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Hello,大家好,我是Sunny。曾经是一名7年教学经验的英语老师,目前是一位两岁孩子的妈妈。
今天我要过的级别是3-1。先分一下小组:这本三位小伙伴一组,那边三位小伙伴一组。
(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中,能清晰辨别出事件、提问、影响、解决4个步骤)
场景: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你指出一些你认为对方做得不恰当的、错误的行为,对方不仅拒绝沟通,还怒气冲冲。
比如你的孩子最近经常被老师投诉迟到,今天早上又起床晚了,然而孩子洗漱的时候还是拖拖拉拉的,你就忍不住说“你就是太爱赖床了,做事情还拖拖拉拉,你不迟到谁迟到啊!”
结果孩子不仅充耳不闻,甚至把你一把推开,走了出去。
提问:
我们很多成人在面对建议和忠告的时候,尤其是我们需要面对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需要改正时,都会特别痛苦,所以更不要说孩子了。那么到底怎样的沟通方式可以让对方既看到真实的现实情况,又不引起冲突呢?
影响:
语言是一种有缺陷的工具,而我们的生命是随着时间线在变化,但我们却习惯用静态的语言来诠释世界,当我们看到对方的错误时,通常会不假思索地从我们当下的立场进行表达。
这样的表达很可能会脱离事情的本真,背后隐藏着我们的主观判断和情绪,这样的沟通容易让双方受伤,让沟通走向失败。
比如,今天出去吃饭,你喊服务员帮忙,对方面无表情,很不耐烦的样子,你的感受是什么?
嗯,好的,那如果我告诉大家这位服务员刚刚接到家里老母亲重病消息,正在走请假流程的话。大家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
解决: 所以大家发现了没有,同样一件事儿,由于对真相的了解的偏差,我们的情绪和判断出现了这么大的改变。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沟通能够尽可能地接近真相呢?今天我们将会学习到的这本《亲子沟通密码》里使用的【基于观察的表达法】就可以帮助我们放下主观评判和情绪,了解真相,从而促成沟通的的达成。
(学习目标中包含学习者要完成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带着目标学习,更高效。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习者在未来指出对方错误时,或者有冲突时,可以辨认语句中的评判成分并使用(行为)今天学习到的【基于观察的表达三步法】(澄清)来进行表达(界定),让沟通更接近事实本身。
所选拆页不包含how的内容,且内容不超过2页图书
现在我把拆页发给大家。现在请大家花2分钟的时间阅读拆页,然后看到有共鸣的内容,大家也可以用有颜色的笔划出来。最后,已经阅读完成的可以举手示意一下
是的,我们找到了脱离评判的方法——观察!
然而观察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在我们的沟通中,时时将观察和评判混为一谈。所以,让我们来迈开学习沟通的第一步,区分“观察”和“评判”。
“观察”的释义: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
“评判”的释义:对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
注意了,“观察”是指我们将所见所闻具实陈述,它和事实更为接近。而“评判”是指我们聪明又繁忙的大脑,对我们的观察进行了过滤、填补,掺杂了个人观点的再创作。
【概念与例子对比】
【why】
由于评判可以较快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受,所以大家都普遍习惯用这个方法进行表达。
大家觉得沟通的前提是什么呀?
我认为沟通意愿是沟通达成的前提条件。
如果我们在沟通中一开口就是评判的语句,对方马上产生了抗拒心理,根本不想再对话了,就更别提什么达成沟通了。
而基于观察的表达摆出的是“我们共同来探讨….”的一个平等态度,这还给出现分歧的双方进行情绪松压,聚焦于事实本身。
【what】
原文提出
“观察”是: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
“评判”是:对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
两者区别的关键在于,“观察”侧重于事实的描述,不加以评价,相对客观;
而“评论”侧重于对事物的分析、评价和判断,具有较强主观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区别,我们来做一些区分练习。
你总是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
请问大家,这是评判还是观察?好的,非常棒!我们继续来看这句
→这周有三天我看到你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
这是评判还是观察?
好,我们继续看看这句:
→这周有三天我回到家看到家里的凳子和书本打翻了,衣服洒落在地板上。
这是评判还是观察?
从以上的几组练习我们发现,一些副词,比如:都,就,总是等,还有一些形容词的出现,很可能是评判语句的信号。
所以,我们在说话之前注意检查辨认,我们语句里面有没有这些成分,如果有,请先剔除。
接下来我们继续练习:
你总是把食物到处乱丢,你知道这有多浪费吗?
请问大家,这是评判还是观察?
大家认为这句话是评判还是观察?评判成分是什么)
那么,这句呢?
你吃饭的时候把碟子里的肉片和胡萝卜丢到了地板上,这些被丢弃的食物可以买三个奶酪棒。
这句话是评判还是观察?
从上面的这个例子,我们发现,基于事实观察的表达,如果能增加数据说明,并且最好是对方能理解的方式,会让双方对事实的认识更清晰具体。
其实通过上面两个步骤,我们的语句基本可以称为基于观察进行的表达了。
但是有时候我们对于事实不确定,或者想表达自己的某种感受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比如:
你为什么还没有晒衣服?这一丁点事儿都不肯做吗?!
很明显,这是一句评判。
我看到 你没有把衣服晒起来,我不确定你是否不想做这件事还是有其他原因,我感到有些恼火。
所以,当我们对事实有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询问,
当我们需要表达感受的时候,增加区分主客观的词汇,比如,“我觉得….”; 我以为….”等。
【行动建议】
总结一下,我们基于观察的表达只需要使用三个步骤:一查,二用,三增加
1. 一查:检查辨认语句中是否含有副词,形容词(包括褒贬)。如果有,请去除这些成分。
2. 二用:使用详细具体的,对方能理解的数据来进行说明。
3. 三增加: 在1和2基础上,如果出现我们对事实不确定或者有情绪的情况,增加询问或者增加表达主观想法的词语。
强调一下,这一步并不是必要的,大家依据当下情况选择用或者不用就好。
【具体例子】
举个我个人的例子吧!上周末我老公去打球,5点30开始打到晚上8点半回来,我当时就特别烦躁,因为他一旦出去打球,家里就再次出现了孩子因为我煮饭而闹脾气的情况。后面他回到家里,我就没给他好脸色看,还很想骂他“为什么不可以早点回家帮忙,只顾着自己玩!实在太自私了!”
但是,很快我有意识到我这种带着情绪的评判会让双方都不高兴,而且无法解决任何问题,于是尝试使用了基于观察的表述方法。我当时是这样说的。
“今天你出去打了三个小时球,在我需要做饭晚的时间,松宝(我女儿)哭着找我抱,我没有办专注完成晚餐,因此,我感觉到很烦躁。”
我老公当时听我这么说便告诉我,打球打得确实是上头了,但是他答应可以承担家里剩下的家务,让我可以休息一下。
【适用边界】
在表达时尤其是双方出现分歧,情绪有波动时,使用基于观察的表达可以让双方聚焦事实本身,但是如果我们日常的普通沟通,比如闲聊时恭维地赞美他人,可以不用采纳这样的方法。
刚刚我们学习了使用基于观察的表达3步法,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练习。在大脑中过一遍,就近似于实际中应用一遍。
现在请大家在纸上自己编个发生在未来使用基于观察表达fa的小故事,
故事要求是有故事背景、对话和起因经过,而且使用到基于观察的表达法。
比如,最近雷雨天频繁,你多次嘱咐孩子要出门带伞,但是孩子就是不听,下周二他又因为没有带伞淋雨感冒了,为此,你正想开口说说你的想法,但忽然想起了不久前学习到的方法,你改口用了基于观察表达法,与孩子进行了一次沟通。
再或者,有一天你的察觉到妈妈习惯性地使用评判语句跟你说话,你感到不舒服,于是告诉妈妈你的感受,并把新学习到的方法教给她。
等等
我的指示清晰吗?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5分钟后,我们请一位小伙伴来讲讲他的剧本。
小伙伴已经写完了,哪位愿意分享一下他的剧本呢?
【学习者案例记录】
未来什么时间:下周日晚上
什么地点:客厅
什么人物:我与我女儿
解决什么问题?整理东西
对话:
我:丫丫,客厅里你刚才玩的玩具还没有整理,你可以把它放回柜子里吗?
丫丫:我不想放。妈妈你帮我放了。
我好想凶她(你怎么总是不整理东西了?),但想到前两天学到的观察的表达方式,我就暂停了。)
想了想对她这么说:“丫丫,你看客厅的沙发上、电视机旁边、书桌上都放了你的玩具,用2分钟的时间,将着3个地方的东西,放回柜子里,你就会让家里变的整齐、干净,你说好吗?”
丫丫,好的
结尾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分享先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今天的的参与。
通过今天的分享,大家学习了基于观察表达的三步法,一去,二用,三增加。
希望大家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把这个方法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