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拆书家匡当——虽然我现在只是1-1级,但我肯定会坚持拆到3-3级的、未来的三级拆书家匡当。
为了便于下面的讨论环节,我们就近分为2个小组。大家可以抬头看看我的手势,我左手边三位一组,右手边两位一组。
今天带给大家的是新东方的一代名师、古典老师的《跃迁》这本书,告诉我们“成为高手的技术”这样一本致用类图书,选择的拆页是“设计自己的知识IPO”。
(原书拆页)
设计自己的知识IPO
第一步,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I)
理解这个问题遇到的障碍和挑战。围绕这个问题搜索各领域的知识,然后生长出一棵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问题树”。
提真实的问题:和搜索引擎一样,如果输入的关键词不精确、太宽泛,就会导致问题无解。对于问题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真实”。比如,如果你的问题是“如何找到钟爱一生的事业”,这可能并不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为钟爱一生的事业都是回顾出来的,谁也不会在事业刚开始的时候就确认会钟爱一生。
提高价值的问题:第二个要求也常常会有人踩坑,就是花大量时间思考“低价值”的问题。当然,任何一个问题都是有价值的,关键是要与你当下的生活有联系。我常忍不住点开知乎(我是深度潜水用户)某个特别有趣的标题,比如《不夸张地说,这几部电影影响了日本汽车业的发展》,看完了一段很专业的冷知识以后,却发现这和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我把这种情况叫作“认知流浪”。作为保持思想弹性的练习或休闲,这很有效;但是如果占用了你的工作时间,那这些问题就是“低价值”的——因为我明明有更好的问题,比如“如何起一个好名字,推广这本书”,可以思考。
提能被解决的问题:还有就是这个问题是“有可能被解决的”。网络上常有人提问:“如何在一周之内快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门外汉回答的你不信,专家回答的——如果你和专家只有一周的差距,他还是专家吗?设计思维中,这类型的问题被称为“重力问题”。不要提“为什么这个世界不公平”,这种问题如重力一样,无所不在,不如改成“如何让我在不公平的世界成为想成为的人”,甚至“如何利用或者改变这种不公平性”。
第二步,不是要学习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P)
出于强烈的认知惯性和好奇心,你还是会忍不住想看完找到的全部资料。但不要恋战,你无法看完这些浮上来的资料,往往点击几次,你会发现自己看了几个小时的有趣东西,但是事情一点儿进展都没有。
正如你不可能走完一座大山的所有角落,聪明的探险者懂得做个标记,下次再来,继续向终点进发。整个过程以解决问题为最高标准,持续问自己:“这个知识对于解决问题有用吗?”“如果有用,是当下就有用吗?”如果暂时没有用,做个记号收藏到你的笔记里,以后再看。
一旦你能解决一个问题,就要尝试多解决同类型的问题,逐渐让这个解决方案能够应对不同情境,自我进化。
第三步,输出倒逼输入(O)
大部分人欠缺的,是把解决问题的结果传播出去。
一方面,写作能把这些知识形成体系,整理成能出手的“知识晶体”。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能兑换价值,让更多人知道你有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这个动作能帮你找到下一轮更大的问题,以及更大的价值,形成迭代。
这个循环能持续放大,带来一轮又一轮的知识跃迁。
我看到一些朋友已经看完了。
【what】拆页讲述了如何切合自身的把知识变为价值。书中借用上市公司IPO这个词,提出了“知识IPO”,也即:把知识变为价值。
这里“IPO”三个首字母分别代表的是,“I(提出真问题 input a question)”,“P(真解决问题 problem solving)”,和“O(输出、传播 output)。
【why】只有真正将书本里的知识转化为为我所用的价值,才能摆脱“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个魔咒。否则呢?告诉大家一个歇后语:学海无涯——淹死人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where】现代社会知识高速更新迭代,每个人都面临着能力提升的压力和焦虑,成为高手之路上的我们,可以从这本书里得到可实际操作的具体办法。
【how】书中给到的办法很简单,就是I、P、O三个步骤,那么我操作的时候要怎么做、注意哪些事项呢?
1、“I”
提出真问题——提出真切身、真有价值、真可行的问题。
具体怎么做呢:要对提出的问题做甄别和修正。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是个家长,我对孩子教育很感兴趣——“如何改善国内儿童教育”似乎是个好问题,但对我个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切身的、和可以解决的问题。今年七月份,暑假之前,我进一步修正、提出了一个切入口更小、能被解决的问题:设计一场黑石礁公园亲子夏令活动——因为我是个认同自然教育,同时是一个植物爱好者。这对我来说是个真问题。
2、“P”
真解决问题——聚焦要解决的问题,并能够举一反三,解决同类型问题。诚如作者所说,不是学知识,而是解决问题,能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是好知识。还是我设计黑石礁公园亲子活动的例子——到暑假结束的时候我并没能把活动设计出来,因为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徜徉”在了植物分类学知识的海洋里,全世界有40万种植物,大的科属划分也有400来个——我就在这个知识的海洋里徜徉的不亦乐乎,结果是没能解决设计活动这个真问题。
在看《跃迁》这本书同时,我学以致用修正了我的P环节——我得先以黑石礁公园现有的植物为样本,把研究聚焦在这8、9种植物上,只要讲解时间上能够支撑起一趟课程就可以开始设计活动了(可完成)。现在暑假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毕竟我已经把活动设计出来了。
3、“O”
输出、传播解决结果。通过输出,把之前的解决过程总结成知识体系。
做法:要找到受众,无论是线上还线下的分享,做有互动有反馈的分享。
因为O环节不仅通过输出才能结成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晶体,还要在一轮IPO的基础上,把之前的结果变成新的起点,形成正循环,IPO-IPO-IPO……螺旋上升,不断精进。
大家已经了解了如何设计自己的知识IPO,下面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以往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相似经历,我们先在小组内分享,分组3分钟分享,然后我们再从小组中请一位学习者向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经历。
学习者:
我曾经想做时间管理方面的课程(I),但一直不知道从哪里做起,现在反思自己应该先去学习相关的线上、线下课程(P),然后把学习来的知识先通过读书会、拆书课或其他形式,做线下输出(O)的话,有了这样的过程当时应该就能做成,而不至于到现在也没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