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目标】 学习者参加本次拆书之后,能够运用学到的3种回应方式进行沟通,让对方感到他的感受/需求被理解/被看见
Hello,大家好。
【事件场景】
我想问一下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会不会有这样的场景,比如说:
你的闺蜜打电话给你,说她失恋了,好伤心。你听完之后说:“哎呀,我早就跟你说过了,他是个渣男,你就不听我的,看现在自己苦了吧……”你还没怎么说呢,闺蜜却向你发起了脾气。
又或者,你的孩子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了,回家向你抱怨说:“我不喜欢这个老师,我不想去上学”。你一想:不想上学怎么行?于是急着跟他说:“学校里最重要的是好好学习知识,不喜欢也要好好上课、好好学习,知道吗?”你发现孩子撅着嘴跑开了。之后他好像不太跟你说学校里面发生的事情,你就算去问他,他也不怎么搭理。
又或者,下属周末加班了,周一向你说想要请一天假。你想着,现在年轻人怎么这么一点苦都吃不了。然后你语重心长的跟他说:“年轻人现在要趁着年轻好好学习,好好努力啊。不然以后怎么有所成就呢?”可是你发现他在你不注意的时候翻了个白眼,满脸不屑。
【提问】
你会不会觉得,我明明说的没有什么问题呀,我明明是为了他,他为什么就这么不识好歹呢?
【影响】
如果在沟通中,总是采用“给建议、给指导”的方式,对方不但可能听不进去,而且还会引发一些后果,轻则导致回避沟通,重则导致引发剧烈的争吵。
【解决】
其实大部分的人沟通不畅,都是因为在进行沟通回应的时候只看到了自己,没有看到对方,对方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看见,他觉得自己被否定了、被误解、被指责……这样当然会听不进你所说的话。所以今天我带来了一本书《做自己人生的CEO:人人都需要的管理术》,其中就专门为我们分享了如何通过站在对方的立场,促进沟通,避免僵局。
【自测】
那么我这里呢,有一份关于沟通的自测,请大家先按实际情况给自己的打分。0分代表完全不符合,5分代表完全符合。大家写完之后请把总分加起来,给大家1分钟时间:
0-完全不符合 1-不符合 2-较不符合 3-比较符合 4-符合 5-非常符合
1、当别人不满/抱怨/失望/焦虑时,我通常会尽可能提供有用的妙招和办法。
0 1 2 3 4 5
2、当孩子说他不想上学/伴侣说他不想上班时,我会让他不要任性,鼓励他克服困难。
0 1 2 3 4 5
3、如果接到客户无理投诉公司产品/服务,我首先会坚持向客户说明我们的产品/服务没有任何问题。
0 1 2 3 4 5
4、当闺蜜/兄弟向我诉说失恋的痛苦时,我会用我自己的经历让他明白:这没什么,伤心都会过去的,时间治愈一切,做人要向前看。
0 1 2 3 4 5
5、当伴侣闹脾气时,我会和他讲道理,分析他的行为模式是否合乎情理。
0 1 2 3 4 5
【自测解释】
如果在8分以下,恭喜你,你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充分理解对方。
如果在8-16分,说明你在沟通中会尝试站在对方立场去理解对方,但有时候依然会忍不住输出自己的观点建议。
如果在16分以上,沟通时,你可能更多站在自己的立场,没能很好倾听、理解、共情对方。
在沟通的过程中,每个人最本能的关注点都是自己。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我们总觉得,对方需要“你”给出什么有价值的回应,但往往,对方真正需要的,只是让自己被看见。
什么是“被看见”呢?一切的关键就在于“以谁为中心”。
以“你”为中心,就是站在你的语境里,你是主角,我要做的,是去听到你的心声。但我们很多时候的沟通,往往是以“我”为中心,是站在自己的语境里,表面上在听对方说话,实际上在乎的是自己看起来怎么样。所以,我们会急着把自己的观点、方法、建议强塞给对方,一味强调“我想给你的东西”,而没有去感受“你真正想要的东西”。结果呢,我们提供了一大堆自己觉得有用的“帮助”,却不是对方想要的,我们感觉“出力不讨好”,对方觉得“你根本不理解我”,这是典型的失败沟通。
【互动提问】
拆页讲了一种典型的失败沟通。这种沟通过程中,人们本能地在关注谁?
学习者:关注自己。
拆书家:我们通常自以为对方需要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回应,但实际对方最需要的往往是什么?
学习者:倾诉
拆书家:还有呢?
学习者:被理解
拆书家:对,被理解。
学习者:被看见。
拆书家:对!被看见,非常好!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冬天的早晨,你和伴侣在被窝中被闹铃吵醒。你说:“哎呀,好困啊……实在不想早起上班啊,好痛苦”。这个时候,伴侣说下面哪种回应方式,你会觉得最舒服呢?
1)不想起也得起啊,不然迟到怎么办?
2)我教你一个办法,把被子使劲一掀,就立刻清醒了。
3)你不想起?嗬,谁想起啊,我不想多睡会儿?我之前也赖床,但要工作啊。你咬咬牙,坚持一下,慢慢就习惯了。
4)不想起就算了,要不你辞职以后在家带孩子吧。
5)是啊,早上起床真的很痛苦,特别是冬天,尤其痛苦啊。
上面5句,哪一句你听得最舒服?
学习者:最后一个。
前面几句呢?是不是听上去都有些怪怪的?好,那我们看一下,前4句实际都是在以谁为中心?
学习者:都是从自己出发的。
对,他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语境里,表面上在根据对方说的给出回应;实际上,急着输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建议,并且试图把这些东西强塞给对方。这样,听的人当然会感觉不舒服。
【预防疑意】
那么你可能会问?难道就说最后一句吗?单纯地附和对方,听上去一点营养也没有啊,没有输出任何价值的样子。而且我的建议也没什么不对啊,我明明就是为了他好啊,他为什么不领情呢?
好,那我们来看一看,当我们在“建议”时或者提供自以为“有价值”的回应时,我们实际在说什么?
我们实际是在:
1)突显自己。“我提醒”、“我建议”、“我认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有办法的都是谁?对,是我,似乎“我”才是解决问题的主角。
2)传达否定。不管你有没有说出口,在提供你心里所谓“有价值”的回应时,你其实会无意中传达一种否定的信息。潜台词是:“你不可以这样”、“你就该听我的,照我这么做” ……即在传达“你不行”。而听者会察觉到:“他觉得我不行”、“他不相信我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觉得我任性/孩子气/没考虑过……”
听者感受到的是浓浓的规劝、说教、训导、评论、警告,感受到的往往是被否定、被指责、被嘲讽、被威胁,而且这一切的负面感受还映衬着“我很厉害,我有办法”,并且包裹在所谓“我都是在为你好”的糖衣里。听者好像有什么被堵住憋着,无处释放,最终容易导致:
1)关闭沟通。他会觉得说那么多都是对牛弹琴,鸡同鸭讲,下次不说了。久而久之,沟通必然中断。如果是关系亲密,很可能变成熟悉的陌生人。
2)争执冲突。一旦一个人感受到自己被否定,他可能需要反击或者抗争,从而引发争吵。伤害关系。
【HOW】那么,如果要站在对方的语境里,应该要怎么说呢?有三种方法:
1)鼓励诉说——邀请对方打开话匣子说更多,例:
哦,这样啊……
还有呢?展开讲讲?
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这些话虽然看上去没有营养和价值,但传达的信息是:“我期待听到你的想法/感受”、“我尊重你的想法/情绪”、“我希望更多地了解你”……
2)确认感受——通过倾听对方的诉说,共情出对方的感受并描述出来,例:
这么多年一直……,你很辛苦/委屈/难过吧?
看上去你很焦虑/担忧/生气/兴奋/得意……
……
什么时候用这种方式?当对方存在情绪的时候。这里有一个注意点:就是微小的情绪就可以使用。不需要等到对方情绪激烈,哭天抹泪地跑到你面前才这么做。而且,面对那些看上去不值一提的小情绪,尤其有用。就像前面举得“起床好痛苦”的例子,承认冬天起床痛苦,就让对方觉得自己被理解,被看见。让他觉得:你懂我。
3)客观提问——不带预设的提问。当你想给建议的时候或者当你觉得对方有哪里不妥的时候,需要用到这种方式,即不要直接指出来,而先描述事实、再用不带预设的提问。例:
错误:你的方案时间这么紧,怎么来得及啊?
正确:(先描述事实、再用不带预设的提问)
-你提交的方案在下个月就要全面完成推广,你觉得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什么问题?
-emmm……下个月就要正式推广,时间其实非常仓促了。
-那在具体时间节点上,有什么更详细的计划?你准备怎么办?
-我打算再梳理一下推广的具体流程,确定每项环节的时间节点,找出关键节点进行专项跟踪,把控进度……
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逐步引导他自己找到答案,而不是一上来就否定他,输出自己的观点。另外,通过客观提问,也有可能纠正自己原先对他的理解偏差。比如,你想和伴侣一起去看新上映的电影,但和他说起时他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错误:你根本就不在乎我、不关心我!
正确:先描述事实、再用不带预设的提问:
-我刚才和说话你时,你一直看手机和别人聊微信。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吗?
-你刚才不是说想晚上去看那部电影吗。我们公司今晚有系统补丁发布呢,我就想着先和小王把这个事情交代好,这样晚上我就能安心去陪你看电影啦。
上面这3种方法,可以组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需要根据沟通对话中的具体场景和信息来确认。我们来总结一下:
当对方描述的信息比较少,你觉得还没能充分理解对方时,可以“鼓励诉说”。
当对方带有一些情绪的时候,可以“确认感受”。
当你想要对他提供建议的时候,可以使用“客观提问”的方式引导他自己觉察;当你想要对他进行否定时,通过“客观提问”,也给予他一个解释和说明的机会。
接下来,为了深入理解和掌握“以对方为中心的回应方式”,我准备了一个模拟场景给大家8分钟时间进行现场演练,请每人抽取一张角色卡两两一组,进行角色扮演。
小王的扮演者率先发起沟通,而陈经理的扮演者需要用今天学到的3种方式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回应。稍后,会邀请一组小伙伴来为我们分享。
--------------------(学习者两两一组抽签,获得角色卡片)-----------------
角色一:陈经理
“我”是公司的中层管理者陈经理。最近新来了一个刚毕业的95后小王。他呢,脑子活络,上进肯学,干劲十足,就是还比较毛躁。
我上周布置给小王一个任务。今天他很兴奋地跑到办公室来把方案提交给我、热切地问我的看法。我一看这方案写了十好几页,编排精美,细节工整,看得出来非常认真,就是预算上有个重大问题……
我希望他回去修改方案(而且可能需要大改),但同时不希望打击他的工作热情。在和他沟通时,我需要以对方为中心,运用学到的3种回应方式。
对话是这样开始的:
小王:陈经理,这是您要的XXX活动方案,您看看有啥意见?
我:……
角色二:小王
“我”是今年刚毕业的新进员工,上周陈经理给我一份方案,我可兴奋了,之前试用期虽然学到了很多,但始终没机会表现,现在可终于轮到我发挥了,哈哈哈哈哈。
我整整一周都在找资料、写策划、做访谈……还熬了几晚,总算把方案弄好了。看着自己装订成册的成品,心里暗暗得意,一大早就把方案提交了。
我心里特别希望得到经理的认可,并承担更多工作:
我:陈经理,这是您要的XXX活动方案,您看看有啥意见?
陈经理:……
--------------------------------------------------------------------------------------
(讨论)
时间到了,我看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好,我们接下去请一组小伙伴来我们分享一下刚才讨论的场景。
小王:陈经理,这是您要的春季公司中高层人员团建的活动方案,您看看有啥意见?
陈经理:你这个方案真的做得非常好,细节上都很讲究,打印的也很好,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而且交任务交的这么及时,值得表扬。
小王:谢谢陈经理。
【鼓励诉说】
陈经理:你这个方案啊我仔细看了看,想问问你是一个什么样初衷,这个方案是怎么产生的呀?
小王:因为现在已经到春天了,然后距离我们上一次组织公司团建的活动已经过去很久了,我就想再组织一个活动的话,可以有利于公司中高层之间的一个互相的认识,包括之前段时间有很多的人事调动,双方之间了解的会更多促进工作上的一个协作更顺畅,所以想要组织这样的活动。
【确认感受】
陈经理:你的想法很好啊,而且这个方案整体还是比较大也比较难的,之前你都没做过这么复杂的方案,这次自己独立完成,是不是还挺兴奋呀?
小王:嘿嘿,是啊
【客观提问】
陈经理:emmm,现在想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大家的联络……我看看你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在这个方案里面把它实现的……嗯……目前计划参与的人数是25个人,大概人均是1000,用上海周边的这个协议酒店……你预算上有更细致的计划么?我记得最近总部好像也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吧。
小王:啊,是的呢,总部有一个新要求,要我们的合作单位增加15个人加入到我们这次团建活动当中来。哎呀,我的方案里没有体现,额……我再回去改改。明天下班前给您可以吗?
陈经理:好的,没问题。
拆书家:非常好,我想请问一下小王,你们的沟通后你的感觉怎么样?
小王:主要就是以鼓励我多说为主,然后引导我自己想到现在面临的一个新情况,然后也是让我自己想到去修改,基本上都是引导我自己觉察用得多一些,所以沟通时感觉很舒服。
拆书家:很棒。
经过现场演练,相信大家对站在对方语境的回应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这种方式需要进行不断的练习。
为了巩固今天的学习效果,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在接下去的一周内,刻意找机会运用这3种方式进行沟通回应,并且记录下:时间、地点、人物、对话过程、感受等等,可以发到群里。
【学习者提交的作业】
之前我的搭档经常会给我提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想法。我以前总是直接就是去否定他,说:你这个不行。我不会去认同他。然后他就会很不爽,他会反复地跟我提他的想法,一直想要说服我,经常搞得我也有点不开心。
上周他又想出来个奇葩想法,但这次我没否定他。我先问他:你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他就balabala说了一大堆他怎么想到的。
我说:你这都能想到,你也挺不容易的,看来一心都在想工作啊。最近是不是感觉特辛苦。
然后他当时话好像一下子就被击中了,说了好多好多,说他压力很大呀,很辛苦,一直在为这个事情准备,每天都在琢磨。说以前每次很兴奋地和我说,我都爱搭不理,或者老说他不切实际,他都特别郁闷,说我这次总算说了句人话……
但他这么一说吧,我觉得他还真挺不容易的。虽然我觉得他的想法还是很奇怪,但我心里倒是也愿意支持他去尝试一下。
可他好像反而更愿意接纳我的意见了,说他也明白我的顾虑,他可以再想想有没更合适的方法。我没想到这次沟通可以达到这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