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当审视日常生活,我们可能会想到某个压力巨大的日子,然后说:“哇,我可不喜欢那一天。”事实上,伴随压力而来的负面结果,并不是压力本身,实际都是企图逃避它的产物。
心理学家把这个恶性循环叫作压力繁殖。它是企图逃避压力的讽刺性后果:耗费掉应该支持你的资源的同时,你创造了更多压力源。当压力不断累积,你渐渐无力招架、离群索居,因此更容易依赖逃避性策略。
每个人都有一座珠穆朗玛峰,或是你自己选择攀爬的,或者是环境所迫,总之,你身处重要旅程当中。你能想象吗,登山者一边爬着洛子峰一边说着“这好难啊”“我不要这个压力”登山者知道压力的来龙去脉,这对他有意义,是他的选择,如果你忘记了压力背后展现的意义,很容易觉得自己是它的受害者。
选择看到压力和意义的联系,能够将你从生活出问题了或者你没能力应付挑战这样的抱怨思维中解放出来。从生命更广阔的层面来看,压力和意义形影不离。当压力带来意义的事物的一部分,那抵制它并不会消除压力。相反,花时间全情投入,从压力中找到意义,则能够将其转化,它不再耗竭你,而是带来滋润。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对待压力,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它,如果认为压力有害,任何让你感受到一点点压力的事情,都像是在困扰生活,不管是在排队买东西啊,还是在deadline之前赶工,或者是做一项有点难的事情。每一天的经历,看起来都是对你的健康和幸福的威胁,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对这些事情抱怨不停,仿佛你的生活已经脱轨,好像有某个无压的生活版本正好路上中等着你撞上。斯坦福大学做过一个调查,年龄跨度是18 到78,来评估多大程度上他们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让人们反思自己的一生,判断是否有意义,研究人员接着要看什么因素将强烈认同该说法的人与不认同该说法的人区分开来,有意义的人生最好的指标是什么,令人吃惊的是压力排名很高,压力通常都是追求困难但是是重要目标附带的产物。当我们谈论压力最大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但是投入角色,追求目标的那个过程。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而我本身是一个经常会压力循环的人,所以我看到这个片段,马上觉得可以用来拆书,因为专业是音乐,每半学期都有考试,把自己塞在礼服里然后蹬蹬蹬踩着高跟鞋上台弹琴。为了不出错每天都在琴房从吃完晚饭弹到琴房阿姨回家。其实弹琴时间是够了,但是效率很差,因为想到要穿的那些衣服要在那么多人面前就压力,经过半年我崩溃了,于是经常晚上八九点突然约同学去看电影,美其名曰为放松,然而就算是看电影也没真的让我relax,我总是想着我之前又没练好我现在又浪费了时间在看电影上,所以我看到这段的时候就像看到了自己,压力耗费了我的对曲子的耐心,逃避压力又让我更加自我否定。
这个片段说到找到压力和意义的联系,我很快就联系到,我是爱古典音乐才选的这个专业,学校安排的期中期末上台一是为了检验我们日常的练习,二是让我们锻炼舞台经验,但我之前脑子里只有啊,“还有一个月就上台了,啊 又要穿礼服了,压力好大好烦。”而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转换思维模式,选择看到压力和意义的联系,从抱怨思维里解放出来,看到上台考试是磨练舞台经验的那一面,让压力推动着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