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精力管理》 所属活动: 2019年蜀汉分舵第52次线下晋级活动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关注真实目的 学习目标: 避免傻瓜式选择

开场:

           首先分组,2-3人为一组,根据现场情况而定。分组规则,以拆书家右手边起,连续2-3人为一组。如果参与人员中有拆书,尽可能把拆书家分散到各组中去。
大家好,我是叶静。我的三个标签是教师,商业摄影,游泳。教师是我过去和将来的职业;另外呢在商业摄影工作室做兼职业务,欢迎大家给我扔订单。我很喜欢游泳,目前1000米蛙泳以内是OK的,后面为了追求更好的体型,计划学习自由泳。
《精力管理》这本书的作者是吉姆•洛尔Jim.Loehr和托尼•施瓦茨Tony.Schwartz.两人创新性地提出精力管理的训练系统并提供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较为实用的精力解决方案。今天的我带来的拆段属于从情感的角度去提升精力的系列方法之一。通过今天的拆解学习,当我们需要和对方进行深入沟通的时候,能使用“听解说”共情沟通三步法来加深相互理解加强双方关系。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下面请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阅读拆页。阅读完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一下。

若要做到真正的共情,我们需要放下自己的既定安排,至少是暂时放下。阿伦决定建立新仪式习惯,更加专注地倾听他人,设身处地理解谈话对象。他改变了会议方式,从积极倾听别人的意见开始,而不是急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会不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别人的讲话内容,而不是加以批判。阿伦觉得很受启发,他发现并不需要赞同他人才能尊重异见。他用“我明白这为什么说得通了”和“我理解为什么我的话会让你这样想”等表达方式来显示尊重。当需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他会选择“我建议换一种方式看待这个问题”或者“我在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的表达方式提出建议,并且试图降低音调。他希望看到自己言语风格的改变会给办公室内的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在交往中,有时我们发现那些话不多的人反而最容易和别人建立长期而深入的关系。这些话不多的人,其实是优秀的倾听者。这些倾听者能听见并理解他人[why]。一说一听,表达得到理解,沟通才有互动。这个拆段正是告诉我们要想沟通有效果有深度,试试听->解->说3步走[what]:

  1. 听-倾听不忙讲

    要积极去倾听,听别人把话讲完而不是急于表达自我)

  2. 解-理解不批判

    可以采用我明白.../我理解...的句式,让对方直观地接受到他得到了你的理解。

  3. 说-表达低姿态

    这里要避免强势的我只要我觉得,可以采用我建议.../我在想…的句式。

以上就是“听解说”的共情三步法[How]。

举个自己的例子,我的朋友TT是一位优秀的职业女性,深夜聊天时说到最近她的大老板不喜欢她,觉得对方总是在借题发挥指责她,让她很受打击。我没等她说完直接就说。其实老板肯定是有她的内忧外患,你这样暗自猜测很费劲的,不如和她好好谈一下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噢。TT接着带着鼻音有点激动地说,她还说得少吗?每次开会完了都会给我说需要改进的地方!她就是需要我是完美的,完全不犯错的那种啊!!到这里我们的对话很难进行下去了,我感觉自己不但没有帮到她反而让她更加钻牛角尖了。那后来我用“听解说”的方法,是这么做的。首先听她讲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完成倾听;其次,理解不批判。我理解你在跨国公司做项目经理的工作难度和挑战,欣赏你不断超越自己的勇气;最后,表达低姿态。以你的智慧,肯定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状态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当然也不会让老板短暂的偏见或者偶尔的错误,来影响到你应有的出色表现。所以我建议呢,你得对优秀的自己充满信心,并且一如既往地去积极调适,努力投入。

我认为第二次沟通很有效,因为后面聊了一些更加私密的话题,而之后呢,我俩的交往也更加密切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通过以上拆解,在需要与对方深入沟通时,可以运用“听解说”三步法。那么现在,我们2人一组,请每人回忆以往自己在沟通中,有没有因为自己打断对方或者对方有所保留,而出现聊不下去的情况,请大家2人一组,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时间为3分钟。 

我将邀请1位小伙伴儿进行1分钟的分享。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讨论到此,哪位小伙伴可以来分享一下呢?

好的,第一组的小伙伴分享一下,有请。

现场学习者张宁进行了他的分享:

张宁说“:前两天我老婆跟我抱怨公司员工的各种问题,刚说两句,我就打断她说,行啊,你别说了,我都知道了。那她当时也就没有被人理解的感觉了。”


好的,那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轻易打断对方的场景,谢谢小伙伴的分享。


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刚刚分享的案例,在便签条上写上,下周,下个月或未来的某个具体时间,你再与对方交流时,如何运用听解说三步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呢?


用倾听达成理解,让表达更近人情。希望“听解说”的共情沟通三步法,助你有效交流深度沟通,建立更有深度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