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请大家阅读片段P18-19
R:
要想知道它是怎么运作的,请仔细地观察老鼠的神经习惯,注意老鼠大脑最活跃的时候,也就是老鼠刚刚进入迷宫时,老鼠在隔板移动前听到咔嗒声时,以及在迷宫末端,它发现巧克力时。
(波峰图片)
波峰出现的时候,是大脑在决定将控制权让给习惯以及选择什么习惯的时候。比如在隔板后面,老鼠很难知道自己是否对这个迷宫熟悉,或者这块看起来陌生的板子后面是否还躲着一只猫。要处理这种不确定感,大脑一开始会耗费大量脑力,习惯性地去寻找可以让自己决定应该使用哪个模式的线索。在隔板后的老鼠如果听到了咔嗒声,它就知道应该使用走迷宫的习惯了。如果听到一声猫叫,那它就会选择不同的模式。在活动结束的时候出现了奖品,老鼠的大脑就会醒过来,然后作判断,确定所有的东西都在按照预期发展。
我们大脑中的这个过程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回路。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则是奖赏,这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
慢慢地,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线索和奖赏交织在一起,直到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欲望出现。最终,不管是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还是在你家院子的车道上,习惯诞生了。
习惯并非确定不变的,在后两个章节中可以看到,习惯是可以被忽略、改变或者替换的。但是发现习惯回路太重要了,因为它揭示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在习惯出现时,大脑不再完全参与决策,它要么完全静下来,要么集中做其他的任务。所以除非你可以抵制习惯,找到新的惯常行为,不然习惯模式依旧会自动展开。
简单地了解习惯的运作原理,了解习惯回路的结构,能让我们更轻松地去控制它。一旦你将习惯分解开,你就可以调控它了。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安·格雷比尔主持了很多大脑基底核实验,她说:“我们做过实验,训练老鼠一直走迷宫,直到这变成一种习惯,然后我们通过改变奖品的位置来消灭这种习惯。之后有一天,我们把奖品放回老地方,再把老鼠放进去,然后,天呐,老鼠的老习惯又立刻出现了。习惯从来都不会消失,它们已经被嵌入了大脑的结构中,而这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优势,因为如果我们每次放完假后都要重新学习如何开车,那可就太糟糕了。问题是你的大脑无法分别好习惯和坏习惯,所以如果你有一个习惯,那么这个习惯会一直蛰伏在你的大脑内,等待正确的暗示和奖品的出现。
这解释了为什么很难创造出锻炼的习惯或者饮食习惯。一旦你养成了长时间坐在沙发上而不是跑步的习惯,或者养成了每次经过装甜甜圈的盒子都要拿一块的习惯,那这些行为模式就永远留在了大脑内。不过,同理,如果我们学会去创造可以压制这些习惯引发的常规神经活动,也就是控制习惯回路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坏习惯压制到幕后,就像丽莎·艾伦在开罗之旅后做的那样。而且研究表明,一旦新模式诞生,那么跑步锻炼或者对甜甜圈视而不见就会像其他习惯一样变成自然而然的活动。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重述习惯回路。
因为我们的大脑每天要处理太多的事情,所以经过千百年的进化,很多事情已经不需要大脑经过思考做决定了,而是把很多行为都自动化了,一遇到暗示,可能我们都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暗示的存在,就会发生惯常行为,因为发生惯常行为后通常会得到大脑预期的奖赏。所以我们每天重复着相同的习惯,比如我会喜欢先系左脚的鞋带,喜欢吃辣的食物,听自己喜欢的歌曲。
所以习惯的回路就是:收到暗示-发生惯常行为-获得奖赏。
但是这些习惯有好有坏,很多习惯是我们不希望拥有的,所以就需要改变这些不好的习惯。原文中告诉我们,研究显示习惯不能被完全消除掉,但是可以通过培养新的惯常行为来改变习惯。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新的惯常行为,来压制不想要的惯常行为。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5分钟)
现在,请大家拿出便签,想想自己有没有一些惯常行为是想改变的?
再想一想什么是这个惯常行为的暗示?如果你想不出什么算是暗示,那就想一下就是你这个惯常行为发生之前的一些动作,或者通常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哪,当时你的感受,周围的人是谁?
再想一下你觉得你这个行为的奖赏是什么?
大家可以小组内分享一下你的习惯回路,也请小组伙伴帮你确认下你的习惯回路是否正确。
A2:
习惯虽然不能完全消除掉,但是可以通过新的惯常行为来改变习惯。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种替代的行为可以保持暗示和奖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习惯。
所以现在请大家想一下,你想改的一个习惯是什么,在不改变暗示和奖赏的情况下,换一个惯常行为,来逐渐改变习惯。
冬冬:想改掉不想起床的习惯。建议用关掉闹钟钟伸展下身体代替关掉闹钟后继续不动躺在床上,可以让自己精神起来,逐渐的养成关掉闹钟后不赖床,而是很快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