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拆书帮长沙麓山分舵第394期线下活动(河东曼哈顿分场)总第425期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和善而坚定地处理孩子的不当行为

开场:

介绍图书,时间2分钟。

(自我介绍及图书介绍)各位小伙伴,晚上好!我叫果妈,是一名大学老师、有书读书会的组织者之一、二胎宝妈。现在我们做一下分组,请从我右手边开始两人分为一组,等会会有小组讨论,谢谢。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和善而坚定地处理孩子的不当行为。

简单的介绍一下今天带拆的图书:

你正在打电话说事,家里的小孩频频打岔,想要你看他刚刚砌好的积木城堡;弟弟拿哥哥的玩具手枪玩,哥哥看到后一把抢了过去,留下弟弟哇哇大哭。

大家想一想,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你之前是怎么处理的?处理效果又如何呢?你有没有尝试过挖掘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需求呢?

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的时候,如果你只是给他讲道理、给建议、批评或指责,可能孩子暂停行为片刻又回到老样子,或者表面屈从内心不服,甚至变本加厉、行为升级。长此以往双方都会积累负面情绪,影响关系的良性发展。

《正面管教》提出要先看到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需求,再和善而坚定地处理由需求带来的行为问题。通过拆页一,能够学会使用目的揭示法,帮孩子识别出不当行为背后的目的和需求,修正内在错误观念。通过拆页二,在面对孩子的需求时,能够和善而坚定地处理,解决孩子因不当行为而引发的问题。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阅读原文片段一:

目的揭示法

由于孩子不知道自己的错误目的,目的揭示法是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的一种方法。

目的揭示可以由老师、心理辅导员或受过训练的父母教育工作者来进行。在整个过程中,重要的是要客观而友善。要让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客观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目的揭示法可能对他们没有用处。

由于客观和友善很重要,因此,在发生冲突时不应使用目的揭示法。你在学习使用这一方法时,最好和孩子单独进行。训练有素的人通常在小组中或观众面前做目的揭示。阿德勒和德雷克斯就以在观众面前对一个孩子做目的揭示而闻名,这会使所有的人,包括那个孩子,都能从中获益。然而,我建议,当你对孩子们做目的揭示时,要在双方心情平静的时候私下里进行。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互动】

1.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你会不会主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探寻他行为背后的目的或需求?

回应:答会的小伙伴非常棒,你会有意识地关心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内在根源。

答不会的小伙伴也不要自责,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如何透过表面现象(行为)去寻找根源(目的或需求)。

2.你是如何挖掘行为目的或需求的呢?是自己认为?还是通过和孩子反复沟通确认的?

回应:大多数时候是自己认为,少数时候会冷静地和孩子沟通寻找答案。

3.通过拆页,我们看到目的揭示的两个重要原则是什么?

回应:客观和友善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学习后,希望大家能够学会使用目的揭示法,帮孩子识别出不当行为背后的目的和需求,修正内在的错误观念。

【what】心理学上提到,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目的或动机。这个目的或动机有时就隐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或业已形成的错误观念。目的揭示法通过客观而友善地反复沟通,可以帮助我们和孩子一起挖掘他不当行为背后的目的和需求,修正错误观念。

【why】如果我们没有弄清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目的或需求,就无法真正地对症下药,只会让问题越发复杂,亲子关系越发紧张。追根溯源才能揭示行为目的,看清问题的本质。

【强化讲解概念】

孩子没有无缘无故的行为,不当行为的背后通常是隐藏着他想达到的目的、他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他对事物的认知。目的揭示法是揭示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目的或需求,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并最终修正错误观念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不是以家长为主体,针对孩子不当行为的主观判断,更不是家长带有情绪的臆断和猜测,不然揭示的只会是一个“伪目的”,它是以孩子为主体,带着友善的口吻,通过层层提问来帮助孩子揭开其不当行为背后的目的和需求,让其意识到自己内在的错误观念,从而修正错误观念。

那么,究竟怎样才叫目的揭示呢?大家来感受一下:

我看到本该在房间里写作业的小七,却在无所事事地四处走动,对他说:“做作业可是你自己的事,四处走动只会耽误你自己的时间哈。请好好地规划你的时间。”这是目的揭示吗?不是,这是大人的主观判断,没有做到客观。

给哥哥讲睡前故事,妹妹大哭,于是先去安抚妹妹,结果搞了一个多小时。再去哥哥房间,哥哥把书本扔到床下,生气地说“我讨厌妹妹!”“哥哥都三年级的学生啦,怎么还跟小小孩怄气?有点哥哥的样子好么!”这是目的揭示吗?不是,这还是大人的主观判断,同时也没有做到友善沟通,这样只会更加激发孩子的对抗情绪。

那么,我深呼吸一下,温柔地对哥哥说:“怎么啦宝贝?是因为妹妹打扰了我们的亲子阅读吗?”“是!”“觉得妈妈陪伴妹妹的时间太久啦?”“是!”“崽崽,你是希望妈妈在有妹妹的情况下能顾及到你的感受是吗?”“是。”“崽崽,你和妹妹都是妈妈的宝贝,妈妈爱你也爱她。只是妹妹还是小宝宝,她也不是专门挑我们亲子阅读的时候来捣乱的,我会好好跟她讲并定好规矩,下次我们的亲子阅读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啦。”“好吧,那我原谅她了。”这是目的揭示吗?是的。

由此,我们也能够归纳出目的揭示法的核心步骤:

1.静下心来,友善询问。可以直接问孩子出现不当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比如,崽崽你为什么会…(行为)呀?如果孩子不愿意说或说不到实质,那我们接着进行第二步。

2.反复沟通,确认原因。围绕孩子当下的行为、情绪,或者发生不当行为前的相关事件,展开多次提问,和孩子确认不当行为的原因,找出他未被满足的需求。如,崽崽你…(行为)是因为…(原因)吗?你觉得是…(原因)吗?你是想要…(目的或需求)吗?

3.对照目的,纠正观念。根据原因来对照目的和需求,从而纠正孩子内心早已形成的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我让8岁的小七在房间里写作业,我带着妹妹在客厅玩,然而他却无所事事地四处走动。

1.静下心来,友善询问。我问他:“崽崽,做作业的时间你为什么要四处走动呢?”小七不说话。

2.反复沟通,确认原因

“你之所以四处走动,是不是因为数学题太难,你想问我又不好开口?”

“是想休息一会再做作业吗?”

“是不是想让我多关注你,陪你一起做作业?”

小七表示他是第三种。

3.对照目的,纠正观念

“为什么想要妈妈的陪伴呢?你以前都能独自完成作业的。是因为妹妹吗?”他点头说,妈妈现在陪伴妹妹多于他,让他觉得妈妈不爱他了。我说:“崽崽,陪伴不是坐在你的身边,盯着你做作业,陪伴是我一直都在你的身边,你不费力就能看到的地方,在咱们温馨的小屋里,妈妈一直很关注你的成长和学习,一直爱你哦。”

【预防异议】

小伙伴可能会说,孩子行为不对,还要大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找根源,感觉是在为他的不当行为找借口啊?养育孩子,咱们还真的需要学点心理学。如果我们批评、制止、甚至惩罚孩子,只会把他越推越远。目的揭示法就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场,走进孩子的内心,只有这样孩子的不当行为才会消失或解决。

【适用边界】

此方法最好在双方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单独进行,它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也适用于其他亲密关系,如夫妻、家人和朋友。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应用】

学习了目的揭示法三步骤(静下心来、友善询问;反复沟通,确认原因;对照目的,纠正观念)咱们就此开始一场演练。请大家编写一个剧本,设计出人物和情节变化(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双方的对话。比如,不给孩子买他想要的玩具,他趴地大哭;妹妹不小心摔坏了哥哥的飞机模型,哥哥把妹妹的布娃娃扔到垃圾桶等等。给大家4分钟构思,并把对话摘要写到纸上,一会儿请小伙伴给我们分享。

看到大家都写完了,请左边组的小伙伴来给我们分享,

背景:约定好动画片看两集,但是看完两集,孩子还想继续看。

伙伴1:“妈妈,我再看一集可不可以?”

伙伴2:“崽崽,你为什么还想看呢?”(静下心来,友善询问)

伙伴1:“因为刚好演到关键时刻就结束了,我好想知道下面发生了什么?”

伙伴2:“崽崽你想知道剧情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妈妈是能够理解的。但是电视就是这样设计的,它总会吸引观众一集接着一集看下去。”(反复沟通,确认原因)

伙伴2:“但是崽崽,我们之前约定好只看两集,如果继续看的话,就不能信守诺言了哦。那怎么办呢?”

伙伴1:“嗯,我要做个守诺言的人。那我可以明天看吗?”

伙伴2:“好的。”(对照目的,纠正观念)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两个拆页的关系】刚才我们学习了,如何用目的揭示法,和孩子一起找到不当行为背后的需求。那么,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需求时,我们需要运用“和善与坚定并行”的方法来解决孩子的需求问题,从而矫正不当行为。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拆页。

【A1自测】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小测试,看看大家在面对亲密家人或朋友不当行为背后的需求时,你是如何处理的。以下5个题目请按照1-5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请大家花1分钟的时间,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凭第一直觉为自己打分,并汇总分数,做好的小伙伴可以示意我一下:

【自测解释】

这个自测能帮我们了解自己在面对亲密家人或朋友的需求时的处理情况。总分25分。

请大家对照一下自己的得分:

【结果】

请总分20分以上的小伙伴请举手:

说明你能辨别需求的合理性并且能恰当地处理好需求问题。通过本次拆书学习,可以更进一步巩固这种能力哦。

请总分10-19分的小伙伴举手:

说明你能较好地辨别需求的合理性以及处理需求问题。通过这次学习,可以提升辨别能力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总分10分以下的小伙伴举手:

你们可能会是这次拆书进步最大的人哦,平常的你可能会拉不下情面拒绝对方提出的需求,今天的学习会给你不同的视角和思路!

当然,并不是说这个自测表达标大家一定是某类人,而是希望通过这个测试让大家回顾下自己在面对类似场景时是如何做的,一般采取什么行为。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个拆页。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学习后,希望大家在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时,能够运用“和善与坚定并行三步法”来处理未被满足的需求,从而矫正不当行为。

【R】阅读原文片段二:

鲁道夫·德雷克斯把对待孩子时和善与坚定并行的重要性教给了我们。“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专断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娇纵的方式则缺少坚定。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互动】

1.这个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

回应:和善与坚定并行

2. 为什么这两者要并行才能达到正面管教的效果呢?

回应:只是和善可能会导致骄纵,只是坚定可能导致专断。

通过拆页学习和回答,我觉得大家对和善与坚定并行有了基本的了解,为你们点赞啦!

【why】直面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需求时,我们习惯用简单的方式“坚定”来说服、教育孩子,过于坚定会太专断不讲情面,要么产生愧疚,又用过于和善的方式来弥补;过于和善又会自责,觉得自己太没原则,容易导致孩子的骄纵。

【what】无论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和善和坚定并行,既能不伤害到孩子,又能很好地守住原则,在尊重和民主中妥善地解决需求,矫正孩子的不当行为。

和善与坚定并行,所谓和善就是表达时要尊重孩子。所谓坚定,则是在处理问题时,尊重我们自己和情形的需要,遵守已定的规则。它不同于取悦、娇纵孩子,更不同于惩罚、说教或者控制孩子。

【how】那么,如何做到和善与坚定并行呢?

第一步:尊重孩子,表达感受。还是上一个例子,比如“我爱你也爱妹妹,你俩都是我的宝贝,你想得到我的关注,我能理解、也尊重你的需求。”

第二步:尊重自己,阐明原则。“妈妈白天要上班,晚上会尽可能多地陪伴你们。我们之前说好的,你写作业的时候,我陪妹妹玩。你写完作业,我就来指导和签字,然后陪你一起亲子阅读。”

第三步:共建新规,矫正行为。“妈妈陪妹妹,让你感觉对你的关注和爱变少了。你觉得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可以快速地完成作业。”“我可以把英语朗读放在第二天早上完成吗?”“可以,但是第一你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第二你要第二天早上能早起完成英语朗读。”“没问题。”建立新规后,小七就不会以四处走动的方式来引起我的关注,而是聚精会神高质量地完成作业,然后和我们一起开心玩耍了。

失败的案例:

我正在书房查阅资料,小七频频开门进来,想要我看他砌好的各式积木城堡。每次来邀请,我都很配合地放下手头的东西,去观看并给予赞赏。可是查阅资料老是被打断,忙碌一下午自己手头的事情没搞完。第二天下午,本想把昨天未完之事做完,谁知小七又频频进来问各种奇思妙想的问题。我直接拒绝回答,并把书房门给锁上。

第一天我的处理方式太过和善,骄纵了孩子,是自己默认了他可以不分情况、不分时段地来打扰我的行为。第二天我的处理方式又太过坚定,当自己需求被侵犯时,不顾状况地予以拒绝、锁门,没有尊重到孩子。

反例变正例:

运用“和善与坚定并行三步法”后,我会对小七说:“宝贝,我知道今天是周末,是难得的家庭时光,你想要妈妈多陪陪你。我能理解、也尊重你的需求。”(尊重孩子,表达感受)“但是妈妈有个资料临时需要查阅,要占用一些时间,妈妈最开始就和你说了,我在书房查阅资料时,要集中精力不被打扰,才能快速完成。”(尊重自己,阐明原则)“那么,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呢?”“妈妈,我可以在书房砌积木城堡吗?我保证安安静静地进行,不打扰你查阅资料。你眼睛累的时候,就可以看一眼我的城堡,怎么样?”“嗯,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共建新规,矫正行为

【预防异议】

也许会有小伙伴说,万一我理解、尊重了他的需求,但他还是不依不饶不愿意做一点退步怎么办?那么,这个时候就是真正考验你是否能够和善而坚定的时候了,事事满足和直接拒绝都不行,相互尊重,摆明边界,谈判决议,对双方来说是共赢。

【使用边界】

和善与坚定并行三步法适合育儿,同时也适合解决亲密关系如家人和朋友之间的需求问题。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微行动学习】

1.明确问题

拆书家提问:听了我上面的讲解,大家对于我讲解的内容、步骤,甚至是本书的方法等等,有疑问的地方吗?

回复1:和善与坚定并行是个很好的需求解决方法。只是在运用的时候,有时很难把握,容易被一方牵着鼻子走。所以三步法中共建新规、矫正行为这一步比较难操作。

回复2:是的,特别是共建新规时,容易扯皮,让彼此不愉快。

拆书家追问:大家都觉得这一步比较难,是吗?

大家的回复:是的。

2.引导组内讨论问题本质

(拆书家)那好,既然大家都觉得建立新规、矫正行为这一步比较难,那我们就一起着重分析一下这步难的原因,好吗?大家都点头说好。

(拆书家)首先我们小组里花5分钟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这一步最难?大家可以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来说一说。

讨论1:很容易在亲子沟通中以权示人,从父母的经验来指导,所以在树立新规时会有所偏颇。孩子在执行新规的时候,他并不能很好地推动目标的达成。所以第三步难在于:新规不一定合理、不一定能执行到位。

讨论2:在共同参与制定新规这块,双方的提议很难折中。新规有时候并不具体,太宏大,孩子会不知所措。所以第三步难在于:新规的平衡点很难找、新规不一定落地。

3.明确问题本质

(拆书家促动达成共识)大家在讨论中提到了两个原因:制定新规时以权示人以及新规很难折中导致不能落地执行。大家发现其中有什么共同点没有?

回复1:其实还是因为大家都太关注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场看事情。

回复2:这些问题的背后就是“权利”没有处理好,因此在建立新规时,才会有很多主观的偏见。

(拆书家)好的,只关注自己,权利问题。也就是说,制定新规时双方都想申张自己的权利。所以总结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共建新规时出现了“权利之争”。大家认同吗?大家回复认同。

4.引导组内讨论解决方案

(拆书家提问)现在我们进行下一步--分组讨论解决方案。你们在亲密关系中,有过哪些“权利之争”事件呢?结合今天的学习进行反思,你们该如何解决或改善?请大家结合过往经验给出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步骤,把解决方案写在白纸上。5分钟后,我请两个小组派代表来讲解你们的成果。

5.请代表讲解自己组的成果

伙伴分享1:在处理亲密关系中的“权利之争”时,应该:

第一步:极度理性

第二步:换位思考

第三步:反馈改进

伙伴展示2:我家孩子总是磨蹭,妈妈总是催孩子快点,于是就有了很多矛盾,最后孩子更磨蹭了。我觉得:

第一步:集合开会

第二步:让孩子和妈妈都各自陈述一下磨蹭和催促的原因

第三步:双方就如何解决问题给出方案

第四步:折中选择双方都满意的方案

第五步:实施并反馈

(拆书家总结):谢谢大家的分享与展示,我们现在把大家写在白纸上的方案集中到一起,看看是否可以总结归纳为这四点:一是情绪要冷静,二是双方就解决方案的共商、共建,三是民主决议、达成一致,四是实施、反馈、调整。这样是不是更清晰呢?大家认同吗?大家回复认同。

非常好!今天我们通过微行动学习,进行深度讨论,从过往经验中不断挖掘,讨论并明确问题本质,最后找出解决方案。

【A2催化应用】

面对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需求时,运用和善与坚定并行三步法来解决需求,矫正不当行为。接下来布置一个课后作业来帮忙大家更好地学以致用。在未来的2周内,大家刻意去留意当亲密他人(孩子,家里其他人,同事朋友)出现不当行为时,在面对TA的需求中,运用和善与坚定并行三步法来解决需求、矫正行为。到时记得把作业发送到我们的会员群哦。

分享1:背景:晚上9点开始的亲子阅读时光,当我在给儿子谦谦阅读《草房子》时,他不时地在床上翻滚着,没有认真听。

运用“和善且坚定并行三步法”后,我会对谦谦说:“谦谦,我知道你想多玩一会,也对作品中描写景色的段落不像其他片段那么感兴趣。确实光听景色描写是有点无聊。”(尊重孩子,表达感受)

“但是阅读不会全是精彩部分,它需要其他的描写来做铺垫的。而且爸爸在给你读书时,希望你能够坐起来,看着书上的文字与图片,共同进行阅读。”(尊重自己,阐明原则)

“好的,爸爸,但是,对这些我不太感兴趣的“铺垫”,你可以做个简单说明,然后继续读下面的文字,好吗?”

“嗯,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谦谦坐到我的身边,开始了今晚的亲子阅读。(建立新规,矫正行为)

分享2:背景:妈妈晚上临时有工作会议,桐桐频繁进来讲话,问怎么做手工作业。

妈妈:桐桐,妈妈看到你频繁进来找妈妈问话,是想要快快地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吧。(尊重孩子,表达感受)

妈妈:可是,宝贝,妈妈的会议非常紧急,也非常重要。我不希望被打扰、被分心哦。(尊重自己,阐明原则)

妈妈估计还有半个小时就结束了,你先自己构思一下,或者自己动手做做,反正我们有那么多材料,不怕浪费。等妈妈开完会再来和你讨论和制作,可以吗?

桐桐:好的,妈妈,我不会来打扰你了,我在客厅等着你哦。(建立新规,矫正行为)

【结束语】谢谢大家的参与,希望今天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家。当亲密他人出现不当行为时,能够学会使用目的揭示法,帮TA识别不当行为背后的目的(需求),纠正错误观念。同时运用和善与坚定三步法解决需求,矫正不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