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各位小伙伴,上午好!我叫果妈,是一名大学老师、有书读书会的组织者之一、二胎宝妈。现在我们做一下分组,请从我右手边开始两人分为一组,等会会有小组讨论,谢谢。
【场景法介绍图书】简单的介绍一下今天带拆的图书:
【事件】你和孩子约好周末去郊游,突然接到老板电话要求紧急加班,你和孩子讲道理,可孩子说这是你们早就约定好的事情,非常生气,听不进任何解释,你觉得孩子不讲理,批评了他两句就急着走了,留下孩子哇哇大哭;弟弟打碎了哥哥心爱的玩具车,哥哥生气直瞪眼睛,你说就一个玩具,不值得生这么大的气,下次给你再买一个。
【提问】大家想一想,遇到这类事情,你之前的处理效果怎么样?面对生气的孩子,想不想让对方情绪稳定下来,并听从你的建议或意见呢?
【影响】当孩子正在生气的时候,你如果只是给他讲道理、批评、嘲笑、建议等等,是不奏效,只会让他越来越生气,导致对抗加剧。长此以往就会积累负面情绪,影响双方的有效沟通。
【解决】那么《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回应生气的孩子的四个步骤会告诉你怎样去化解孩子的情绪、指出问题所在,并最终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平息孩子的情绪、解决问题。
【R】原文片段:
《孩子,把你的手交给我》P47--48
汤姆和他的朋友吉姆,两个人都才三岁,他们在玩玩具木琴。吉姆的音锤卡住了,生气地哭了起来。他的妈妈警告他说:“你没有理由大哭大闹的,我不会给你修音锤,除非你停止尖叫。”吉姆继续哭闹,于是他的妈妈拿走了玩具。这一下,吉姆大发脾气,场面颇为壮观。
与吉姆的例子形成对照的是,汤姆的音锤也卡住了,他也哭了起来,他的妈妈对他说:“你哭是因为音锤卡住了,我们需要修好它。”哭声停止了。现在,无论什么时候音锤被卡住,汤姆都不会再哭,而是拿过去让妈妈修理。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对生气孩子的回应:方法最重要。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学习后,希望大家能够运用(行为)回应生气对象的四步骤(澄清),来接纳生气者的情绪,寻找情绪的源头,从而解决他的情绪问题。
【A1】大家自测: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面对情绪对象尤其是亲密家人或朋友时的应对能力,请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测试。以下5个题目请按照1-5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请大家花1分钟的时间,仔细阅读下面表格中的每句话,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凭第一直觉为自己打分,并汇总分数,做好的小伙伴可以示意我一下:
【自测解释】
这个自测能帮我们了解自己在面对有情绪的家人或朋友时的应对能力。总分25分。
请大家对照一下自己的得分:
【结果】
请总分20分以上的小伙伴请举手:
说明你已经有很好的同理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次拆书学习,可以更进一步巩固这种能力哦。
请总分10-19分的小伙伴举手:
说明你有较好的同理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学习,可以提升咱们的共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总分10分以下的小伙伴举手:
你们可能会是这次拆书进步最大的人哦,平常的你可能会被对方的情绪感染而变得烦躁,今天的学习会给你不同的视角和思路!
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手中的这个拆页,它将让我们在面对一个生气的对象时,如何不被他带着情绪走,能够接纳对象的情绪和冷静解决问题。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者互动:
拆页片段给了两个场景,对应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你会选择哪个妈妈的应对方法呢?
预估的回答:我会选择汤姆妈妈的应对方法
那么,你觉得汤姆妈妈值得称赞的点是什么?
预估的回答:我觉得汤姆妈妈值得称赞的地方是能先看到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再处理引起情绪的问题
面对情绪对象,你和他进行沟通时,你会先针对他的感受还是对其行为做出反应?
新增:预估的回答: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通过大家的回答,我觉得大家对拆页中两个场景的两种处理方法有了正确和准确的判断,很棒,为大家敏锐的观察力和共情力点赞!
【What】没错,面对情绪对象,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原文片段用两个案例做对照,就很好地给我们展示了这种方法的效果,具体一点就是,通过“确认情绪、接受情绪、发掘问题、解决问题”这四步来帮助我们理解和接纳对象的情绪,并最终解决问题。
【Why】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孩子、家人、朋友等生气的情况,如果我们被他们的情绪带偏,以怒制怒,或者马后炮,那么对情绪对象来说,这种处理方式只会火上浇油。如果能先处理好他们的情绪,积极寻找情绪的根源,并解决它,那么这样的沟通才具有建设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双方关系的融洽。
【how】回应生气孩子的四步骤具体如下:
第一步:确认情绪。观察孩子的情绪,看到他闷闷不乐或者哭鼻子,你冷静下来询问和确认孩子的感受,“你看上去好像很生气/伤心?”
第二步:接纳情绪。真诚地接纳他的感受,并给予理解。“怪不得你不高兴,要是我也会这样。”
第三步:发掘问题。问问题以寻找引起孩子情绪的原因,并得到确认。“你生气/伤心是因为妹妹抢了你的玩具?”
第四步:解决问题。引导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上,找到解决当下的问题的方法。这个四步骤中,接纳情绪和发掘问题在不同情况可能会顺序调换。有时候可能是先发掘问题再接纳情绪哦。
失败案例:学校组织观影集体活动,8岁的小七看完电影后回到家,心情不佳,很生气的样子。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看电影的时候被前面两个高年级的大个子挡住了,那场电影是他期待已久的,观影体验非常不好,他觉得生气。我说,你不能请那个高个子跟你换一下座位吗?小七不耐烦地说,大家都想坐前面呢。那你应该早点去选一个好一点的位置的!小七听了更加烦躁了。
反例变正例:
运用回应生气孩子的四步骤,我会说:宝贝你看上去好像不开心。(确认情绪)
小七:我非常生气!有两个高个子坐在我前排,把荧屏都挡住了。
我:怪不得你不高兴,要是我也挺生气的。(接纳情绪)
小七:那可不嘛。
我:那观影体验恐怕就大打折扣了吧?这也是你这么生气的原因啰?(发掘问题)
小七:是的。我最喜欢看这种革命影片了。
我:那下次学校如果还组织大家观影的话,你可要去得早一点,占个好位子了。或者,有高个子在前面的时候,看能不能跟人家商量着换个位置啰?(解决问题)
小七:嗯,必须滴!
预防异议:有伙伴说,看到孩子生气时只会骂骂咧咧或者哭哭啼啼,特别还是男孩子时,就很容易被他的情绪弄恼火,什么冷静和温柔,什么接纳情绪,完全就不存在了。那么,要想平息孩子的情绪,首先大人的情绪应该是平稳的、可控的,然后我们要能接住孩子情绪,带着孩子解决情绪的根源问题。
适用边界:应对情绪对象的四步法非常适用与有情绪的亲密关系如家人、朋友、同事的沟通,如果对方情绪比较激烈的话,还可以给对方一个充满爱意的抱抱或拍拍肩。
【A3】:现场演练
那接下来我们针对学习的方法,我将给出一个场景,大家分组演练。
【场景】
晚上十点嘟爸到家不洗漱就上床躺着,嘟妈再三催促其洗漱,都不予回应。以为是应酬嗨了,正准备一番苦口婆心地说教,刚好嘟爸的同事打来电话,道出原委,原来嘟爸带领的小团队为单位的宣传日做了一份策划、准备好了物资,并跟单位内外的相关部门做了衔接,为此嘟爸还累倒了,休息了一天回去上班,谁知方案被另一小团队提出了诸多意见,并进行了大幅修改。一把手是个老好人,关键时候谁都不得罪,和稀泥。
【指令】接下来按我们开场的两两分组进行演练,一个扮演嘟爸,一个扮演嘟妈,给大家8分钟时间,讨论时请运用今天拆页分享的应对情绪对象的四步法来解决对象的情绪问题。最后我会邀请一组小伙伴来一个现场演练分享。
嘟妈(学习者扮演):老公,你今天是不是不开心呀?平时看你是个喝酒有分寸的人啦,今天怎么喝多了点,还闷闷不乐哦?(确认情绪)
嘟爸(学习者扮演):今天是有点不开心,有点累了。
嘟妈(学习者扮演):是的,我看出来了。刚刚你同事打电话过来了。是这次宣传活动让你觉得闹心了吗?(发掘问题)
嘟爸(学习者扮演):确实是的,我为这次活动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谁知我一天没去,方案就被推倒,换了。和我衔接的外单位的人知道了都觉得搞笑咧。
嘟妈(学习者扮演):那是有蛮烦人的,临时换方案,让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换成是我、我也生气。(接纳情绪)
嘟爸(学习者扮演):嗯,要是早说,我还可以早点改,临时换方案、换团队,所以有点烦躁、郁闷。
嘟妈(学习者扮演):那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可要提前和老大沟通好,确定谁负责这个活动,然后和单位其他人员做个活动预报,收集反馈建议,把单位内部略顺和安排妥当了,再着手去和外单位衔接。(解决问题)
嘟爸(学习者扮演):是的,确定谁负责,收集反馈,这样做出来的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也避免老大在面对这种矛盾对抗的时候打哈哈。
嘟妈(学习者扮演):那这事就翻篇了,别不高兴了哈。
【A2】催化应用目标【布置作业】(特定任务)
本着我们拆书的价值观之一:拆为己用。下面来个课后作业来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以致用,需要大家在本次拆书结束后完成如下作业:
在未来2周里,大家会遇到情绪对象时,运用今天拆页中方法的四步骤来积极应对和解决对方的情绪问题。接下来的2周内请将你们的作业发送到我们会员群里。
学习者:我孩子两岁了,到了调皮捣蛋的年纪,我就看她皮,有时候自己的情绪就容易上来。就比如昨天晚上她要玩泡泡机,谁知那泡泡机坏了,她就特别生气,还冲着我说:“妈妈再给我买一个新的!”我当时也来了情绪,“泡泡机还不是你弄坏的!什么东西都不好好珍惜,只知道破坏。”现在反思之后,如果下次还遇到这样的情形或类似的状况,我会运用今天所学的四步骤,我会这样说:“芒果,你看上去好像很失落哦?你很喜欢玩这个泡泡机,可是现在它不能很好地运作起来了。你现在不开心是因为泡泡机不能使用了,是吗?喜欢的东西坏了不能玩了,换成我也是会伤心的。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能不能修好它呢?是不是电池没电啦?是不是开关没开到位?还是哪里短路啦?如果实在都不行的话,那我们下次再去买一个啰?”
结语:好了,我今天的拆书就到这里啦。希望今天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家。谢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