去回应?
影响:如果你意识不到别人的真正意图,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别人的行为,然后得出一个自以为正确的结论,并且做出一个自以为正确的行为。然而,这可能会对他人的情绪造成影响,也容易让他人产生抵触,或争吵,或冷战,这会影响到彼此的关系,让人渐渐远离你。
解决:《共情力》这本书通过介绍这种共情认知行为疗法,让我们通过共情的方式来帮助你理解对方的感受,避免因为自己的想法或偏见影响彼此关系,从而让情感关系更加融洽,让你更受欢迎。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片段就选择这本书。
共情能够让我们准确地理解所处的环境和情感关系。当我们生活在共情中时,我们发现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虚拟现实:我们设身处地地对待另一个人,懂得了他过去的经历,用他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世界,感受着他的情感,想象着他的想法。
共情还有助于我们处理、解决各种冲突,包括夫妻冲突、邻里冲突、洲际冲突、国家冲突等。因为共情能够扩大我们的感知能力,让我们能够真正理解我们遇见的另一个人或组织是如何想的。
学习目标:
学习者能够在面对朋友或亲人倾诉不愉快的遭遇时,区分自己在共情还是同情。
What
共情的英文单词叫empathy,这个还有另外一个翻译,叫做同理心,只不过,同理心更像一个名词,而共情既可以当成一个名词表示状态,也可以当一个动词表示动作过程,而且今天学习的这个书叫《共情力》,所以呢,我们今天统一一下empathy就翻译成共情,就不说同理心了,只要大家记主他俩是一个意思就行了。
通过这个片段我们就可以理解共情这个概念:一个人可以置身于对方的处境,体会对方的感受的能力。
概念对比:
我想大家听完共情的概念之后,应该会想到另外一个词——同情!
人们很容易混淆同情与共情这两种不同的概念:
同情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经历和感受,而且同情心会让人产生义务感,会去想着减轻别人的痛苦,所以总是尝试去做点自以为正确的行为。比如,当别人在向你吐槽工作不如意的时候,你会去给别人建议,换工作吧。
而共情是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理解他人感情、想法、需求以及行动等的能力,所以,共情更多的是陪伴。当别人向你抱怨工作不如意时,你认真听他抱怨的原因和内容,然后和别人感同深受,让他知道你懂他并不孤单。
互动:
跟大家说完两者之间的区别呢,我来考考大家对这两种概念的理解,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判断一下这种情况是共情还是同情:
1. 在大马路上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跪在地上,这个时候你路过,感觉挺可怜的,掏出身上的零钱放到他面前的收钱碗里。(同情)
2. 你的朋友与相处5年的对象闹情绪,约你出来吃饭,然后一顿吐槽他对象的各种不好,这个时候你认真地听着并且尝试理解对方的感受,适当的回应对方的抱怨,“嗯,这样确实不对!换作我,我也很生气!”(共情)
看来大家已经能够对同情和共情的概念理解的差不多了,也相信大家都需要一个明白自己的人,而不是同情自己的人。
预防异议:
你可能会问,既然是这样,日常生活中就不需要存在同情了嘛。其实,同情的范围应用很广,比如你看到一只受伤的小动物,你会觉得它很可怜,你看到有人在花丛中乱踩乱摘,你会为花儿感到惋惜,这些都是同情,因为你不能体会到动物和花草树木的感受。
你可能会问,就算对方因为错误的行为导致的糟糕处境,与之共情的话,那岂不是我支持对方了?共情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同意对方的观点和行为,只需要你能理解和感受他们的感受就好了,当然,你也可以同情他的遭遇。
How:
当我们清晰的认识了共情与同情的区别,也认识到了共情的好处,在生活中如何才能区分我们此时是在共情还是同情呢?
1.承认多样性:首先要接受不同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观点,他是他,我是我。
2.向自己提问:有没有穿上对方的鞋?这是根据西方一句谚语得来的,当你穿上别人的鞋走上一公里就知道别人在经受什么痛苦,也可以理解为角色扮演。
如果没有穿上对方的鞋,那就是同情产生的感受,反之就是共情。
举例说明:
最近有一个朋友离职了,原因是因为利用公司便利赚外快,让人举报被开除了。在他跟我说的时候,我当时就觉得气愤加可惜,生气的是怎么会遇到这种打小报告的小人,而不是他偷偷赚外快,可惜的是工作丢了。
但是因为我最近接触到了共情这个概念,而且当时是微信聊天,所以,我没有把内心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我尝试着去分析我这种感觉是同情还是共情:
1. 承认多样性:他是他,我是我,每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2. 向自己提问:有没有穿上对方的鞋?没有,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情,气愤和可惜只是我的感受。也许,因为常在河边走,他应该早就做好这种准备了。
当我意识到这些之后,我开始问他有什么感觉,他说,我其实挺感激那个人的,这样我才可以名正言顺的出来单干,我很早就想这样了,只是一直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
当然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及时的联想到这两步还是挺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很容易被情绪所影响,所以,这需要我们的刻意练习。
A2拆书家设计提问:
为了帮助大家做到这一点,我们在现场刻意练习一下,接下来请大家思考一下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个场景,比如你的朋友或者同事向你抱怨最近遭遇的不幸,编写一个关于你自己的小故事,要求故事有情节变化(起因、经过、结果)这个故事中还要有对话,对话里面要有我们上面说的辨别共情还是同情的两个步骤。这个故事是将来可能发生的,而非过去已经发生的哈,给大家5分钟,把自己的剧本大纲写下来,然后我们请人分享他的剧本。
学习者陶哥的分享:
场景:我出差在外地,晚上在和老婆视频聊天。
人物:我和老婆
内容:
类似的事情以前经常发生,将来也会发生的。我老婆向我抱怨她工作上的事情,我以前总是很理性的分析后告诉她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怎么做,后果就是她更加的生气:“不跟你说了!”
今天学了这个方法呢,我为自己根据这种将来还会发生的事情编写了这样一个剧本:
她说:“最近我们有个同事经常给自己排班排的很少,给别人排的特别多,这种人真的太让人气愤了!”
我刚想给她出主意呢,结果突然想到了今天学的这个套路,来追问自己是在同情还是共情?
首先,承认多样性,她是她,我是我,我把她当成了我,我自己遇到这种事情总是想要找到解决方案,所以我把她当成了我,也就是没有接受多样性这个事实。
然后,有没有穿上她的鞋?没有!我没有站在她的角度去考虑在医院辛苦工作一天这种事实,她是博士毕业,以前在学校就是学霸,不可能连这种问题的解决方式都找不到,她只是想倾诉一下自己的苦闷和情绪。通过对自己的追问,意识到了当下对她只有同情而没有共情,于是我开始尝试去理解她的感受:“老婆,这么辛苦还能坚持工作,你做的很棒了!”。
当她知道我理解她之后,她就主动将话题转移,停止抱怨了。
回应:剧本中细节方面描述的很好,有具体的场景和反思过程,非常感谢陶哥的分享。
结语:这个片段让我们学习了共情这个概念,共情是一种可以感受他人感受的能力,还学到共情与同情的区别。共情是一种能力,如果不用就会退化,所以我们需要经常实践才能不断强化我们的共情能力,就像身体上的肌肉一样,通过不断的锻炼才会有效果,接下来的片段我们将学习一下如何在沟通过程中去锻炼我们的共情能力。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使用共情的方法倾听自己在意的人的想法和感受,并根据谈话内容做出回应。
A1自测表
在看拆页之前,请大家做一个小测试,测试没有标准答案,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符合程度给自己打分,非常不符合就打1分,非常符合就打6分,然后尝试着把所得分数加起来得出总分。
我总能集中注意力去聆听别人的话。
1 2 3 4 5 6
在与人交流时,我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对方的需求。
1 2 3 4 5 6
我会通过观察别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了解对方真实的想法。
1 2 3 4 5 6
当别人向我抱怨时,我总能体会对方当时的感受。
1 2 3 4 5 6
当对方表述不明确时,我总是通过重述对方的话来确认他的意思。
1 2 3 4 5 6
自测讲解:
如果你的分数在25分以上,说明你是一个非常乐于倾听别人的人,你身边的朋友也很喜欢和你交流,而且别人有快乐和悲伤的事情时,首先想到的都是你,别人跟你在一块总是感到轻松无压力。
而如果你的分数在15-25分之间,你既喜欢听也喜欢说,别人向你吐槽和抱怨的时候,你也会跟上别人抱怨的节奏一起吐槽和抱怨,在一些安静的人面前你是个话痨,在另外一些活跃的人面前你就是一个倾听者。
如果你的分数在15分以下说明你可能特别擅长表达,你很少去听别人讲,而是喜欢别人听你讲,就算你在听别人讲话,你也会在大脑里盘算着自己下一步该讲什么,与人交流时,你在意的是别人有没有在听你讲话。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小测试,结果不重要,目的是为了让大家通过测试,联系自己相关的经验,判断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沟通过程所扮演的角色,其实,沟通的目的是理解,只有认真倾听才能促进理解,如何做到共情倾听呢?我们来看一下另一个片段:
阅读原文片段:
共情倾听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信任感,有助于富有同情心的激素的释放,可以减少人的恐惧、偏见,增强安全感。这些发生在大脑中的变化有助于对话变得更加开放、坦诚,让双方得以进行限制性情感学习,并借机重建扭曲的思想,减少压力。
当你听别人讲话时,你是否会挑选某些短语而忽略其他的,只关注别人故事中有益处的部分?倾听看起来非常简单:你仅仅需要停止讲话,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正在说的内容上。但是,倾听其实比其他共情技巧更需要集中注意力。在倾听的过程中,有太多可能会分散我们注意力的因素了。
许多人虽然表面上是在听,但仿佛就只带了半只耳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心里被其他事占据着,根本就没有全心倾听。我们往往会带着偏见去听,在听到完整真相之前就先入为主地在脑中进行补充。我们抱着一颗同情心,一边听一边联想到自己过去的某段经历。然后,我们泛泛地说一些安慰性的话——“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感受”“我知道你正在经历什么”——但是对他人来说,这并没有真正切中他的需求点。而最后,我们被内心的杂音分散了注意力,只能凭感觉做出判断或预测。
Why
我们都有两个耳朵,如果不是有失聪等症状,我们都能听到外界发出的声音。
我们很多人以为听到了就是倾听,听只是生理方面,而倾听是指将别人的信息赋予含义的过程,包括听到、专注、理解和回应。
我们很多人做不到有效倾听,因为我们往往容易因为自己的主观意见形成一种偏见,以自己的观点去理解别人的话,也就是在专注的这个过程,只专注在自己身上,而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讲话的内容。
(通常的做法)
共情倾听的要求就是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全心地投入到另一个人的经历中,这就需要集中注意力去关注对方讲话的内容以及肢体语言,根据对方所表达的内容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想法。
(不这么做的坏处)
在沟通过程中,一旦有了先入为主的观点,就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理解别人说的话,是不会真正理解到别人表达的意思的,这就容易造成沟通不畅,产生误解,甚至爆发冲突。就比如:“你瞅啥”,也许别人只是想问问你在看什么,但是你觉得这是在挑衅,你来了句“瞅你咋地!”就这样,一言不合就开战了。
举例说明:
当我们带着孩子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说:“妈妈,我想要这个玩具”,这个时候我们听到了孩子的要求,但是我们往往会带着偏见去分析孩子做出这个要求的行为:“小孩子除了玩就是玩!”这个时候不给他买,他就通过哭去进行要挟,你可能会更生气,也可能会因为爱面子,怕在超市里被人围观给孩子买了。虽然简单的一次购买玩具不足以说明做不到倾听有什么后果,但久而久之,孩子有可能会认为只有通过要挟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或者孩子的需求不能被理解和满足,就容易造成孩子的孤僻和只报喜不报忧,这样就与父母之间有了一层隔阂了。
How:
所以啊,共情倾听其实很重要,我们从这个片段中可以了解到,共情倾听其实是有方法的:
首先,集中注意力在当下
然后,认真聆听对方对方所表达内容
最后,根据对方表达和肢体语言来做出相应的回应
比如,刚才的例子中,当通过共情倾听出孩子只是贪玩的想法,你就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他的贪玩需求,这不在购物清单的玩具也就不需要购买了,也不至于让孩子和你产生冲突了。
适用边界:
共情倾听的使用范围一般是我们比较在意的人身上,也就是你想与之关系更加融洽的人身上。面对那种推销的人你就不需要去进行共情倾听了,因为他只是想要你购买产品。
A3微行动学习:
刚才我们说了三个步骤让我们更好的共情倾听,前面两步是我们自己可以知道有没有在倾听,那么我们做出什么样的回应才能让对方感觉到我们是真的在倾听呢?
那么,我们来明确一下问题,在沟通过程中,有时候就算我们听了别人也不一定感受到我们在倾听,为什么会这样?
讨论问题本质:请大家讨论一下听了也不一定让对方感受到倾听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给大家5分钟时间,接下来请人分享。
明确问题的本质:通过大家的讨论,本质原因是没能让对方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
那么本质原因大家已经讨论出来了,请大家再讨论一下有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在日常沟通交流过程中,让对方能够知道我们在共情倾听他们?
分组讨论结果:
小组1:
进行目光接触
重述对方的话
预测对方的需求,进行确认
小组2:
给与对方足够的注意力关注
重述对方的话
通过提问来确认对方的需求
根据对方的反应来表达自己感受到的情绪
经过两组的讨论,我大概来总结一下大家总结的主要步骤:
集中注意力关注对方
必要时进行重述
预测对方的需求
表达自己感受到的情绪,(这个情绪是根据前三步体会到的对方的情绪)
A2布置特殊任务:
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也总结出来一套共情倾听的方法,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新学到的技能如果不去运用的话很快就会忘掉,我们拆书帮也是有一个理念,教是最好的学,所以,给大家布置一个特殊的任务,请大家在一周内邀请你的朋友来进行共情倾听的训练,请大家做个计划,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写在便签上,给大家2分钟时间,接下来请人做分享。
学习者分享:
时间:下周末
地点:图书馆
人物:我和同事李
内容:今天总结的共情倾听四个步骤。
结语:
今天我们第一个片段学习了共情的概念,并且学会了区分共情和同情,先改变认知,再向自己提问!然后在第二个片段学习共情的实际应用,那就是在沟通过程中,通过共情来做到更好的倾听,还通过为行动学习,经过大家讨论,总结出让别人能够感受到我们在共情倾听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够给大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带来改变,我今天的领拆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