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我是Betty,用三个标签介绍自己。爱读书的培训师;终身成长的教育博主;Betty2041线上读书会主理人
2016年转行培训,今年是入行第8年,从内训做到外训,做过企业内部数个培训项目,也操盘过gmv过百万级和千万级的培训课程;
2019年养成阅读习惯,今年是第五年保持每周一本书,影响超500人开始读书;
2021年开始做视频号,把自己读过的书用短视频的方式分享出来,希望以此影响身边人读书;
2022年发起后中断,2023年重启个人线上读书会,希望给爱书之人搭建分享平台,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养成阅读习惯;
通过阅读习惯的养成实现脱单成家、成功跨行、阅读变现;日常喜欢也擅长通过组织社群的方式帮助个人目标达成,比如,习惯养成、早起实践等等
无论是工作还是兴趣都在做一件成己达人的事。帮助自己成长的同时也尽可能影响身边人实现个人成长。
加入拆书帮的目标希望精进自己的拆书能力,2024年努力通关成为一名三级拆书家,加入名人堂。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
“拆书”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 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我接下来即将分享的内容即是便签法,分别指RIA便签,一般来说R便签因读者的需求而异,每个人选择对自己有用的片段即可。
针对【I便签】是谈谈你对这个片段的理解,【A便签】可以一拆为二聚焦应用层面,【A1便签】是关联过往具体成功或失败的案例;【A2便签】是基于理解和经验,做出具体的应用行动计划。
它可以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帮俱乐部)拆书帮分舵是非营利性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为拆书家。
P14-16 摘自《五种时间:重建人生秩序》第一章第三节 独有的错乱
2018年,在形成“五种时间”的理论之前,我出版过一本书——《时间看得见》。严格来说,《时间看得见》更像是趁早文创产品的使用说明书,仔细说明和示范了什么类型的人,在何种情况下,应该怎么思考和使用时间管理的纸本工具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同时,我在《时间看得见》的宣传文案中概括了这些问题:
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不明白一切是为了什么;
梦想时有时无,目标模糊不清;
间歇性动力丧失,难以持续专注;
虚度大量碎片时间,习惯性拖延;
长期自我怀疑,纠结人生方向;
莫名恐慌焦虑,周期性情绪化;
对恋爱的未来没有期待;
反复开始,最终放弃健身;
长期分不清是懒还是累。
这些问题在生活中很普遍,更让人讨厌的是它们的散乱和反复。我们明知道自己有这些症状,但是不知道治疗手段,最终成为时间管理能力不足的受害者。
现在,让我们准备好站在“五种时间”的高度来重新看待这些症状,这些症状都归于一个共同的原因:
重大事务优先级错乱
重大事务的优先级不是一直错乱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变化,会出现若干个错乱时期,集中出现在几个人生阶段。
这种错乱很少发生在学生时代。因为在学生时代,就算个体差异很大,我们也都很清楚地知道个人行为的第一个优先级是学习,我们明白一切都是为了考试,目标就是考试成功,简单明了。很多人之所以多年以后对学生时代抱有一种“可疑”的怀念,根本上是怀念那种目标的单一性带给人的执着感。
大学毕业之际,错乱就正式开始了,因为人生道路开始分岔,选择不一而足,有人立刻开始工作,有人要继续学习,有人启程Gap Year(间隔年),有人迅速结婚。立刻开始工作又有几种选择,继续学习也分专业方向和国内、国外教育,如此种种,逼大家在严重缺乏选择依据时,不得不匆忙做出选择。选择一旦做出,命运之路上便分道扬镳。
在选定的道路上开始奔跑时,目标的单一性带给人的执着感其实是治疗这种错乱的良药。然而我们不总是奔跑,会在选定的道路上磨叽,也会停下来歇一歇,前后左右看,一歇一看,优先级错乱就会袭来。你会看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有的人更努力,有的人更轻松,有的人更好看。然后你再仔细一看,便发现这些不同来自你们所做的选择,在你闷头奔跑的时候,他们似乎还花时间做了别的事。有的人是因为每天健身,有的人是因为谈恋爱,有的人是因为刚好进入了时代的快车道。
完了,这时候你错乱了。你低头看看自己走的这条道路,又看看每天仅有的这点时间,搞不清楚自己是应该健身、换对象,还是换个行业了。
我们太容易被人影响了,但这或许不是我们的错,大概是这个时代独有的智能手机的错,因为我们总是主动和被动地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看到别人的生活和工作。看到带来比较,比较带来羡慕和嫉妒,这时候人就没法平静了。
我们看见好看的人、渊博的人、富裕的人,便心向往之。我的错乱期也一样,不过我的错乱还要再加上一条。我说过我有两部分愿望,第一部分是世俗成功和大概率快乐的愿望,第二部分是自由且主观的愿望。在社交媒体的催化之下,我糊涂了,有一阵子我所有的愿望都被撑到了第一部分,正是在饼状图中占据99%的那些。
于是错乱期的我迎来两个问题。第一个,如果我就是想实现以上愿望,我到底有多少时间?第二个,如果我的时间有限,我怎么判断哪些是我此时真实的追求,哪些是被信息蒙蔽了双眼?
每逢重大事务优先级错乱,人就一定会做“洋葱式”追问。怎样才能做到有效问到最后呢?我自己和“五种时间”线下课都使用了同一种方法,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问到最后。
【what】
说到重大事务优先级,我相信大家最先闪现在脑海里的一定是艾森豪威尔提出的“紧急重要”四象限,这几乎是所有时间管理方法中一定会提到的一个工具。而“五种时间”理论中给我们带来的解释不是聚焦在当下或近期待办事项的分类。而是从整个人生的维度,其实处于不同阶段的我们,重大事务优先级是不同的。比如上学阶段,学习考试追求好成绩排第一;工作后薪资待遇工作内容排靠前;等到我们成家有娃,可能房子家庭又排到了最前;但我们仔细思考一个问题,这些事件的排序放在不同阶段真的合理吗?是世俗要求我们这么排序,还是我们的个人主观意愿,有了所谓“什么年龄干什么事?”
因此,作者因此一个新的概念,帮助我们分析面对时间管理出现问题,不仅仅事重大事务排序问题,追其根本,是“重大事务优先级错乱“导致我们的时间管理出现了问题。
【why】
正是源于我们不同阶段所经历的人和事,导致我们的认知产生偏差。寒窗苦读12年,我们被教育”考上一所好大学“是我们人生的唯一目标,于是这时候,我们和身边所有同龄人都有一共同的目标,大家认真学习就可以了。根本不会分心想其他事。
大部分家长给自己的使命任务也是让自家娃考上一所不错或名校即可,在他们的意识中,考上大学=工作稳了。
然而时代的变迁,尤其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仅凭一纸证书已经在求职市场不具备唯一竞争力了。
这时候的我们看看周围的同龄人,比自己更优秀的,比自己跑的快比比皆是。于是开始陷入迷茫。或盲目努力追赶,区获得世俗的成功。但也没时间思考自己真正追求的生活是什么。只觉时间根本不够用。别人996,你选择007。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于是陷入无限的焦虑中。我们很少停下来关照自己,到底如何分配时间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愿望?
【how】
那如何去解决重大事务优先级错乱的问题呢?这个片段中没有提到,在下文中可以学习到“五种时间”模型,使用终局判断法。它是一种以终为始的方法,用一张人生起落图看现在,策划一场自己的追悼会的来看未来,从而找到人生不同阶段的重大事务优先级。根据具体的背景提示音和表单工具即可完成,我可以在结束后分享给大家。
附1:人生起落图
附2:追悼会策划
【where】
这个重大事务优先级错乱的分析适用于引导迷茫中的人重新做好人生规划;帮助奔波劳累却长期无果的人做分析,更多聚焦在人生重建的底层逻辑分析;如果仅仅是想学习好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一天事务,实现更高效的完成则不适用。
A1-激活经验
前段时间看到一张漫画上面的一句话,印象深刻 ”不要因为别人交卷离开考场了,你也草草交卷。“
去年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生育焦虑”的一年。网上都说35岁以后,女性就会进入生育高危阶段。各方面的风险都会提升。加上和职场晋升的年龄又冲突。于是我希望尽可能的说服我的另一半尽早要一个小孩,把这个“任务”给完成了。但是我完全忽略了一件事,我的对象完全没有准备好要一个小孩。他也有生育焦虑。这个生育焦虑来自“养育压力”的焦虑。我无比乐观的告诉他。这些都会被解决的。我们始终在各自的频道商量生育这件事。于是每次都不欢而散。
直到有一次我去广州参加一个线下培训课。当时课上有一个环节,让我们小组内两两组合做“问题-困惑”模拟答疑。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对方是一位已育宝妈。她只说了一句话,“亲爱的你确实把生育这件事想的太乐观了。你觉得你的对象在焦虑,其实你也陷入在另一种焦虑里,就是担心到年龄生育带来的各种风险。但是现在的医疗水平其实相对发达的。你看那些二胎三胎宝妈哪些不是高龄产妇?”
我瞬间被她点醒了。我反思自己之所有着急要娃的原因,除了“高龄产妇”是个原因以外,更多的原因来自于身边的闺蜜好友都已经为人母了。这件事上,我不想落下太多。因为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我把重大事务优先级搞混了,我忽略了自己当下的课题应该先解决我们如何看待要小孩这件事儿,再着手开始一起准备进入新角色。而不是基于约定俗成的时间,把自己和对象推到一个该要娃的时间节点上。回去之后,我选择重新给自己现阶段的重要事项做排序,准备好自己的状态,把关注点放回到工作、个人成长上,而备孕就成了顺其自然的事儿。
A2-催化应用
1 下周三下班到家20:00前完成《人生起落图》的制作,并在完成后分享给至少一位闺蜜H;
2 两周内完成《人生追悼会》的策划,在拆书帮线下活动和大家分享;
3 一个月内基于两份工具表单的分享反馈,找到当下阶段对自己来说排序最重要的前三件事并加入2024年度的flag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