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 所属活动: 拆书帮麓山分舵第243期线下活动-株洲场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如何减少孩子对父母的误解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让沟通剥离情绪和惯性,更好的达成沟通目标。

开场:

大家好,我叫黎蓉 我目前的职业是猎头,我有8年的猎头从业经验,帮助多位年薪百万的职业经理人实现了职业的转换和升级。 因为做猎头每天阅简历无数,所以我目前也有帮别人做简历优化的工作,希望未来可以成为一名有温度的生涯规划咨询师。 我也是两个孩子妈妈,我们家姐姐6岁,笑点特别低,有最魔性的笑声;弟弟14个月,目前是我最甜蜜的负担。 如果大家对我的三个标签感兴趣,我们等下可以加微信,多交流。

拆书法也叫RIA便签读书法。Reading(阅读),Interpretation(理解),Appropriation(调用),三个单词的首字母。R指一本书中的一个原文片段,是你在读书时,书中让你特别有感觉的几断话;I是自己对这个原文片段的理解,也就是你把原文片段理解了,用自己的话再输出一遍;A分为A1和A2,A1是与原文片段相关的自己过往的经历,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你看到的周围人的故事,A2则是根据原文片段给你的启发,你在未来的类似场景中会怎么去运用,并根据SMART原则具体化。

拆书帮是践行拆书法的非营利自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的学习爱好者成为拆书家。这个使命是释放拆书家的能量。在这里,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我们把知识拆为自己的能力; 在这里,再没有学习的焦虑、愧疚和压力,只有学以致用和能力提升的乐趣。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小伙伴加入拆书帮之后,经过不断的拆书历练、打磨,沟通表达能力、演讲能力都得到了质的飞跃,那我自己也是希望读书能够更好的学以致用,所以加入了拆书帮。

今天为大家拆解的是托马斯戈登博士的《PET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一书中的一个片段。本书在全球以33种语言出版,英文版销量达500多万册,被誉为全球最权威的父母培训圣经,而戈登博士也因为在改变人际关系上做出了卓越贡献,连续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戈登博士的这套方法被称为“戈登”模式,不仅仅适用于亲子沟通,而且适用于所有人际关系——像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都可以用。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PET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P115

从孩子所听到的角度来考虑这些信息(见下图表):

图片1.png

第一个信息被孩子解码成一则对他的评价。第二个信息被解码成了关于父母的一个事实陈述。“你-信息”无法传达父母的感受,因为它们大多会被孩子解码成她应当做什么(送出一个解决方案),或是她有多坏(送出责备或评价)。

如果父母送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可接受行为:

1.对不可接受行为的一个描述,

2.父母的感受,

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行为+感受+影响)。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生活中,面对他人带来的问题,不知道大家都是怎样开始沟通的?是不假思索的发泄出自己当时的情绪,还是从对方可以接受的角度去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那这又有什么区别呢?(过渡))

比如你非常累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做,也不想管,这时候孩子要你帮他做这个,做那个。你会怎么说?是说“你能不能别烦我,让我安静一会儿”,还是说“我今天上了一天的班真的特别累,能不能让我休息一会儿?”第一个表达,是对孩子的一个指责,会让孩子觉得“我很烦人”,而第二个表达则是对我的真实感受的一个表达和一个请求。如果你是孩子,你更倾向于接受哪一个呢?(why)

其实我们与他人的沟通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表达者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进行编码,然后传递给对方,对方又会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码。所以沟通是否顺畅会受两个环节的影响,第一,表达者是否正确的编码,第二接受者有没有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正确的解码。我们的编码越接近想表达的事实本身,对方解码正确的可能性越大。正确的编码强调以“我”开头来表达,以“我”开头能够有效的避免我们不假思索的对对方的批评、指责和习惯性的给建议。(what)

“我”为开头的表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孩子行为的描述。这的关键字是“描述”,我们是客观的描述孩子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没有夸大,也不发表我们的评价或建议。(描述事实)

二是说出做为父母的你的感受。这种感受最好是你的第一感受,而不是你为了给孩子一个教训而演的一个愤怒的感受。比如孩子走丢了,当你找到他的第一感受应该是开心,而不是愤怒。(表达感受)

三是说出他的这个行为对你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要具体,是给你添加了麻烦,还是造成了金钱的损失,亦或是带来了情感上的伤害这也是为孩子改正自己的行为提供一个充分的理由。(说明影响)

最后,如果能告诉对方,你希望ta怎么做的建议就更好了。这样对方就知道如何去行动了,有时候对方之所以会给你带来问题,是因为他不知道正确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孩子(提出请求)。(how)

当别人的行为威胁到了你合理满足自己的需求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沟通。(适用边界)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其实我自己最近也是深受这个沟通问题的困扰。上周三,我一岁多的孩子看门开着,跑出去玩,一下没看住,他夹到了手,疼的直哭。孩子爸看到之后,立马指责我说:你是怎么照顾孩子的?我听了之后毫不示弱的跟他说:那还不是怪你,你出去抽烟把门关紧了,他怎么会跟着出去,又怎么会夹到手。他觉得我不可理喻,觉得是我直接导致了孩子夹到手,还把原因归为他。


看到了这个方法之后,我这样去沟通或许会更好一些。“我刚才看到孩子跑出去,就立马跟了过去,我觉得我已经全力在照顾孩子了,当时我并没有玩手机或做其他的,但是有的意外的发生就在一瞬间,防不胜防(描述事实),孩子受伤我已经很难受了,这个时候你还怪我,我真的是又伤心又委屈(表达感受),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想以后我都不要照顾孩子了,你照顾的好,你自己照顾吧!(说明影响)所以下次发生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想我们可以共同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相互责备。(提出请求)

 

希望今天的这个“描述事实-表达感受-说明影响-提出请求”的方法能帮助大家未来更好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我的分享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