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认知觉醒》 所属活动: 2025.8.21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挣脱任务束缚,让学习主动生长

开场:

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各位参加我的2-1线上过级。我是好好。三个标签介绍自己:

1、一级拆书家

2、新晋读书博主

3、终身学习者。

用FAB法介绍: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拆书片段来自于这本书《认知觉醒》

F(特点)——《认知觉醒》作者:周岭,作家、自媒体人,其作品分享成长逻辑与方法,广受好评。这本书融合了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底层概念与心理学、行为科学,以大量线图、关系图直观呈现内容,知识点与方法论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系统阐释成长规律与提升能力的方法。

A(优势)——为什么它比普通成长书更有效?它有科学支撑,基于心理学、神经科学,而非空洞的鸡汤励志。比起别的成长书,它逻辑特清楚,不只是给技巧,还说透了人为什么能改变,让你既想改,又知道咋改,让改变的冲动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认知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B(书的好处)这本书的好处:《认知觉醒》能帮助人们认清学习、成长中的常见问题,比如盲目努力、缺乏动力等,提供贴合实际的方法,让人更懂如何高效学习、管理自我,从而少走弯路,稳步进步。

B1(片段的好处) 这个片段给出一个非常棒的学习方法:记录学习过程不打卡,没了任务压力,更能专注投入,还方便复盘。任务设个下限,轻松完成后,大家反倒更想多学,容易坚持,进步也快,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个方法吧!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伙伴们能分析习惯养成的问题,说出设定下限目标和用记录代替打卡的重要性,并改进自己的习惯养成计划。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原文拆页:P129-130

      只要一个小方法就能立即改变,那就是用记录代替打卡,每次学习后只做行动记录,不做打卡展示,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也便于每周复盘。虽然看上去和打卡是一样的,但这样做没有打卡的任务压力,可以将注注意力集中到活动本身,而不是完成任务上。

      当然,也无须担心缺少打卡的限制会使自己懈怠,毕竟谁都有向好之心,谁不愿意自己每次都比上次做得更好呢?只要专注于学习成长活动本身,体会其中的乐趣,就能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打卡与记录,看似只是叫法上的不同,但其中的差别非常微妙,需要悉心体会。

      同时,我们在任务设置时要使用新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

比如原先打卡每天要背20个单词,这是任务的上限,假设做到这一条并不容易,所以任务一完成你就会松一口气,心想:终于完事了。现完成目标毫无负担,且此时刚好进入学习状态,精力旺盛,就愿意顺把任务调整为背5个单词,一个很容易完成的下限,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完成目标毫无负担,由此时刚好进入学习状态,经历旺盛就愿意顺着惯性继续学下去,毕竟此后多学一个单词都是额外的收获,心态完全不同,身心容易沉浸,不会顾虑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任务。

这种策略的智慧之处在于规避了任务闭合需求,只要觉得有意思,你就可以一直学下去,直至自己觉得有些吃力。由于没有设置具体的上限,比起打卡模式,新策略的能动性要强很多,而且能动性还是可特续获取的。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原文片段讲了行动记录的学习法:用记录代替打卡,设下限不设上限。简单说不公开打卡,只默默记自己做了什么。目标定到“不可能失败”(比如“每天背5个单词”),不设上限,多做都是赚,通过无压力启动和动态调整,帮助学习者摆脱拖延。

Why: 这个方法为什么有效?

1.降低心理压力:没有必须完成的一个负担,减少拖延和抗拒。

2.利用行动惯性:小目标容易启动,进入状态后往往超额完成。  

3.符合大脑规律:避免任务闭合需求,做完就停,让学习自然延续。

不那么做的坏处

1.容易因一次失败彻底放弃

2.设定过高目标,心理负担阻碍行动

庞大的任务量会触发畏难情绪(如"想到要跑5公里就累"),导致拖延甚至拒绝开始,反而让打卡变成压力而非成长工具。

3.自我认知偏差 只关注"未完成的天数"而忽略实际成果(例如:因漏打卡2天否定整个月),无法客观评估真实进步,削弱持续行动的动力。

举个例子(反例)

去年11月之前我参加了跑团,要求每天必须在群里打卡,跑步公里截图上传。我想对自己高要求些,定了每天跑5公里的计划,跑了3天,第4天有点累不想动的感觉,但想到怕被别人说,自己也是觉得半途而废不好,硬着头皮去跑了。后来因为有事打卡中断一次后就放弃了,后来也没有再去跑步。

How:咱们今天要聊的这个方法,特别适合那些被打卡折磨过的同学。来!看看原文中给出的这个超简单的方法:

把任务砍到最小:比如"每天就背5个单词"重要如何去做呢?

1. 设定下限目标。

2. 记录行动,不公开打卡。

3. 每周复盘,回顾记录实际完成情况,及时地调整节奏和进步趋势

(正例)今年5月看了这本《认知觉醒》,学习到了任务只设下限,不设上限,用记录代替打卡这个方法后,实践了两个半月后,收获很大。。

1、给自己定了跑2公里的目标。在跑步时不用老想着打卡,还能欣赏风景,心情也变得好了,只要回去记录就可以了。

2、会经常超额完成,状态好时会跑6公里。

3、用记录代替打卡,目标小到不可能失败,让进步看得见摸得着,喜欢上跑步,有空就去跑,不用带着打卡压力

4、跑步周结4天/13km(目标3天/6km)

  2次超量跑(一次3km,一次最远6km)  

无压力跑步,越跑越轻松,正因为采取了这样方法才能坚持下来,并且享受跑步的乐趣。

5、我会在每周进行复盘后,及时去调整自己节奏和进步趋势。

Where

该方法适合自我驱动的长期学习,如语言、阅读、技能,通过记录降低启动压力,帮助拖延者建立可持续行动。但对短期冲刺、机械任务或完全无兴趣的学习领域效果有限。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显像提问)(4分钟)

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时候?以前想学习,手机总像有磁石似的勾走注意力;为了打卡硬撑,结束后只剩满身疲惫?

1. 最近哪个学习计划半路搁浅了?

2. 是不是一拿起手机就放不下来?

3. 打卡对你来说是不是像完成任务一样费劲?

比如“每天背20个单词”,没几天就放弃……这种经历是不是很熟悉?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

给3分钟讨论,稍后请一位伙伴来分享(1分钟)。

分享者:朱丽老师说,前段时间她喜欢早起转呼啦圈,一开始给自己定了个1000个的目标。可转了没几天,就觉得挺累的,早 上也起不来。中途有一次没做,后面连着好几天也都没再坚持,渐渐就觉得这项运动又累又难早起,原本的兴趣也淡了,没能认真坚持下去,最后这个运动计划也就搁浅了。

谢谢的她分享。

A1+ 反思加工(9分钟)

我们今天学习了拆页内容,刚才大家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不妨再设想: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用我们学到的“记录代替打卡”的方法,重新设计那次计划会怎样?

在请你设计一个自己的计划

1. 选一个想培养的习惯:如学英语、写作、阅读、运动.......

2. 设定下限目标:如每天记5个单词、写一段话、看一页书......将“每天背20个单词”改“每天背5个单词,多背算赚到”

3. 写下记录方式

在手机备忘录记内容+时长或用笔记本或APP记录学习内容。

例如“7月1日:背5+10个单词,10分钟“,不公开打卡

4. 每周进行复盘,回顾记录,及时调整节奏和进步趋势。

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思考下,稍后再请上一位伙伴来分享

时间到了,现在请伙伴们来分享下,你是怎么用行动记录法改造那次计划的(2分钟)。

朱丽老师分享说,她对原本的目标做了调整,重新制定了计划。之前转呼啦圈的目标是1000个,现在他觉得首先要让自己行动起来,于是把目标定为200个,目的是培养每天都动起来的习惯。他会在手机备忘录里记录自己的完成情况,再根据实际状态慢慢增加计划量。

朱丽老师分享得非常好,谢谢你的分享。其实对比下来我们会发现,问题的本质在于:打卡总让我们盯着“是否完成”,像被监督的考试,耗尽心神对抗压力;而记录只关注“我做了什么”,像自由的探索日记,能帮我们留住能量

结束语

我们今天学习的核心就是:用“记录”代替“打卡”,用“下限”撬动“持续”。别逼自己硬扛,从一个小到不可能失败的目标开始,你会发现,坚持真的不难。现在就试试吧!

谢谢大家,我的分享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