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学习之道》 所属活动: 2020年哈尔滨索菲亚分舵线下第11次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2-3 学习主题: 如何陪伴孩子学习?源自《学习的格局》

开场:

一、 自我介绍和分组:

嗨,大家好! 我是海洋饼干,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分组在A3处)

我今天想分享的书是《学习的格局》。

作为一位职场妈妈,由其是一位刚刚进入青春期、13岁男孩的母亲,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性趣、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一直是困扰我的难题。很幸运在一次逛书店的时候,我看到了黄静洁女士写的这本《学习的格局》,让我了解到了一种更为有效的陪学方式“浸入式”学习,所以我迫不急待的写成了RIA拆书稿,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二、FAB图书介绍法

F:特征

作者黄静洁女士,是著名作曲家谭盾先生的妻子,两个孩子的母亲,更是一位中西合璧亲子教育专家,之前写过的《父母的格局》一书曾获得冰心奖。而这本《学习的格局》是其姐妹篇,主要讲述父母应该如何教导、帮助孩子学习。高晓松在本书的序中,曾形象地将这本书比喻成“优等生”修炼手册。

A: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与其他亲子教育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整合了更新更多的学习理论,包括28个世界前沿的学习理论,介绍了65种高效学习方法和208个学业提升小技巧,并且这本书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其中许多故事都来自于她两个儿子的真实经历。

B:利益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就在想大家在陪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是否遇到过我们教孩子,孩子不认同,不接纳,甚至于双方发生争吵的情况?看完这本学霸养成笔记,我不得不成认,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往往对学习是有所误解的,认为学习就是枯燥的,要反复地读、写、背、算。其实,当我们掌握了《学习的格局》中提供的一些方法之后,完全有能力让孩子的学习变得有趣的多,让家庭生活变得快乐的多。

三、学习目标:

所以今天要讲的是书中一个片段“浸入式”学习。

我特别希望大家在跟随我一起完成今天的学习和互动后:今后,当发现孩子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能够使用“浸入式”学习模式帮助孩子将兴趣点拓展成知识储备,从而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家可能在想了,什么是浸入式学习呢?讲得这么高、大、尚的。那好,我现在就给大家发拆页。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四、阅读原文拆页

为了增加大家对这段故事的代入感,我想邀请大家和我一起每人读一小段,是否可以?(回复:可以。)谢谢大家的配合,那好由我先开始读第一段。”《学习的格局》的第15-16页

与其呆坐在一旁烦燥地一边看着手机一边“陪读”,还不如和孩子一起“浸入式”地学习和讨论,这样即把有限的时间有效地利用好了,对孩子的学习也有了实质性的帮助,同时又与孩子保持着良好的亲子互动。那么,怎样才能把平时那种督促、盯梢的责备模式转变成参与模式,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鼓励和支持呢?

最近,我的小儿子正在练习写读书笔记,他挑选的作品是上海作家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正好我在生老大时读过这本小说。于是,在那几个星期里,我们母子俩在饭桌上的谈话主题全都围绕着《长恨歌》和书中女主人公的人物故事。

由于孩子对1949年前后的历史不了解,所以我每天在饭桌上为他讲述一些上海近代的历史变迁,并找出了许多上海的老建筑照片、当时流行的老歌音乐带、大街小巷里卖的年货等等,带他切身感受一个没见过的大时代的气息,这样阅读就不再枯燥,而是变得鲜活起来。

过了几天,小儿子又来问我:“妈妈,语文老师提议我去读另一部更古老的《长恨歌》,你知道唐朝诗人白居易吗?”于是,我又翻出了唐诗《长恨歌》,选择从诗歌的发源地来和孩子做拓展学习。

我们从西安聊起,因为孩子去看过西安的兵马俑,所以有非常直观的印象。这两个同名《长恨歌》的故事都围绕着女人的命运展开,虽然话题有点沉重,但在我的引导下,孩子把关注点投向了两个人物所串联起来的中国千年文化的变迁。

这堂语文课应该学什么内容完全不受我的把控,但是我做了一个有心人,见机行事、见缝插针地“显摆”了一下我这个文科妈妈的“知识和本领”。这个周末,小儿子又带来了好消息,他被学校选拔去参加上海地区的学生征文比赛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五、【I】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这个故事我们读完了。

【What】:

故事里并没有明确什么是浸入式学习,它只是给大家讲了一个母子之间的例子。那么,对于 “浸入式”学习我的理解是:基于孩子当下的兴趣点,通过与孩子共同讨论、学习,为孩子提供实践和体验的机会,帮助孩子将兴趣点拓展成知识储备的一种方法。

【where】:

适用范围:如果用在孩子身上,只适用于孩子主动想知道某个知识时;不适用于,父母认为某个知识很重要,非要讲给孩子听时。即:此方法以孩子有兴趣听为前提。

【Why】:

为什么要使用“浸入式”学习法哪?

有孩子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陪孩子学习就感觉是上了一天班回家还要受苦几个小时。然后学着学着,上一秒亲妈、下一秒后妈,甚至于网上流行的说法是:“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所以陪学这件事儿有多痛苦,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明白。

当我们掌握“浸入式”学习的方法后有什么好处呢?不但可以改善母子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提升孩子的这种学习动力,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知识有所增加是他自己的一种成就,也帮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了安全感。

【How】:技能点1——《细化行动步骤》及举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步骤,原文的拆页并没有明确的步骤,我把它分为四步骤:

第一步:认可兴趣点。如何理解兴趣点,我解释一下。并非孩子真的不爱学习,只是由于他对某些知识更感兴趣。所以改变要从父母开始,要相信孩子的兴趣点是有价值的,否则就不是讨论而是教导了。

第二步:让孩子在讨论中了解新知识。家长的任务是增加孩子还不知道的新知识,帮助孩子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形成链接。比如说原文当中《长恨歌》的这个事情,作者就把它和孩子的旧知识上海、西安链接到了一起。

第三步:实践与探索,帮助孩子多维输入,形成记忆节。孩子的记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说一遍就记住那是天才,普通孩子是完全做不到的。也就是说,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寻找与新知识相关联的人、事、物,形成记忆节很重要。比如:上网查一查、翻翻书、带领孩子去博物馆,增加体验感而不仅仅是通过文字去学习。

第四步:是对家长的要求,要求家长不期望、不说教,而是鼓励孩子自己归纳总结,形成知识储备。 “浸入式”学习与其他方式的不同就在与没有合格线,所以不要因为孩子没有说出家长的期望,而反复说教。重要的是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去归纳和总结新知识,形成知识储备。

浸入式”学习最重要的点,就是一个“陪”字!

举例

我来举个例子,给大家讲一下。这是我儿子的亲身经历,大家看到的图片是我儿子玩的X-box里的一个游戏《孤岛惊魂》,游戏制作的非常精彩也很吸引人。在疫情的时候,因为出不去门他就特别喜欢玩游戏,他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如何把作业对付上,然后去玩游戏。我没有办法解决,因为我儿子还属于那种比较听话的孩子,约定就玩二十分钟,儿子会说:“行,二十分钟。”是,到点就不玩了,可人是坐在那里写作业心却没在。真的很头痛,然后你跟他怎么讲,就算讲了100遍道理,对他来说游戏的引吸力还是大过天。后来我看到“浸入式”学习之后,就换了一种方式。

首先,认可孩子的兴趣点是玩游戏。

然后,与孩子共同讨论我曾经玩过的游戏。给他增加一些新知识,我告诉孩子我小时候也玩游戏,那个时候最流行的叫《超级玛丽》,就是图片上这种。并且建议孩子对比一下与现在游戏的不同之处,从画面的风格到二维平面变成三维立体等等,我们聊了很多,我想从这个层面给他增加一些新知识,让他和旧知识关联到一起。

之后,我们一起上网搜索了《超级玛丽》的相关内容,他自己找了一个软件,自制了一段《超级玛丽》的经典音乐(现场播放给大家听)。

最后,形成新的知识储备。聚餐时,没有人他陪玩,他学会了自娱自乐。用玻璃瓶装上不同高度的水之后吹出了音节(现场播放视频给大家看),这种自娱自乐让他很开心(视频里可看到他的笑容很开心)。

所以这就是“浸入式”学习的过程,没有合格线、没有标准。但会让孩子很有成就感。

预防性异议(补充):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如果不懂得如何增加新知识怎么办?

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第一个方面,家长通过学习增加知识量。第二个方面,不要忘记“浸入式”学习是没有合格线、没有标准的,也就是说任何方面的知识都可以,只要是孩子不会的就行。也可以让孩子自己说出他感兴趣的原因,过程中的感受等等,这个过程中家长总会在自己经历中找到一些孩子不懂的东西,一起讨论。另外,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最佳比例是85%:15%,这样孩子更容易记住,家长也不会感觉很难。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六、技能点2促进学习者现场演练——场景设计:

现场创造一个场景。下面我想考一考大家,我讲完“浸入式”学习后,想看一看大家理解得到不到位。

讲解:我们共同来创造一个能够用“浸入式学习”解决的场景。场景中包括事件的背景,发生在哪?什么时候?发生在谁和谁之间,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或困境?创造场景的目的是为了考查一下大家对“浸入式学习”的掌握情况。

学习者麦兜当场创造了一个场景:朋友在家里教他儿子8的分解式时,即2+6=8、1+7=8时,孩子怎么也学不会,但孩子对数独感兴趣。希望可以通过“浸入式”学习来解决。(现场输出)

感谢麦兜的分享,大家认为麦兜创造的场景是否可以用“浸入式”学习去解决?一致认可。

那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请看。

七、技能点2促动学习者现场演练之小组讨论:

讲解两人一组(现场分成2组),一人扮演父母、一人扮演孩子。可以把两个对话的重点内容写在折页后面。通过聊天的方式,用浸入式学习的四步来解决“在家里教他孩子8的分解式时,即2+6=8、1+7=8时,孩子怎么也学不会,但孩子对数独感兴趣,应该如何引导的问题?”。

提示大家:不要陷入细节,讨论和演练的目的不是解决场景问题,而是在场景中应用所学技能。好,现场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进行组内讨论!练习好了可以示意我,我会请一组到前面来表演。

在学习者讨论中加以引导:(现场输出)

1、明确孩子的兴趣点不是钢琴,而是数独,把跑题的学习者引导回来。

2、发现一组学习者不知道什么是数独时,进行讲解。→→→

3、强调重点是增加知识储备,新知识的方向不重要。

4、提示大家,对话可以更充分一些,不着急表演。

5、提示首先要认同孩子的兴趣点。

……

八、技能点3促动学习者现场演练之当众展示:(现场输出)

请一组当众表演,记录如下:

孩子:我不喜欢8的分解,可我比较喜欢数独。

母亲:喜欢数独的话,数独这个事儿也是很难的。(认可兴趣点)

母亲:因为数独要从1至9进行排列,每一小格子里都可能是9个数字里的任何一个数。既然喜欢小格子,那咱们是不是可以试着用小格式来玩个拆分8的游戏(学习者现场展示手画的小格子图)。在中间的格子里写上8,想一想,怎么可以把8拆分成两部分呢?8的上面和下面可以填上什么?(增加新知识)

孩子:挺好玩,但我还是不会怎么办呢?

母亲:咱们可以一起上网去查一查,也可以给你8个小火柴棍。(探索和实践)

孩子:我先自己玩一会儿(比一比、凑一凑、填一填),好棒,我已经学会填小格子了。

母亲:我们可挑战更难一些的,比如说10或者11的拆分,要不要试试看。

孩子:好啊!那你还得再给3根火柴棍。(形成知识储备)

谢谢两位的精彩表演。

九、复盘和结束语

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我们已经进入了“浸入式”学习的状态,这种方法不仅仅用于孩子,也可以用于成人,可以用于职场上的培训、对学生的指导。适用于成人时就没必要以兴趣点为前提了,大家来回忆一下:

首先,经过引导是否让大家有一个想要了解“浸入式”学习的感觉(是的)。

第二,大家一起参加与讨论(是的)。

第三,又亲身加以实践,分组进行了演练,对吧?(是的)也就是说拆书法中的A3实际上就是一种成人的浸入式学习。

那现在课后作业来了,请大家用自己语言或者绘画、思维导图的方式重新描述一下“浸入式”学习的四步吧,让我们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

请辉哥现场讲解自己的绘画:先点赞,再搜索新知识,之后实践,最后装进盒子存起来。(现场输出)

非常感谢!

也谢谢大家来听我的分享。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活动就到这里了,期待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