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持续的幸福》 所属活动: 认知觉醒 幸福可以练习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三件好事 让你开启幸福人生

开场:

学习目标

拆书活动前,已发送《拆书预备表》给观察家,且内容填写准确、完整

学习目标包含学习者可被观察到/被测量到的行为或动作,线上学习者设计清晰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拆书家何渼琳,一位资深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心理督导,积极心理学的践行者。

为方便大家互动分享,一会讨论时选择分组功能,随机2人一组。

【学习目标】

本次的分享主题是“三件好事魔法棒,让你开启幸福人生”。希望大家通过我的分享,完成这次的RIA便签学习后,可以了解“三件好事”的操作技能和意义 ,运用三问三答技能,有意识的养成记录幸福日记的习惯 。

实用类图书或理论类图书

在FAB介绍法中,能清晰分辨出聚焦与图书和主题的F、A、B

【FAB法介绍书籍】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这本书是《持续的幸福》

【F】(特征):《持续的幸福》这本书的作者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是一本讲如何建立持久的幸福的书,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本书的核心亮点在于构建了持续幸福PERMA模型,即幸福由积极情绪(P)、投入(E)、人际关系(R)、意义(M)和成就(A)五个关键要素构成。这一理论既有科学依据,又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持续的幸福感。

【A】(优势):相较于其他同类型书籍,本书的优势在于它超越了传统心理学对“如何减少痛苦”的探讨,转而聚焦于“如何建立持久的幸福”。本书科学严谨,基于大量心理学实验,而非空泛的鸡汤式建议。在《幸福的方法》基础上迭代升级,更加系统完善。

【B】(利益):这本书对于读者来说便于实践操作,通过书中的“三件好事”、“优势识别”等具体练习方法,每天10分钟,可以系统性培养幸福习惯,增强心理韧性。并可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多意义感和满足感,帮助读者真正提升幸福感。无论是想提升个人幸福感,还是希望帮助他人(如学生、家人)建立积极心态,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指南。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片段是“三件好事”,让你每天只需花10分钟,就可以快速激活PERMA模型,重塑幸运体质,踏上持续幸福的康庄大道。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下面我们先来阅读一下拆页:

R-阅读原文

【R】所选拆页,包含how的内容,且总内容未超过2页图书内容

今天我选的拆页是来自《持续幸福》这本书,P76。

三件好事

这个项目的主要目标是: (1)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 (2) 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优势的利用能力; (3) 提升心理弹性、积极情绪、意义和目的以及积极的社会关系。课程在九年级开设,课程量为20多节,每节80分钟。课程内容包括讨论性格优势以及其他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技能。每周开展一次课堂活动和一次实践家庭作业,后者是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这些技能,并写下反思日记。 课程在九年级开设,课程量为20多节,每节80分钟。课程内容包括讨论性格优势以及其他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技能。每周开展一次课堂活动和一次实践家庭作业,后者是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这些技能,并写下反思日记。

以下是我们在课程中使用的两个练习示例:

三件好事练习

我们指导学生在一周内每天写下当天发生的三件好事。这三件事可以很小(“我今天在语言艺术课上回答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也可以很大(“我暗恋了几个月的男生今天约我出去”)。在每一件好事旁边都要写下这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好事?”“这对我意味着什么?”“怎么能让这样的好事越来越多?”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

I的讲解,提到了不那么做的坏处,找出人们通常的做法,并举出了具体反面的例子,而且使用了片段包含的技能把反面的例子加工成正面的例子

【what】

本拆页中介绍的“三件好事”,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练习工具和技能,它通过选择性注意训练,每天记录当天的发生的三件好事,并通过问原因、问意义、问行动来探索归因,来激活大脑对积极信息的敏感度,这样可以重塑正向的认知偏好来对抗负面偏好。把随机好事变成可控能力,提升积极情绪、心理韧性和幸福感。

【why + not】

why

“三件好事“就像魔法棒,可以四两拨千斤,快速启动幸福体质。它的实践操作简单、但科学理据强大。通过记录好事可以覆盖幸福的五大元素,激活PERMA模型。

记录三件好事,激活幸福的五大元素,请看下表

why + not

很多人通常不做每天的总结记录,睡前要么啥也不想,稀里糊涂过一天,让美好像沙子一样从指缝流走,日子越过越没劲;要么是认真做反思总结的,光琢磨“哪里搞砸了”,把大脑练成“负面事件扫描仪”,聚焦失败或问题,易形成负面归因模式,活活累成“救火队长”;还有的人会积极关注好事件、好感觉,却不做记录和归因追问。日常小确幸的积累能显著提升幸福感,但若不记录: 80%的积极体验会在24小时内被遗忘、失去构建“幸福记忆银行”的机会。这三种做法,都会或多或少的错过了主动发现和创造美好的机会,结果就是幸福感越来越低或不持久。

“三件好事”就是给大脑安装的“平衡矫正器”,只聚焦好事、不记录坏事,锻炼复现乐观积极信息能力,养成幸运体质。同时分析好事成因,帮助个体从“暂时性、具体化、非自我否定”的角度解读事件,用乐观归因替代悲观归因风格。

【how】

三件好事练习,我提炼了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正念积极准备。睡前拿出笔和幸福日记,微笑回忆,要有仪式感。

第二步,记录三件好事。开心的记录今天发生的三件好事,内容要具体。比如:我的衣服掉落阳台楼下的遮阳棚上,儿子用杆子帮我捞上来了。

第三步,三问三答归因。在每一件好事旁边都要写下这几个问题,三问三答,内外积极归因。

一问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好事? 答:关键时刻儿子总是我的得力助手,好开心又庆幸。(鼓励与感谢家人的帮助——家人支持)

二问意义:这对我意味着什么? 答:遇到困难不用担心,擅于发现别人的优势,求助也是成就彼此的快乐机会。(积极人际建设、擅于发现美的优势——自己的优势)

三问行动:怎么能让这样的好事越来越多? 答:保持创造力和行动力,打好基础或支架:绑好延长杆。(成长型思维、创造力、行动力、积累新成就——自己的优势)

【反面案例】

有的伙伴可能会认为什么三问三答,有什么必要呢,都这么忙,能记录一下就不错了。如果不学习应用三件好事,对他人善意的觉察力降低、会使人际关系质量下降,感恩表达能力减弱。比如:看到阿牛老师催我拆书,还提醒我联系沟通信息,当时我感觉好难啊!怎么这么多事情啊,我都来不及做。我这样的表现就是负面归因、有了烦躁的情绪,长此以往就会心理韧性减弱,缺乏积极事件储备,错过“微幸福”的复利效应。

【反面变正例】(how-步骤流程、具体做法、行动建议)

如果让我回到阿牛老师催我拆书、联系沟通这个场景,我会运用三件好事这个魔法棒,第一步,正念积极准备。仪式感建设,睡前拿出笔和幸福日记,开始微笑回忆。第二步,记录三件好事。以乐观的视角记录今天发生的三件好事,内容要具体。第三步,三问三答归因。使用三件好事每日记录表,三问三答,内外积极归因。

【where】

三件好事练习适用成人和青少年,可用以个人日常睡前10分钟书写,作为情绪管理工具。

可以温暖亲子时刻,妈妈用‘好事接龙游戏’替代睡前说教;还可用于教育机构,如班级集体实践(如21天打卡),培养积极心理氛围。用于组织管理,团队晨会分享好事,提升协作积极性等场景。但是急性抑郁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重大哀伤期(如亲人离世)不适合练习,初期需尊重悲伤过程,强行聚焦“好事”会阻碍情绪自然流动。高压危机情境时(如灾难救援),应优先保障安全与基础需求,积极记录就不合时宜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
【A1】显像提问清晰,其中包含具体的情景。
想想看,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准备睡觉休息了,无聊至极反复刷小视频,获得暂时的满足;或者满怀疲惫或怨气怎么都睡不着;或者孩子的作业还没写完,你是又心疼又生气,最后带着无奈和担心终于结束这一天?或者,吹着晚风、听着最爱的曲子,品着小酒……如果有的话可以回想下当时的情境是怎样的?给大家2分钟时间小组内讨论一下;
接下来我想请一位伙伴进行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李璐:有这样一个场景,我有一天和老公约好了晚上一起聊聊最近发生的故事,可是左等右等他都不回来,后来才知道他临时单位有事处理,不得不加班。但是当天晚上我特别郁闷,觉得老公不诚信,约好的一个晚上,结果黄了。

A1+反思加工
【A1+】反思加工指令清晰。请学习者根据指令,联系出了假如再又遇到同样情况时,自己的具体做法
如果回到那个发生的场景,再来一次,你会如何运用今天学习到的方法?
如果再回到当时的情境,你将如何渡过闲暇或睡前10分钟,应用三件好事记录表,挥舞幸运魔法棒呢?请组内每一人都尽量记录分享下自己的想法时间是1-2分钟)。


学习者案例记录


总结:利格曼的“三件好事”约你笔尖流淌幸福时刻,一起挥舞幸运魔法棒,写出幸福日记。它以简约的形式,承载深刻的神经可塑性原理,其力量正藏于对平凡善意的每日凝视——当我们学会在混沌中采集微光,黑暗便不再是唯一的叙事。期待大家可以多多练习愿大家持续的幸福着。

总时长没有少于25分钟,没有长于30分钟

每个环节的时长分配符合本级训练概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