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蒋娜,人称“娜姐”,我的三个标签
1.人力资源专家;
2.心理学爱好者;
3.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格局》,在分享前,我想请大家分一下组,,以中间为界限二人一组,谢谢!
【F特征】
《学习的格局》作者黄静洁,是冰心奖的获奖教育专家,本书融合了65个世界前沿的学习理论,提供了208个学习方法,分享了89个翔实生动的案例故事,彻底颠覆了那种靠“低水平重复”的传统学习认知。。
【A优势】
本书获得樊登、俞敏洪、王芳等大咖级人物的大力推荐,本书2020年3月出版至今仅1年时间,销售量突破300万册。与古典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第一年销售量持平。
【B利益】
如果你想要提升孩子和自己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来阅读这本书, 这本书不仅提供如何解决教育中常见的各种学习难题,还提供很多实用的方法和工具。
B2
今天分享一个非常重要的阅读理解工具是:“K-W-L”表。
当孩子的阅读出现看了就忘的情况或者希望深入掌握一个新知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书中提到的”K-W-L”表,帮孩子从“过目就忘”变为“走心”。
【学习目标】
通过今天的拆页学习后,我们在遇到自己或孩子需要掌握一个新的知识时,可以运用书中的”K-W-L”表,从浏览式学习方式,进化成有策略的深入学习,完成了一个从已有经验出发,到学习新知识的闭环。
先花1分钟来看一下原文片段,看完之后眼神示意我一下
“K-W-L”提问工具:巧妙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
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其实都是由方法和工具的。美国学校老师就经常使用“K-W-L图表”。
“K“就是英文里的“know”,代表“我知道的”;“W”就是“wan”,代表“我想知道的”;“L"就是" learned”,代表“我学到的”。
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K-W-L”有三个竖的栏目,分别代表了孩子学习进程中的三个阶段。
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这节课学习的主题是猫头。
K栏目:上课前先想一想“我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在第一竖栏里列出自己已知的内容。不用担心你写下的是否正确。比如, 猫头鹰是什么动物?猫头鹰长得什么样?。引导孩子从低阶的4“W”提问模式入手,把关于猫头魔的已知识点全部写出来。
W栏目:预习过程中问自己“我最想了解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在第二竖栏里记录下自己想知道的关于猫头鹰的内容。比如,猫头鹰爱吃什么?量什么?晚上是怎么睡觉的?
L栏目:学习完毕后再问自己“我学到了什么”,然后在第三竖栏里总结出自己学习到的新知识点和新内容。
当图表完成的时候,也就是这个主题的学习有了一定进展。这时就可以量以下三件事了
1、把第三个L栏目里的内容与第一个K栏目里的内容做比对,看看自已原来了解的内容有多少是对的,有多少是错误的,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2、把第二个W栏目里的内容与第三个L栏目里的内容做比较,看看自己想知道的内容是否都已经有了答案。
3、如果还没有找到答案,那么就可以再加第四个S栏目,代表Still,也就是需要“继续研究”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再作为问题,继续问下去。
这个图表是在学校里有老师带领孩子一起做练习时使用的,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在家里和孩子做阅读时与他一起来使用。
What:
“K-W-L”表,它像一个开关,能帮孩子们开启思维按钮,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已知知识相碰撞,产生无限可能的小火花。
Why:
在多数家长的观念里,父母就负责购买各种书,陪着孩子完成阅读,那我的任务就完成,你就应该学会书籍内的所有内容。
(传统教育的坏处)
大多数孩子阅读时,通常是浏览式的阅读方法,所谓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所追求的是故事情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的愉悦。
长时间的浏览式阅读,使得我们的深阅读思维能力减弱甚至丧失,在读经典书籍时,理解能力不足,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
How:
今天我们来分享如何利用”K-W-L”表,来增加孩子的阅读理解。
”K-W-L”分别是三个字母的缩写。
步骤一:K 是Know ,即“我已经知道什么?”。
首先就是引导孩子们回顾自己的已学知识。关于主题,他们已经知道了哪些事情,记录下来。
步骤二:W 是Want ,即“我想知道什么?”
这是设计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启发孩子思维的部分。需要孩子们提出问题。
步骤 三:L 是Learned,即“我已经学到了什么?”
当孩子们记录时,可以查看在第2栏中的问题,核对他们现在是否可以回答那里的所有问题了。他们还可以添加新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回顾第一栏,看看最开始填的那些已知信息中,是否有需要纠正的错误。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从已有经验出发,到学习新知识的闭环。
【加工成正例】
我儿子上语文课《清明上河图》时,我就使用”K-W-L”表,和他一起梳理知识。
我问儿子:关于清明上河图,你知道什么?
儿子回答:
1、 清明上河图是世界上最长的画。
2、 清明上河图上面画了几百个人,是一件古董。
3、 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出名,是因为画很精美。
我问:关于清明上河图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儿子说:
我问了
1、 清明上河图是谁画的?
2、 谁想要他画的清明上河图?
3、 清明上河图有什么用?等9个问题。
我和他一起查阅百度学习新的知识,在回答9个问题时,儿子又提出了5个新问题。为了节约时间,我就说我学到的的部分的3个问题。
(新方法的好处)
经常进行这种训练,会锻炼孩子们提问的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是开启孩子自学的宝贵钥匙。其实孩子课文很简单,14个问题的范围远远超过课文内容,”K-W-L”表对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主动去探索未知知识领域,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Where
”K-W-L”表不仅适用于孩子同样也适用与成人,可以用于训练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问能力。但是不适用3岁以下无法提出问题的小朋友。
【新技能:预防异议】(技能点:在I讲解预防性讲解)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这么做好复杂,好费时间,确实刚开始使用的时候会不太适应,很费时间,但是如果这样做能够帮助自己或者孩子达到一个很好的阅读效果,我们是不是也愿意去尝试呢?
如果我们能引导孩子对新的知识提出很多问题,寻找答案,并让孩子对比看看,自己在阅读之前的疑惑有哪些解决了,哪些还没有解决,需要查阅哪些资料来解决剩下的疑惑。这种阅读方式和简单从头到尾念一遍书做对比,用”K-W-L”表来读书,收获的确不可同日而语。有关”K-W-L”表的技能已经讲完,不知道是否表达清楚。
A2催化运用(分步催化1)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我们现在进入互动环节:
我们可以怎么样应用”K-W-L”表呢?
例如:未来在你的生活中哪种情景可能会应用”K-W-L”表呢?例如:领导安排一个从未接触过的新任务,需要读一本新书;旅游前要做一个攻略、或辅导孩子的学习新知识,请大家开动脑筋思考一下,你们想到了什么呢?想到的小伙伴可以把它写出来 ,注意只需要写出场景,不需要写怎么解决,写完之后,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在小组讨论1分钟后请一位伙伴来分享。
我们请一位伙伴来分享。
学习案例记录:
分享者:陆琴
陆琴分享场景:公司商学院准备课题,我需要准备销售类的课题,我觉得”K-W-L”表这个方法可以用。
拆书家:因为”K-W-L”表也可以用于成人,陆琴这个例子很好,但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孩子,我们可以再想一下,是否有这样的案例。
A2催化运用(分步催化2)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大家都联想出了以后可能会用到的场景,那么请大家设想下如何在这个场景中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内容呢?因为时间原因,请小组讨论并写出便签”K-W-L”表“KW”的内容。2分钟后请一位伙伴来分享。
学习案例记录:
分享者:胡玉焕(12岁)
胡玉焕分享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