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潇潇,我的三个标签是阅读、运动和育儿,我喜欢阅读个人成长类书籍,爱好运动形式为跑步和KEEP,家里还有一个可爱的快满2岁的宝宝,来到这里是希望通过知识分享,认识更多的朋友。
【分组】因为待会儿我们需要分组讨论,所以我先给大家分组,从我左边开始,两人一组。(根据现场策略调整分组计划)
《刻意练习》P36-37:
有目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这也许是有目的的练习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奥尔的音乐学生并没有逼迫自己走出熟悉和舒适的区间。相反,学生的话似乎表明,他在练习中,只是毫无条理地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没有努力去迎接新的挑战,仅仅是做那些他已经感到很容易的事情。而这种方法是不管用的。
我们的记忆实验在设计之初就避免让史蒂夫感到太舒服。随着他增强自己的记忆能力,我会用更长的数字串来挑战他,以便他总是能在离自己的能力极限不远的地方发挥出自身的能力。特别是,每次他背出来了,我便增加数字的数目;他没背出来,我便减少数字的数目。这样一来,我把数字的数目恰好保持在他能够背得下来的程度,同时也总是在促使他记住之比之前多一个数字的数字串。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比如,业余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上钢琴课,等到30年过去了,他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着那些同样的歌曲,看起来,在那段时间里,他已经积累了数十万个小时的“练习”,但他绝不会比30年前弹得更好。事实上,可能还比年轻时弹得更差。
同样,这种现象放在医学上,也是这个道理,而且,我们有特别有说服力的证据。研究界对许多专家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已训练三四十年之久的医生,在一些客观绩效指标的测量上,比那些刚从医学院毕业两三年的医生更差一些。这表明,那些医生中的大多数在他们的日常练习中并没有精进自己的业务,或者也没能保住他们的能力;他们没有给自己设置太大的挑战,或者没有将自己推出舒适区。出于这一原因,我在2015年参加一个共识大会时,辨别了一些医学继续教育的新类型,这些教育将给医生出难题,并帮助他们保持和精进他们的技能。我们将在第5章详细探讨这一话题。
【书籍介绍】
F特征(Feature):
我拆解的这本书叫做《刻意练习》,作者是美国的安德斯·艾利克森,他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A优势(Advantage):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1万小时定律,但读了刻意练习这本书的理论表明,仅仅1万小时机械重复的练习对你的进步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必须是刻意练习才有效。比尔盖茨也说过,1万小时定律是有帮助的,但真正实现,还需要坚持不懈,并练习上很多个周期。这本书豆瓣上评分8.2分,是作者埃里克森的首部中文图书,是针对刻意练习的最系统、深刻的阐述。
B利益(Benefit):
刻意练习的方法可以运用在很多方面,比如个人可以运用刻意练习在自己的行业和领域中变得更加优秀,父母可以用刻意练习帮助孩子树立对自身潜能的信心等等。
刚刚拆页已经发给大家了,现在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阅读下原文。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对处在舒适区的事项进行反思,不是只停留在舒适区,而是主动采取突破舒适区的行动。
相信大部分的人已经阅读完了,没有读完的小伙伴也不用着急,听我为大家讲解下原文的内容就可以了。
【What】
这个拆页要说明的是,不管你做的是什么事情,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一个人处在舒适区的时候,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比如有人习惯了用右手的人,让他用左手写字,他会觉得很不适应。
其实待在舒适区里也是有好处的,舒适区能够帮人们建立心理防御屏障,起到一种避风港的作用,决定了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接纳度。
但是沉溺于舒适区的人,会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觉察不到真正的压力,没有危机感,对现状充满着一定的满意度,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也不会主动地付出太多的努力。因此,我们只有“突破舒适区”,主动寻求改变,谋求发展,才能迈向成功。
【How-细化行动步骤】
那么,走出舒适区的“正确姿势”是什么呢?我总结了几个要点:
第一步,想一想有哪件事情正处在你的舒适区当中。
第二步,在停留在舒适区的这件事中,如果你不想维持现状,想一想你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第三步,为了突破这个舒适区,同时使你的目标前进一小步,想一想你可以采用什么样的行动计划呢?
【案例】
我记录时间开销到现在也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从记录时间开始逐步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刚开始记录的时候,我还需要经常提醒自己,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已经成了我的一个习惯,记录时间这件事情对我来说也比较容易了。但是我发现,日复一日的采用相同的方式记录时间,而且已经积累了半年的“练习”,并没有让我时间管理的能力长进多少,反而让我在一页一页增长的时间记录面前窃喜,变成一种为了记录而记录的的状态,停止了思考,停止了进步。
现在看来记录时间开销这件事是停留在舒适区中了,而我的目标是为了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如果我只是每天记录而不定期分析总结的话,我的时间管理目标永远无法达成。所以,我想要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就必须要设定一些行动计划,比如:
1、 固定每周日早上七点半花半个小时总结上一周的时间开销;
2、 分析并找到自己的最大浪费点,想出对策如何改进;
3、 对自己的碎片化时间的进行分类和规划;
4、 养成早起的习惯等等
这些行动计划可以让我离提高时间管理能力的目标更近一些,但它们在没有成为我的习惯之前,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些不太舒服、不顺畅的感觉,但这正是要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的要做的,不然永远无法进步。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要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才能获得进步,并告诉了大家走出舒适区的“正确姿势”。
现在一起做个演练,请大家认真听一下要演练的场景:家里有爸爸、妈妈和孩子,平时都是爸爸在家做饭,但是多年来口味一直都比较平淡且没有什么变化,妈妈和孩子已经吃腻了,但是为了爸爸的面子和辛苦大家也忍下来了。一天爸爸做了一盘番茄炒蛋,这个菜大家已经连续吃了三天了。当第三次再看到番茄炒蛋的时候,大家实在有些受不了了,于是就开始抱怨起来……
场景说完了,下面请大家在组内进行讨论,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讨论过程中其他人要给爸爸一些意见让他知道这么多年厨艺一直没有长进的原因,并且帮助爸爸设定突破舒适圈的行动计划。请大家开动大脑尽情地想象吧……我们有5分钟的时间讨论。
好的,时间到了,通过刚才的演练,有没有哪个小组愿意当场示范一下你们讨论的过程?
【学习者案例】
[爸爸]:吃吧?爸爸都准备好啦。
[孩子]:祈祷,感谢主给我们丰盛的食物,阿门。谢谢爸爸给我了那么多饭菜,那你觉得你做的饭菜口味还可不可以再换一下呢?
[爸爸]:你觉得这个有什么问题吗?我们不都吃了好几天都是这么吃的么?好多年都是这么吃的。
[孩子]:对,但是每天的饭菜都不一样会比较好一点。因为科学家也说嘛,会吃不同的蔬菜、水果啊,会对我们的身体比较健康。妈妈,你觉得呢?
[妈妈]:妈妈今天做这个菜的时候是不是有点不开心?
[爸爸]:我心情跟昨天、前天都是一样的。
[妈妈]:你这个不开吃持续了很久了吗?
[爸爸]:没有不开心。
[妈妈]:我觉得这个鸡蛋有点不开心。
[爸爸]:其实我也很想换,但是呢,我觉得换起来太费劲。你看炒鸡蛋很容易炒,对不对?我已经炒的很熟练了,或者炒土豆这些常见的菜,我都很熟练啦。吃这些菜口味不够吗?营养不够吗?这么多年你也长得很健康嘛。我们也没有出现因为营养不良出现什么问题。
[孩子]:你看我多瘦,爸爸,你看!
[爸爸]:其实对我来讲,我们就是吃饭嘛,吃饱就好了,所以我就觉得有几个菜换着吃也就可以了。炒鸡蛋吃个3天也没关系嘛。
[妈妈]:你看我们每天工作那么累,宝宝每天上学也很辛苦,我们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是最开心的时候。这个时间吃点开心的食物不是更开心吗?本来很开心的晚餐,还吃一些不开心的食物不就成了噩梦了吗?你说呢?这是我们亲子的时间呢。
[爸爸]:所以你的建议是晚上的时候稍微换一换,定期的换一换。
[妈妈]:你需要我帮忙吗?
[爸爸]:需要。
[妈妈]:这样会让你更开心换一点菜吗?
[爸爸]:如果可以你帮帮我也可以,你有什么建议吗?
[孩子]:哦,我刚好有一个学做菜很棒的APP推荐给你。
[爸爸]:好吧。我其实还有个更好的建议,我们可以出去吃。我的厨艺想短期长进比较困难,不太愿意在这上面花太多的时间去钻研。
[孩子]:或者我们可以一起买菜一起钻研。
[爸爸]:恩,把买什么菜怎么做一起安排好。
今天我们了解到要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才能获得进步,我的分享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今天来参加我的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