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目标】
通过跟随我完成本次RIA学习后,学习者能准确识别生活中运用互惠原理的场景(如商业促销、人际交往中的赠礼等),并能独立设计一个包含人物角色、起因经过结果和对话的故事,故事需体现互惠原理的应用,且情节合理、逻辑清晰。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艳超,用三个标签来介绍自己。
工作标签:培训顾问
生活标签:超级奶爸
学习标签:一级拆书家
今天我会用20分钟的时间,跟大家分享《影响力》这本书,以及我对书中“互惠原理”这个片段的理解,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练习,学习和运用互惠原理。为了方便交流和演练,我给大家分下组,左边两位一组,右边两位一组。
【图书介绍-场景法】《影响力》
咱们每天都在经历这样的事:邻居顺手帮你取了快递,你下次看到他拎重物会主动搭把手;同事分享给你一包特产,你过两天会把自己的零食分给他 —— 这些 “你来我往” 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心理学规律,就是今天要拆解的 “互惠原理”。接下来,咱们通过一个具体场景,看看它到底怎么发挥作用。
事件:刚入职的小王发现,部门的李姐连续一周早上都给她带热豆浆,笑着说 “看你总赶时间,垫垫肚子”。小王每次都道谢,但心里总觉得有点 “过意不去”。
提问:如果你是小王,为什么会觉得 “过意不去”?这种感觉会让你想做些什么吗?这背后是不是有一种 “该做点什么回报对方” 的念头在推动?
影响:如果小王一直只说 “谢谢”,没任何实际回应,李姐可能会觉得 “我的好意没被放在心上”,慢慢就不再主动带豆浆了,两人的关系可能停留在 “普通同事”;但如果小王能做点什么回应 —— 比如某天早上带一份李姐爱吃的煎饼,说 “李姐,昨天您带的豆浆特别暖,今天我也给您带了点吃的”—— 李姐会觉得 “她记着我的好”,不仅会更愿意帮小王,两人的关系也会从 “前辈与新人” 变成更亲近的伙伴。这种 “回应与否” 带来的关系差异,其实正是互惠原理在起作用:接受了别人的好处,我们会自然产生 “回报义务”,对方也会期待这份回应。
解决:这时候,用互惠原理就能轻松破局。互惠原理来源于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一书,“互惠原理” 被列为六大核心影响力原则之首,其本质是人类社会演化出的一种 “等价交换” 的心理机制:当我们收到他人的善意、帮助或馈赠时,会本能地产生 “回报” 的义务感。
【R:原文阅读】
“几年前,一位大学教授做了个小实验。他给随机抽选的陌生人寄圣诞卡,虽说他料到会掀起些波澜,但得到的回应还是让他吃了一惊:节日卡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全是从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他的人寄的。这些回寄了贺卡的人,绝大多数根本没打听过这位不知名教授的身份。他们收到他的贺卡,便一下子启动了自动反应,给他回寄了贺卡。
尽管这是一项小范围研究,但指出了我们身边最有效的影响力武器之一【互惠原理】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这条原理说,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假设有位女性帮了我们的忙,我们应当也帮她一回;倘若有个男的送给我们一份生日礼物,我们应当记得在他生日时献上小小心意;要是有对夫妇邀请我们参加聚会,我们下次务必记得邀请他们参加我们的。故此,依照互惠原理,我们有义务在将来回报别人的好意、礼物、邀请等。由于接受这类东西伴随着回报的义务,“承蒙美意”(much obliged) 一类短语几乎成了 “谢谢你” 的同义词 —— 不仅英语是这样,其他不少语言也是如此。
【I:讲解引导】(6分钟)
好,读完原文,我们来拆解一下 “互惠原理”。
【what】首先,原文里的教授实验是个典型案例:教授先给陌生人 “送好处”(寄圣诞卡),陌生人哪怕不认识他,也会自动 “回报”(回寄贺卡)。这就是互惠原理的核心 ——“接受好处后,人会产生回报义务”。
【how】那怎么在生活中用呢?我给大家三个具体行动建议及步骤
步骤一:识别 “好处”—— 在人际交往或互动中,留意他人给予的好意、礼物、帮助等(如他人主动分享零食、提供工作建议)。
步骤二:触发回报意识 —— 当接受上述 “好处” 后,在合理时间内(如 1-3 天内),思考如何以合适方式回报(如回赠小礼物、主动提供帮助)。
步骤三:实施回报行为 —— 根据对方的行为性质和双方关系,选择恰当的回报方式,确保回报与所受好处相匹配(如他人请吃饭,可下次回请)。
【案例对比及知识点逻辑】
原文案例:教授寄圣诞卡,陌生人因收到贺卡而自动回寄,体现了接受 “礼物” 后触发的回报义务。
生活案例:超市试吃活动中,顾客品尝食品后,购买该商品的概率明显提高。
对比逻辑:两个案例均体现 “接受好处→产生回报义务→采取回报行动” 的逻辑,说明互惠原理在不同场景中均能发挥作用,其核心是人类对公平交换和回报他人善意的本能追求。
【易混淆的概念辨析】
人情往来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交模式,基于熟人关系(如亲友、同事),核心是关系维护,长期积累,不仅是利益交换,还包含情感链接。

通过对比图的讲解咱们对“互惠”与“人情往来”的区别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再分享几个场景来加深大家的理解:
举例1:小张最近工作紧张晚上没法接幼儿园孩子,小李是小张儿子的同班家长,帮助晚上接孩子去自己玩,小张去小李家接孩子的时候带一袋水果?是不是互惠原理?
举例2:小王最近接到小学同学小宋婚礼邀请(10月1日),小王回想23年自己结婚的时候小宋给自己包了1000元红包,自己也准备了1000元红包回赠。这是互惠原理还是人情往来?
学习者:案例1是互惠原理的应用,案例2是人情往来。
【A2:应用设计】
现在,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设计一个应用互惠原理的具体场景:
想想最近谁帮过你(比如同事、朋友、家人);
他们具体给了你什么好处(比如帮你改方案、顺路接你下班);
你打算怎么回报(比如请他喝奶茶、下次主动帮他分担工作);
预计什么时候做(比如本周内)。
大家花3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互相分享,最后我会邀请一位伙伴给大家做分享?稍后我们请小伙伴开麦来讲讲他的小剧本。
【模板】
1、故事的人物:他们是谁?他们分别是什么角色?
2、故事的起因:这个故事是为什么开始的?
3、故事的经过:故事的过程是什么?可以用对话的形式来表达。
4、故事的结果:最后怎么了?
【学习者小云案例记录】
故事人物:小云和同事金哥
故事起因:同事金哥帮自己开通了股票账户,前段时间股票涨的还可以,金哥推荐了几只股票让自己关注,告诉我什么时间买,过了一段时间告诉自己可以卖了,在这一买一卖之间过程中,自己小赚了一笔。(识别好意)
故事经过:
小云:“金哥,上次您让我关注的几只股票,在您指导下,我小赚了一笔,您看要不我请您吃顿饭吧?”(触发回报意识)
金哥:“不用了,吃饭太有负担了,我还得减肥。”
我就观察金哥喜欢喝茶,我就让另外一位朋友推荐了一款白茶买了送给金哥,金哥收到茶叶后很开心,金哥尝了之后第二天见到我说:“小云,你送我的茶还是挺不错的。”(实施回报行为)
故事结果:金哥用他的专业知识帮我在股市赚了一笔钱,我非常感谢他用送茶叶回馈对方,让我们两个保持了非常好的关系。
【回应反馈】
拆书家:谢谢小云分享,小云的案例是一个非常好的运用互惠原理的案例,同事金哥用自己的财商帮助小云在赚钱,小云识别了金哥的好意后,用买茶叶回馈的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感谢。
【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教授的实验,理解了互惠原理 ——“接受好处后,人会有回报义务”。记住两个要点:一是主动识别身边的 “好意”,二是适时、匹配量级地回报。用好它,能帮我们维护更好的人际关系。今天的拆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