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张佳燚,和演员张嘉译同音不同字。他负责表演,而我负责搬运,把旅客“搬运”到他们的目的地。我是一名中国机长,这也是我的成就:通过10余年的努力与付出,成为能够守护旅客安全,履行机舱内最高职责,飞翔在蓝天的民航机长。我可以为每一名出行旅客保驾护航,也可以和想要了解飞行的小伙伴一起探讨。很高兴认识大家!
【拆书帮介绍】
拆书帮是拆书法学习爱好者的社群,在各地建立拆书帮分舵。拆书帮分舵是非营利性青年组织,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拆书法介绍】
拆书法:
拆书法是通过简单的工具,让学习从知识导向转变为自我导向的一种方法。体现了成人学习的内在逻辑,即以自身需求为导向寻求相关资料,将其关联到自身经验,经过反思,规划行动,聚焦解决实际问题。
拆书法的工具便是RIA便签法:
R:阅读原文,选取对自己有帮助的片段;
I:用自己的语言对原文进行解读;
A1:将解读的知识关联进自身经历,激活经验与反思,将知识内化;
A2:为内化的知识制定具体的行动,将知识落地应用,改进自身行为。
【R阅读原文拆页】
片段来源:《沟通的方法》P8
【R】情绪
情绪是我们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高兴、悲伤、恐惧、焦虑、愤怒······都是情绪。但对方通常不会直接表示“我很生气,我很焦虑”,而是把情绪隐藏在话语里面。这就需要我们在倾听时把对方语言里隐藏的情绪识别出来,分清何为事实,何为情绪。
比如,“领导总是让我加班”,这句话是事实还是情绪?
是情绪。“总是”这个词,表达的只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事实。当我们这样表达时,或多或少都有夸张的成分。
【I重述知识点】
WHAT:情绪是人们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语言除了对事实的表达,也包含情绪。因此,我们需要在倾听时把对方语言里隐藏的情绪识别出来,分清何为事实,何为情绪。
WHY:语言能够表达事实,同时也承载了情绪。我们需要从话语中识别情绪,它能帮助我们辨别对话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更好地感受到说话者的情绪,避免在情绪上针尖对麦芒地回应,而忽略了对事实的处理,导致问题的解决触及不到根本,甚至会偏离事实,从情绪上衍生出更多问题,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境地。
HOW:如何判断什么是情绪呢?
1.首先,最能直接让我们感受到说话人情绪的,是语气。通过说话人的语气,我们能快速了解他的情绪是怎样的,比如“走开!”“赶紧的!”这种语气明显的话语,是不耐烦,还是气愤,结合当下的语境,我们不难判断;
2.如果说话人刻意淡化了语气,话说的平平淡淡,那可能还真不是“平平淡淡就是真”的表现。我们需要通过识别情绪路标词来判断一下他的情绪。像“总是”、“老是”、“永远”、“每次”等等这些词汇,都或多或少的附带着说话者的感情宣泄。当我们听到类似这些情绪路标词的时候,就要提醒自己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你怎么总是打喷嚏不避人?”“你吃饭老是吧唧嘴”等等。
WHERE:情绪好的情况下大可顺着话题畅聊下去,但在说话人心情不是那么美丽的时候,比如他人批评我们不对的行为,指出我们工作上的失误时,识别情绪是倾听者最好要照顾到的要素,这样能更快地厘清事实,解决问题。
【A1联系具体经验】
我刚结婚的时候,媳妇对我不洗脚就上床的行为颇有微词。起初还能好言提醒,直到有一天媳妇淡淡地对我说:“你不洗脚,就永远别上这张床!”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情绪路标词这个说法,但“永远别上床”能让我感觉到媳妇是有些生气了。“老婆,我决定买个刷子,每次上床前不但要洗脚,还要刷一遍,争取刷到比你的脚还干净,不踩脏每一寸床单!”。媳妇听我说完,嘁了一声,但嘴角露出了笑容。我知道我成功了。
其实刚结婚怎么能“永远”不上床呢?现在回想,她应该是气我经过多次被提醒,依旧不洗脚就躺床上,有些对她说的话不放在心上,让她感觉我不重视她。我觉得我就是洗了脚,她也不会马上高兴。而我的回答让媳妇的情绪得到了释放,我让她感受到了我没有不重视她。而买不买刷子,刷不刷脚已然不是那么重要了。
【A2具体应用】
目标:即使我们力求对事不对人,话语中也会多多少少夹杂着代表自身情绪的词汇。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更注意说话人的语气,如果语气不明显,我需要找一下语句当中有没有情绪路标词,尽可能先了解情绪,再照顾到情绪,避免在情绪层面产生争吵,直面事实,解决问题。
行动:下回媳妇再和我说:“别老在家坐着,没事干干家务,别老等着我干。”时,我先不急着做出“我干了啥啥啥,你没看见罢了”等等诸如此类的回应,而先通过情绪路标词区分一下事实和情绪。“老”这个字明显是情绪的表达,是对我干事不主动,眼睛里没活的不满;事实是家里有些乱了,你该收拾收拾了。我要先安抚一下媳妇不满的情绪:“没等没等,我在想先从哪开始收拾。”之后再解决事实:“我马上把桌面收拾一下,之后把地擦了。你看还有哪需要捯饬捯饬的?”这样就不会在抱怨与被冤枉的情绪上来回拉扯,能够聚焦事实,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