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分组>
大家好,我叫王娟,是今天的拆书家,今天拆的级别是TF3-1,在拆书之前,先给大家分一下组。
<学习目标中包含学习者要完成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本次拆书的目标是学习者参加本次拆书之后,能够学会使用收拾的三个步骤(澄清)来筛选(行为)自己的物品,保留自己当下需要的物品,舍弃其他物品(界定)。
<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事件、提问、影响、和解决4个步骤>
事件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有没有遇到这些场景呢?
(1)每次618 、双11搞特价,为了凑单而凑单,买了一大堆物品,后来才发现家里已经囤过很多类似的东西,并且好多物品都过期了。
(2)在整理房间的时候,花费很多时间来收纳、打扫、擦洗,累的半死不活,但过不了几天房间又恢复到之前杂乱的状态。
提问:
遇到这些情况,你内心的想法是什么呢?你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结果吗?你又想过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吗?
影响:
我们很多人出于对未来的焦虑或对过去的执着,往往会囤积好多物品,如果我们不加干涉,会导致周围的物品四处泛滥,产生一种紧绷感、压力感;每当看到那些杂乱的,不用的物品,我们往往会产生负面情绪,消耗着自己的精力;
解决:
面对这么多严重的后果,《断舍离》教会我们通过不断的舍弃当下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只添置自己需要的物品,从而到达一种对物品脱离执念、了解自己,爱上自己的状态;而今天的片段可以从舍的维度教会大家舍弃当下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从而过上一种有秩序、轻松的生活。
<拆页内容未超过2页图书内页>
<原书拆页【R】为WHY或者WHAT的内容,或原书的一个完整的案例>
在断舍离里,收拾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这里,我必须首先明确给出收拾的定义。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举出了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和明确边界等>
<概念对比>
《断舍离》给了收拾的定义,它跟我们平时说的收拾不一样,我们平时认为的收拾可能是对物品分类,重新摆放好,然后把灰擦一下,地板拖一下等等,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区分这两个概念,我们暂时将我们平时的所说的收拾称为整理,而接下来提到的收拾就是断舍离中的收拾。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区分收拾跟整理的概念,我先问大家一些场景,大家来回答它属于收拾还是整理?
(1)小丽把所有的衣服拿出来放到床上,挨个分类、叠好,放到收纳盒里。
答案:这属于整理。小丽对物品进行分类、收纳,但并没有对物品进行筛选,而收拾的【关键点1】是对物品进行筛选。
(2)小丽在清理抽屉时发现了好多一次性筷子和纸巾,她觉得这些筷子质量还挺不错还可以继续用,但纸巾有些发霉了不能用了,所以就把筷子重新收好,而把纸巾扔到垃圾箱里了。
答案:这属于整理。小丽虽然对物品进行了筛选,扔掉了纸巾,但她考虑的是这些物品还能不能,而收拾的【关键点2】是筛选的过程中考虑自己还用不用这些物品,主语是自己,不是物品或者他人。
(3)小丽现在开始清理书柜了,书柜里放了育儿方面的书籍,小丽觉得以后也许会用到,到时候可以好好看看这些书,就把它们留下来。
答案:这属于整理。小丽筛选过程中考虑的是未来自己还会不会看这些书,而收拾的【关键点3】是考虑当下自己还用不用这些物品,而不是考虑未来或者过去自己用不用。
<【I】讲解时,拆书家给出了具体的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
收拾是根据当下自己还用不用这些物品来对它们进行选择,继而做出保留或者扔弃的动作,了解了收拾的关键点后,我们该怎么对物品进行收拾呢?这里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问自己还用这个物品吗,如果用的话,继续追问会在哪里用呢?
记住,主语是自己还用不用这个物品,不是物品还有没有用或者别人还用不用。
第二步:问自己当下还用这个物品吗?
执行这个步骤时,我们需要从下列两点出发:
(1)确定自己的当下;每个人对当下的理解不一样,作者也没有对当下设置一个期限,他建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当下就好,但这里给大家一个经验值2年,它来源于《脱胎换骨的人生整理术》这本书,我们可以先根据这个2年这个经验值作为当下,等经验丰富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做调整。
(2)假设当下的期限2年,那么重新问自己:“自己过去两年内用过这个物品吗?”,“如果未来两年内要用,我在什么时候用呢?”
针对自己过去两年内都没用过的物品,或者自己也想不到未来2年内会在什么场景会用,再或者自己回答这些问题非常犹豫,那大概率事件下自己以后是不会在使用这个物品了。
第三步:对物品作出取舍,留下当下自己要用的物品,舍弃其他物品。
舍弃不一定是仍到垃圾桶,也可以送人、转卖等等。
<应用边界>
收拾的方法不仅适合用来整理衣服、书籍等这些有性的物品,还可以用来整理目标等这些无形的东西。
<预防异议>
听到这里,可能会有小伙伴产生疑问,又是当下,又是关系的,这扔东西也太麻烦,我让别人来帮我扔行不?答案是不行,收拾的目的不是扔这个动作,而是通过整理我们跟物品的当下的关系,来提高对身边物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意识,提升我们的判断力、这也是了解自己潜意识的一个过程,所以一定要自己去亲身体验这个过程。
<案例>
我准备下周日收拾自己的书柜,但书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难舍弃的物品,所以我先预想了将来收拾的场景,还为此编出了一个剧本,这样的好处是让我到时候可以自如的运用收拾的技巧。
背景:周日下午,我把家里所有的书籍摆到床上,此时床上堆起了小山一样高的书。
人物设置:感性我和理性我
人物对话:
理性我: 我看这本书《物种起源》吗? (对应步骤第一步)
感性我: 看呀,我买了,还没拆封呢。
理性我: 那我准备什么时候看呢? (对应步骤第一步,继续追问)
感性我: 以后呀,等我不忙的时候吧!
理性我: 那我打算两年内在哪个时间段看呢?(对应步骤第二步)
感性我: 我打算看完断舍离系列的书籍后,就会直接开始看,大概从10月份开始。
理性我: 那我们把它留下来,(对应步骤第三步)那我还看这本《奇特的一生》吗。
感性我: 我之前看过一遍了,特别简单,所以不准备看了。
理性我: 那我准备怎么处理呢?
感性我: 我送给我的同事吧,他貌似最近对时间管理感兴趣。 (对应步骤第三步)
<【A2】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请大家想想一下,下个周末你要在家里对物品进行收拾,你会先从哪个地方开始呢?衣柜?书柜?抽屉?厨房?还是其他地方等等,请大家先选择一个场地,然后想象一下你把里面的东西都拿出来,放到床上或地板上,此时理性的你会怎么问自己的?感性的你又怎么用今天收拾的方法来对这些物品进行收拾呢?请参考模版编写出属于自己的剧本,给大家3分钟先把剧本写一下,然后小组内部讨论一下。讨论完后,请一位小伙伴分享。
学习者杰森哥分享:
背景:周末,选择收拾厨房,厨房里放好了好多乐扣的盒子,准备对这些盒子进行断舍离。
人物对话:
理性我: 你有这么多盒子,你要用吗? (对应步骤第一步)
感性我: 肯定是用呀!这些都是全新的呀!
理性我: 那你准备什么时候用呢? (对应步骤第一步,继续追问)
感性我: 以后呀,早晚都会用的。
理性我: 你打算两年之内什么时间段用呢? (对应步骤第二步)
感性我: 之前是打算等那把旧的坏了,在用这些替换掉,但感觉是遥遥无期了,所以两年之内肯定是用不到了。
理性我: 那怎么处理这些物品呢?
感性我: 跟妻子商量一下,把这些盒子送人。 (对应步骤第三步)
<总结>
感谢今天大家来参加我的拆书课,通过这次拆书,大家学到了收拾的适用边界以及收拾的三个步骤,希望大家可以学会用收拾法对身边的物品进行筛选,从而过上一种有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