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空腹力革命》 所属活动: 喜乐拆书®常规场·总第569期丨3月13日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晚睡少眠群体的福音——半日断食法分享

开场:

大家好!下面由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个拆书标签。这是本人1-1的过级,所以并不需要大家的现场互动,但我相信我分享的内容在座的各位应该都有兴趣,也欢迎结束后多多交流!先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主要是关于我个人的三个标签:

第一, 我是一名正在努力打怪过级的见习拆书家;

第二, 我是一名有两个娃的全职奶爸,我一边从事创业工作,一边陪伴孩子成长;

第三, 我是一名“半日断食法”的实践者。今天我分享的标签,就与此有关。

下面,我再简单介绍一下“拆书”和“拆书帮”。

l 什么是拆书?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学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l 什么是拆书帮?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帮俱乐部。拆书帮分舵是非营利性青年自组织,我们的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好,下面正式进入我的标签分享。

我分享的内容来自于这本书——《空腹力革命》,豆瓣上评分是7.5,也属于比较高的分数。它的作者是日本人石原结实,他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口号——锻炼空腹力,唤醒身体的自愈能力。这本书的主旨思想是现代人吃得太多了!少吃一顿,反而能让你更精神。石原结实把少吃一顿的半日断食法称之为“空腹力”,也就是让身体处于一种适当的饥饿之下,在这种状态下,人会获得很多好处,比如:让血液更干净,从而减少很多患病机会;提高免疫力,提升健康水平;再比如使脑袋保持清醒,从而使精神更饱满;当然,还有现代人大多在意的——减轻体重。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我今天要分享的一段内容,正是作者关于“少吃一顿”的阐述。请大家先看拆页。

P.120-121
早餐对现代人来说,已经变成不必要的一餐。
农耕时代的人,都是太阳要下山时就吃晚餐,一旦天黑了就去睡觉,等到第二天太阳一出来,就立刻起床下田去工作,之后再吃早餐。即使不是从事农耕生产的人,也几乎都会在早餐前先行工作一段时间,因此到了早餐时间,自然会觉得肚子饿,必须吃早餐来维持健康。
但现代人主要以在公司上班为主,通常晚餐时间都很晚,睡眠时间也经常不足,在这种生活习惯下,起床后当然不会有什么食欲。如果每天起床后到吃早餐前都先工作或运动一小时的话,或许就另当别论,否则一起床就将食物灌进原本还在睡眠状态的肠胃里,绝对不会有益身体健康。一旦食物进入肠胃里,肠胃为了消化这些食物,只好把血液集中过来,使得大脑和躯干肌肉里的血液量变少,引发想睡、提不起精神、身体疲倦等状况。
所以,“没有食欲的人就不要吃早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这代表本能在说:“我不想吃东西。”当然就没有必要非吃不可,因为本能是一种生命力、自然治愈力。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拆页中,我们可以找到三个重点:

1. 老习惯面临新问题——现代人都认为自己的饮食习惯延续自古人的作息规律,一日三餐嘛,很合理。但实际上已经差得很多。古代的大多数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他们起床后先下地干活儿,而我们起床后是先吃早饭,这就使我们从早上开始就产生了肠胃负担。

2. 很多现代职场人的作息安排不利于肠胃消化早餐食物。我们很多人是8-9点之间吃早餐,在早餐后的2-3小时内,也就是11点半-12点,就又要吃午餐,显然存在很大的饮食过量的隐患。

3. 在这样的进食规律下,就很容易导致过量饮食,产生嗜睡、精神不佳、身材疲倦等现象。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如果你属于“晚睡少眠”的职场人,可以考虑“不饿时不吃”。

【why】

接下来讲一下我的理解。由于从小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过去我是一直坚持吃早餐的,这个习惯维持了三十几年。但随着近几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睡眠质量也越来越差,人经常会感觉在上午时段的精神非常差,随着时间推移,精神不济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也越来越期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大问题。

后来,我便读到了这本《空腹力革命》。当我对照书本里的内容和自身情况,我发现我的生活习惯与书中描述的完全一致。

首先我是晚睡少眠群体,长期工作任务繁重,睡眠质量不好。同时,我还坚持吃早餐,我一直恪守传统理念“只有吃饱早餐,才能保持一天的精神活力”。而且,我所习惯的早餐基本是由大量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组成的,比如:油条、煎饼、馒头包子、面条馄饨等,这些食物很容易使人血糖升高,从而使大脑变得昏昏沉沉的。更重要的是,随着年龄增长,基础代谢率降低,以及身体各方面指标参数的变化,早餐已经变成使我精神不济的主要的不利因素。

之前发生过很多此类似的案例,基本都发生在我吃饱早餐出门之后的半小时以内。而根据书中的阐述,很有理由相信,当我吃完早餐之后的半小时时间内,身体的大量血液被调配到肠胃帮助消化,从而引发整个人精神萎靡不振。

【how】

根据这样的理念,再结合书中其它段落的讲解,我整理了一套“不吃早餐”的具体操作方法,它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家中常备新鲜水果和榨汁机,早餐由新鲜果汁代替。

需要注意的是,代餐用的果汁不要隔天做好,冷藏的果汁营养会流失,而且冰冷的果汁会刺激肠胃。另外,为了便于养成习惯,榨汁机选用容易清洁的为好。出门时,身上备一些巧克力或小糖块,有些人(像我)可能对糖分的依赖比较强,一开始不吃早餐,会觉得人软绵绵的,吃一些巧克力或糖块,可以补充糖分,不过不可以大量吃。

第二,注意觉察自己身体释放的信号。审视早餐的必要性,建立一种新的生活习惯。

“吃不吃”的参考标准,取决于自己真实的体感——“肚子“饿不饿?是否真的很渴望食物?如果不吃,是否会感到焦虑?如果选择不吃,出门前检查是否带好了巧克力或糖块,这样,即便上午大量工作之后觉得饿,也可以随时补充糖分,有备无患,人就不会感到焦虑和难受。

第三,将身心的觉察反馈做好记录。

你可以在手机的笔记app中建一条专门的笔记条目,用来记录关于今天不吃早餐后的感受,积累良好感受。如果当天有不舒服的感受,也可以记下来,并找到原因,有可能是前一天晚餐吃得很少,甚至没吃;或是睡眠时间很长,肚子已经空;哪怕纯粹就是觉得饿,也记录下来。我们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不吃早餐”只是方法,不是目标。如果身体确实经受不住,那么放弃尝试这种方法也可以。通过经常查看记录,你可以更真实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也就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

综合起来,这三条就是:常备果汁;注意觉察;记录身心反馈。

【where】

所以,我也需要再次强调,符合以下条件的朋友们,可以一起来试试“不吃早餐”的方法。主要包括:吃得晚、睡得晚、睡得少、办公室伏案工作、脑力工作任务繁重、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大的人群。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不知道《空腹革命》的理念。有一次经历让我印象深刻。那天我早晨大约8点左右,我照常在家吃饱早餐出门,开车去拜访客户。当车辆我行驶在S2高速路段上时,挡不住的倦意排山倒海般扑面而来。我立刻尝试了很多种方式排解困意——嚼口香糖、涂薄荷清凉软膏、开窗通风、打开收音机还调大音量、甚至跟着歌曲大声唱……方法用尽,人依然处在强烈的倦意中。后来,被逼无奈之下,我只得狼狈不堪又小心翼翼地把车变到最慢的车道,打起双闪灯,用50-60公里左右的车速把车开进最近的一个加油站。一进加油站把车停稳,我便放倒座椅大睡起来。这一觉睡了将近半小时。醒来后头昏脑涨,但好歹倦意基本消退了。我就呆呆地坐在5分钟,在确定自己可以上路了以后,才重新发动了汽车上路。那天我因为这件事的原因,耽误了拜访客户的时间,给工作增添了不少麻烦。

后来,我是一边阅读本书,一边实践“不吃早餐”这个方法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只要当我没有早餐食欲的时候,我就选择不吃早餐,并且用一杯果汁来代替原本的早餐。

效果立竿见影。当我第一天尝试不吃早餐而改喝了一杯果汁出门之后,我时刻关注着自己的身体反应。非常棒的是,在吃完早餐的一小时内,我发现自己开车完全没有打瞌睡的迹象。人感到头脑清明,眼皮子也不再打架,并且感到整个人的身体很轻松,不像过去那样是沉重的感觉。后来,我记得那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轻快”。上午时段,我非常高效地跟同事开完会之后,就立刻离开单位,一上午走访了两位帮扶对象,而且还赶在12点之前,就写完了两份走访记录。如果是平时,我一定会在工作期间感到乏力,呼吸沉重、头脑浑沌,而那天完全没有这种感觉。随后,在下午半天,我甚至还尝试少吃了午餐和晚餐,并且也感受到了因为少吃给全身带来的轻松感。

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我减少了摄入的食物,相当于给身体减轻了负担,这样,从效果上来看,就节约了更多的能量供给大脑,使人的工作效率变高。同时,我也很好地控制住了对食物本身的“口腹之欲”,这点也很重要。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目前我实践“半日断食”已经两周左右了。体重从260减到240。基数仍然很大,实践仍将持续下去。

我计划从现在开始,连续实践三个月的半年时间。目标是在9月之前将体重控制到210以内。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就必须要严格做到前面讲到的三步法:常备果汁;注意觉察;记录身心反馈。

为了确保完成,我把它们排布在一周的行程中。

首先,每周根据自己的口味,采购一次水果。除了打底的苹果之外,要注意更新搭配的水果种类,改善口味,避免一直喝同一种果汁,产生厌倦感。采购后来后,我会一次性把它们清洗干净,保存在冰箱里。

其次,做好每天每顿饭之前的自我觉察和记录。我的做法是带一个随身小本,每个饭点之后就记录一下。记录的内容是饿不饿、吃了啥、吃之后的感受、不吃的感受……并且,我会一直抽空翻翻看看,一方面增加对自己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积累成就感。

除此之外,我还会增加每个月的统计分析,统计一个月以内的体重变化,并且结合自己的记录进行分析。为了提升分析的有效性,我还会记录每天大致的摄入食物问题,这样能使得分析更有信服力。最后,我会把整理后的文字发布在自己的订阅号上。与大家共勉。

好了,今天我的拆书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