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江小闲,老家在江西的新杭州人。下面用三个标签介绍我自己:
第1个标签:老记者。我大学一毕业,就跑到天津电视台做了6年的记者和编导,工作很有意思,但对身体消耗也比较大,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
于是有了我的第2个标签:健康财富规划师。我深刻感受到,人的健康和财富需要提前规划,才是对自己和所爱的人的负责,所以做了职业转型。
第3个标签,心理生理健康领域的拆书教练——这是我的目标,也是指引我来到拆书帮的北极星。期待与喜欢心理学、关注健康的同学,多多交流。
【拆书帮介绍】
现场有几位学习者,可能是第一次参加拆书帮活动,那么在正式分享拆页内容之前,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拆书帮?怎么拆书呢?
拆书帮是赵周老师发起的一个公益性读书组织,面向全国各地的读书爱好者;同时它也是拆书教练的孵化机构,这里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拆书教练,带着更多的人一起读书拆书,学以致用。拆书帮总部在北京,目前在全国很多个城市都有分舵。杭州的分舵就是咱们光明顶分舵。
所谓拆书,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学习方法,我们读书的目标不是占有知识,而是为我所用。一本书哪怕没读完,有一个片段触发了你,对你的生活工作发生了影响,就赚翻了。具体怎么做到呢?这里就要用到拆书帮的经典RIA便签法了。R就是“读”,阅读原文;I就是“说”,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原文意思;A就是“用”,学以致用,这里又分为A1、A2两个便签;A1用于激活过往的经验,分析哪里做的好或不好, A2是指导未来实践,以后将如何应用。
接下来,我们就现场演示一下,用RIA便签法如何拆书。请大家先花1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这个片段。(发片段)读完的请举手示意。
片段选自于片段选自:《精力与时间管理双重研习手册》 作者:崔莉莎
(第四章 脑力管理 4-3 摒弃随时在线)
制造离线时间
想要更好地发挥大脑的潜能,基于一次只做一件事的原理,我们需要做到离线,避开即时信息的干扰。
在日清单章中,大家已经体会到了推迟处理新任务的妙处。世界上本没有那么多“火灾”,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离线,本质上也是一种推迟处理。
当看到“离线”二字,又有人大呼“臣妾做不到”。放宽心,并不是让大家过隐居生活,全天离线(当然,在必要时,完全可以这样做)。我们可以慢慢一步步地来:
第一步:每天抽出1~2段固定的时间离线,例如,在上午和下午各离线1小时。屏蔽即时信息的干扰,做需要高注意力的任务。我们称这段时间为“离线时间”,与之对应的是“在线时间”。
第二步:当适应离线时间之后,大家会发现原来没有即时信息干扰的时间是多么美好。这时,可以尝试延长离线时间。例如,从1小时延长至2小时。
第三步:当大家能熟练地驾驭离线时间后,可以把离线时间从“例外”变成“常态”。换言之,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离线时间,偶尔才有在线时间。例如,午休时、下午茶歇时、临近下班前才在线。
最后,可以把离线时间从工作扩大到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这时,大家已经戒掉了手机依赖症。手机成为我们的仆人,为我们所用!
切记,如果无法做到离线,再多的管理时间技巧都会失效。若刚开始执行时。实在有难度的话,可以拔掉网线,关掉WIFI,关掉手机移动数据。没有网络的诱惑,则更容易做到离线。
【图书简介和学习目标】
我今天带来的书是《精力与时间管理双重研习手册》,作者是我们拆书帮的明星教练,也是我的师爷,崔莉莎律师。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就是书中第四章《脑力管理》中的第3节《摒弃随时在线》中的片段内容。
I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这个片段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发挥大脑潜能、更专注地做事的方法——制造离线时间。
【Why】
所谓“离线时间”,相对应的就是“在线时间”。相信大家也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你时刻盯着手机,有消息必回,就会源源不断有人找你,各种信息干扰着你,自己一直想做的那件事却没法专注完成。通过这个片段的学习,让我们可以通过制造离线时间,来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屏蔽信息干扰,推迟任务的处理,安排出越来越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做真正想做的事儿。
【How】
具体怎么操作呢?可以循序渐进,分4个步骤:
第一步,先定一个小目标,每天在固定时间,离线一小会儿,比如上午、下午各一个小时,断网,远离手机,免打扰。这个阶段重点关注可操作性。
当适应离线时间之后,我们会发现拥有不受打扰的时间感觉太棒了!然后第二步,我们尝试逐步延长离线时间。比如把一个小时延长到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
接下来第三步,我们对制造离线时间很熟练了,就可以把离线时间常态化,一天大部分时间都离线,偶尔才在线。
最后,我们不但在工作上制造离线时间,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可以刻意练习,让我们不再被手机控制,主动掌握自己的时间。
【Where】
这个片段提供的方法,适用于手机控、被即时消息分割和谋杀了时间的人,适用于需要规划完整的时间块、专注做事的人,适用于淹没在琐事里面,想找回属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时间的人。不太适用于本来就重度依赖手机的工作者,比如说微商、社群运营,还有其他需要时刻准备着接受任务的人,比如119消防员、门户网站的救火队程序员,等等,还有在一些特殊的重要紧急时刻,也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
【A1便签:指向过去,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读完这个片段,联想到我自己的经历。我之前做的是新闻记者,大家认为记者就该是时刻准备着的状态,对吧?但有一段时间,我给自己被动地制造了离线时间。
那是2011年夏天,我因为一次意外摔坏了膝盖,在医院躺了半年。领导给我配了一个小同事,我策划联系采访和写稿子,他跑现场做采访和编片子。
因为我还属于责任心很强的一个人,开始的时候每天抱着手机,人在医院,心在采访现场。但后来,我进入到理疗阶段,有很多项目是不能带手机的,所以每天不得不失联一段时间。我就和同事约好,每天定时沟通,没想到渐渐摆脱了对手机的依赖,而且做策划和沟通的效率也大幅提高了。有几次我忘带手机了,还很淡定,这在以前不可想象。我的“甩手”也导致小同事必须自己处理很多突发状况。他很棒,进步神速,后来成了我们的收视小王子。
【A2便签:指向未来,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因为最近的手机依赖症又严重了,学完这个片段,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应用计划。首先,定一个小目标:
(目标)
明天起21天内,早晚各1小时离线,21天后实现早晚各1.5小时。
(行动计划)
分解一下行动计划:
第一步,早上6:30起床后的一小时,晚上10点开始的睡前一小时,设置手机应用限制,屏蔽即时信息。
第二步,逐步延长离线时间。比如早上7:30后为地铁通勤时间,尽量不把手机掏出来,可以看书、听歌、思考或者放空休息。
第三步,熟练地把离线变成常态,在线才是例外。固化为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时间约定。
第四步,把离线从工作扩展到学习和生活。比如和家人朋友的联络,在固定时间、保持频次,但要摒弃随时在线,聊起来没完没了的情况。
这是我今天的拆书分享,非常感谢大家在场,见证我的第一次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