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关键对话》 所属活动: 长沙麓山分舵第37期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正确认识行为模式 学习目标: 通过回溯法转换想法,从而达到改变感受,控制行为的目的

开场: 大家好,我是二级拆书家美林。今天我们来探讨探讨,生活工作中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对话问题【事件】你应该也遇到过这样的情景,遇到某个问题需要解决,你非常笃定的说“以前李师傅就是这样做的,准没错“然后你就理所当然的按照李师傅的做法去做了。类似这样的情景是不是特别常见?【提问】我其实想问,你为何觉得你认为的就是对的?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影响】其实这个例子反应的是已有想法(思维定式)对我们的影响,当我们遇到新事物或是有问题需要解决时,已有的想法(思维定式)可以帮助我们关联以前的经验,让问题看起来不那么难,从而达到减压的目的。这本没有错,但如果思维定式存在局限甚至偏离了事实,又作用在行动上,往小了说是“胡说八道”,让人感觉你华而不实。往大了说,比如例子中,实际的结果是按李师傅的方法做,损失1000万,这个影响就非常大了。【解决】你是否也曾受思维定式影响说出过错误的话或是做过错误的决定?那这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和《关键对话》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即为先学会区分事实和想法,再探索行为模式,从而达到通过思维转换控制行为的目的。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思维定式的力量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把思维定式比作地图。我们都知道地图不代表地域,只是对地域的某些方面进行说明。思维定式就是这样,它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理论、诠释或者模型。

假设你想去芝加哥中心区的某个地方,地图本应该帮助你达到目的地,但是由于印刷问题,你得到了一张标注为芝加哥,实际上却是底特律的地图。你能想象无法达到目的地的那种沮丧和无助吗?

你可以改变行动,比如更努力,更勤奋,更迅速,但是这种努力只会让你更快地到达错误的地点。你还可以改变态度,比如更加积极地思考,但你仍然到不了正确的地点。或许你并不在乎,因为你抱着积极的态度,不管到了哪里你都高兴。但关键是,你还是走错了路。根本问题不在于你的行为和态度,而在于那张错误的“地图”。

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是依据思维定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从来都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跟随我拆解完这个片段后,【可观察到的动作】能够运用【具体内容】二问法:一定正确吗?是唯一的吗?【完成程度】区分事实和想法。

【互动】各位,我们先做个调查,觉得区分现实情况和个人观点很重要的,举个手。好的,大家有这个意识还是非常不错的。【互动】再问,每天说出的话有刻意区分是表达事实还是观点的,举个手。只有芳姐一人。让我们给芳姐一个掌声。其实能做到这步还是有些困难的,那些能做到的我为你们点个赞,没有做到的也没关系,我相信通过今天片段的学习后,你会有更多的意愿去尝试区分。

【类似概念】片段中提到了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一类是依据思维定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简单的说它是我们按照已有的经验教训对事物的诠释,我们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称为“想法”。举个例子,【互动】大家见到毛茸茸的小狗你会怎么想呢?(嗯,好可爱啊,想上去摸一把)还有吗?(过敏害怕,躲的远远的)。其实刚才各位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都是思维定式在作怪。我们不得不说,刚才不管是觉得可爱也好,害怕也好,都不能被成为事实,它只是你根据自己的判断产生的想法而已。各位同意吗?(同意)【概念提出】那什么是事实呢?【概念讲解】其实事实和想法一样,都是我们大脑做出下一步行动的触发点,比如触发你去“摸一下”或是“躲开”行动的前提都是你看到某些事实或产生的某些想法引发的。但是它们又有所不同。事实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好坏之分。比如毛茸茸的小狗,不能变成浑身带刺,它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想法就不同啦,它不仅多变,还通常带着我们的评价和判断,比如觉得可爱才想去摸一把,也可能觉得可怕才躲的远远的。说到这里,想法和事实的区别我讲明白了么?

【点出二个片段之间的联系】本片段只要学会区分想法和事实就可以了。至于产生想法后又如何作用于行为的,我们将在下一个片段中继续探讨,现在请继续跟着我的思路。

【举例】那区分事实和想法很重要吗?当然很重要,就如片段中提到的,当我们是为了到达正确的目的地时,想法总是会时不时出来迷惑我们的眼睛,阻止我们到达正确的目的地。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举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大家知道修建地铁是从两头开始,修建过程中不断的对标,只有保证在指定路线施工,才能在最后路段实现无缝对接(见图例)。开篇提到的这位小代和李师傅的故事是这样的,小代接替他的李师傅进行后续的对标检测工作,理所当然他认为“按照李师傅给的参照点进行对标就是对的”,他把这个当成了事实而没有任何怀疑。结果到了最后100米出现了1米的偏差,经查才发现,当初李师傅为了省事,自己参照原坐标点重新建了个参照物,而这个参照物弄错了。1米对地铁项目来说已经算重大事故了。结果就是本来那个地方没有地铁站的,因为这个失误重新建造了一个地铁站,损失了一千万。损失大不大,非常大,虽然你也可能说它也造福了居民,但是我们也得承认就是因为错把“师傅说的是对的”想法当成了事实,才导致了如此巨大的损失。各位同意么?

【概念难点讲解】通过上面的例子,我想大家已经意识到区分事实和想法的重要性了,听起来区分事实和想法也不难,只要有意识的想一想是不是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区分非常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从小被教导,在家要听妈妈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到了工作上要听领导的话,他们的话既是真理,你敢说他们说的不是事实?还反驳?一巴掌拍死你,当然这只是个玩笑,我们只是想表达区分他还是很难的,而且思维定式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形成的,否定自己也非常难,那到底怎么办呢?

【概念步骤how】我们总结为简单二问法来帮助你确定他是不是事实。

第一问:一定正确吗?利用事实无好坏、对错之分,而想法带有评价判断色彩的特点。比如“以前李师傅就这样做的啊,没错啊“他一定正确吗?这样一问,你就肯定动摇了。是人都会犯错,怎么会一定正确,所以这不是事实。

第二问:是唯一的吗?利用事实一成不变,而想法存在多种可能的特点。【概念重点】这一问是比较难的,因为思维定式会让人觉得想法就是事实,故而觉得它就是唯一的。如何做才能破解呢?我们的建议是仔细聆听,多观察,多思考,多听,多看,多问。比如李师傅前几天丢了东西,自己也说记忆力大不如从前,或者自己重新检测参照点,发现李师傅是错的,那么这句“李师傅是对的“也就不攻自破了。

【预防异议+讲解】听到这,有的人说,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请各位不要有压力,今天的片段你只要掌握事实的二个特点:无对错之分,一成不变,而想法带有判断评价色彩,多变这个特征。并尝试用二问法,开始有意识的区分想法和事实就可以了,后续有其他疑问我们可以一起再探讨。

【明确适用边界】另外不得不说,本片段并不是告诉大家想法因为加入了判断评价就是错的。我们只是想提醒大家尤其在遇到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或是生活中因为争执而出现和谐问题的情况时,多去反思一下是否错把想法当成了事实?我想这更能帮助你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当然比如那些影响小的,比如之前提到的小狗的例子,大可以作为饭后谈资一笑了之即可。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l A2 (3分钟):

【伙伴分享场景/需求】今天这个片段你听完后可能深受启发,接下来请大家想一下,未来的生活或是工作沟通的某个对话中,是否有要区分事实和想法的情景呢?这是什么样的场景?

讨论电影观后感、哪所学校更好、哪个楼盘更好、推荐某个演唱会、听取同事的汇报...

【布置特定任务】感谢大家的分享,为了让大家加深印象,现在我们来布置一个作业。请各位本次活动结束后,留意可能出现的场景,也可以是刚才伙伴分享的场景,也可以是家庭或是工作中类似的对话场景,比如要听或做一场工作汇报,或者和家人/孩子/朋友交流某个重要的想法,然后找个人一起陪练,然后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看一看运用片段中的方法是否可以区分他表达的是事实还是观点。是不是用片段中的方法,可以更好的帮助你发现问题的本质?请记录遇到的问题,一起在学习群里和大家分享下好吗?再次感谢各位参与!

【伙伴分享】

演练推荐长沙冬瓜山肉肠的对话,来区分对话中是想法还是事实。并发现当推荐某个东西时,多阐述事实会更有帮助。

虾米:快周末啦,咱们去逛街吧。

老公:好,想去哪里?

虾米:我一直想去冬瓜山吃肉肠。听说那里的肉肠好好吃啊(想法)。

老公:怎么个好吃法,不和普通摊子卖的一样。

虾米:反正就是好好吃啊,好多人都去,去吧去吧(想法)。

老公:别人说好吃,不一定代表真好吃。要不然我们就去吃坡子街的鱼嘴巴。

虾米:冬瓜山香肠晚上6点开业,从开业开始,就有人排队,老板一直卖到凌晨3点到4点不停歇(事实),可见去吃的人很多。去排队的都是20根起买,也有5根买的,可见也好吃,否则谁一次买那么多?旁边还有盟重烧烤店,上过天天向上。所以我们去吃一次吧。

老公:好吧,看你说的这么详细,我还有点嘴馋了,去吧。


【总结过度】经过刚才的讲解,我想各位已经了解了区分想法和事实的方法,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想法又是如何左右我们的行为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第二个片段。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关键对话》感受是由你的想法创造的

事实证明,在他人的行为和我们的感受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个中介环节。这个环节的存在是因为,行为本身无法也不会造成情绪反应。正因为如此,10个人面对完全相同的情况才会有10种不同的情绪反应。例如,在和路易这样的人一起工作时,有些人会觉得是种侮辱,有些人会感到好奇;有些人觉得愤怒,有些人会感到被关心甚至是被照顾。

那么这个中介环节是什么呢?它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在观察到对方行为之后,产生某种情绪之前,我们在大脑中构思的想法或情节。换句话说,我们会对观察到的事实赋予某种意义,猜测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同时,我们还会加入自己的判断---这种行为是好是坏?然后,在这些想法或情节的基础上,我们的身体开始对情绪做出响应。

111.jpg

如果用图形来体现,整个过程如图6-2所示。我们把这个模型称为行为方式模型,因为它解释了情绪、想法和体验是如何导致我们出现特定行为的。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希望大家在跟随我用RIA拆解完这个片段后, 【可观察到的动作】能够运用回溯法【具体内容】关注行为、确定感受、分析想法、寻找事实。【完成程度】达到思维转换进而改变行为的目的。

【自测表-量表解释】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答题情况。【互动】15分(含)以上的请举手,好的,谢谢。那15分以下的请举手?好的。先和大家解释下。15分以下代表你对情绪感受的把握掌控相对理性些。而15分以上的,则说明,你还是有放任情绪充斥自己的脑海的情况发生,说明你在控制情绪上可以再加强一下。这个分数高低不代表好坏。只是说明一个人对情绪的关注程度。如果你想和我一起探讨情绪的产生以及控制过程,那么请大家和我一起阅读原文片段。

    最近我碰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来和大家分享下。十一回家,我正刷碗,我老公来了句“你把碗底刷下“我心里顿时不高兴了,“啥意思啊,嫌弃我刷的不干净啊,你居然不信任我”,然后就开始板着脸不搭理老公。过了一会我又一想,因为父母都是老一辈的,舍不得用洗洁精,经常碗和碗底摸起来黏黏的,我和老公经常吐槽这个小事,他说这句话,应该是心照不宣的偷笑的感觉,想到这里,我又自己噗哧笑了。你看,同样一句话,我居然有不同的反应,我想一定是我老公说的话和我的情绪之间发生了些什么,才导致了我情绪的转变,现在我们就结合我的例子一起研究下片段中的行为模型。

    “把碗底刷一下”,这是我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的事物,它是我们的所见所闻,它一成不变,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事实”。

    “你嫌弃我刷的不干净,你不信任我”这是我们对听到话的诠释,并且赋予了他判断评价,即为我觉得对方有点责怪我的意思,我们把这个可以理解为“想法”。上一片段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想法和事实的不同。我们不多做解释。我只想强调一下,【互动】如果我把“他不信任我”这个想法当成事实,那我有了这个想法后100%会失望或是不高兴。

    觉得老公不信任我后,我的感受是什么?失望、伤心、平静等等。这里引出“感受”的概念。那什么是“感受”呢?感受是因为外界事物刺激所产生的生化反应。有的人觉得生化反应好拗口。不着急,我们一会举个例子,我们先来看看感受和想法又有不同呢?其实二者都是我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比如看到某个东西,我会产生想法也会有一些感受。不同的是,感受是中性词(没有色彩),而想法往往包含一个人的评价、判断(有色彩的)。描述感受又有哪些词呢?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我们把他分为二类,一类是当我们得到满足时的感受,【互动】比如高兴,愉悦,还有其他吗?(兴高采烈、开心、欣慰、微笑)非常好。哦,刚才有人提到了微笑是吗?微笑代表肌肉运动,它更偏向一个行为词,微笑背后可能是“窃喜”的感受,各位明白了吗?好,第二类是没有得到满足时比如刚才例子中,我感到很委屈,失望,还有语吗?【互动】(惭愧,不舒服,无精打采,恐惧),非常棒,通过刚才的陈述,我想大家对哪些词是表达感受的,有了一定的认识。

    好,了解完了感受,我们也要明白不同的想法产生不同的感受。

    现在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互动】是先有想法还是先有感受?

学习者1:(先有想法,有了想法才会有开心、高兴的感觉)

学习者2:(应该是先有感受,比如我非常生气,蹭一下子,我怒火中烧。回过头来我才会想一下当时是怎么想的。)

    好的,非常感谢大家的分享。你们的回答都是自身的感受,这是对的。不过实际上是先有想法再有感受。为什么有的时候会产生先有感受的认识呐?那是因为想法转瞬即逝,快到我们都没有察觉。我再举一个例子,如果同一件事,你今天看是恐惧的感受,但是改天看又是平静的感受。这就说明中间有什么再左右你的感受。而这个环节就是想法在作怪,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这也给了我们改变自己行为的方法的可能。即为只要控制住了想法,是不是就可以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点,请各位注意。

    通过以上讲解,各位对行为模型的过程,以及各个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我想咨询下各位,你是否有过深陷某种情绪无法自拔,比如因为失恋而陷入悲伤无法自拔,小孩做错事你非常生气,就想掐死他。那学习了这个行为模型,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如何来思维转换达到控制行为或是改变行为的目的呢?我们用简单的回溯法就可以做到。

1.关注行为。即为关注出现不好的,或是想要更改的行为.比如我虽然很生气,但是我知道不搭理老公,冷战是不好的行为。

2.确定感受。是二类感受中的哪个词语?这是一个难点也是重点。我们的文化决定了我们不会表达,即使表达了也很笼统。比如 “尴尬”和“失望”对应的想法肯定不一样,比如如果我是“尴尬”的感受,我一定是“糟糕,碗没刷干净被发现了”的想法。如果我是“失望”的感受,那我肯定是“他居然不信任我”的想法。正确的表达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发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3.分析想法。根据感受分析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在刚才我们也已经举例说明了。

4.寻找事实,改变想法。重新对所见所闻进行解读。他说“你把碗底刷下“就是不信任我吗?是否还有别的意思?比如他应该还有我们都知道父母刷碗不干净,2个人心照不宣的偷笑那种意思。

所以转换一个想法,我又开心(感受)起来,给了老公一个吻(行为)。各位我讲明白了吗?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自测量表】

请仔细阅读下面表格中的每一句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打分。(1分代表完全不符合,5分代表完全符合)

1.如果我觉得对方不信任我,我生气是100%的事情       1    2   3   4   5   6

2. 当我讨厌一个人时,他做什么都会让我感到厌恶      1    2   3   4   5   6

3. 每次遇到别人的嘲笑,我都会感到愤怒              1    2   3   4   5   6

4. 陷入某种情绪无法自拔是人之常情,时间会解决一切  1    2   3   4   5   6

5. 有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开心          1    2   3   4   5   6

总分:


【A3】

通过以上拆解大家已经清楚了行为回溯法的步骤,大家对步骤或是概念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伙伴提问】主观臆断这里,我觉得你讲的不是很清楚,一笔带过。

【提问式反馈与回应】嗯,谢谢这位伙伴,我和你确认下,是在第二点“主观臆断”怎么理解,诠释上面区分有困难是吗?

【伙伴确认】是的

【提问式反馈与回应】好的,其他伙伴认同这个疑问吗?这个问题大家是不是都有疑惑,想再深入探讨下?

【另外伙伴分享】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第一个片段已经讲过,主观臆断是我们的一种想法,想法的定义以及事实和想法的区别,在第一个片段就讨论过了。这个点其实是没有问题的。

【提问式反馈与回应】好的,也感谢这位伙伴的分享。这位伙伴觉得概念没有问题。既然大家有不同意见,那这样,我们聚焦一个话题,我们现在抛开你是否理解不理解。从理解 了到说出来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现在我们就将注意力聚焦在讨论想法和事实这个区别点上,各位同意吗?(同意)现在请各位关联自己的经历,不管是用我讲过的概念点,还是没讲过的,去总结归纳在这2个概念以及如何区分?给大家5分钟时间。

【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给出解决方案】

三组:

我们经过讨论,觉得根据所见所闻,如果主观臆断是正确的,我们产生感受、行动也是正确的,如果主观臆断是错误的,那我们再用行为模式去反思。

另外我们还在概念区分上有了额外的收获。除了事实的特征:一成不变,没有对错外。我们还总结了想法的一般表达方法。

比如我拍个照片,照片中的场景是事实,但是根据照片看图说话,就有可能是想法。而且想法一般都是以如下的词开头的:我认为、我觉得、我想...

所以通过讨论,我们得出,如果你在表达的时候用的“我认为”、“我觉得”那多半是在表达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多关注他是参照什么事实而得出的呢?如果有,那这个想法是有依据的,如果没有,那就是“胡说八道”。

【拆书家反馈】好的,让我们掌声再次感谢这组伙伴的分享,非常棒!不仅领悟了事实的二个特点,还加工出了想法的一般表达方法,即为“我认为、我觉得、我想”开头。非常棒的总结。值得一提的,刚才张波组其实还沉浸在“主观臆断”这个概念无法自拔,尤其是思贤小朋友已经无法区分张波说的“你参加拆书活动就是来找女朋友的”这个主观臆断是不是事实了,因为他反问自己也觉得半真半假,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探讨。再次强调下,如果你想改变你的行为或者你觉得对方或是自己的主观想法是臆断的(片面),那么都可以尝试运用今天的回溯法来解决。同时也欢迎各位将日后实践中的疑问发出来,我们一起探讨,好吗?

A2

现在请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设想下未来可能会遇到的场景,这个是未来发生的场景。比如未来工作、生活中可能会影响我情绪的对话场景。这些场景下,我可能是愤怒,悲伤,失望的感受,而你想找到一个跳出情绪怪圈的方法。请运用今天所学的回溯法,编一段小故事,几百字即可,设计出人物、背景、对话,请注意是运用今天所学的回溯法,请在纸上写出摘要即可,时间五分钟,五分钟后请人来讲讲他的剧本。

【伙伴剧本展示】

时间:下周末

地点:新家(鑫苑名家)

故事背景:装修已经1年了,装修师傅各种磨洋工,业主觉得对方是故意的。

人物角色:业主和装修师傅

故事内容:业主从愤怒争吵转换为理智的督促进度

对话设计:

业主:我家都装修1年了还没弄好(事实),你们绝对是故意的,觉得我们好欺负(想法)太让人生气了(感受)。你们整天在干什么(大声吵架,大声指责等等)

装修师傅:balabala

业主:是不是我说的,和他理解的,以及他说的和我理解的之间有差距?因为曾经有人让家里装修浪漫点,但是他的妈妈装修成了旅馆那种情趣房的风格。(想法转换)这个时候我会心情平静一点,用更明白的方式去沟通。然后我会和装修公司重新针对有疑问的地方仔细一点一点的确认(行为改变)。这样大家就理智处理了这个问题。

故事的结果:我们运用图片、视频以及图纸等工具,详细的确认了双方需求和理解,达成统一。顺利推进装修进度。

【给出反馈】非常感谢伙伴的分享,让我们给他掌声鼓励下!同时也感谢运用思维转换碰撞出的不同思路。

l结语:

【强有力的总结】本次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回顾下。第一个片段我们通过认识思维定式的力量,学习了想法和事实之间的概念以及不同点。有了想法之后,想法是如何作用行为的,我们又通过第二个片段正确认识了行为模型。有了以上认识后,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行为,我们又学习了回溯法,即为从关注行为、确认感受,到分析想法,回顾事实四步来进行思维转换,从而达到改变感受,控制行为的目的。再次感谢各位的参与,让我们碰撞出了更多的精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