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12个改善生活与工作的有力工具(原书第3版)》 所属活动: 第80期太原黄河分舵活动:拆书过级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在与人交往中持学习者心态,达到共赢。 学习目标: 通过对ABCD选择法的学习,让沟通更顺畅,人际关系更和谐

开场:

各位爱学习的小伙伴,大家好!
      

我叫田甜,三个标签介绍我自己:高铁列车长,这是我的职业。此外,我还是一名书法爱好者和终身学习践行者。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多交流。
     

第一次参加线下过级的活动场景历历在目,与拆书帮结缘,收获很多,今天我作为一名准一级拆书家站在这儿,给大家做分享,开启我的升级打怪之旅,感谢大家捧场,请各位前辈多多指教。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拆书法。

拆书法是拆书帮帮主赵周老师提出的一种成人学习方法论,具体表现是RIA便签学习法,

R(Reading)在书中挑选出你有共鸣或是能够致用的片段。

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话重述片段。注重理解力。

A(Appropriation)分为A1和A2,A1关联过往经验,培养我们反思的能力。A2规划日后运用,培养我们的执行力。

为什么是成人学习方法?

因为拆书法是自我导向。成年人的世界没有过多时间研究正确却对自己没用的知识,所以拆书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注重解决现实问题,注重把知识内化为自己能力,从而做到知行合一。

因为拆书法不限于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既可以用于从书中汲取知识、从碎片信息中整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还可以从过往经验中找到亮点和败笔,从而让成功可复制,错误不再犯。

还因为拆书法理念基于成人学习的五大公理,遵循成人学习规律,避免成人学习的常见问题,让反思更深刻,行动更有力。

感兴趣的伙伴可以读一读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


相比在高效能的课堂里,成年人的学习成长是有些慢也有些孤独的。而我们拆书帮就是学习者在精进路上“陪伴”和“赋能”的非盈利社群组织,全国各地都有像黄河分舵一样的小型学习社群,以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拆书家可以把一本书加工成一场现场学习,他的输出不逊于一位培训师。我们的正式分舵和筹备分舵覆盖全国28个省份60座城市,截止目前,正式分舵52家,筹备分舵18家。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分享的片段来自《改变提问 改变人生》,这本书讲的是如何利用提问塑造自己思维,告诉我们如何快速觉察我们脑海中冒出、脱口而出的那些又潜在性破坏的问题;如何重构这些问题,达成正向、务实的结果。

我选取了96页内容,请大家花1min阅读原文片段,读完请举手示意我,谢谢!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就在那段时间,有一天,我和萨拉与斯坦和亚历克莎共进晚餐。我们当时在讨论学习者/评判者材料,亚历克莎就鼓励斯坦去质疑一下自己的假设,再用转换问题来评估一下他的投资策略。她建议斯塔用‘ABCD选择法’来考虑这件事,就是我之前说要告诉你的那个工具。斯坦答应试一试。这一试之后的效果令他非常震惊。ABCD选择法是这样的:

ABCD选择法

A(Aware)——觉察 我现在是处在评判者状态吗?这样有用吗?

B(Breathe)——深呼吸 我是否需要退后一步、停一停,用新的视角来看这件事?

C(Curiosity)——好奇 究竟发生了什么(我、其他人、事情本身)?我遗漏了什么?

D(Decide)——决定 我的决定是什么?我选择做什么?

整个这件事让斯坦停下来思考,真的就像一记警钟一般,令他醒觉。斯坦的评判者思维差点让他损失巨额财富,他意识到其数额之大后,跟我说,他现在总在用ABCD选择法,ABCD选择法已经成为他自我教练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他甚至开玩笑说,他已经开始把那几个问题固化在大脑中了。如果他当初不是率直地接纳并观察自己评判者的那一部分,而是拼命将它推开,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要用ABCD选择法,就要从觉察和接纳开始,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斯坦可真是收获颇丰啊!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大家已经阅读完了。

所谓学习者心态就是在与他人及自己相处时,持一种接纳的、欣赏的、聚焦如何解决问题的心态,希望与对方达成双赢。

而与之相对的就是评判者心态,是一种封闭的、指责的、纠结于问题本身的心态,更在意和对方一决高下、分出胜负。

(what)不容置否,我们会时不时地滑入评判者心态,而这其实是人性使然,所以我们首先需要接纳这一点,在此基础上,(where)每当我们观察到自己内心出现评判者声音,陷入敌对他人或自己的情绪困境时便可利用“ABCD”模型将评判者心态转化为学习者心态。

(why)这个模型可以更好的处理我们内心评判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能够让我们不被评判者影响,乃至在内心建立一个“平稳的舞台”。

(why not)若你不加以转化,则可能在评判者心态惹出的麻烦泥潭里越陷越深。

(how)那么如何做呢?

A(aware)觉察:问问自己当下是否产生了评判者心态,评判是否能改变事实,这一步是开端,也比较难,这就更需要平时有意识地、客观地观察自己。

B(breath)深呼吸:给自己时间停下来、退一步,去客观全面看待事实。

C(curiosity)好奇:问问自己自身和他人的想法(所担心的和逃避的……)、事情真相、是否有遗漏。

D(decide)决定:问问自己最终作何决定并准备选择如何去做。


这个ABCD模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经历。

去年年初,有天前男友在我的强烈要求下送我上班后,发信息告诉我:“好困啊,在家睡了一上午。”看了信息我火冒三丈:“你如果嫌累不想送我就算了,我能自己走。”两人大吵一架。那段时间我的“评判者心态”愈演愈烈,对话里我基本都在指责和攻击。于我而言,相比感情,捍卫我的“对”更为重要,而他为了维系感情,几次三番向我低头。

没多久我们分开了,我的评判心态总引发争吵是分手原因之一,多年辛苦经营的感情冷冻结冰,男孩子珍视的自尊也被我judge到荡然无存。

反思:例子里,本身是“在我的强烈要求下”这一点已经产生罅隙,所以继而主观评判,“他困就是因为送我”“他发这句话是想侧面说一些什么”,不仅评判时我没有觉察,更别提了解他的原因想法,表达自己感受了。倘若我及时发觉,停止责难,了解彼此,用“为什么、怎么办”代替责备,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好好沟通,会少很多遗憾。

分手后了解到我是“完美型人格”,“评判心态”是其重要表现。时隔一年至今,争吵场景和我说的话依然历历在目、句句刺骨剜心让人心寒,但当时我绝非有意,ABCD模型最难的不是照做,而是时刻觉察、提防自己善于评判的那颗心。

写下这段时,我又陷入了过度苛责自己的评判者心态,这是个需要提防的陷阱,重要的是破后而立、晓喻新生。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通过学习,我也为自己设立了一个行动计划。

目标:在未来一个月中的工作中,有意识的训练自己在出现评判心态想要发火时,利用ABCD模型,转为学习心态,不因为态度原因责备怒斥部下。若没忍住,发几次火,利用ABCD写几篇反思日记。

行为:

觉察——

问自己:我是不是开始评判对方了?他的错误已经发生,无论错误能否弥补,此刻发火对于更改事实有用么?

深呼吸——

除了深呼吸,什么都别做,捋事情的来龙去脉。

事情紧急,就地纠正;若有情绪且事情不紧急,让对方先去忙别的,等一下再谈。

好奇——

问自己:这是什么天大的事啊让你大动肝火?你在担心什么?

问对方:事情的始末是什么?做这件事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会出错?

思考:他说的和我想的出入在哪?这个出入客观么?是我遗漏掉的么?他的问题背后原因在哪里?

决定——视深层原因而定以何种方式帮教对方、处理事情,下次对方避免出错后给予鼓励。

 

通过学习,希望我们在日后与人相处也好,自处也好,都能用ABCD选择法时刻审视自己是否陷入评判者心态,从而进入平和的学习者心态,进而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工作和人生。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