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好好说话》 所属活动: 情绪管理 所在级别: TF2-3 学习主题: 一剂“感受的预防针” 扼杀情绪小冲突 学习目标: 通过认识事情背后有“两个版本”的存在——你的版本和我的版本

开场: 今天带来的是《好好说话》
F:本书由马东出品,这两年很火的一个节目《奇葩说》里智囊团成员马薇薇,黄执中,周玄毅等合著。一群能说会道的人从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这五个维度,全面呈现说话的奥妙。
A:这本书和其他沟通类书相比,可谓“骨骼清奇”,没有过多的理论和说教,每个章节中通过误区、小诀窍、使用注意、常用句型几个小单元,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熟悉的场景,抓的是现成的痛点,通俗易学。马薇薇说,我们教的东西,大学没有,人生必修。
B:通过学习此书,让你能从别人的错误中意识到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从而我们学会更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更深入内心的说服对方,把冲突变成合作的谈判,靠语言的力量赢得观众的讲演和辩论等等。
这本书涉及的领域很广泛,我们今天聚焦在预防人际冲突方面。很多时候,人际冲突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时会有不同解读,会存在两个版本即“我的版本”和“他人的版本”。我的版本中,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可以体谅的,但如果没有意识到有他人的版本的存在,就会觉得别人的声音是不体谅的,错误的,从而可能会成为人际冲突的导火索。今天就通过认识问题的“两个版本”,看看怎样能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通过应用“感受的预防针”将自己对一件事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并邀请对方也表达出来他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感受,减少因各自对同一件事不同的解读而产生的矛盾。

  

《好好说话》P57-58

这就是“两个版本”的陷阱在人与人沟通中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虽然我们在沟通时都会强调“我对事不对人”,但在每个人心中,对于事实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版本。所以,我们就要了解所有沟通事实上都是“对人不对事”。在沟通中,我们对于事实的每一个陈述,都是在以某种形式攻击那个拥有不同版本的人。

    囿于情绪和认知的不完全,我们往往意识不到“两个版本”的存在,而都误以为是对方不讲道理。这时候,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存留下来甚至爆发出来。

【小诀窍】

感受的预防针

    既然认识到了“两个版本"的问题,我们就要努力去拆除这个陷阱,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打一剂“感受的预防针"。比如,当你想要宣泄情绪、表达不满之前,试着做一些这样的铺垫:

    “抱歉,这或许来必是事实,但我难免会有这种感觉"

        “抱歉,这或许来必是事实,但我难免会觉得你这样做是对我的一种不尊重"

        “抱歉,我知道你希望我早睡,不是故意要干涉我的生活,但我总忍不住会有这种感觉"

    之所以用“感受的预防针"来为之命名,就像为了抵抗疾病,小孩需要打预防针一样,面对某些敏感的沟通,我们也会需要预防针。而这句话的妙处在于,它预先向对方说明“我接下来要讲的仅仅只是我的感受面已",也就等于是在暗示说“我讲的有可能不是客观事实",从而大大降低了会给对方带来的被冒犯和被攻击的感觉。

    紧接着,你会发现沟通的重点发生了奇妙的转化:你在意的重点是说出后一句“我有什么感觉”,而对方在意的重点则是前一句“这或许不是事实”。把“预防针”用在上面的例子中,事情就会变成这样:

        原本,小明会对大牛说:“你晚上不睡觉,还不是因为贪玩!”

        现在,小明会这么说:“抱歉,这或许不是事实,但我难免会觉得你晚上不睡觉只是因为贪玩"

    原来的说法会在一秒钟点燃大牛的怒火,然后大牛用暴跳如雷或反唇相讥引爆矛盾;而现在的说法则会在表达立场之余,也留给大牛述说与解释的空间。如此一来,对话就能持续,两人的沟通也会立刻舒缓很多。

    所以,“感受的预防针"的好处正在于,预先照顾到了容易被引爆的情绪,从而让理性的沟通有了接下来延展的空间。以“对人不对事”为切入,最终达到了“对事不对人”的沟通效果。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解读)

看完拆页,我们可以理解“两个版本”就是指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时会有不同解读。书中案例就很明显:

一个寝室的小明和大牛,一个是早睡早起,一个是夜猫子,因此而产生的矛盾。这个事情中,小明的版本是“大牛晚睡就是在打游戏,他贪玩又不顾忌别人”,而大牛的版本是“我是白天压力大,因此晚上才玩会儿游戏放松下,并且我晚睡很多时候也是在复习功课,小明早起也会打扰到我休息,他还恶人先告状”

(细化行动步骤)

因为个体的差异这两个版本往往没有对错,只是因为各自的角度不同而已。怎样能避免因此而产生的冲突呢。拆页中给到了一些好的建议:

    第一步、认识到别人可能对这个问题看法和自己不一样,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可能有不同的原因或苦衷,也就是承认一件事情的背后可能有“两个版本”存在。

    第二步、打个预防针。确实想要宣泄情绪,表达不满前做个铺垫,我接下来说的仅仅是我的感受而已,可能不是客观事实。例如拆页中,小明会说“抱歉,这或许来必是事实,但我难免会觉得你晚上不睡觉只是因为贪玩”,这也为下一步,给对方表达立场和解释的空间;

    第三步、可以邀请对方表达下他的版本。“能说说你的想法……”或者“能说说你的原因么……”

有时大家会基于不同的立场商议下,有时其实两个版本一表达出来,一场小冲突可能就消弭于无形了。

举个例子:

之前在公司的时候,分公司营销普遍反应集团财务付款速度太慢,尤其设置了些短期激励,支付的严重滞后会影响激励效果。听到这个情况时教主就想“这个财务部也太官僚了,营销要的就是快速反应”。马上去找财务部算账,教主路上忽然意识到了“两个版本”的事情:

教主的版本是“他们官僚”造成的支付严重滞后,但是财务部可能也有他们的版本,想到这里,好像就没那么愤怒了。这就是第一步;

第二步,找到财务部负责人的时候,跟他说“抱歉,可能是我太急了,但是财务支付缓慢,确实对营销条线的影响很大,会让一线的同事们觉得集团财务太官僚了……”

第三步,在抱怨完之后,我又加了一句“当然,我知道财务部门也是有苦衷的……”,听到我的说法,财务负责人表情缓和了很多,也吐槽了起来。因为公司有严格的第三方审查,而且项目营销上有时报上来的方案过于仓促,又很简单,不符合审计标准,多次退单才造成的时间较长等等。

后来和财务负责人很快达成了共识,财务针对短期激励设置了简化流程,而我也让分公司,注意方案上报的时间及合规性,否则也会给予处罚。

  很显然,教主的版本是“财务部太官僚了,一点不知道营销一线要快速反应”,而财务部的版本是”第三方监管严格,而且一线操作太不规范了”,用了“感受预防针”的句型后,不但把两边的感受都表达出来了,最终还达成了一致。

(适用边界)

当然这种预防针不是万能的,对于基于不同立场而不分对错的微小冲突的预防更加有效;

(预防异议)

认识“两个版本”,沟通前打“感受预防针”,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这方法太简单,有些朋友又会觉得太难:

认为太简单的朋友可能会说,不就是加句话么。请注意,你要真的认识到事情背后两个版本的存在,这样表达出来才会更真诚,而不是套路,否则对方还是会觉得被冒犯;

认为太难朋友可能会说,情绪上来了,哪里会想那么多啊。可以多做些刻意练习,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两个版本的存在;二是,练练句型,真用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催化应用(促动参与)

我们刚学习了使用“”感受预防针”来预防因为“两个版本”产生的人际冲突。现在一起做一个演练,实践一下刚才学到的方法。

请大家认真听一下要演练的场景:两个朋友约会见面碰头,其中一个人早到15分钟了,一人迟到15分钟,而且迟到的人打电话不接、微信也不回,早到人心里很不爽。我们两个人一组,分别扮演早到的和迟到的人:

1、   我们来尝试做两轮:

第一轮,不使用情绪预防针,迟到的朋友来了后,早到的朋友就一通抱怨;

第二轮,同样的情形,早到的朋友尝试使用“感受预防针”句型,来表达不满。

2、   注意两个人不用提前沟通到底是什么原因迟到的。

( 时间8分钟)

大家都演练完了吧? 我想请一组小伙伴来给大家做个现场的角色演练,重现下刚才的演练的情景。

1、注意两个人各自的版本是怎样的?

2、使用了“感受预防针”后会有什么不同?


演练成果展示:

哪组小伙伴自告奋勇一下?好,有请****小组:


第一轮:

角色A(早到的):怎么回事吗?迟到那么久!打电话也不回!微信也不回!什么意思嘛!别人的时间不是时间啊!

角色B(迟到的):….别生气嘛….我们去吃饭吧……

学习引导:因为是两个女生,所以并没打起来,但是也可以看到,有隐藏的问题没有解决。A对B,有意见,觉得她不守时。B应该脾气比较好,但没有机会做解释。对于迟到的原因并没有敞开交流,会有隐藏微小的冲突,虽然这次没有完全爆发,但是后面如果再有这种情况发生有可能某一次就会冲突起来。


第二轮:

角色A(早到的):抱歉,可能是我太急了,但是你迟到了快15分钟,打电话也不接,微信也不回,我会很担心,也有点生气。当然我知道你也有苦衷的,什么情况啊?

角色B(迟到的):亲爱的,你太了解我了,临出来被老板叫住,安排事情,说个没完,烦死了。

角色A(早到的):我理解,不过下次最好先跟我发个消息说一声。否则我也会等的很着急的不舒服的,不知道到底什么情况。

角色B(迟到的):被老板叫住就说个没停,手机也没在身边,太不好意思了。我们去吃饭吧,来补偿补偿你。

学习引导:大家可以看到。在第二轮中,应用了这几个步骤,A表现出来的情绪,没有第一轮那么激烈;另外,A把自己的着急和不舒服讲了出来,通过邀请,B也把原因和苦衷讲了出来,这样两个人可能的微小冲突扼杀在了摇篮中。


好,时间到了,我们参加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简单的演绎了一下感受的预防针。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把学习的内容带回家,真正在工作、生活中应用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