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朱晓丹,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我的拆书练级活动。
现在先分组下组,这边四位小伙伴一组,这边四位小伙伴一组,后面四位小伙伴一组。
【图书介绍】
【事件场景】
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汇报工作时,你详细地描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你认为表达的已经很清楚,可是感觉大家听得还是一头雾水,你原本想为项目申请更多的资源,也没有得到领导的支持……
【提问】
大家是否遇到过这种因为表达不清,导致目标无法达成的情况?
学习者:比较常见吧。
【影响】
在职场中,如果我们不能把观点很快地传达给对方,让对方理解,就会让人认为我们的表达能力不够,轻则浪费时间,产生误会,重则甚至会让人怀疑我们的工作能力,影响升职加薪。
【解决】
我今天分享的片段选自《金字塔原理》,作者芭芭拉•明托是麦肯锡第一位女性咨询顾问。这本书是麦肯锡最经典的一本教材,畅销40年不衰。它是训练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用宝典,现在金字塔原理不仅是麦肯锡的工作标准,甚至已经成为咨询业的实际标准。
今天这个片段给大家介绍的是“自上而下”的表达的方法,它可以帮我们快速地形成结构化思维,从而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下面请大家阅读一下第一个片段,读完的伙伴请抬头示意我一下。
【学习目标1】:
通过这个片段的学习,学习者能够使用自上而下的“先结论再具体”的方法 (行为),逻辑清晰地(澄清)表达自己的观点(界定)。
【R:原文片段】
P17-18
下面我举例说明,除自上而下的顺序外,任何其他顺序都可能造成误解。假设你正在酒吧喝酒,突然我对你说:
"上个星期我去了趟苏黎世。你知道,苏黎世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城市。我们到一家露天餐馆吃饭,你知道吗?在15分钟里我至少见到了15个留长胡子的人。”
我说这番话是向你传递了一个信息,但是我并没有意识到,你会主动地推测我向你传递这个信息的原因。也就是说,你会将我说的这番话看做是一组还未表达出的思想的一部分,你会假设某种可能的原因,并据此调整你的思路,准备接着听后面的话。这种预期性的准备能够减轻大脑分析信息的负担,因为你没必要分析随后接收的每一个信息的所有特征,而只需寻找与前面信息相同的特征即可。
于是, 你可能会认为,“她在谈论苏黎世已经变得不再保守”,或“她准备把苏黎世与其他城市作比较”,甚至“她很喜欢男人的长胡子”。无论你有什么反应,你的大脑都在等待以上话题进一步的信息,而不管后续实际的信息如何。我看到你一脸茫然,就接着说:
“而且,如果你在纽约的任何一座写字楼周围转一转,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不留长胡子或长头发的人。”
现在我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似乎并不是在比较城市,倒像是在比较城市中的职场白领们:而且我想表达的似乎也不只是胡子,还包括各种面部毛发。这时你也许会认为,“也许她不喜欢人留长胡子;也许她想比较不同职场白领留胡子的方式;也许她对正规机构如此容忍员工留朝子感到奇怪”。不管怎样,你含混地嘟哝了几句,算是对我说的话的反应,于是我不得不接着说下去:
“当然,留长胡子在多年以前就已经是伦敦街头的一景了。”
“噢。” 你想,“我终于明白她想说什么了。她想说伦教在这方面比其他城市更开放。”于是你把你理解的意思告诉了我。你的理解在逻辑上完全合理,但根本不是我想表达的意思。
大家都读完了吗?
拆书家:大家在读片段中给出的这个例子,提到了苏黎世、纽约、伦敦,大家读到这里是什么感觉?
学习者:乱、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拆书家:这是一个反例,它的表达逻辑有点混乱,怎样才能表达清晰呢?就要用文中提到的“自上而下”的方法。所谓自上而下,就是先说结论,然后再列举论据,上下关联,层层深入地进行阐述。
【概念对比,易混淆的情况】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概念折返1)
拆书家:比如你是一位房地产公司市场部经理,向老板汇报工作时,这样说:“根据统计,我们发现,最近打电话咨询的客户多数关注小户型,来售楼处询问的大多也偏好小户型,缴纳定金的客户也是以小户型为主。这是自上而下的表达吗?
学习者:感觉是。
拆书家:是吗?这里我没有结论,我只是列举了几个现象,所以这个只是简单罗列。自上而下,要先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概念折返2)
拆书家: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根据统计,我们发现有以下3个现象:打电话咨询的客户多数关注小户型,来售楼处咨询的客户大多偏好小户型,缴纳定金的客户以小户型为主。这是不是自上而下的表达?
学习者:感觉比刚才接近一点。
拆书家:对,是更接近一点,但还不是自上而下的表达,那我刚才说的是“发现以下3个现象”, 3种现象不是明确的结论,太过笼统,这种属于数字归纳。结论应该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中心思想、有明确的观点。
(概念折返3)
拆书家:再比如说,我们发现最近小户型受关注度比较多,我们建议增加销售人员。根据统计,电话咨询的客户、来访的客户、以及缴纳定金的客户都是小户型占比较多。这是不是自上而下的顺序吗?
学习者:是。
拆书家:还有没有其他的观点?
学习者:还差一点。
拆书家:我刚才说的是,现在小户型受关注的比较多,建议增加销售人员,但是论据里并没有提到缺销售人员,受关注度多与销售人员不足不形成一个支撑的关系,所以这个属于论据不支撑论点,也不是自上而下的顺序。
(正例)
拆书家:再比如说,我们发现小户型的受关注度比较高,建议大力推广小户型。因为,根据统计,电话咨询、来访、以及缴纳定金的客户都更偏好小户型。这是不是自上而下结论先行?
学习者:是的
拆书家:对的,这个是自上而下,因为受关注度高,与大力推广小户型,可以形成一个支撑的关系,是上下关联。
(引出适用边界)
因此,当我们需要表达观点的时候,比如写报告、汇报工作、演讲等等,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而在一些感性的场合,比如说写小说,你就不能先把结论抛出来,否则后面的内容大家都不会看了。
【how】
根据片段的学习和刚才的分析,我们来总结一下“自上而下的”方法,它分为两个步骤:
1. 提出中心思想,也就是结论。这里不建议用数字代替归纳,而是要有明确含义的中心思想。
2. 列举论据。也就是你得出中心思想的各种理由。
理由不能简单的罗列,需要进行归类整理,最好有数据和事实进行支撑。
接下来我们做一个练习,在未来的一个月当中,你打算把“自上而下”的方法用在什么地方?比如准备向领导汇报项目进展,或者你想让朋友陪你一起去健身房练瑜伽,你准备如何说服她?或者有朋友想跳槽,你准备如何帮他梳理并给他一些建议?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运用“自上而下”的方法编一个小剧本,要求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动作、对话等。一会儿请一组小伙伴分享一下。
(学习者分享)
时间:下周二上午
地点:老板办公室
人物:我和老板
事件:根据调查,现在新能源汽车比较多,向领导建议在大连市投资建设5个充电站。
对话:
学习者1:老板您好,我向您汇报一件事情。
老板:您好
学习者1:我建议公司在大连市建议5个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站。
老板:这个投资有点大,先说说你的观点。
学习者1:这确实是投资比较大的项目,但是对我们公司和社会的发展都比较有利。
首先,通过做汽车4S店的朋友提供的数据,现在大连市新能源汽车每年递增超过20%;
第二,我从做网约车的朋友处了解到,目前找充电桩非常困难,经常要把车开到很远的地方,排队才能充上电,非常不方便。
第三,目前做充电桩的厂商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在南方城市有成熟的技术和案例,我们可以照他们的方案来解决。
就这三方面的调查,做充电桩首先市场有需求,技术成熟,我想了解下,公司是否考虑花200万做这个项目?
老板:可以批准,准备一下你的方案吧。
学习者1:好!
非常感谢两位小伙伴的分享,自上而下的方法应用得非常好!
【学习目标2】
通过这个片段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描述(行为)出“SCQA”(澄清)的四个步骤,即场景——冲突——疑问——回答的要点(界定)。
【过渡】
自上而下的方法可以让对方很快地理解你要表达的观点。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把我们的观点直接说出来,这样会给人很突兀的感觉,而且也很难引起对方的兴趣。比如,你敲开领导的门,第一句话就说:“领导,这个项目遇到3个问题需要延期。”领导听了会是什么感觉?
学习者:脸都绿了。
对,很容易遭到拒绝是吗?所以,我们在表达观点之前,需要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最好能把对方拉到与我们同一个立场上,让他愿意听我们讲下去。
这时需要有一个开场,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序言的结构”,它是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对方对你想要表达的观点产生浓厚的兴趣。序言和刚才我们学习的自上而下的表达加在一起,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更有逻辑性。
在阅读片段之前,请大家先做一组自测题,这个自测题考察的是大家以前在写序言或开场白时,是否有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内容。大家根据第一反应打分即可,不用过多思考,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6分表示非常符合,最后再统计出总分。
【A1请大家自测】
【I解释自测题】
大家都得多少分?
21分以上的小伙伴请举手,(1位小伙伴举手)说明你们写序言或开场白的经验非常丰富,平时非常注重表达的质量;
有11-20分之间的吗?(11位小伙伴举手)说明表达有一定的基础,比比较关注,但是还有待提高;
有10分以内的小伙伴吗?(没有),说明需要提升的空间会比较大一点。
接下来请大家阅读第二个片段。
【R:阅读原书拆页】
P61-62
报告(的序言)
大陆人寿公司很早就被公认为人寿保险行业的领导者之一。该公司的资产在所有的股份公司中排名第五。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该公司仍在过去10年中维持了保费收入持续增长的势头。但是,该公司的传统市场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对其地位产生较大冲击:投保人的兴趣正从工业险转向普通险,付费方式正在从托收转向缴费通知,竞争也更加激烈而广泛。
大陆人寿公司管理层清醒地认识到,菲尔德分公司在运作中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阻碍了其提高绩效。大陆人寿公司还认识到,菲尔德分公司及总公司管理层中出现了问题,使菲尔德分公司未能获得处理其问题所需的领导和指导。因此,大陆人寿公司也正确地认识到,要解决菲尔德分公司面临的问题,必须先改进总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
本报告将说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拆书家:大家都读完了吗?大家觉得这个片段读起来感觉如何?
学习者:逻辑性比较强
(why)
拆书家:对,是不是很有带入感?所以说好的序言可以快速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抛开自己各种杂乱的想法,专注于你的话题。
(what)
这个片段是一个标准的序言的结构。序言是通过追溯问题的起源和发展来确定你要表达的主题,它包括背景、冲突、疑问、回答4个部分。
(how)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四个部分:
1. 背景,Situation,是指大家熟悉的、主题所发生的背景。
大家看一下片段里的背景是什么?
学习者:大陆人寿公司的保险业务受到了冲击。
拆书家:对的,就是第一段里的整个大行业的背景。
背景这里有几点要求,一是背景介绍与你表达的主题要相关,比如如果主题是促进跨部门沟通,背景里面说市场大环境不好,这就是不相关,听的人就会感觉很困惑。
第二,背景需要与读者直接相关,也就是他感兴趣的问题。如果说的是别人的事情、别人的场景,就无法激发出他的兴趣。
第三,背景需要是常识性的知识,不会引起争议,是读者很容易认同的观点或者事件。
2. 冲突,Complication,在背景中发生了哪些变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可能是挑战,也可能是机遇。
片段里的冲突、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学习者:菲尔德分公司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阻碍绩效的提高。
拆书家:对的,公司的运作和管理上出现问题,阻碍了他们绩效的提高。
3. 疑问,Question,上面的冲突所引发读者的疑问,让读者有兴趣进一步探究。
片段里面的疑问是什么?
学习者:如何改进菲尔德分公司的管理出现的问题?
拆书家:对的,也就是如何解决菲尔德分公司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4. 回答,Answer。给出解决方案,即表达的中心思想。
原文片段里,提出的回答是什么?
学习者:报告的正文内容。
拆书家:对的,改进总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
以上就是SCQA的序言结构。
我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背景S:我们都知道切洋葱容易流泪,所以我闭着眼切洋葱。
冲突C:但是我还是流泪了。
疑问Q:这是怎么回事?
回答A:我切到了手。
【预防异议】
有的伙伴可能会问,是不是表达观点前都要用这种结构开场?不完全是,对于大家都熟悉背景、都很感兴趣的内容就可以不用。
而且,这四个步骤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改变顺序或者省略某些步骤。这一点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里有详细的介绍,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回去阅读一下。
【微行动学习】
1. 刚才我们学习了自上而下结论先行的表达和序言的结构SCQA,这两个方法可以用于发表观点、提出建议,那么大家平时在表达观点或建议时,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扰?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习者分享)
学习者二:今天早上我在交训练营作业时,我希望教练在我不太妥当的地方给我一些指导。我说:“我交晚了,耽误大家进度了,我的how的部分有点问题,不太顺畅。”教练就问:“是不是how的部分没有办法做?”我的意思是how提炼的步骤可能有点别扭,还没有想到如何更改。教练认为是不是面对面感恩拜访应用时不知如何操作。这个是沟通的背景没有了解清楚,导致A理解为B。
学习者一:以前我的工作需要与政府打交道,上次参加一个会议,回来向领导汇报,说“会上说了,现在经济形势不是太好。”领导说:“经济形势不好,我们企业在各方面应该继续努力,但是跟我们项目有什么关系?会上都说了哪些问题,你得把问题带回来,你说的很多都是外面环境的情况,不是我们要听的,缺乏中心思想。”
学习者三:在做招生推介时,给学生讲,我们专业怎么好;我们认为各点说的很全面,大家会问:“你们学校跟其他学校有什么不一样?优势有哪些?”
拆书家:非常棒,我们现在三位小伙伴分享了自己的案例,因为时间有限,只能讨论一个案例,大家想讨论哪个?
选择学习者三案例相对多一点。
2. 我们讨论第三个案例,可以请这位小伙伴把你的问题再详细地描述一下吗?
学习者三:我们在做招生推介的时候,专业要求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很多人过来听,会报一个专业硕士研究生。这时会给人家讲,我们的专业特色,1、2、3、4……之后人家会问,你们与大工、海事都有什么区别。我们觉得我们说了很多,说的很全面,但是他们没听出到底我们的优势是什么。
3.(明确问题):我来明确一下这个问题,你们在写招生推介时,要写专业特色,可是在给人介绍时,会被问与大工、海事有什么差别。目前在他们看来体现不出来差别。(这个问题看来是论点和论据不充分)
4.(寻找本质):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要先明确问题的本质,接下来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经验,在小组内讨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时间暂定为5分钟。每个本质写一个便签。
分享:
第一组:
没有抓住谈话对象真正的关注点。
对学员真正的需求不了解。(以上2点是一个问题)
第二组:
我们认为是消费者正常的对比心理。在招生简章里没有突出与其他学校的对比和优势。
第三组:
1. 补充,在课程结构上,大家都说这几点,都说自己怎么好,都从这几个方面说,内容本身的差异化不大。
2. 想给对方传达的到底是什么没有想清楚,想表达的最根本的,是想体现差异化?还是比别人家更好?
5. 明确问题本质:经过大家讨论,我们有以下4种观点,
(1)没有抓住对方的关注点,对对方的需求不明确;
(2)在招生简章里没有突出体现与其他学校的对比;
(3)各校结构雷同、内容的差异化不大
(4)没有明确想传达的内容,是想体现差异化,还是更好。
(问案主)我们请案主来确认一下,你认为哪个是问题的本质?或者,你认为哪一个是最重要的?
学习者三:第一个
拆书家:就是,没有抓住他们的需求点,是吗?
6、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接下来,再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这个问题本质,可行的解决方案都有哪些?
分享:
第一组:
(1)做调研,了解对方的需求都有些什么,方式比如可以是问卷调查;
(2)与学员进行一对一沟通;
(3)借助外力,比如找咨询公司或行业相关人士,请他们做专业帮助;
(4)研究一下其他学校,找到自己突出的地方;
第二组:
(1)做竞品分析,分析对方的优势、我们的劣势,他们的优势能不能转变成我们的优势?丰富一下招生简章;
(2)在与咨询者沟通时,准备一些话术;
(3)了解咨询者学习的目的,比如有的为了升职、有的是为了出国;
第三组:
(1)如果简单地与潜在学员聊可能不大有用,因为他们不大能说出这个问题;可以找交钱的学员、或者已经毕业的学员了解,因为他们防范心理相对小,更容易说出自己当时报这个学校的想法。
(2)对学员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需求,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进行细化;
(3)选择合适的员工与潜在学员进行沟通,有的人擅于在职业规划上去引导,有的人擅于在提升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有人擅于打成交,需要把员工的能力发展也规划好,才能提升宣传营销的队伍。
7.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大家提出的解决方案有以下几点:
(1)调研,可以包括问题调查、与学员一对一沟通、与入学/毕业的学员进行沟通,了解需求。并对需求进行分类、细化,再结合用户不同的需求寻找相应的痛点,分别给出结论和支撑。
(2)请咨询公司给出专业指导;
(3)研究竞争对手,找到自己的优势;
(4)员工的培训、培养,帮助员工准备推介的话术。
在准备话术时,可以用今天学习的SCQA的方法,结合学员的痛点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再用自上而下的方法,给出结论,和支撑论点的理由,最好有具体的事实和数据,会更让人信服。
大家看这样的总结可以吗?
(问案主)你认为这些可以解决你的问题吗?
学习者二:解决很多,今天已经学到好几个方案了。
以后我们再遇到这类问题时,就可以尝试用这个方法来处理。
【A2:催化应用——分享】
下面再给各位小伙伴布置一个作业,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所以请大家在一两天之内,把“序言的结构SCQA”的方法分享给你的一位朋友。请周三前,把你分享的内容发给我。
分享:
有个朋友准备自己做个运动类的公众号,把SCQA的方法分享给他,与他一起学习:
在写文章时,开头可以使用SCQA的方法:
1. 背景,Situation,根据文章主题,找到大家所熟知的相关背景,这个场景需要是大多数人会认可的。
2. 冲突,Complication,背景发生了哪些变化,或者,这个场景里蕴含哪些隐患,以至于没有达成预期效果。
3. 疑问,Question,冲突所引发的疑问。
4. 回答,Answer。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结语】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自上而下的方法和序言的结构,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先说论点再说论据。序言的结构SCQA,包括场景、冲突、疑问和回答四个步骤,这种方法可以迅速地吸引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关注我们的话题,也帮助我们表达得更清晰、有逻辑性。希望大家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多多练习。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