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张姣丽,大家也可以叫我Amy,Amy音同“爱me”,爱自己。我很认同一个关于爱人爱己的说法:我们的爱就像装在杯子里的水,如果杯里的水还不满时,就向外给,很有可能是希望通过“给”来“得到”同样的或是更多的。如果我们先装满自己,把溢出来的分享给别人,别人得到这份溢出来的爱,是不容易有负担的。同时,别人收到爱后是否反馈,不会造成我的匮乏。我喜欢思维导图、肚皮舞、美食、旅行。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今天我带拆的《知道做到》演绎的是西方的“知与行”的哲理。《知道做到》的作者之一是与彼得.德鲁克齐名的管理大师肯.布兰佳博士。这本书消除了“知”与“行”的鸿沟,找到了一种能够在关注人们外部行为的同时,改变他们内心活动的方法。这本小薄书被众多优秀管理者推崇,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万通董事局主席冯仑、广东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梁昭贤、葛兰素史克副总裁张国维为本书作推荐。
“当然有价值,”菲尔说,“但带支钢笔和笔记本重复参加几次要比只参加一次更好。这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遗忘流程"的方式。读书也是同样道理。你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反复阅读,划出重点,找出需要强调的地方,写出核心思想,然后再不断地复习。”
“听起来当你第二、第三次读一本书,或参加一个研讨班时,你并不只是在重复第一次时做的事情。”
“绝对不是,”菲尔,“第一次读一本书时,我只是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大致了解一下书里的内容。第二次读我会划出一些重要的理念。第三次我可能会做笔记。第四次,我会选择一位学习伙伴跟我一起读。重要的是,每重读一次,一定要间隔一段时间。我们必须设法保持自己的学习兴趣,并集中学习那些我们想要实际应用的东西。”
“这种做法真的非常必要吗?”作家问。
“根据我的经验,的确非常必要。”菲尔说。“要想真正了解一个领域,你必须透彻地吸收一些重要信息,而不是盲目地接触大量信息。”
“是的,”企业家说,“人们应该少而精地学习,而不是多而浅地接触大量信息。”
“举个例子,你是说,我们不应该读那么多书,而是要多次反复阅读几本书吗?”作家问。
“是的,”企业家说,“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间隔性重复,而且人们应该少而精,而非多而浅地学习。”
这本书用简短的篇幅,通过一个情节简单、观点鲜明的商业故事,向读者揭露出深刻的道理:阻碍或影响教育投资产生回报的三大原因:即信息超载、消极过滤及后劲不足,破解的关键在于:重复、重复、重复。今天拆解的这个片段是用重复、重复、重复破解信息超载。为什么要少而精呢?书中提到,参加培训班、读书都是基本的学习工具,学习新知识的快乐大于把知识运用出来。就像大家贪图口舌之快而大量的吃东西,吃得太快却消化不了。同样,如果我们总是在接触新知识,却没有停下来去整合它们,并将其付诸实践,我们的大脑就会堵塞,越来越多的人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怎么做到少而精呢?间隔性重复,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之后再重复,既能保持学习的兴趣,又能将重点最终沉淀下来,再将沉淀下来的付诸实践。书中有举一个关于读书的少而精的例子。结合这个例子,我分享我正在培养的看书习惯(实用类的书)。第一步的少而精是关于目标的。先确认我想学习哪个知识点,通过网络搜索和朋友推荐选择需要读的书。第二步的少而精是关于内容的。每本书至少有间隔地读5次(具体的次数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第一次全篇读,是为了理解作者的思路,清楚重点是在哪些部分;第二次划重要处,作笔记,是为了标识、透彻理解关键点;第三次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是为了更加快速、全面地记忆;第四次按书中的方法实践和复盘;第五次,跟伙伴分享,相互促进。我也在逐步实践,比如上次在金科路拆书,和弘丹换了本《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展示3-5步)。这样少而精地学习而不是多而浅地接触大量信息,能够让我们沉浸其中,慢慢地咀嚼、消化,将其完全吸收,直到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A1:过去的一年里,有没有一本书,你刚了解它时,心情特别激动,特别想用书中的方法让自己有改变,可后来学习的热情一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
分享1:之前我看书,很容易被标题或内容吸引,看完之后,我知道理论后就好了,做不做就是另外的事了。有些会实践,但没有间隔性地重复。
分享2:《第五项修炼》觉得比较难读,生产营销、管理类的方法之前没有学习过,知识有差距,花的时间地多效果不理想,后来就放弃了。但心里还是有遗憾,因为很多地方都有引用这本书的内容,以后有机会还是会继续读。
A2:想想你最近想读的一本书或学习的某个知识点,结合今天学到的间隔性重复的方法,写下每次重复的时间和想达到的结果是什么?
便签1:第1遍,看章节,找出感兴趣的;第2遍,看的时候有共鸣的地方作标记;第3遍,有不理解的地方查工具,帮助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