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人生而平等吗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人生而平等吗 学习目标: 让参与者在活动结束后,能够理解并区分孩子和自己在判断同一问题

开场: 你遇到过类似的场景吗,孩子看动画片看了半小时,妈妈说:不能再看了哦,再看眼睛要累的;他看的正上瘾,妈妈我再看五分钟,就五分钟!看着孩子可怜兮兮的眼神,也许我们心一软说,好吧说好了啊就五分钟!结果五分钟到了,孩子说:妈妈求求你再让我看五分钟吧!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有人可能觉得行吧最后五分钟,有人就不行,已经五分钟了又来,直接把电视关了。
但不管哪种,要么是孩子不高兴,要么是你自己很难受。到底怎么处理才能“双赢”呢?

现在“人生而平等”这个概念已经被社会所普遍接受,但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这种平等却很难拿捏和操作,《正面管教》提出,平等是指人对于尊严和尊重有着同等的要求,但它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在“承认不同”的基础上,更好的表达出自己对另一个平等个体真正的尊重。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正面管教之“平等但不相同”

 

P2

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平等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四个25分硬币和一张一元纸笔完全不一样,但却等值。孩子显然不能拥有那些基于更丰富的经验、更熟练的技能和更充分的成熟之上的全部权利。成年人对孩子的引领和指导是很重要的。但是,孩子应该得到同等的尊严和尊重;他们也应该有机会在和善而坚定——而不是责难、羞辱和痛苦——的氛围中发展自己所需要的生活技能。

 

P31

现在很少有人会对平等这个概念感到困扰,可是面对孩子就不一样了。一旦涉及到孩子,就会有很多反对意见。他们会问:“孩子们没有与我们同样的经验、知识或责任感,他们怎么能和我们平等呢?”

正如第一章所强调的那样,凭扥个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阿德勒所说的平等,是指所有的人对“尊严”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大多数成年人都能够接受孩子们和大人具有同等的价值。这正是为什么正面管教摒弃羞辱的原因之一。羞辱与“平等”和“尊重”的概念背道而驰。

 

案例:

“把狗盆洗干净!”妈妈对苏琳妮说。

“噢,什么?凭什么要我洗?!”

“我让你现在把狗盆洗干净,赶紧去洗。”

“我看不到非得是我洗的原因!”

“因为我让你去洗!”

苏琳妮耸耸肩,不再回应。

几小时后,妈妈发现狗盆还是很脏,爬满了蚂蚁,她大声对女儿说:“几小时以前,我就告诉你吧狗盆洗干净,你怎么不做呢?你看看,到处都是蚂蚁!赶紧去洗,现在就洗!”

苏琳妮答应了,妈妈回去做她的事,可实际上苏琳妮根本没有洗。

过了一会儿,妈妈发现狗盆还是脏的。这次,她打了苏琳妮一下。

小姑娘吊着脸,不说话也不哭。

妈妈说:“如果你现在不马上洗干净,今天晚上你就不能看电视,而且还得提前上床睡觉!我还会狠狠揍你一顿!现在就洗!”

“好,我会洗的。”苏琳妮弯腰捡起狗盆,妈妈转身离开了。

可是那天晚上,妈妈发现狗盆还是脏的。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两个片段来选第一章和第二章,是统领全书的理念基调。

它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平等”这个概念:

第一,每个人对尊严和尊重的要求是相同的

第二,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得到尊重的表现形式很可能不一样。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在拆页中,有一个洗狗盆的案例,相信这个场景大家即使没有经历过,也能秒懂。你可以把它想成“去刷牙”“去洗脸”“去写作业”……

我自己前天刚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晚上我给孩子洗完澡,关了灯准备自己去洗澡了,结果孩子吵着非要我把灯打开。由于我已经在卫生间里,他爸爸就过去把灯打开了;但孩子不干,生气的吵着让他爸爸给他再把灯关了,“就要妈妈过来开灯,不要爸爸开灯……”这让他爸觉得很恼火,冲他喊了一句“不开就不开,随便你!”就把他一个人丢在房间里哭,自己去客厅了。孩子一直哭到我从卫生间洗澡出来,打开灯才慢慢平静下来。

 

如果愿意,大家也可以回想一个自己遇到过的类似案例(A1


学习者案例记录: 

李飞:到吃饭的时间了,我们家是希望全家人一起吃饭的;但叫孩子的时候,孩子正在看电视,叫了好几次他都不来。 

孟钢:昨晚孩子做作业,非要用她妈的手机查资料。当时她妈妈正在打电话,我就把我的手机给她让她用,但她就不肯,非要用妈妈的手机。

 

回到片段中洗狗盆这个案例中,妈妈有没有表达出尊重?

她是怎么说的?

孩子可能有什么样的感受?想法?决定?

妈妈认为她和孩子是平等的吗?孩子呢?

当我们体会到孩子的感受,就不难发现,大部分时候孩子“不合作”,是因为我们没有尊重他们,给到他们应有的尊严。或者说,他们无法感受到我们的尊重。

体验过孩子的感受,我们再想想看,自己当时为什么会那么做?——愿意来学习正面管教,都是希望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所以我相信大家都是很愿意尊重孩子的。

 

可是为什么我们那个时候就忘了给他们尊严,或者说同等的尊重他们呢?

(我是为孩子好。我们不希望他们走弯路)

 

对照一下我们的初衷和孩子的想法——孩子和我们想的好像不太一样,甚至是太不一样了。

我们常常觉得“这孩子脑子怎么想的,这么简单的道理他怎么就是听不懂记不住呢?”

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看一看,孩子和我们到底有什么不同。

 

皮亚杰实验(2分钟)

 

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想法要分享?

 

通过这个视频,大家就能了解到,为什么说孩子和我们平等,但却是不同的。虽然看上去这个小人跟我们一样,一个鼻子两个眼睛,顶多就是小一号嘛。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们和我们有同样的能力,但可能真的没想到我们有很大差别。

 

这仅仅是在智力上。而在情感上,情绪控制上,孩子和我们的差别会更大——上过系统课的家长会了解到,我们的大脑发展要到25岁才会完全发展成熟。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大脑远远没有发展成熟,生理上就不具备和我们一样去控制情绪的能力。


看一下自己写下的案例,当我们那样对TA的时候,是否忽略了孩子和我们的不同?现在,你看到了哪些不同?

 

学习者案例记录:

 

李飞:孩子认为看电视更重要,他可能觉得现在不看这个电视节目就没有了;而我们大人认为全家人一起吃饭更重要,电视看不看都无所谓,或者可以下次再照着看。

 

孟钢:我觉得只要是手机能查资料就行了,但孩子可能觉得爸爸和妈妈的手机是不同的。

 

如果能看到这样的不同,我们就会愿意主动去寻找一些方法,向孩子表达出我们平等的尊重。

 

1、界定事情的归属——这是谁的事儿?比如吃饭,好多家长因为吃饭跟孩子生气。可是吃饭是谁的事儿啊?谁有资格决定自己要不要吃饭,要吃多少饭?如果是孩子的事儿,留给孩子自己处理;如果是我自己的事儿,我自己消化;如果是我们双方的事儿,进入下一步:

2、约定——这件事儿,你是怎么看的?想不想听听妈妈的想法?怎么才能两全其美?

3、如果明明做好了约定,但到了执行的时候孩子忘了,或者没忘但是做不到,怎么办?尊重的提醒方式:简洁,友好。无声的提醒,一个词,或者“我们的约定是什么?”

4、有些没有约定前例的事情,提前说。妈妈明天晚上有一场拆书会,晚上不能和你一起吃晚饭了。


现场行动学习(头脑风暴):

 

大家有没有更多的想法,向孩子表达我们的尊重?

 

现场演练(编故事)

 

回头看下刚才我们自己写下的那个案例,如果再来一次,你是否愿意尊重孩子和你之间的不同?请编一个小故事,设计你和孩子的场景、动作和对话,呈现出你怎样表达出对TA平等的尊重。

 

学习者案例记录:

 

李飞:

我前面会先讲一下吃饭和看电视的意义:吃饭是为了长身体,希望孩子能够认同我,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吃饭的时候需要看到你;可能你真的很想看,过了这个点动画片就过了,我也会保证用其他的方式让你看得到,比如在网上找,或是用手机什么的。这样我们都可以得到满足。

 

孟钢:

我会先跟她在做作业之前约定:我们要在九点半点之前完成作业,如果你需要用手机查东西,你可以使用我的手机。做一个事先的约定,避免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再去纠缠。

结束:感谢大家的分享,从大家的案例中,我可以看到你们愿意尊重孩子的想法。以后我们可以更多的看到孩子和我们的不同,这是保证我们的尊重能够传递出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