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移动微信表情包罗罗,最近正处于“花中年”早期,喜欢通过拆书繁衍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储备,也跟今天要介绍的高敏感族群一样,觉得“拯救世界”都属于自己的职责。希望在接下来的拆书中,疗愈自己,疗愈他人。
学会对他人的越界行为说不
学会说“不”是敏感者们必备的生存技能。如果你真的想要为生活设定界限,那么你需要明白如何清晰地界定你的界限。否则,你总是处于摇摆不定,被刺激吞噬的状态。高度敏感型人之所以挣扎着想要设置界限,是因为我们的忍受阈限比别人更低。对那些复原力跟强的人来说很容易处理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就可能是个大麻烦。
我和一个同行,住的地方相隔200公里,但我们坚持每两个月见一次面,并且每次都是她来我这里。如果我是她,每次开这么久的车已经让我疲惫不堪了,更别提沟通讨论。而她却正好相反,她觉得开车可以让她放松,跟我见面也让她很快乐。我们一般会在一起待3个小时左右。但是我中途需要休息,其实就是我们各自单独呆一会儿。有时,如果我忘记要求休息,那么她就不会主动提出。因为她似乎并不需要,及时她一早就起床开车过来。于是我告诉自己,我也不需要。可问题在于,我如果没有短暂的休息,在最后半小时里我就很难集中注意力了,因为输入的刺激太多,我来不及处理。
利兹(Lise),45岁
你可能常常陷入这样的两难困境:一方面你不想打扰别人;另一方面你需要谨慎考虑你敏感型人格的需求,否则你很可能因为被过度刺激,甚至因此生病而更加麻烦他人。
跟别人聊一聊你内心的挣扎或许会有所帮助:
我并不是要赶你走,而是如果你能离开一会儿,会对我们的交流更有帮助。因为我现在很累,很难在我们的交流过程中注意力保持集中。
我很希望自己能继续留下来,但我实在是有些累了。如果我现在不回家休息,明天我就没精力做家务了。
虽然我非常不愿意结束我们如此有趣的交流,但是如果我们能只选一个我不这么累的时间继续我们的对话,我想我们会收获更多。
或许你对诸如此类的两难困境十分熟悉,因为你总是挣扎着想要从中选择一个让对方更满意的方案。最终,你会疲惫不堪而无法考虑周全,甚至不加解释地直接起身离开,或者希望不被注意地悄悄溜走。
相反,当你将内心的挣扎说出来,它很可能就自行解决了。对方也会尊重你的决定,因为你征求了他/她的意见。
书籍介绍:
【Feature】今天又带来这本书,《高敏感是种天赋》,《LOVING YOURSELF:A guide for highly sensitive people and other delicate souls》——高敏感人群和其他脆弱灵魂的“爱自己”指南。作者伊尔斯.桑德,是一名集心理学、哲学和神学修养于一身的心理咨询师。身为高敏感族的一员,她更能体会人际交往中的困顿与苦处。可以说这本书是作者和其他高敏感人群的内心独白和亲身感受。
【Advantage】书中关于交往困境中当事人感触的描写,比类似书籍更加细致入微。透过高敏感族的讲述,读者就像带上放大镜去体会日常人际交往中,常常被对方或自己忽略、却真实存在的情绪和感受。
【Benefit】通过阅读作者以独特视角撰写的文字,读者得以重新认识到每个人性格中都会有的“敏感”的一部分,意识到“高敏感”是一种能够细致觉察情绪、更能共情和爱人的能力,这能够帮助我们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学习目标】希望在跟随我进行了今天的RIA学习后,学习者遇到人际交往中令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情景时,可以通过I便签的方法,帮助我们学会分辨自己的心理底线,并以更为理性的方式告诉对方。这样在照顾到对方的立场的同时,实现自我照顾。
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阅读拆页,结束的伙伴可以给我一个示意。
像拆页里所提到的,我们需要知道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不适的临界点,也就是“阈值”在哪里。这样能够及时察觉警示并告诉对方,希望对方能留给我们一些空来缓一缓。但社会中的惯例,似乎要求我们对别人宽容,才是一个懂得社交分寸的nice people。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吧。
【举例说明】
A1
我有一个同事,也是我的老乡。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一个院区上班的时候,我们常常相约晚餐,然后逛一逛、减减肥。女孩子最喜欢的就是看衣服了。每当进入一家小店,我们就会重复接下来的对话:她反复的问我这件衣服“好不好看”,我说“还挺不错的”;然后她再强调一下她觉得不满意的地方。或者问我要不要买:当我说“买”,她说“好贵”;说“不买”,她说“可是真的好好看啊”。最终结局常常是没有买。之后几次我就学乖了。明确跟她说:“你不要问我意见,反正你也不会采纳的”。听到这话,她倒觉得委屈了。她说自己是很真诚的在问我的意见,并且会把我的意见纳入考量。然而从非言语信息和事后的结果来看,她并没有像她说的那样,尊重我的意见。于是我们会定期“疏离”一段时间。等到恢复见面,又会再各式各样的事上重复这样的过程。我觉得自己是付出了体力和心力来维护这段友情,可是也没见我俩的感情有升温。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情况呢?我认为可以按以下三步来做:
【I便签-细化原文步骤】
第一步,尝试察觉自己身体症状或情绪。
身体是潜意识最直接的表现。通常一开始出现的就是生理症状,比如头疼、冷汗、心跳加快、坐立不安等等。通过身体症状可以反推出当下的情绪,比如恼怒、恐惧、焦虑等等。
第二步,进一步体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了解背后的“想要”。
负面情绪背后隐藏着一个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当我们找到了那个“想要”,并去满足它,负面情绪也自然而然会消失。
【回到原文】 比如拆页里的利兹。她可能会觉得有些累或者不能集中注意力(身体症状),这令她感到自己有些难以应付接下来的谈话。她的“想要”可能就是休息一会儿。
最后,告诉对方,“说说内心的纠结”。
对一些基本的情感和生理反应,每个人都是共通的。在描述清楚自己的情况之后,对方也会共感到我们的立场。常用的句型可以是:“现在的事情要我有一些……(身体症状),我感到……(情绪),我想我可能需要……(内在需求)”。
A1+
再回到我朋友的这件事情。
第一步,察觉身体症状。首先,她问我意见却又不采纳的时候,我觉得心塞、头脑发热。第二步,体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那几个小时里,我感到自己就像她的一个跟班,她根本就没有考虑我的感受和建议。因此这里面存在一个“被尊重”的“想要”。第三步,告诉她,“咱们平时难得见一面,我很重视我们的相聚。可陪你逛街的时间里,我觉得你只是随口问我意见,却从来没有采纳我的反馈。这种情况让我觉得有些心塞,我感到有些失望和不被尊重,我可能需要你更重视我的意见,并真正纳入考量。”
【适用边界】当然I便签也是有适用边界的:对象要是能讲得通道理的人。如果对方还没有自我成长到能够真正的共情和换位思考,可能这段时间先暂时保持距离、照顾到我们自己的感受,才是最好的办法。
接下来我想邀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做一次角色扮演~
【A3】
小A和小B是两室一厅合租的室友,两人生活习惯差不多,相处起来也不错。有一天小A回家的时候,发现冰箱里自己准备作为晚饭的食材没有了。刚巧小B回来了,小A问她。小B说:“哦,我今天中午回家拿东西,刚巧中饭时间,我也饿了。可你知道,平时我都在公司吃,晚上买回来。我一看冰箱里有一份咖喱饭,就热了吃了。你看我们两个关系这么好,这么小的事,你应该不介意吧?”小A其实挺饿的,再出去买饭或者叫外卖还要等时间。可虽然心里不舒服,这句话一过来,反倒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下面请三人一组,分别扮演小A,小B和观察者。
1)扮演小A的伙伴可以先按照自己平时的反应来做一遍。
2)然后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三步骤再扮演一次,看看小A应该如何跟小B沟通,说明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想要”,告知小B下次再想借用自己的东西时,应当怎么做,自己比较能接受呢?
两次扮演后,扮演小B和观察者的伙伴可以分别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OK,NOW,ACTION!
A3模拟:
场景一:平时表现
A:(心理活动)哇靠!他已经吃了我十次咖喱饭了(双手紧握,头顶冒烟)
B:哎呀,这个咖喱饭都快过期了……
A:(拍桌子打断小B的话,想用眼神杀死小B)
B:(被眼神吓到)好吧,是我吃了。
A:再也不理你了!(摔门进自己房间)
B:好怕怕(白细胞死掉好多)
场景二:采用I便签新方法
A:小B,现在我有点头痛,是因为我感到很愤怒。我想要你尊重我的个人空间,你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吃我的饭盒。如果下次你还要吃,请你吃完记得补一个进去。
B:好的,下次我要是再吃,我就买一个你喜欢的东西,补到冰箱里。你看可以吗?
A:嗯,这样还不错。
情景模拟观察家:
我觉得小A的改变很明显。场景一我感觉小A平时还是比较能忍耐的,但到了第十次真是忍无可忍,情绪也很容易爆。他有自残、有愤怒,也不想再跟小B继续做朋友。而场景二中应用I便签的三个步骤,小A没有像之前那样,放任负面情绪内化攻击自己,而是开始反思。并且他在反思过程中,能够逐渐从情绪里走出来。同时I便签的步骤和例句能够帮助两人有效沟通,取得相互理解,这段关系也可以继续下去。
【会后感言】
事实上每个人的人格中都会有敏感脆弱的部分;或者说谁的人生中,没有一些这样的时刻呢?以往我们被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条条框框所限制,常常太过照顾对方的感受,而忽略了自己在一些“敏感”的时刻,同样需要被呵护。在今天的学习之后,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能够察觉自己的临界点,而非极限,有想法及时沟通。这样可以少一些委屈,多一些舒服和快乐。我们也会拥有更多时间和能量,把自己照顾好,也留给了别人成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