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高难度谈话》 所属活动: 5月12日让我们相约虹口拆书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采用“和”的姿态去尝试探索高难度谈话 学习目标: 能够在学习完毕后,采用“和”的姿态去尝试探索高难度谈话

开场: 1引入图书:(30秒)
各位是否会遇到不愿意参加的会议,或是一场双方拉锯的面谈,对象可能是你的领导、供应商、客户,也可能是你的家人,这样的谈话如何朝着建设性的方向推进,有没有什么章法呢?
这次我带来的是一本看标题就能吸引你的书,《高难度谈话》

2 FAB:(1分30秒)
F:本书的取材很广,作者均来自哈佛大学,该校的谈判课程也非常出名。本书分析解读了人们在会谈中停滞不前的行为模式。
A:在同类沟通的书当中,它更着眼于“难”度的对话,定位更加精专,针对谈话的疑难杂症开药方。
B:在我们很多工作生活场景中,都会碰到难以继续的谈话,了解这样一套工具,可以避免我们避开谈话的错误陷阱,更容易朝着建设性的方向推进。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留意,一场争辩中,我们很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境地中,变成了一场对错的审判。自己总认为是正确的,而且拿着这把尺怎么看对方都是错的一塌糊涂。什么是“和”的姿态呢去再度审视呢?一起来阅读片段。

我们通常都会认为自己与对方的故事无法共存,只能二者取其一,如果我们接受了对方的观点和想法,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自己的。可是,看看之前的例子,杰克和迈克,奥利和希尔玛,以及邦妮和她的老板,孰对孰错真的是邢么绝对吗,真的就那么泾渭分明?有的人喜欢开着窗睡觉,而有的人则喜欢关着窗睡觉,面对这两种人,我们能说第一种人就绝对是对的吗?
其实,这样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正确答案因为问题本身根本就毫无意义可言。不要强迫自己在两种故事中做出选择你完全可以聆听对方的故事,同时也保留自己的。这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和”的姿态。
这种兼容并包的建议听起来就好一含糊其辞的空话。这似乎是告诉我们。你可以假装把两个故事都当成是正确的”。但事实上,这个建议给我们带来的其实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谈话姿态。你不用伪装也无需伪装也不用为了思考究竟是该接受还是拒绝对方的故事而徨或担忧。你要做的只是理解——完全透彻地理解。这是一个很单纯的行为,仅仅就是了解对方的故事,仅此而已,所以,你根本不需要放弃自己原有的故事和观点。采用了“和"姿态之后,你就能更加深人而透彻地了解到这件事对双方的重要性,以及其间你们的感受对各自又有何意义。如此二来,你就能抛开种种顾虑,无需为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而踌躇,也无需介怀自己的故事是否会影响各自的故事是否会影响对方,抑或是自己是否会受到对方故事的影响,因为你很清楚,对双方而言,各自的故事都很重要。
"和”姿态的基础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设想世界很复杂。从中,你可能会受到伤害,会感到愤怒,也会被冤柱,而对方也二样,他们也会受伤,会愤怒,会被冤枉。他们可能已经竭尽全力,而你则可能认为他们做得还不够好。对于双方的矛盾,可能是因为你做了件愚蠢的事情,也可能是他们的某些某些言论导致了矛盾的产生。对他们你,可能会怒不可斥,也可能会爱护护,欣赏有加。
站在“和”姿态之上,你无需否定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也同样可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让他人了解你的感受。同样地,你可以在不放弃自己故事的前提下聆听他人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因为,这时的你可能已经获得了一些不同于之前的信息,又或是对信息有了不同的理解,所以你明白了你和他人的故事是可以并存的。
当你与对方分享各自的故事之后,由于获得了新信息或采用了不同的视角,你的故事可能会发生变化也有可能你仍然坚持之前的观点,不过,那都没有关系。有时候,出于诚实的角度,人们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明白,面对分歧,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疑问不是"谁是正确的”,而是"既然我们都已经真正理解了对方,那么,什么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1. 什么是“和”的姿态?各位都阅读了片段,该片段的关键字是“和”,那么什么是“和”呢?对“和”的姿态定义是:你完全可以聆听对方的故事,并保留自己的。
2. 为什么要“和”呢?解析:这里的“和”并非单纯的“一团和气”,它实际上是基于一个假设,各位有没有发现?对,文中所说“这个世界是复杂的。。。”
【举例】我们往往喜欢把事情背景想的太简单,举个例子,我前段时间请工厂支持销售公司做一个装机培训,结果做完后,销售公司经理抱怨“完全脱离我们要求来做培训,敷衍了事”,工厂则说“送过来的人居然没有基础,我们有自己的目标对象,强塞进来,而且态度还不好”。“和”的思维:如果你单纯听哪一方面都觉得有点道理,于是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来跟踪新的一期培训。于是发现了事情并非非此即彼。
3. 世界是复杂的: a)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就像拼图一样,他很可能只看到他那一块;b)思维方式不一样,他可能只从他的思路去理解那一块,像上述例子中,每个人自然站在自己的职位上去考虑;c)人的趋利避害性,在上述例子中,人们都只选择自己有利的,不愿意说对自己不利的。
4.回头来看如何“和” 1、放下:不是放弃,而是深吸把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先放一放,把对错放一放。2、探寻理解:他这样的言行背后的原因。3、可以听听对方进一步谈谈,站在他的立场想:如什么对他最看重?
5. 不采取“和”的姿态的问题:如果我在这个项目中只听一面之词,偏向哪一方,对后续培训改进都只是表面动动,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 工厂:培训需求调研,目标澄清、适度灵活调整,过程管控; - 销售公司:明确培训能做些什么,不能都推培训上,理解工厂已经很忙,改进需要时间,看清培训针对对象...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1 显像提问(30秒)
你这个星期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可能与你的同事、供应商或者客户,你明明觉得他做的是错的,或者错在他身上,但是他却一直和你在争论这件事情?
学习者经验分享
@邓睿:我分享一个我和我女儿的例子,有一天我女儿告诉我晚上要参加同学聚会活动,会很晚回来,但是我很担心她这么晚回来,还会影响到第二天的学习,于是两个人发生了一个不愉快的对话。
A1+
现在我们尝试采用“和”的姿态:
1、放开:深吸一口气,放开你的观点和情绪,
2、探寻:只是想知道更多,听,全身心的站在他的位置,尝试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说或做?从多方面去考虑:比如他的职位,他了解的情况等 你是否会有新的认识?分享下
学习者经验分享
@邓睿:学习了这个片段,我尝试站在我的女儿角度上去想问题,她最近学习压力很大,需要通过一些活动来进行缓压,此外只要她认为准时回来,并确保第二天按时起床,不给我添麻烦就可以了。确实她想的也有道理。

总结:当发生冲突时,我们可以采用“和”的姿态,放开,再只是为了了解更多的探寻,站在他的位置去想,你可能对问题就会有新的认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