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原文片段。
不管是谁,如果他在任用一个人时只想避免短处,那他所领导的组织最终必然是平平庸庸的。所谓“样样皆通”,实际上可能是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也往往越多。有高峰必有深谷,谁也不可能是十项全能。与人类现有博大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汇集总和相比,任何伟大的天才都不及格。世界上实在并没有真正全能的人,最多只是有在某方面特别有能力的人。
一位管理者如果仅能见人之短而不能识人之长,因而刻意避其所短,而非着眼于发挥其所长,则这位管理者本身就是一位弱者。他会觉得别人的才干可能构成对他本身的威胁。但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下属的才干反而害了主管的事。美国的钢铁工业之父卡内基的墓志铭说得最为透彻:“这里躺着的人,知道选用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来为他工作。”当然,卡内基先生所用的人之所以能力都比他本人强,是因为卡内基能够看到他们的长处,在工作上运用他们的长处。他们只是在某方面有才干,而适于某项特定的工作。当然卡内基就是他们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李将军有一段故事,可以说明使人发挥长处的意义。李将军手下有一位将领常不按照命令行事,往往使李将军预定的计划完全改变。李将军屡次都忍受了,但终于有一次他忍不住大发雷霆。当他平静下来时,一位幕僚问他:“你为什么不将他革职呢?”据说当时李将军不禁一时愕然,无以为答,好一会儿他才说:“多么荒唐的问题!把他撤了,谁还能打胜仗?”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段印证了这样一句话:“人非圣贤,谁能无过。”
首先人都是会有优点和缺点的,即使有所说的全才,各项能力的分配也是并非均匀的,举例达芬奇已经是多才多艺了,但他的最突出的成就还是体现在绘画上。因此,人要有所为,是看长处是否得到最好的发挥,而单是木桶理论补短板。
既然是需要看到对方的优点及长处,那应该如何避免只盯着人的不足,转移视角到人的长处呢?书后面给出了两个具体的方法,避免我们走到误区,我们一起来看图示:
1.不专注于“谁好谁坏”,而是“什么好什么坏”,看到的是具体的点,而非陷入到只是对人进行泛泛的评价;
2.在具体事情上,避免对人的能力进行评价,而转换角度,针对这件事或任务上,看他是否适合此项任务。及谈及能力时,应加一个具体的事情或任务。
这样,我们就能在沟通中避免雷区。这个适合于对具体工作和任务的界定,但是当一个人基本无法匹配目前的工作大部分职责时,我们就需要换个角度看看他是否需要换一个职位了。
举例来说,当对方未能按要求做好某件事情时,我们很容易给对方扣一个比如“能力不够”的笼统帽子,但对问题解决基本上没多大用处。但是如果能具体描述一下,他在这个新的领域中,对新的业务不够熟悉,就能够有的放矢,更好的帮助他了。
发现对方的优势,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包容他的缺点,如果他的能力和擅长点和他当前的岗位有较大的出入时,也需要考虑他是否应该转去做其他的事务或者寻找其他的机会。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下面各位结合自己身边的经历,可以想想你有没有犯过之前讲到的问题:对人泛泛评价,对人的能力进行泛泛评价,如果重新让你改一下评价,你会如何来做呢?
@祁玮:我前段时间的一个项目,有两个不同的团队合作,我的团队成员抱怨对方“思路不清出”,“我说的他们都听不懂”,在我做了了解后,发现其实两个团队开始只是自己只关注自己的领域造成的,而应该避免人身攻击。
@Lily:我这边有一个新来的下属,给她安排了三件事包括C&B等都做得不好,在深入沟通后,发现小姑娘她并不喜欢做琐碎或擅长的工作,但我给了他另一次机会,做年会的活动,结果有很多小创意,反响也还不错。于是这给了我的教训是,对方做的未达到要求时,不应该马上给她贴标签,而是要先关注和了解他的优点缺点,再来针对具体事情来做评价。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好的,之前我们已经了解,看人需要二象性,而且需要放到具体的事情或任务当中去,并关注她的优点使其能够施展。如果我们再聚焦一下,我们了解老板吗?我们会去思考老板的擅长点吗?下面我们首先来做一个测试。
1分到5分进行测试:
条件 分值:1~5分(1分最低)
1)你能清晰的说出目前你的上司重点关注的3~5项事务;
2)你明确说出你的上司的工作目标,并能找出与你工作的关联关系;
3)当你和他做汇报或提出新想法时,你知道和上司工作目标或方向的关联关系;
4)你能说出至少三个你上司的优点。
很多时候,我们会抱怨上司不够理解自己及自己的工作,却也一直忽视了上司面临的工作及压力。当你能够更好地帮到你的上司时,其实你的机会也会更多,所以应换个思路想想,我了解老板吗?我如何帮助他发展他的优势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原文片段。
有效的管理者了解他的上司也是人(然而年轻的下属却不容易有此了解)。上司既然是人,所以肯定有其长处,也肯定有其短处。若能在上司的长处上下工夫,协助他做好想做的工作,便能使上司有效,下属也才能有效。反之,如果下属总强调上司的短处,那就像上司强调下属的短处一样,结果将一无所成。所以,有效的管理者常问:“我的上司究竟能做些什么?他曾有过什么成就?要使他发挥他的长处,他还需要知道些什么?他需要我完成什么?”至于上司不能做些什么,那就不必细究了。
一般人常想到如何“改变”他的上司。以政府机构来说,能干的高级官员,常以老师的姿态对待新到任的领导,设法使他的领导克服其缺点。但是有效的管理者考虑的却是:“这位新领导能做些什么?”如果说“他擅长应对,与国会的关系好,与白宫的关系好,与社会各界的关系也好”,那么下属就该设法使这位新领导充分发挥这方面的长处。因为即使有最好的行政,有最好的决策,如果没有好的政治技巧加以表达的话,那就等于零了。这位新领导知道下属的官员支持他,他也会很快在政策及行政方面采纳官员们的意见。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读了原文,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能否分享一个点?
@Jessica:作为下属,我该做些什么帮助上司发挥长处,比如工作中我应避免过多的打扰,把一些问题想清楚整理好后,再去向上司汇报。
@Jacky回应:恩,提到了该如何帮助上司发挥长处,并举了具体的一个小例子。
@Linda:我这留意到了两点内容,善于利用好上司所擅长的事务,比如说影响力等,另外一点,只有上司发现你做的这件事是在帮助他时,他也才会反过来给你更多的支持。
@Jacky回应:非常好,提到了两点的内容:利用好上司的擅长,要让上司意识到在帮助他,所以在建议方式和技巧上也就需要有所讲究。
讲的都很好,我来做一个小结,里面讲述了两个要点:
其一是,突出说明了,上司也是人,别总将上司认为是你心目中的全才,他也有他的短板和擅长的地方,首先要正确看待他的长处和短处。
其二,不要指望“改变”上司,而是可以思考上司能做些什么,擅长写什么?再去支持帮助他发挥擅长,帮助他成功也就是帮助你成功。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那么究竟该如何帮助上司发挥优势,文中提及了一部分比如需要对他的了解,通过问题的方式进行探寻,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呢?哪些方法你回去以后可以用起来?
我们下面来做一个微行动学习,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1)问题澄清
了解你上司的工作动力及擅长之处可以有哪些方式?
2)分组讨论及呈现方式
我们分成两组来进行讨论,并将结果写在纸上,你们可以有八分钟的讨论时间,最后每组可以请一个代表来进行2分钟的阐述。
各位清楚了吗?
讨论汇报:
@Jessica: 我们这组讨论到动力这块,可以通过正式及非正式的方式,比如聚会吃饭,挖掘他的需求点,去具体了解上司的工作动力。此外了解上司的优点,可以通过面对面沟通,还可以从他的平级或他的老板等途径去进行了解。还有你自己觉得你和老板的差距点,也是他的优势。
@Lily:我们这组的成员从各自不同的地方去进行探讨。
1)和老板沟通,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
正式沟通里面,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比如我们公司还用到了“good to know you”这样的工具,在新的合作前来做,包括关键时刻等,增进彼此的了解,了解背后他的价值观,而这往往是人的动力背后的东西,此外还有绩效会谈的时候,听听他对愿景目标的管理,也是非常好的方式。
非正式沟通里面,比如吃饭和team building时候都是最佳的时机。可以和他聊天的过程中增进了解。
2)360度的了解方式,和前面这组谈的很像。听听他的平级、上司或其他人如何来谈论他们的工作合作,此外他的履历比如Linkedin都是很好了解老板的方式,举例说我的老板是工科出身,那么他的逻辑性就会很强。
@Jacky的回应:恩,为了要更加了解自己的上司,我们可以采取直接沟通,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或者通过一些很好的工具来进行交流;或者可以听听与他合作的人是如何来对他的工作进行评价的,这些方式都有助于了解我们的老板,而这个是我们更好的获取我们老板工作支持的重要过程。
刚才各位已经分享了了解老板工作动力及擅长之处可以有的方式,这些都将帮助我们梳理清老板想要些什么,并在和他交流沟通时,更容易和他同频,你的想法自然更容易被她所接受。
讲故事 & 未来具体的应用:
下面各位试想一下,在你未来的一周,有没有什么机会给你的老板进行工作汇报或者新想法的介绍?这件事情的缘由是什么,未来发生的时间,地点,能否勾勒出一幅画面来,谈谈你将如何和你的老板来谈这个话题,并赢得他的认同的。
@徐慧:我今年想做的一件事是如何做培训评估做的更到位,但之前和老板提,老板也认为很好,但是并没有下文。下周一例会时,我会站在客户期望的角度或是公司发展的角度,和他去谈这个问题,这个是老板非常关心的问题,这样就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更容易同频,能够帮助他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