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潘天添,欢迎大家抽出宝贵时间与我共赴一段拆书之旅。用三个标签做下自我介绍:
1、我是一名法学硕士;
2、目前是在商业银行省分行从事管理工作。
3、我是一名新手拆书家,希望通过拆书的方式,提升学习力,促进自身和他人的成长。
【拆书帮介绍】
【过渡】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拆书,什么是拆书帮。
拆书:是一种成人学习的方法,源于赵周老师《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拆书,不是拆分、拆散,而是通过深挖片段将知识应用到工作生活中的一个过程。
拆书法:分为应用于个人学习的RIA便签学习法和应用于组织学习的RIA现场学习法。所谓RIA,指的就是R(Reading),阅读拆页;I(Interpretation),原文转述,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但又不能脱离原文;A(Appropriation),应用,
主要分为A1、A2、A3,A1面向过去,激活经验,A2面向未来,催化应用,A3强调当下演练,在用中学。咱们今天的现场学习,就是一次完整的RIA体验的流程。
“拆书帮”是由拆书学习爱好者组成的非盈利性组织,他们的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拆书帮在全国各地均设有分舵,杭州的拆书爱好者集聚地叫“光明顶分舵”。
【过度】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拆解美国畅销书作者卡尔.纽波特《深度工作》这本书中的选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大多数的时间都花费在处理认知性不高的事务上,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永久性地损害我们深度工作的能力。那么这本书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提升深度工作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帮助我们在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肤浅信息时代,回归专注的工作状态,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过渡】今天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下面我们进入R环节,进行原文阅读。请大家花2分钟时间进行阅读,阅读完后,请举手示意我下。
片段选自《深度工作》,作者:【美】卡尔.纽波特 P174-176
对于许多知识工作者来说,对人生中要面对的诸多工具做出抉择将同样复杂。因此,这个策略的目标就是为这个抉择的思考过程提供一些思维工具——降低选择对个人真正重要工具的复杂程度。
该策略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假设你已经建立了家庭。那么你的私人目标可能包括做个好家长,经营好一个有组织的家庭。在职业领域,这些目标的细节取决于你如何谋生。举个例子,我是一名教授,追求着两个重要的目标,一个是致力于成为课堂上有成效的老师和对我的研究生有助益的导师,另一个就是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研究员。你的目标可能与此不同,但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自己的最重要目标清单,并且要适当保持这个清单的高层次。(如果你的目标中包括“销售额突破100万”或“一学年发表6篇论文”,那么要弄清楚在讨论当下这种策略时,这类目标太过具体。)整理出这样一个清单之后,你就已经为私人生活和职业生涯设下了几个目标。
你明确了这些目标之后,再列出为实现每一个目标而需要的两到三个重要活动。这些活动应该足够明确,保证你能清楚地了解如何执行。另一方面,目标应该比较宏观,确保目标的实现不是取决于某一时间点的结果。例如,“做更好的研究”太宏观了,而“在接下来的会议前及时完成关于广播降低限制的论文”又太具体了(这是一个某一时间点的结果)。在此背景下,一项好的活动应该是这样的:“定期阅读并理解我所在领域的最前沿成果。”
这一策略的下一步就是思考你当前正在使用的网络工具,对于每一种工具,用你之前确定的关键活动来审查,认真思考使用此工具对你平时顺利地参与该活动是有实质的积极影响、实质的消极影响还是无影响。现在最重要的决断时刻来了:只有你认为一种工具会带来实质的积极影响并且这些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后,才继续使用这种工具。
【过渡】好的,我注意到大家都已经看完了,现在我们进入I环节:
【What】这个片段介绍了一种系统性方法,即“关键少数法则”,用以帮助清理当前占用时间和注意力的网络工具。
【Why】运用这个方法的直接好处,就是能帮助我们在眼花缭乱的互联网信息中挑选出最关键、最合适的工具。不然,就会像我之前一样看到一个APP好就去下载,被大数据“安利”了一波又一波,占用了手机内存不说,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是一种极大的损耗。
【How】那么该如何运用“关键少数法则”呢?主要分三步:
第一步,定目标。梳理私人生活和职业生涯的最重要目标清单,目标设定需保持一定高度,不能太过具体。
第二步,列行动。列出为实现每个高层次目标需要付出的关键行动,两到三项为宜。行动需清楚地让人明白下一步该如何执行,不能空喊口号、表达愿景,也不能仅表达某一时点行动的结果。
第三步,定去留。逐一判断当前正在使用的网络工具,对上述关键行动的影响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无影响。只有当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时,才能决定继续使用该工具。
【Where】这种方法对于那些需要进行精力管理、时间管理等深度工作的场景适用,比如职场及私人生活规划。对于纯属娱乐或消遣等浅层活动,则不需要启用这种法则进行工具筛选。
【过渡】现在我们进入A环节,先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亲身经历:
【A1便签:指向过去,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故事:
因为很喜欢人与人之间深层次的沟通与链接,我非常渴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专业的知识分享者,尤其个人成长方面。要变得专业,首先我觉得要储备很多知识,而阅读是快速获取知识、经验的一个好方法。为了能帮助自己更多更好地阅读,我下载了很多阅读辅助APP。比如,有道笔记是可以帮助收集阅读过程中的亮点、段子;微信读书可以帮助快速搜书;阅读记录可以帮助统计阅读时间;萝卜书摘可以帮你识别书上的一段话,然后利用OCR技术转成文字;番茄钟可以提升阅读中的专注度等。每个APP似乎都有自家的一技之长,一时间我的手机中APP“百家争鸣”,但是基本上没新鲜几天就被束之高阁了。
反思:
大家发现没有,我在挑选阅读辅助APP的时候,基本上发现软件有亮点就下载,这就很容易收集一些无实际用处的软件。结合“关键少数法则”,我认为,我在目标上是足够明确的,即成为一名专业的个人成长方面的知识分享者。不足的是:
1)缺乏关键行动的匹配;
2)缺乏对单个APP实质影响的判断。
由此,造成了在筛选APP过程中不够聚焦,没有自身核心标准的问题。我应该在第二步列出关键行动和第三步审查工具上再下功夫。
【A2便签:指向未来,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过渡】那么我们现在就进入A2环节,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
在未来的一周内,结合“关键少数法则”对手机上的阅读辅助APP进行清理,留下对自己实现目标有利的工具。
行动:
1、思考清理APP背后的高层目标: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阅读,实现知识的积累。
2、列出完成这个目标需要付出的关键行动:逐个分析当前手机APP的优劣性。
APP名称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无影响 去留
萝卜书摘 图文自由切换功能,有利碎片化知识积累 保留
微信读书 方便快速浏览一本书的框架,便决定是否要进行深入阅读 保留
阅读记录 可记录每天阅读时间,对目标无实质影响 卸载
萝卜书摘 图文自由切换功能,有利碎片化知识积累 保留
番茄钟 用于训练专注度, 对阅读本身无实质影响 卸载
3、决定软件的最终去留(如上最后一列)。
写到这里,我对手机APP软件的管理就更高效了,不至于被工具所累。
【结论】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今天的内容:明确高层目标、列出关键行动,你就能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世界中握住自己优选工具的“锚”。今天就分享到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