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所属活动: 长沙橘洲分舵11月10日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碎片化知识的整理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碎片化知识的处理方法。通过信息整理三步骤规划具体应用

开场: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举例说明自己对碎片化知识的处理方法。
【图书介绍】
F: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参老师。在2014年经印象笔记美国总部的培训并通过考核,成为中国首批印象笔记企业咨询顾问。本书介绍了她多年来自己总结出的印象笔记私人用法。
A: 所以这本书简单易操作,比如有个章节她写了如何用印象笔记既方便又实用地写晨间日记,她还附带了自己做的模板的下载链接。书中的很多类似的东西可以拿来就用,节约时间。
B: 如果你想使用一款笔记类的软件却苦于不知如何上手,那么你就可以先通过模仿作者的方法来入门,然后摸索出自己的方法。如果你已经用了印象笔记一段时间却感觉还不得要领,那么你也可以看看高手是如何驾驭它的,从而对症下药提高自己使用软件的水平。
所以我推荐有这方面需求的小伙伴可以买来一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片段一】:

相对于书籍的阅读来说,微博、微信公众号文章类的阅读会比较琐碎,不成体系。你了解的可能只是一个片段,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架构,又吸取信息过多,会很难将这些信息学以致用。过量的浅阅读和碎片化的阅读也会让我们的时间碎片化,我们本来想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没想到我们的时间却被不断碎片化。

我们使用微博或微信做的事情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部分:

刷;这个字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就是看你关注的人的动态以及他们的分享。这一点微博做得比微信好很多,通过分组,你可以关注很多乐于分享的人,他们仅仅发布微博,还会原创和转发一些文章。但每天看的微博,就那几个人的微博信息而已。

阅读:如果你关注很多乐于分享的人,那么可供你阅读的内容就会有很多,我们的大多数时间都会花费在这里。这样的阅读有一个缺点,那就是阅读的过程分散、无主题,而且内容很随机,哪方面的内容都有,虽然我们阅读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但同样我们也会很快遗忘它们,这样的阅读,缺乏系统性。

互动:处理各种留言、评论,或者给别人留言、评论、转发。自己发微博或微信,其实也是互动的一种。

当我们停留在微博和微信时,有一个事情很可怕,你会发现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如果再因为看到了微博或微信的信息转而做其他事情那这种时间的消耗会更大。

而我们把时间耗费在这上面又觉得可惜的原因在于,明明花费了这些时间但是感觉收获却没这么大,获取的知识不够系统,没办法很好地为我所用。即使有价值的信息被印象笔记保存起来,也很难再次看到或利用到。


【片段二】:

首先,你要找到固定“刷”和“互动”的时间,刷微博、微信、淘宝、知乎的订阅,刷这个动作其实很快,哪些内容感兴趣,哪些不感兴趣很容易分辨。感兴趣的内容不要看,直接将这些内容保存到印象笔记。等这些都做好了后,就可以把这些APP关掉了。然后你就可以把打开印象笔记查看哪些你所保存的感兴趣的内容。

其次,我们可以把上网的时间转化成浅阅读时间。先整理好文章,再进行阅读,你收集的的信息涉及哪些主题,就建立哪些主题的笔记本,不要着急看,先把收集的文章移动到相关的笔记本后在进行阅读。

最后,是信息的加工。只有加工过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你需要明确这一条信息的命名、分类和标签。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当你需要用到时,这条信息就一定能为你所用。之后,你可以对这一条信息进行重新编辑,或者加上你的感想,这些都是直接阅读微博或微信所无法比拟的。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片段一】拆书家讲解引导:

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如果没有经过系统整理就不能为我们所用。刷微博看微信是现阶段碎片化阅读的代表。而我们在使用这两个APP的时候基本上是这三个动作:第一是刷,就是快速地浏览信息;第二是阅读,看到感兴趣的微博或者微信文章我们就会点进去看一看;第三就是互动,比如给作者留言评论或者觉得有价值有意思我们就转发。

这几个动作会耗费我们很多时间,包括我在内还有在座的一些小伙伴可能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就是忍不住拿起手机刷刷刷,结果放下收集一看,时光飞逝啊,然后内心充满了愧疚感。

但是这个并不在今天咱们讨论的范畴,今天的要讨论的是,明明花了那么多时间在看微博微信,里面也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为什么就是感觉收获没那么大,碎片的知识不够系统,没办法很好的为我所用呢。

我自己就有一个亲身的体会,就是之前我在过级的时候对FAB不是很清楚,于是就去网上搜索,结果提示在我的印象笔记里就有一篇关于如何写好FAB的文章(这里我插一句,就是如果你在浏览器里下载印象笔记的插件,那么印象笔记的相关内容也会出现在你的搜索结果里面)。看完之后我就在思考,这篇文章当时我确实觉得很有用也保存了,但是由于事后没有很好的整理和回顾,文章的知识并没有为我所用,甚至我都没有想起来我保存过这篇文章。

所以当我们在使用微博和微信的时候,如果不能去系统的整理和加工信息,那么它就不能为我们所用


【片段二】拆书家讲解引导:


上一个片段中我们强调了碎片化阅读需要去系统的整理。那么这个片段,就告诉我们如何来整理。

原文的三段我用三个短语来总结一下就是:固定时间,先存后读,加工信息。首先我们要固定自己刷微博微信的时间;其次,当看到有价值的信息,先统一存到印象笔记中;最后,放下手机,打开印象笔记,在里面来阅读加工信息,明确它们的命名、分类和标签。

意译原文:在原文里作者用了班级加爱好的方法来解释分类和标签,这里我再给大家举个栗子就很好理解,就拿咱们拆书帮来说,一级二级三级拆书家就是分类,比如说春哥利芳姐和娜姐就归类到三级拆书家,薇淇姐就归类到二级拆书家,今天如果我过不了,那还是一级拆书家,然后我们这些人。同样是三级拆书家,她们三位又各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比如春哥的擅长的沟通方法、职场技能等就可以作为他的标签。

坏处:如果我们看到有用的东西只是习惯性的点赞或者保存,而没有去加工整理,那么当你碰到一个问题,想到以前似乎看到过相应的方法却怎么也找不到,你花在碎片化阅读上面的时间并没有给你足够的回报。

异议:当然你可能会觉得,我每次看完微博微信还得去加工信息,那多麻烦多浪费时间呐,这里其实就是两种选择,一种是前期花一些时间去整理加工信息,后面需要什么迅速能搜索到,另外一种就是前期不保存或者只存不加工,到了后面用到了到处瞎找。哪一个更加高效省时大家肯定都明白。另外,其实也并不一定是看完信息马上就加工,你可以选择一天一加工,也可以一周一加工。这里提倡的更多还是要养成这种意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片段一【A1激活经验】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说到这里,我就想请大家设想一下,某天你吃完中饭回到宿舍或者办公室,然后你拿起手机想看看微博微信,发现了一些你觉得很有价值的内容,那么一般情况你会怎么处理这些内容,是点赞、转发、收藏、保存还是其他方式,你可以举你最近做过的具体的例子,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肖肖分享,因为我是做亲子教育嘛,所以经常会看这方面的文章,我看到文章一般会做截图保存,并且收藏在微信里,接下来写方案,方案写完之后就会把这段时间内收集的东西给删了。


片段二【A3促动参与】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刚才我们介绍了碎片化阅读整理信息三步骤,大家还记得是哪三个步骤吗?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来小组演练了。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模拟刷微博微信的过程,然后使用刚才介绍的三步骤来整理加工信息。

每个组都有20个信息,这些信息涵盖了时间管理、沟通方法、PPT使用等3个主题。首先,每个小组确定出你们组的要寻找的1个信息主题。接下来,快速的浏览所有信息,把符合你们主题的挑出来。最后,选定组里一位小伙伴来加工这些信息,给每一个信息都贴上2-3个便签,这些标签是方便你以后搜索的,所以你想怎么写都可以。


【学习者案例记录】:杏梅分享,我们组选取的主题是PPT,共找到了七个小材料和2个大材料,我们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就是PPT的制作,这个里面讲技巧的有水平复制、重复快速对齐。第二就是高颜值,这个材料我给它加的标签是最简化、美化。第三就是多积累多练习,学好PPT不仅需要技巧还要勤加练习,所以这个片段我给它加的标签就是练习。


【A2催化应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我们进行了一场演练,现在大家通过刚才我们说的三步骤规划一下自己以后的运用。固定时间、先存后读、加工信息。

我们要尽量具体化自己的应用,比如说,第一步固定时间,你会是在什么时间点来刷微博微信,是早上7点起床后、中午12点吃完饭回到办公室时、或者下午6点下班等公交地铁时,尽量具体到什么时间什么情景。

第二步确定你会做出保存动作的两个主题,第三步,确定加工信息的频率和数量。


学习者案例记录】:罗鑫宇分享,我就是睡前会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收集信息,读完之后也要加一个感想,便于后面的加工信息。我的主题一个是时政类,第二个是专业软件,每天收集并且加工5-6条信息。


【结语】刚才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啊,我希望通过今晚的学习,大家能够高效地使用印象笔记,把它打造为碎片化时代的私人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