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海洋饼干。漂泊于知识海洋上很久的我,终于在拆书帮上岸了。在开启今天的打怪升级之前,我想用三个标签介绍一下我自己:
No1、我是一位 职场妈妈。
No2、我是一位 随性阅读者。
No3、我想做 知识的分享者和传播者。
我的孩子今年12岁了,9月份就要上初中。这一路走来说是枪林弹雨也不为过。从幼儿园的体弱多病,到初入小学的茫然无措;从二、三年级的得过且过,到四、五年级的奋起直追。严重的时候收到过病险危通知,看到过一个字没有的白卷,幸福时收到过他精心准备的礼物,会答出让老师惊叹的成绩。这就是陪伴一个孩子成长的实事经历,所以我积累了一些育儿的经验,希望分享给大家。
技能:如何介绍拆书帮
接下来我想先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拆书帮是做什么的,以及什么是拆书帮的独门秘籍“RIA拆书法”。
大家看过电视剧之后,是不是经常会聊起其中的情节。就像一谈起《欢乐颂》里的樊胜美、《都挺好》里的苏明玉,便可能会想起“重男轻女”的话题,遇到合得来的朋友还会对照自己或者身边人的经历大聊特聊一翻。
“RIA拆书法”有些类似,R:即书的原文,就像电视剧。I:用自己的话把书中某一段的精华表达出来,就像在讲述精彩的剧情。A:回想自己曾经的经历,用书上的方法进行思维预演,如果未来发生类似的情况我怎么办?写下行动计划,这样等到未来真的发生这样的事的时候,自己就不慌了。
拆书法又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即便签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的效果; 组织学习即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已用,从学习者的角度就像参加一场专项培训。 “RIA拆书法”上手很容易,但书毕竟不是电视剧,如何能拆出书中的精华?解决学习者没时间学习、看不懂、看不下去书这三大难题,怎样才能把书中的内容转化为自己所用,就需要下功夫了。 为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拆书帮应运而生。
“拆书帮”是一个非盈利性青年自发组织,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哈尔滨的拆书帮叫哈尔滨索菲亚分舵,有舵主、有长老,还可以选择师父带领徒弟一起学习。拆书帮的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我们今天的活动,就是拆书家现场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如何拆解致用类书籍。
技能:请学习者阅读拆页
做为一位职场妈妈,我今天选了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合著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该书在美国畅销300多万册,并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风靡全球。世界上数以千万的父母用自身的亲身实践,证明了书中提供的方法非常有效。
主题:通过6步调整法,代替惩罚,帮助孩子认识错误、解决问题。
现在请各位用1分钟的时间先阅读一下原文,即“拆书法中的R部分”。读完之后请示意我一下。
《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怎么听 孩子才会说》原文片段(P27-28):
假设你有一个六岁大的女儿,名叫艾米,她对你十八个月的儿子比利很粗鲁。你告诫过她很多次,不要伤害弟弟,但她就是不听。比利有时候会抢她的玩具,但你也跟她解释过了,弟弟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宝宝。
今天比利把艾米最爱的书撕了一页,艾米狠狠地把弟弟推倒,结果比利的后脑勺磕到了地上。看起来除了惩罚没有别的办法。但是又能怎么样呢?你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身,还是一个星期不许她和小朋友出去玩,或者没收她的新玩具。
相反,你决定倾听并尊重她的想法,和她分享你的看法,然后邀请她一起尝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步,倾听并且回应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例如:家长:“我注意到比利抢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气,因此你就打他或者说推他。是这样吗?“
第二步,家长说出感受和需要
第三步,邀请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第四步,写下所有的想法。不要对想法的好坏做评论。可能的话,让孩子先来。例如:艾利:“送弟弟到奶奶家住。”
第五步,挑出哪些想法你们不接受,哪些你们能接受,以及你们计划如何执行。
第六步,为所达成的共识握手。
技能点:当众表达自己的便签
好。我看到大家都已经读完了。现在我们一起进入拆书法的I部分,从what、why、how、where四个方面来分析原文。
【what】原文讲什么?
通过6步调整法代替惩罚,帮助孩子认识错误、解决问题。
【why 】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为什么有效?
家长发现孩子犯错后,通常会怎么做呢?(请看图片……)
那现在设想一下,换个身份,如果我们自己是那个被罚不能看电视的孩子,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大多数孩子对待惩罚真实的反应,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而是会这样想……
(图1)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想要报复。
(图2) 这次被抓到了是我倒霉,我得想办法。
(图3)孩子自己充满罪恶感,没有自我价值,没有上进心。
正因如此,所以惩罚孩子,孩子当时会很听话,也可能会装一阵子儿,但过不了多久就会旧态复发。这就是为什么要用6步调整法来代替惩罚。
那么这种方法为什么比惩罚更有效呢?
让我们再设想一下,孩子想从热水壶里倒水,不小心碰到水壶的外壳,被烫到了,因为痛儿,马上就记住再也不碰。家长惩罚孩子之后,效果也是一样的,会让孩子远离家长,对家长不信任。
[where]所以当家长认为孩子犯错的时候,比惩罚更好的方法,就用6步调整法帮助孩子认识错误、解决问题。
[how ]具体我们怎么运用哪?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原文。
第一步让孩子表达:家长倾听并回应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原文中家长问艾利:“我注意到比利抢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气”你很生气就是家长在帮助孩子说出感受。 “因此你就打他或者说推他,是这样吗?”这是用疑问句引起孩子倾述的欲望,在倾听时家长还可以再问一问,弟弟还有什么地方的确惹姐姐生气,从而弄清孩子的想法。
第二步家长表达:说出感受和需要(原则是要短,例如:你们两个互相伤害,让我很难过)
第三步邀请:邀请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要用肯定句,例如:让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即能让你做自己想做的事,还能保护好你的东西,同时也设法让弟弟不会受伤。)
第四步记录:记录下所有的想法。不要对想法的好坏做评论。可能的话,让孩子先来。(那怕姐姐说要把弟弟送人,也不要评价,如果能拿只笔记下来,孩子就会相信家长确定是想解决问题,才会给出更多真实的想法。)
第五步筛选:挑出哪些想法你们不接受,哪些你们能接受,以及你们计划如何执行。
第六步承诺:为所达成的共识握手。
因为原文的步骤很多,为了方便理解,首先:我将原文中的6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相互理解(第1、2步)。
第二个层面:寻找解决方案(第3、4、5步)。
第三个层面:达成共识(第6步)。
其次:家长要牢记两个原则少说多听、认真帮忙。
技能:通过讲解A部分,激发学习者的共鸣。
讲完I部分后,让我们一起进入A部分,即用新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发生联系。A部分又分为A1和A2,A1即回忆过去并对比新知识进行反思,我来举一个自己的例子。
上周三孩子作业写得慢,我罚他当天不能玩X-box游戏机。并且告诉他,从第二天开始,如果晚饭之前写不完就都不让他玩了。结果为了快速完成,他偷偷抄答案。哎!当妈的心啊,碎了一地。如果我当时能用代替惩罚的方法,和孩子共同商量解决方案,最起码他不会走上歧途。
A2即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思维预演,并写下行动目标和计划,这样等到未来真的发生这样的事的时候,自己就不慌了。我再举个例子:
因为现在孩子都在家里上网课,我儿子计算题一出错,老师就要求家长每错1题罚10题。孩子天天挨罚,越写越没有兴趣,还拖拖拉拉。为了让他认真、少出错,我每天下班后,就坐在旁边看着他算,因为我一离开孩子的视线,他就不装了。我特别想改变这种生活状态,所以就按书里“代替惩罚”的方法,设想了一个行动计划,请看:
目标:
针对孩子计算错误率高的问题,明天下班后准备用上述方法制作一个可行的沟通清单,与孩子沟通,希望与孩子达成共识。
具体行动:列出沟通清单的内容
一、清单第一步相互理解:
孩子表达:1、“错1罚10的方法已经用了一段时间了,所以想问一问你的想法。”2、“班里其他同学的准确性有提高吗?”3、“计算总出错,是有什么因素影响你吗?”【多听、少发表意见】
家长表达:“妈妈每天上班,一看到老师在班级微信群里,发错1罚10里有你的学号就很焦虑。”【短】
二、清单第二步寻找解决方案:
邀请: “我们一起偿试换一种解决办法吧!”
记录: “咱们一人说一条解决办法怎么样?”“你先说……”,“那我先说,用计算器,该有你了……”。准备好笔,把所有的方案记录下来。【认真记录】
筛选:和孩子商量,从中去掉不可行的,并制定行动计划。【不能独断】
三、清单第三步达成共识:承诺
“在家里我会让爸爸监督我,从现在开始就不用错1罚10的方法了,如果老师问起,我会出面解释。”
是否可以拉近现状与目标:
我相信让孩子发表想法,共同探讨可行性的方案,得出的结果他才愿意配合。
结尾
最后,做为知识的分享者与传播者,希望大家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尝试一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