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区分学习者和评判者两种心态,能自我觉察,并且理解这两种心态是如何影响你的思维、行动和关系的。在陷入评判者的状态时,学会使用ABCC法则里的提问方法来重新考虑和评估,从而转换心态和思维,找到更多的新选择和新可能。
图书介绍(3 mins)
拆书家:大家好,我是倩倩老师,今天我带拆的片段选自这本《改变提问 改变人生》。
F:市面上以“提问”为标题的书很多,看起来都是讲提问,实际上书里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学会提问》实际上讲的是批判性思维;《提问的艺术》是教你如何通过富有技巧性的提问来提高沟通效率并提升自身影响力的。那么这本《改变提问 改变人生》又是讲什么的呢?作者梅若李•亚当斯是个提问力专家,他在这本书里提出“提问式思维”的概念,教大家如何运用提问改变心智模式、提升生命的质量。
A:不同于其他同类型的书有很多理论阐述,这本书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以幽默、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故事主人公奔在探询教练约瑟夫的帮助和指导下,运用提问式思维(QT)这个方法,挽救了他的职业生涯和婚姻的经历。我们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就能清楚感受
拆书家;请大家花两分钟看下这个表格,看完请大家举手示意
【学习目标1】学习者能够区分学习者和评判者两种心态,能够觉察自己处于哪种位置,并理解两种心态是如何影响你的思维、行动和关系的。
WHAT:这个片段通过一个表格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评判者和学习者的不同特点,这两种不同的角色在心态和关系两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总结起来看,我们会发现:
l 评判者是偏向于消极的心态、封闭的关系及负能量的状态,我们会看到“批评指责、顽固不灵活、自以为是、自我保护、害怕差异、攻击防卫”这样的字眼。特点有:自发的无意识反应;焦点在于责怪批评;非赢即输的关系
l 学习者则偏向于积极的心态、开放的关系及正能量的状态,我们看到了“深思熟虑、责任、灵活、探询、好奇、双赢、解决问题”这些字眼。特点是:周全思考后作出选择;焦点在于解决问题;双赢的关系
这两种心态会引发你完全不同的情绪,而这些大相径庭的情绪又会进而促进你采取截然不同的行动,建立截然不同的关系。
【根据书中脉络给出更贴近实际的例子】
我们举个例子:今天临下班前,领导又交给了你一个很难的任务,你虽然没有拒绝,但是心里冒出的念头是:为什么偏偏把这么难的事儿交给我?;硬着头皮吭哧吭哧把活干完,已经是六点半多了。带着疲惫的身躯,下楼到停车场准备开车回家,居然发现车头左前侧居然有好几道被剐蹭的痕迹,再看看周围,也没有别的车停着,脑子里立刻炸了,心想:今天怎么会这么倒霉?不知道是谁不长眼的,蹭了我的车跑了。带着一肚子火,经历各种堵车后终于到家,一开门,妻子拉着脸,一副不高兴的样子,说道:“你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不是说好今天你做晚饭吗?”此时的你内心各种崩溃,直接进了房间,关上房门。
上面这个例子里,我们能看到“你”在面对事情时,首先都是无意识的自我反应,而且马上想到的就是对别人的指责,在与妻子的沟通中好像把自己和她是分隔开的,甚至不想沟通。但如果这件事从一开始用学习者的状态去思考和选择的话,结果会完全不一样。
我们身边每天都在不停地发生着许多事情,对此我们无法选择,但是我们能选择的是“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事”,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面临在评判者和学习者道路之间的选择。片段里说到每个人都会有这两种心态,而且我们自己具备选择要以哪种心态来面对生活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HOW: 【细化原文行动建议的步骤】
1. 进入自我观察者的角色,注意自己当下的情绪和念头,比如是否感到全身紧张、或者心烦意乱或者是卡住了的感觉
2. 觉察自己处在何种位置,你需要问问自己:我现在处于评判者状态吗?
3. 当意识到自己处在评判者的心态时,坦然接受,再问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感受吗?这是我想做的吗?”
4. 提醒自己可以进行选择,转换到学习者状态
(预防异议:关于如何转换,我们在第二个片段里会拆解,这里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自我觉察,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状态)
【A1】激活经验—显像提问
拆书家:大家对比着读一读表格里左右对应的内容,选出几个让你特别触动的词,这样的词能让你马上联想到在你最近的工作或者生活中,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它怎么影响到你与同事、爱人、孩子或与朋友的沟通的?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想一想,可以先在便签上写一下(2分钟),然后在小组内分享(1分钟)
参与者分享(李夏):我看到公司有位同事也很喜欢看书,就想过去和她聊聊她在看哪方面的书。了解到她常常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原本还挺有兴趣的,但是后来发现再跟她的沟通过程中,她常常会拿出一些心理学的术语或概念来对我下定义或下判断,每次听到这些的时候我心里其实非常不爽,心里升起的感受首先就是自我保护,觉得她很自以为是,又不是很了解我就对我下评论,所以之后也不想怎么跟她沟通了,关系就变差了。
【A1+】催化应用
拆书家:那我们还有第二步的环节,因为刚才我们已经回忆到这件事,假设你回到过去,你能否通过细节对应表格里的内容觉察到自己哪些地方陷入了评判者的思维?你可以怎么提醒自己转换到学习者的状态?(2mins))
参与者分享(叶振):刚才我分享的是在教会发现的事情,有教友提出想要把教会重新装修布置下,我当时一听到他的这个想法,脑子里马上冒出来的念头就是:这很麻烦,很难操作,还是别弄了。现在回头想来,我当下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可能性有限,他的这个想法是错的。
拆书家:你觉得你自己一开始冒出的念头就是评判者了吗?你是怎么察觉到的?
参与者:我当下的身体是紧绷的感觉,我觉得我当时应该马上去觉察自己是否有情绪,去问问自己是否处在评判者的角度。
第一个片段,我们看到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在自己的评判者心态和学习者心态之间徘徊,一会儿这边,一会儿那边,心里并不清楚我们是否可以把控如何去选择。但其实,我们每一刻都可以主动选择。我们一起来看看片段二教给我们的方法:
R阅读原文(3 mins)读完请大家举手示意
有一次,他对一家前景看好的新公司进行了很大一笔投资,一年后,这家公司雇了一位新CEO。新任CEO曾经供职的公司与一宗巨大经济丑闻有所牵连。尽管这位新来的CEO确实是清白的,但斯坦还是坚持认为冒烟之处必有火。那时他几乎决定撤资了,但同时对于整件事感到非常矛盾。除了新雇的CEO,这家公司其他处处都做得挺好的。
A(aware)---觉察。我现在是处于评判者状态吗?斯坦对此的态度很有意思。我们描述过评判者的特点之后,斯坦当场承认,这些特点大部分很符合他。他的回答也出乎我们意料:“作个评判者是我的拿手好戏!”我们都笑了,同时也明白,他开始更加诚实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行为了。
B(breathe)--深呼吸。我是不是需要停下来,退后一步,更客观地看看这件事?听到这个问题,斯坦笑了笑,深深地吸了口气,停顿了片刻,然后承认,他是绝对没有做到客观,特别是因为这件事牵扯那么大一笔钱。尽管他跟这位CEO连一句话都没说过,但他是真的很不信任他。
C(curiosity)--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实真相是什么?我们问斯坦他没有没去收集过客观信息,他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必要信息,来做负责任的判断?斯坦这才意识到,他因有所耳闻而对这个人产生的负面印象已经将自己团团围住。但是事实呢?实际上他完全没有任何证据。
C(choose)--选择。我的选择是什么?到这时斯坦才意识到,要作出明智的选择,他并没有需要的所有信息。因为是自己的投资,他觉得有必要去查明真相。一个月后,斯坦打电话跟我说,他仔细查过后,发现这位新任CEO是个好人。两年后那家公司上市了,他也因此发了大财。
斯坦意识到,评判者思维差点让他损失巨资后,跟我说,他现在总在用ABCC。如果他当初不能率直地接受并观察自己评判者的那一部分,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要用这个方法,就要从觉察和接收开始,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
如果你现在遇上斯坦,你还会注意到他有时很固执,很爱评判。他非常了解自己的这个部分,并且接受它。但是在做决定时,他绝不允许因此而蒙蔽双眼,他甚至用幽默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评判者的那一部分。
【学习目标2】在陷入评判者的状态时,学会使用ABCC法则里的提问方法来重新考虑和评估,从而转换心态和思维,找到更多的新选择和新可能。
I 重述原文 (5 mins)
WHAT: 这个片段讲了故事里的人物斯坦在陷入评判者思维后,如何用ABCC选择法实现转换的。上一个片段我们说到每个人都有能力去选择要用哪种心态面对生活,可以有的时候事情一发生,我们的确“反应式”地就滑入评判者的思维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问问题
不这么做的坏处
首先,评判者心态焦点在于责怪和批评,完全不利于解决问题。然后,评判者追求非赢即输,不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评判者最后会掉入泥潭里,让我们找不到事情和情绪的出口。
HOW: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ABCC法则是什么?怎么用它来实现思维转换呢?
ABCC法:
A(Aware)觉察 ---它是一个自我提问:我现在是处于评判者状态吗?
B(Breathe) 深呼吸---这是我们常常在沟通或者非暴力看到的常用方法。我是不是需要停下来,退后一步,更客观地看这件事?
其实这个并不是非常容易,因为在当下的情绪很难做到冷静客观,但我们应该去主动练习。
C (Curiostiy)好奇---我是否了解所有的事实?到底发生了什么?
C (Choose)选择---我的选择是什么?
大家可以在这里看到四个英文字母代表对应的英文单词的意思,而且也会注意到其实它们是前后连接的四个步骤,每个步骤其实都是一个自我提问。
WHY: 为什么我们要采用这四个步骤?
A--察觉。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也是我们在第一个片段学习的。可以留意自己的身体、思想、情绪的状态和变化,比如感觉能量降低、担忧或有负面情绪,把这些状态和变化视作为我们处于评判者的一种信号,来帮助自己察觉自己当下的状态。
B--深呼吸。当我们陷入评判者的角色时,我们通常都是“反应式”/“自发式”,比如直接把气话说出来,而缺乏深思熟虑。这时,需要我们停下来,给自己一点时间,想想
C--好奇。有一种探询的心理,可以提出一些转换问题问问自己
除了片段里提到的问题,我们也补充了如下的问题:
-- 这是我想要的感受吗?
-- 我想要什么-包括对我自己和他人?
-- 我还需要别的什么,或者我在逃避什么?
-- 我做了哪些假设?
-- 事实真相是什么?
-- 关于此事,我还可以从哪些其他角度来看?
-- 对方在想什么,感受如何,他想要什么?
-- 我还能从什么角度去看待这个人?
-- 我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吗?
-- 我更希望自己处于什么状态?
-- 我怎样才能处于那个状态?
-- 我有哪些选择?
-- 现在最应该做什么?
C--选择。我可以怎么转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预防异议1:可能有的小伙伴会说我也知道评价者的状态不好,但很多时候真的很容易就滑入评判者的状态,特别是在事情不顺利的情况下或者和别人有冲突的情况下。其实关于这点作者在书中也说了,每个人都有做评判者的时候,这是人性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能做的是更好地觉察和接受我们自己和他人的评判者心态,然后学着掌控它,用这样转换问题来转换我们的心态。这也就像培养任何其他技能一样,越是频繁地使用,就会掌握得越好,之后慢慢就变成自然而然地运用了。就像片段的最后一段,斯坦还是会很固执,很爱评判,但他自己非常了解这点并且接受它。但在自己做决定时,会不然它蒙蔽自己的双眼。(实践性异议)培养自己有意识、清醒地选择
【A3】促动参与现场演练 (8mins)
拆书家:经过刚才对片段的理解,那现在我们来现场应用下。大家听好我给到的场景:
你的好朋友约你见面聊天,说到他/她最近非常纠结的一件事:前两个月公司新换了你的部门领导。在这两个月的工作时间里,朋友觉得跟他/她一起工作各种不合,已经有了打算辞职换工作的念头了。以往听到好朋友的抱怨,你都是和他站在同一战线,帮她出气。想到今天我们学过的方法,你打算将这个方法教给他,帮他尝试去分析是否陷入了评判者思维,然后通过提问去转换下心态和想法,以做出更好的选择。
1. 请两位小伙伴一组,你们要设计好“你”和“朋友”的对话,需要补充更多朋友对目前工作和领导不满的具体内容和细节,而“你”则需要通过一些提问来帮助朋友去觉察去转换。
2. 请大家花3mins的时间来想一想并进行演练。然后我们请一组学习者来分享(3 mins)
参与者分享:
A(朋友):最近真是超不爽,来了一个新的领导,比我才大一岁,跟他超不合,每天上班都好气。
B(你):这个领导怎么跟你不合了?
A:原先他是市场部的,突然被调到我们运营部,提出的一些方案建议又不专业,还天天批评我们的方案差。他原先也就是销售做得好些,我觉得他根本不懂运营啊!
B: 你从哪些地方觉得他不专业了?
A: 新季度的新产品推广运营,他偏要加大传统媒体的广告投放,还说要去大型商场做些地面活动,现在年轻人谁还看传统媒体啊,都是直接通过网络媒体来营销的啊 !
B:那你知道他是怎么被派到你们部门当领导的吗?关于这次的方案,你们有没有问过为什么他想加强传统媒体的推广力度呢?
A: 我觉得他就是个空降兵,因为我们原先领导辞职来救个急。他的新方案,我们都瞧不上,还让我们各种改。
B: 既然是新领导,且你又对他有一些看法,最好面对面跟他具体聊一聊,了解下他的想法,你有什么疑问也可以直接向他提出。你也肯定不想每天痛苦工作,那么就应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氛围和状态,你可以做一些什么呀?
A:你说的也有些道理。其实他又一次给我们方案提出的一个改进点还是有点效果的。可能我对他的确有点偏见吧!让我想想我下周一该怎么找他聊聊。
B:是啊
A2 分步催化( 10 mins)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下面这样的情形:同事没有按原定的计划完成他的工作导致你的工作也受到影响,他还找了一堆理由;男朋友居然忘了七夕节这个节日,你什么礼物都没收到;你计划养成的早睡早起习惯已经失败三次了,你很沮丧;爸妈又开始不停地催促你找男朋友/结婚的事儿,你都烦到不想接他们电话……
想象一下,你可能遇到哪种实际情境,把它写在便签上。情景是什么?发生了什么?(1.5 min))再想一下,运用今天我们片段里学到的ABCC选择法,你会怎么运用到你遇到的情境中?请大家在小组内分享。(6.5 mins)
参与者分享:
我会遇到的一个情景是:对我孩子培训班的老师,我总是非常容易对他们不满和不放心。我觉得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我不同,他们总是容易带着他们从小自己受到的教育影响,继而来教育现在的孩子。所以我常常担心儿子的教育质量能否保障,又很容易给老师们挑刺。如果运用今天学习的ABCC法则,我觉得首先我应该自己向自己提问:我是不是在作为一个评判者在评判这些老师?所以每次去接儿子下课时,我总是警觉或者紧张地跟老师们开展对话。在这样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组几次深呼吸,让自己停下来静一下,去问问自己是否真的了解每位老师的教育理念,他们想要做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当然我也要把我的理念和想法告诉他们,然后去看看我们能否找到共同的利益点,去更好地完成教育孩子的这个总体目标。对,我想我会这么去做。
拆书家:谢谢你的分享
结语 1.5mins
今天我们通过这两个片段的学习,大家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都先停下来,进行自己觉察,看下自己有没有陷入评判者的角色,然后通过一些转换问题来问问自己,转变思维和心态。作者非常建议可以列一个关键问题清单,经常去练习使用,这些问题可以改变我们的头脑,找到那些可能错过的新选择和新可能,如果你问得频繁得话,它们自然而然就会变成你思维的一部分。
第一个片段,我们看到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在自己的评判者心态和学习者心态之间徘徊,一会儿这边,一会儿那边,心里并不清楚我们是否可以把控如何去选择。但其实,我们每一刻都可以主动选择。我们一起来看看片段二教给我们的方法:
R阅读原文(3 mins)读完请大家举手示意
有一次,他对一家前景看好的新公司进行了很大一笔投资,一年后,这家公司雇了一位新CEO。新任CEO曾经供职的公司与一宗巨大经济丑闻有所牵连。尽管这位新来的CEO确实是清白的,但斯坦还是坚持认为冒烟之处必有火。那时他几乎决定撤资了,但同时对于整件事感到非常矛盾。除了新雇的CEO,这家公司其他处处都做得挺好的。
A(aware)---觉察。我现在是处于评判者状态吗?斯坦对此的态度很有意思。我们描述过评判者的特点之后,斯坦当场承认,这些特点大部分很符合他。他的回答也出乎我们意料:“作个评判者是我的拿手好戏!”我们都笑了,同时也明白,他开始更加诚实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行为了。
B(breathe)--深呼吸。我是不是需要停下来,退后一步,更客观地看看这件事?听到这个问题,斯坦笑了笑,深深地吸了口气,停顿了片刻,然后承认,他是绝对没有做到客观,特别是因为这件事牵扯那么大一笔钱。尽管他跟这位CEO连一句话都没说过,但他是真的很不信任他。
C(curiosity)--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实真相是什么?我们问斯坦他没有没去收集过客观信息,他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必要信息,来做负责任的判断?斯坦这才意识到,他因有所耳闻而对这个人产生的负面印象已经将自己团团围住。但是事实呢?实际上他完全没有任何证据。
C(choose)--选择。我的选择是什么?到这时斯坦才意识到,要作出明智的选择,他并没有需要的所有信息。因为是自己的投资,他觉得有必要去查明真相。一个月后,斯坦打电话跟我说,他仔细查过后,发现这位新任CEO是个好人。两年后那家公司上市了,他也因此发了大财。
斯坦意识到,评判者思维差点让他损失巨资后,跟我说,他现在总在用ABCC。如果他当初不能率直地接受并观察自己评判者的那一部分,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要用这个方法,就要从觉察和接收开始,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
如果你现在遇上斯坦,你还会注意到他有时很固执,很爱评判。他非常了解自己的这个部分,并且接受它。但是在做决定时,他绝不允许因此而蒙蔽双眼,他甚至用幽默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评判者的那一部分。
【学习目标2】在陷入评判者的状态时,学会使用ABCC法则里的提问方法来重新考虑和评估,从而转换心态和思维,找到更多的新选择和新可能。
I 重述原文 (5 mins)
WHAT: 这个片段讲了故事里的人物斯坦在陷入评判者思维后,如何用ABCC选择法实现转换的。上一个片段我们说到每个人都有能力去选择要用哪种心态面对生活,可以有的时候事情一发生,我们的确“反应式”地就滑入评判者的思维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问问题
不这么做的坏处
首先,评判者心态焦点在于责怪和批评,完全不利于解决问题。然后,评判者追求非赢即输,不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评判者最后会掉入泥潭里,让我们找不到事情和情绪的出口。
HOW: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ABCC法则是什么?怎么用它来实现思维转换呢?
ABCC法:
A(Aware)觉察 ---它是一个自我提问:我现在是处于评判者状态吗?
B(Breathe) 深呼吸---这是我们常常在沟通或者非暴力看到的常用方法。我是不是需要停下来,退后一步,更客观地看这件事?
其实这个并不是非常容易,因为在当下的情绪很难做到冷静客观,但我们应该去主动练习。
C (Curiostiy)好奇---我是否了解所有的事实?到底发生了什么?
C (Choose)选择---我的选择是什么?
大家可以在这里看到四个英文字母代表对应的英文单词的意思,而且也会注意到其实它们是前后连接的四个步骤,每个步骤其实都是一个自我提问。
WHY: 为什么我们要采用这四个步骤?
A--察觉。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也是我们在第一个片段学习的。可以留意自己的身体、思想、情绪的状态和变化,比如感觉能量降低、担忧或有负面情绪,把这些状态和变化视作为我们处于评判者的一种信号,来帮助自己察觉自己当下的状态。
B--深呼吸。当我们陷入评判者的角色时,我们通常都是“反应式”/“自发式”,比如直接把气话说出来,而缺乏深思熟虑。这时,需要我们停下来,给自己一点时间,想想
C--好奇。有一种探询的心理,可以提出一些转换问题问问自己
除了片段里提到的问题,我们也补充了如下的问题:
-- 这是我想要的感受吗?
-- 我想要什么-包括对我自己和他人?
-- 我还需要别的什么,或者我在逃避什么?
-- 我做了哪些假设?
-- 事实真相是什么?
-- 关于此事,我还可以从哪些其他角度来看?
-- 对方在想什么,感受如何,他想要什么?
-- 我还能从什么角度去看待这个人?
-- 我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吗?
-- 我更希望自己处于什么状态?
-- 我怎样才能处于那个状态?
-- 我有哪些选择?
-- 现在最应该做什么?
C--选择。我可以怎么转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预防异议1:可能有的小伙伴会说我也知道评价者的状态不好,但很多时候真的很容易就滑入评判者的状态,特别是在事情不顺利的情况下或者和别人有冲突的情况下。其实关于这点作者在书中也说了,每个人都有做评判者的时候,这是人性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能做的是更好地觉察和接受我们自己和他人的评判者心态,然后学着掌控它,用这样转换问题来转换我们的心态。这也就像培养任何其他技能一样,越是频繁地使用,就会掌握得越好,之后慢慢就变成自然而然地运用了。就像片段的最后一段,斯坦还是会很固执,很爱评判,但他自己非常了解这点并且接受它。但在自己做决定时,会不然它蒙蔽自己的双眼。(实践性异议)培养自己有意识、清醒地选择
【A3】促动参与现场演练 (8mins)
拆书家:经过刚才对片段的理解,那现在我们来现场应用下。大家听好我给到的场景:
你的好朋友约你见面聊天,说到他/她最近非常纠结的一件事:前两个月公司新换了你的部门领导。在这两个月的工作时间里,朋友觉得跟他/她一起工作各种不合,已经有了打算辞职换工作的念头了。以往听到好朋友的抱怨,你都是和他站在同一战线,帮她出气。想到今天我们学过的方法,你打算将这个方法教给他,帮他尝试去分析是否陷入了评判者思维,然后通过提问去转换下心态和想法,以做出更好的选择。
1. 请两位小伙伴一组,你们要设计好“你”和“朋友”的对话,需要补充更多朋友对目前工作和领导不满的具体内容和细节,而“你”则需要通过一些提问来帮助朋友去觉察去转换。
2. 请大家花3mins的时间来想一想并进行演练。然后我们请一组学习者来分享(3 mins)
参与者分享:
A(朋友):最近真是超不爽,来了一个新的领导,比我才大一岁,跟他超不合,每天上班都好气。
B(你):这个领导怎么跟你不合了?
A:原先他是市场部的,突然被调到我们运营部,提出的一些方案建议又不专业,还天天批评我们的方案差。他原先也就是销售做得好些,我觉得他根本不懂运营啊!
B: 你从哪些地方觉得他不专业了?
A: 新季度的新产品推广运营,他偏要加大传统媒体的广告投放,还说要去大型商场做些地面活动,现在年轻人谁还看传统媒体啊,都是直接通过网络媒体来营销的啊 !
B:那你知道他是怎么被派到你们部门当领导的吗?关于这次的方案,你们有没有问过为什么他想加强传统媒体的推广力度呢?
A: 我觉得他就是个空降兵,因为我们原先领导辞职来救个急。他的新方案,我们都瞧不上,还让我们各种改。
B: 既然是新领导,且你又对他有一些看法,最好面对面跟他具体聊一聊,了解下他的想法,你有什么疑问也可以直接向他提出。你也肯定不想每天痛苦工作,那么就应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氛围和状态,你可以做一些什么呀?
A:你说的也有些道理。其实他又一次给我们方案提出的一个改进点还是有点效果的。可能我对他的确有点偏见吧!让我想想我下周一该怎么找他聊聊。
B:是啊
A2 分步催化( 10 mins)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下面这样的情形:同事没有按原定的计划完成他的工作导致你的工作也受到影响,他还找了一堆理由;男朋友居然忘了七夕节这个节日,你什么礼物都没收到;你计划养成的早睡早起习惯已经失败三次了,你很沮丧;爸妈又开始不停地催促你找男朋友/结婚的事儿,你都烦到不想接他们电话……
想象一下,你可能遇到哪种实际情境,把它写在便签上。情景是什么?发生了什么?(1.5 min))再想一下,运用今天我们片段里学到的ABCC选择法,你会怎么运用到你遇到的情境中?请大家在小组内分享。(6.5 mins)
参与者分享:
我会遇到的一个情景是:对我孩子培训班的老师,我总是非常容易对他们不满和不放心。我觉得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我不同,他们总是容易带着他们从小自己受到的教育影响,继而来教育现在的孩子。所以我常常担心儿子的教育质量能否保障,又很容易给老师们挑刺。如果运用今天学习的ABCC法则,我觉得首先我应该自己向自己提问:我是不是在作为一个评判者在评判这些老师?所以每次去接儿子下课时,我总是警觉或者紧张地跟老师们开展对话。在这样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组几次深呼吸,让自己停下来静一下,去问问自己是否真的了解每位老师的教育理念,他们想要做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当然我也要把我的理念和想法告诉他们,然后去看看我们能否找到共同的利益点,去更好地完成教育孩子的这个总体目标。对,我想我会这么去做。
拆书家:谢谢你的分享
结语 1.5mins
今天我们通过这两个片段的学习,大家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都先停下来,进行自己觉察,看下自己有没有陷入评判者的角色,然后通过一些转换问题来问问自己,转变思维和心态。作者非常建议可以列一个关键问题清单,经常去练习使用,这些问题可以改变我们的头脑,找到那些可能错过的新选择和新可能,如果你问得频繁得话,它们自然而然就会变成你思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