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人的行为意愿,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表达方式的影响。
我们以为,说出来的话来自心中所想,而事实上,说出来的话,并非来自于心中所想,而是来自——习惯性思维模式。
一个人的表达方式,其实是他的思维方式。研究表达,也就是研究思维。
打招呼+分组 FAB图书介绍【2分钟】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羽美人。今天拆的书目是《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
事件场景:在生活中,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当我们想让另一半或者是孩子帮忙时,我们经常会这样说:“去把垃圾扔了”或者“来帮我洗下碗”。可结果呢?就得看对方当时的心情了。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我现在很累,让我歇会儿”,或者“我正在看电视呢,我好累。我正在电脑上跟别人谈事情,等一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提问:工作和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场景都很多,当我们想让对方做什么而对方拒绝时,我们之前是怎么做的?一般而言,我们可能会讲跟对方道理、定规矩、下命令,甚至争吵。但效果和结果怎么样呢?不太好,是不是?
影响:确实,我们的生活,常常会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发生争执,甚至上升到互相攻击人品的程度,使得本来就忙碌的生活出现很多埋怨、烦恼和不顺。而这些,其实很多都是是可以避免的。
解决:这本书的作者,原先也是一个不太会说话、情商不高的人,后来他下了一番功夫研究语言艺术,表达规律,使得他在沟通中能够轻松的个对方达成一致、令对方做出改变。作者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意愿,很多时候会受到表达方式的影响,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非常实用的表达技巧。
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用“选择的自由”表达技巧解引导对方做出主动的行为改变,如帮忙做家务、陪同看电影、按期交作业等(界定)。
接下来我发一下拆页。
R·阅读原书拆页【1分钟】
让不愿穿鞋的幼儿下意识穿上鞋的措辞
坂井惠美(化名)有个两岁的女儿。她每天都会送女儿去幼儿园,但女儿不愿穿鞋,她又不能送光着脚的女儿去幼儿园,所以很伤脑筋。
“穿鞋。”
就算她这么说,女儿也根本没有穿鞋的意思,反而跑回房间玩起了积木。迟到是家常便饭。坂井很犯愁。一天,她试着使用了从朋友那里听来的“措辞菜谱”。坂井拿着两双鞋问女儿:
“蓝色的鞋和红色的鞋,你想穿哪双?”
结果女儿用手指着说:“蓝色的鞋!”然后主动开始穿鞋。从女儿的角度来说,她不喜欢被迫穿鞋,而通过自主选择,就变得愿意穿鞋了。这就是利用了“选择的自由”这一措辞突破口。
从那以后,坂井在育儿时经常使用这样的措辞。不直接说“穿衬衫”,而是问“有花纹的衬衫和有小熊的衬衫,你想穿哪件?”
育儿时使用“措辞菜谱”的好处,不仅在于孩子能变得主动自愿,而且还能自然而然地从妈妈身上学会如何使用“措辞菜谱”。在孩子的生活中,与朋友或老师交谈的场合非常多,而只要掌握了如何措辞,就必然能减少纠纷。
I环节【5分钟】
□3-1要求:讲解引导时,拆书家给出了具体行动建议或者具体步骤;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举出了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和明确边界等。
这个拆页,是一个完整的案例,案例中讲了这个妈妈,她原先让孩子穿鞋,孩子就是不穿。后来,这个妈妈用一种“选择的自由”表达方式,代替了以往命令式的表达方式,非常神奇且轻松地和孩子达成一致,改变了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主动自愿的开始穿鞋和穿衣服。
那么,在这个拆页中,我们先明晰一个概念,什么叫做“选择的自由”?
原来妈妈说的是,穿鞋!如果现在改成:你想穿鞋子上学吗?或者说:你想穿什么鞋子上学?
这是选择的自由吗?不是,因为小孩很可能回答:我不想穿鞋,我就是不想穿鞋。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原书中“选择的自由”这个概念包含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用提问的说话方式代替命令、陈述的句式。体现出尊重对方的意见。
第二个,提问的同时,一定要给出合适的选择范围。不是“你想要穿什么鞋?”,而是“红色的鞋和蓝色的鞋,你想要穿哪一双?”
学会通过举例与对比帮助学习者明确适用边界条件与关键点:
那为什么说,掌握了这两个点,这种措辞技巧是有效的呢?还有,这种技巧在哪些场合特别适用呢?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大家就清晰了。
例子1
当你需要组织一群人做出集体决定的时候。比如部门聚餐,如果你在群里问:“大家想吃什么?”
基本上所有人都会说:“都行,都可以,听大家的”。
这个时候你问了等于白问,虽然你用了提问的句式,询问了对方的意见,但这并不是“选择的自由”。
而真正“选择的自由”是什么呢?是你提前做好功课,给出几个选项,而且你知道这几个都是大家都比较喜欢的餐厅。
这时候你在群里发一个聚餐意见征集,比如:
聚餐意见征集:
1、XXX餐厅日本料理
2、新白鹿餐厅
3、云海肴
告诉大家想选哪个,在群里回复,然后你根据选项的人数统计,不仅可以快速做出决策,而且你分解了自己的压力,因为大家自己选的饭店,就不太会出现吃的时候不满意,埋怨你的情况。
刚才这个例子讲的是集体做决策时,可以运用“选择的自由”。还有一个非常适用的情况是:当我们想要影响对方改变行为的时候,也可以用“选择的自由”。
例子2
我的一个朋友,她通过“选择的自由”提问方式,让自己不爱打扫卫生的老公主动打扫卫生。
她是怎么运用的呢?
周五的时候,如果她这么跟老公说:我们周末打扫卫生怎么样?或者是用命令的语气说,“打扫卫生!”很有可能他老公会找理由拒绝,比如:“我这周太累了,要不下周末打扫吧”。或者“周末我正好有点事儿,我看家里也挺干净的”。
所以这样的提问方式就不符合“选择的自由”,达不到影响老公做出改变的效果。
所以她是这么问的:“这周我想给家里做个大扫除,你看是周六方便呢?还是周日方便?”
这时候老公就被引导到了选项上了,他就想:我这周确实挺累的,周六想休息一下,要不周日下午吧?
到了周日上午的时候,她这么问:“今天要打扫卫生了,你是打扫浴室呢,还是打扫厨房?”
这时候老公就会想:浴室好像简单一点,厨房油烟脏兮兮的。于是他就会说,那我还是打扫浴室吧。他老公自己做出了选择,还觉得自己赚到了。(大家笑)
到了中午的时候,她再次提问:“你是想午睡起来就打扫呢?还是我们下午看完电影回来,晚饭前打扫呢?”
他老公想着,还是午睡起来就打扫吧,打扫完安心出去看电影。
于是,她就成功的引导不爱做家务的老公自主自愿去打扫浴室去了。(大家笑)
好,根据上述两个例子,我们应该对于“自由的选择”这个概念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
我们可以总结出“选择的自由”三个行动步骤:
1、表示尊重。把命令句式改成提问句式。(意思就是我尊重对方的意见,询问对方的意见和需求)
2、提前做好功课。(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找出在合适、合理范围内的2、3个可行的选项,而不是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不是提出非常难的要求。)
3、一层层提问引导。(循循善诱,一层层提问引导,要有耐心)
好,方法我们已经讲完了,那这个表达方式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
思维方式:话语中体验了对对方的尊重,给对方自主选择权,做足功课,给对方合理的范围,方便他选择;把原先我们习惯的命令式、灌输式的控制性思维,改成了引导式思维。
A2【10分钟】
□3-1要求: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进入A2环节。这一次呢,我们要编一个小故事。
请大家想一想,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哪些场景是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选择的自由”这个表达方式呢?
请大家挑选一个可能的场景,编一段小故事。
要求:
1、故事完整。有人物,有起因、经过、结果。
2、有对话。故事中有你和对方的对话,对话中就使用了“自由选择”这样一个表达方式。
大家可以参考我之前跟大家讲的关于让老公打扫卫生这个案例故事。
我们分一下组,大家也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之后我们请每组一个小伙伴来讲讲他的故事。
多啦分享:
我想让我男朋友陪我去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影。这种电影他一般是不怎么感兴趣的。
我可以用“选择的自由”循循善诱。
我先问:亲爱的,你今天是想在家陪我做家务呢,还是想出去玩溜达一下呢?
他肯定不愿意做家务的,于是他就选择出去玩。
出去了以后,我就问:那你是想去逛街买衣服呢,还是想去电影院看电影呢?
男生一般都不愿意逛街,所以他很有可能就选择去电影院。
到了电影院,因为我已经查过了,那天播放的只有《三生三世》和动画片。
所以,我就问他:你看我们来都来了,现在只有这两部片子,我觉得《三生三世》最近挺火的,可以试试。你看你是想看《三生三世》呢,还是看动画片?
男友虽然对《三生三世》不是很感兴趣,但相对于看动画片,他还是觉得《三生三世》好一点,于是他就说,那还是三生三世吧。
拆书家回应:哇,很棒的剧本和故事啊!哆啦成功的运用“选择的自由”,一步步让男友主动自愿的陪她看了《三生三世》。很好,还有哪位小伙伴分享的?
Shirely分享:
小朋友的老师要来家访,我想让老公和我一起提前打扫一下。
我这么说:你看,下周末老师要来家访了,在这之前我们要把家里打扫一下的。你看你是下周四有时间呢,还是周五有时间?周五我可能会回来的比较晚一点点。
他一想周五我回来的晚,就觉得说:那就周四打扫吧。
然后周四我俩到了家以后,我就说:你看,咱俩分个工,是你收拾我来拖地呢?还是你拖地我来收拾?
他说:我来拖地,收拾这东西,太零散了,太细了,我做不了。
然后这个完了,到了打扫卫生间和厨房的时候,其实我不想打扫卫生间。于是我就问他:你看,厨房也是油,卫生间也要擦,你是打扫卫生间呢,还是打扫厨房呢?
他说:哎呀,刷马桶我来,你去打扫厨房吧,厨房太油了我不要去。
这样分工就明确了,我的活也被分担掉了。
拆书家回应:对,你这个表达的非常好。你是引导他自己做出决定,如果你生硬的要求他就是去打扫卫生间,他可能就不太能接受不太愿意了。
雷蒙德分享:
我分享一个简单。
部门之间合作时,我希望对方部门那个人下周把我需要的东西给我。
我就给他打电话,说:我需要下周跟您开个会,您下周什么时候有空呢?是周一方便,还是周二方便?
他可能会说:周一不行,还是周二吧。
我说:周二好的,我也可以。那你看是上午还是下午呢?
他可能会看看自己的时间表说:我估计下午三点到四点。
我说:那好,我待会儿就把会议邀请给你发过去。
于是就这样定下来了。
结束语
好的,非常棒,大家都分享了自己的小剧本。今天这个拆页呢就是介绍了一种表达技巧,大家可以运用“选择的自由”表达技巧解引导对方做出主动的行为改变,如帮忙做家务、陪同看电影、按期交作业等(界定)。
最后我想说的是,“选择的自由”这个表达技巧并不仅仅是一种“话术”,它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把我们过去“命令式的控制性思维”转变为“引发对方自主改变”的引导式思维。
好的,我今天的拆书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