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这样读书就够了》 所属活动: 上饶信江筹备分舵第10期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学会奖赏以及利他式奖赏 学习目标: 学会运用奖赏强化人们美好的感觉,学会运用利他式奖赏有效奖赏

开场: 简化内容、调整时间分配
提醒时间:16分、
观察项目
(请观察家现场依次念出观察具体内容,及是否通过的结果)
拆书技能点观察(若有1项未打勾,则需建议拆书家重新完成TF3-3。)
口拆书活动前,已发送《拆书预备表》给观察家,且内容填写准确、完整。
口总时长没有少于50分钟,没有超过60分钟。
口每个环节的时长分配符合本级训练概述的要求。

TF3-3 拆书预备表(苏语嫣)

环节一:开场(1分钟)
【开场】哈喽,小伙伴们好,我是拆书家苏语嫣。这里是我的TF3-3拆书,我们会一起度过美好的一小时。
【总学习目标】
希望小伙伴学完后,在激励他人时,能够利用强化物(澄清)奖赏(行为),找到奖赏的套路(界定)。在想要有效激励他人时,能够运用利他主义(澄清)奖赏(行为),提高奖赏的有效性(界定)。
口学习目标中包含学习者要完成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分组】为了帮助学习,我们分下组,在我左手边几位一组,右手边几位一组。

环节二:图书介绍(2分钟)
【图书介绍】
【事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去激励他人?比如,激励孩子及时完成作业,激励下属尽快干活,激励朋友一起旅行。然而口头的激励似乎总不管用,有时即使给了物质奖励也不见得有效果,甚至还让对方觉得我们很自私、很功利。
【提问】小伙伴们,你们有遇到过类似情况么?因为给的奖赏不当,导致激励失败或因为奖赏方式不当,引起对方的质疑。针对类似情况,你们有什么经验呢?是否想过通过奖赏套路来处理?
【影响】对,奖赏也是有套路的,我们可以运用强化物来进行奖赏,也可以运用恰当的方式来奖赏,如此不仅可以避免产生副作用,起到基本的激励效果,还能提高奖赏的有效性。
【解决】《社交天性》这本书作者马修·利伯曼是一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奠基人。本书主要讲述了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受到国内外众多著名学者的一致推荐。通过阐述人类社交驱动力之一——连接,教会我们如何科学奖赏、如何有效奖赏。
口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
口在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中,能够清晰別出事件、提问、影响和解決4个步骤。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第一个RIA(15分钟)

环节三:【R】阅读原书拆页2分钟

R】阅读原书拆页

【过渡】学习目标

我们开始第一个片段的学习,希望小伙伴学完后,在激励他人时,能够利用强化物(澄清)奖赏(行为),找到奖赏的套路(界定)。

请大家花2分钟阅读原文阅读完举手示意我。

原文拆页:社交天性P84-P85

奖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初级强化物,另一种是二级强化物。能够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物质被称为初级强化物,比如食物、水和适宜的温度一一它们本身就是结果,大脑对这些东西的认知是不需要学习的,它从一开始就非常乐意承认这些东西就是强化物。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所有哺乳类动物都会竭尽全力地获得这些基本奖赏。二级强化物是那些本身并不能直接起到奖赏和强化作用的东西,但是它们的存在预示着初级强化物的存在(或者存在的可能性),因此也具备强化作用。

如果把一只老鼠放进一个迷宫里,为了找到奶酪它必须在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它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找到这块奶酪的方法,以便提高每次都能找到奶酪的概率。如果每次实验中的奶酪都是随机放置的,那么这只老鼠就无法“总结”出规律了。但是,如果实验人员总是在通向奶酪的正确道路上放置一小块红色颜料,那么这只老鼠就能学会去眼踪这个标记。从根本上说,这一小块红色颜料本身并不能发挥奖赏作用,但如果作为一种总能预测奶酪所在地的标志,那么这只老鼠的奖赏系统就会对这一小块红色颜料做出反应。

金钱是当今世界上最普遍存在的二级强化物。你不能吃它,也不能喝它,但是只要你想在这个世界上继续生存下去,就大量地需要它。如果一个成年人试图保证自己的基本需求能够得到满足,那么赚钱无疑是最佳途径,因为金钱能够让你衣食无忧,为你提供一处容身之所。虽然金钱本身并不能直接满足你的任何需要,但它仍被视为一种最理想的奖赏。也许,得到钱就等于马上得到了许多其他奖赏,因为每个人都能想出无数种花钱的方法。

每个拆页未超过2页图书内页至少有一个拆页不包括how的内容。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环节四:【I】拆书家讲解引导8分钟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提问互动】

问:原文告诉我们,奖赏有几种?

学习者:

问:好,具体是哪2种呢?

学习者:**

问:针对第一种,原文给我们举了一个关于什么的例子?

学习者:**

问:针对第二种,原文给我们举了一个关于什么的例子呢?

学习者:**

有体现出【I】环节的互动,且拆书家能精准掌控。

WHAT】很好!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钱确实是一个好东西!而正如原文说的,钱只是其中一种奖赏,关于奖赏,我们来做一个具体的学习。

WHY】【不这么做的坏处】

我们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含蓄,习惯于批评却很少表扬,习惯于放心里却很少奖赏。比如:孩子不写作业就容易对他发火,却很少激励他;下属完成了工作,回应一句“恩,不错”就没了。所以,我们很难从身边人获得一些关于激励方面美好的感觉,有时甚至仅有的好感觉还被打击消灭了。结局就是,有可能双方干起来,要不就是憋屈默默埋在心里,成为后期沟通的隐患。

【易混淆概念对比】所以,奖赏对于我们来说很有必要,我们一起来看看怎样才算奖赏:

【反例1】就拿原文说的老鼠的例子来看,假如在迷宫里放的不是奶酪而是一块钢铁,这是不是奖赏?

学习者:不是

答:对,明显不是。因为钢铁并不能满足老鼠的基本需求,相反用奶酪就可以满足,那就是奖赏了(关键点1)

【反例2继续用原文老鼠的例子,假如实验人员将小块的红色颜料放在通向奶酪的错误道路上,这是不是奖赏?

学习者:不是

答:对,也不是。因为错误道路的颜料并不能正确预测奶酪所在地,只有像原文说的,放在通往奶酪的正确道路,能够预示着奶酪的存在,那才是奖赏。(关键点2

【反例3假如实验人员将小块的红色颜料放在正确的道路上,但是通往的不是奶酪,而是钢铁,这是不是奖赏?

学习者:

答:对,依然不是。虽然颜料可以正确的预示着物品的存在,但是这个物品是钢铁不是奶酪,也不是米饭,没法满足老鼠的基本需求。只有同时满足既能正确预示,又是满足基本需求,才算是奖赏。(关键点3

给出概念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奖赏的概念:奖赏是一种强化物,具有2类特征:一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称为初级强化物);二不能满足基本需求,但他的存在预示着初级强化物的存在(称为二级强化物)。

【提问互动】原文在讲初级强化物时,有提到它们本身就是结果,大脑对这些东西的认知是不需要学习的,它从一开始就非常乐意承认这些东西就是强化物。”大家怎么看待这个“不需要学习”?

学习者:

【提问互动】问:很好,那么小伙伴们,你们认为关于奖赏的特征,哪个点最关键呢?

学习者:找到初级强化物/发现基本需求

【提炼具体步骤】HOW很棒!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利用强化物奖赏的方法步骤:

首先,挖掘基本需求。可以从衣食住行、休闲放松方面考虑。比如:孩子有美食需求、下属有放松的需求。

其次,寻找初级强化物。针对基本需求,寻找合适的物品。关键在于对方有了就能直接被强化,不需要学习。比如:孩子有美食需求,雪糕可以满足,且无需学习既可强化,那么雪糕就是初级强化物。

然后,寻找二级强化物。围绕当下场景和初级强化物做连接。比如:孩子有美食需求,雪糕能满足。设置一个规则:孩子作业达到多少分就奖赏一支雪糕。那么,这个特定的分数便是预示着雪糕初级强化物存在的,二级强化物啦。

【举例】举个例子。为了激励我家妞妞多读书,培养阅读习惯,我做了几个动作:

1.挖掘基本需求。妞妞很喜欢看小猪佩奇,和佩奇相关的物品她都喜欢。

2.寻找初级强化物。和阅读相关,又和佩奇相关,我于是找到了小猪佩奇的绘本。

3.寻找二级强化物。当下我想鼓励妞妞阅读,而初级强化物是佩奇绘本。所以,我可以制定一个规则:妞妞每和我一起读完3本绘本,就送她新的佩奇绘本。这时,读完3本绘本就是二级强化物啦。

果然这个方法很奏效,每次回家,妞妞都会嚷嚷着要我陪她一起读绘本。

【适用边界】所以,这个强化物的奖赏法适用于有基本需求,可以用对应的物质来满足该需求,也可以通过其他物质来预示“可以满足基本需求的物品”的奖赏场景。

在未包含How拆页的I】环节,涵盖了三级讲解引导的技巧:1)给出了清晰的How 2)通过对比概念匹配例子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和边界等。

【预防异议】实际运用过程中,我们很可能使用初级强化物就能达到奖赏效果,那么就不用再寻找二级强化物了。还有可能小伙伴一步到位就找到了初级强化物。我们引导小伙伴先挖掘基本需求再找强化物,原因在于刻意练习奖赏的套路,这样即使遇到复杂情况,我们都不怕,都有法子应对啦。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环节五:【A2】催化应用7分钟

A2】催化应用

【激活应用场景】

好,学了就要用!下面我们以编剧本的形式尝试用一遍,增强下学习效果。

大家想想自己接下来几周内,很可能遇到的激励、奖赏他人的场景,比如:你想激励自己积极拆书,或者激励孩子早睡早起,或者激励朋友一起学习等等。

想到场景后,就用我们刚学的强化物奖赏”法来编剧本,模拟运用。想一想在你这样激励后,对方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对于奖赏会不会感觉更加有章可循?

【请学习者规划应用并分享】

刚才发给大家的拆页纸上有模板,请把你想到的剧本关键词写在模板上各自编一段剧本

注意,剧本必须是未来你可能遇到的事而且要用我们前面学习的奖赏法的步骤哦

小伙伴们,我的指令清晰吗?

项目

内容

主题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要求:

1.包含具体的人物对话/人物动作;

2.包含如何运用刚才所学的方法步骤。

结果

要求:写下对方被奖赏后,可能的感觉。

【清晰指令】

好,给大家4分钟,写好后先在小组分享。4分钟后我会邀请一位小伙伴给大家分享。

4分钟过后)

好,时间到,哪位小伙伴写好了?来给我们分享下吧!(1分钟)

学习者案例记录:

 

使用A2】技能点环节指令清晰,涵盖了三级催化应用的技巧:1)学习者根据指令,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第二个RIA(36分钟)

 

环节:【A1】请大家自测(1分钟

过渡【提问互动】

问:小伙伴们,在这之前,你们有用过强化物来激励的奖赏方法么?

学习者:

问:感觉有效果么?或者效果持续时间长么?

学习者:

学习目标是的,虽然我们学习了如何奖赏的套路,但是事实是,在用起来的过程中,经常不是很有效,或者效果不持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想要有效激励他人时,如何运用利他主义(澄清)奖赏(行为),提高奖赏的有效性(界定)。

这个学习目标和片段一的学习目标是递进的关系。

请大家自测

请大家花1分钟做一份自测题,仔细阅读表格中的每句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打分1表示很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略不同意,4表示略微同意,5表示同意,6表示很同意)。

行为描述

打分

1.当我奖赏他人时,总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个目的。比如:我奖赏孩子雪糕,是为了他能听话写作业。

1

2

3

4

5

6

2.我总是为了我自己做出奖赏。比如:我希望老公能够给我更多关爱,于是奖赏老公一顿美食。

1

2

3

4

5

6

3.当我奖赏他人时,总是在意对自己有没有好处。比如:我奖赏朋友一份礼物,会想着她下次也会这样对我。

1

2

3

4

5

6

4.当我奖赏后,总希望无论短期或长期内,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好处。

1

2

3

4

5

6

5.我认为,绝大多数奖赏行为的背后,都是自私自利的行为。

1

2

3

4

5

6

使用A1】技能点环节的量表题清晰设置了多个选项,学习者通过自测可以了解在某种情况下自己的表现。

 

环节:【I】解释自测题(1分钟

好,这个测试可以帮我们看看,当我们做奖赏时,利他意识的程度如何。

总分30分

<=15分说明你在落实奖赏时,倾向于利他的意识很强。可以看看今天的学习对你有什么新收获。

15-25分说明你在落实奖赏时,倾向于利他的意识较强,还有可提升的空间。

>=25分说明你在落实奖赏时,倾向于利他的意识较薄弱,今天的学习可以帮到你哦。

 

环节:【R】阅读原书拆页(2分钟

R】阅读原书拆页

【过渡】现在请大家花2分钟阅读第二个片段。

原文拆页:《改变心理学》P92-P93

大脑更喜欢给予而不是索取

在艾萨克·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的科幻名著《永恒的终结》( The Endo/ the Eternity)中,主人公安徳鲁・哈伦( Andrew Harlan)是一个能够改变现实的时间旅行家,他爱上了一个来自未来的名叫诺尔的女人。哈伦知道,他不得不去做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将会改变未来,从而导致诺尔根本无法出生。为了避免这个悲惨的命运,哈伦把诺尔藏在了一个非常遥远的未来时空里,在那里她可以安然无恙。当他对她透露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且向她承认,对于一个时间旅行家来说,这些行动无疑已经构成了犯罪。诺尔震惊了————他居然为了她甘冒风险,不借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你是为了我吗?安德鲁,是为了我吗?”她问道。

他的回答是:“不,诺尔,我是为了我自己,我无法忍受没有你的日子。

这个故事的启发是:有没有这种可能————我们观察到的所有利他行为本质上还是自私的?从历史上看,这个问题确实一再被提起,然而又一再被轻轻松松地放下了,而且,怀疑利他主义的人似乎总是占据了上风。利他主义的定义是,以如下这样一种方式去帮助他人:从长期的实际结果来看,帮助他人对助人者毫无益处。

当迈克尔・盖斯林( Michael Ghiselin)写下“抓挠'利他主义者',然后看这个‘伪善者’怎么出血”这句话时,他的言外之意是,“经过仔细观察……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利他主义的行为实际上都是经过乔装打扮的自私自利的行为”。或者,那些获得帮助的人很可能会直接给予帮助者回报;或者,在旁观者看来,帮助他人的人其实是有利可图的,他(或她)将有可能因此而收获更多。我们有时确实会想知道,人们是不是希望从他们看似利他的行为中获得什么。

每个拆页未超过2页图书内页至少有一个拆页不包括how的内容。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环节:【I】拆书家讲解引导(5分钟

希望小伙伴学完后,在激励他人时,能够利用强化物(澄清)奖赏(行为),找到奖赏的套路(界定)。在想要有效激励他人时,能够运用利他主义(澄清)奖赏(行为),提高奖赏的有效性(界定)。

what】【提问互动】

提问:

学习者:

回应:

有体现出【I】环节的互动,且拆书家能精准掌控。

what这段话主要和我们讲述了

why】【不这么做的坏处】

 

【提炼具体步骤】【HOW】 通过:

【举例】继续举我自己的例子。

【适用边界】所以

【预防异议】需要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环节:【A3】促动参与(26分钟(可28分)

【第一步:明确问题】(7分钟

引导与讨论问题

【提问】好,自我定义有了,行动模式也有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以往我们为什么很难做到改变呢?又可以如何解决呢?

【指令】我们进行一个讨论,分为3步。第一步:小组选一名组长引导、1名组员记录讨论内容(可以用便签)。第二步:小组讨论。第三步:小组分享。

现在我们讨论下,对话法的三步中,哪一对于你们是最难的?

我们这里说的难需要是真实具体的难,什么意思?指的是这个问题确实是你遇见未解决的,同时还有冲突在里面。比如:于我习惯化对话模式最难,每天计划好做,但是偶尔会想偷下懒不做,导致我很难保持习惯化行动

 

给大家5分钟讨论,最后小组用一句包含冲突的话来阐述你们的难题。

分组讨论……

小组代表分享本组问题:

(假如有2组,则投票选择一个难题)

第一组的问题:

第二组的问题:

【回应反馈】很好,两组小伙伴都明确了本组的难题。

【第二步: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5分钟

下面我们继续探索,看看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是因为没时间?还是因为没资源?还是其他?

给小伙伴一个参照的句式找到问题本质“这个问题的原因是(X)?假如做到Y,就可以根本解决(X)。”

比如:我偶尔想偷下懒不做,是因为我想多睡点觉。假如做到早睡早起,我就可以不偷懒,习惯化拆书。

那么我的问题本质就是如何做到早睡早起?

给小伙伴4分钟,最后每小组用一句话阐述你们的问题本质。

分组讨论……

【第三步:明确问题本质】(2分钟

好,请小组派代表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

第一组问题本质:

【回应反馈】我重复下,你们是这个意思么?

第二组问题本质:

【回应反馈】那我可以这样理解么?

好,2组小伙伴都讨论出了各自的问题本质,时间有限,我们投票选择一个难题,进入问题解决环节。

【第四步: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6分钟

请各组小伙伴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前面的问题本质,我们可以如何去解决?请大家讨论,最后参照下面的格式,展示你们的方案,需要有步骤、具体、可行。我的指令清晰吗?好,给大家6分钟。

解决方案模板(有具体的时间或场景):

列步骤时可询问自己:谁什么时间做什么动作,如何做,做的频次如何?

目标: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分组讨论……

【第五步:请每组派代表讲解自己组的成果】(4分钟

好,时间到,请小组代表分享你们的集体智慧。

小组分享:

第一组的行动方案:

【回应反馈】请问你们解决的问题,是你们前面讨论的问题本质吗?

第二组的行动方案:

【回应反馈】请问你们解决的问题,是你们前面讨论的问题本质吗?

回应

谢谢各组小伙伴的分享!你们非常棒,大家一起,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为你们鼓掌!

在未包含how拆页的【A3】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在拆书家主持的微行动学习环节,讨论出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学习者的分享和提问,有体现通过向学习者提问来进行回应式反馈。

 

环节:【A2】催化应用2分钟

【拆书家提问设计】【找人分享

请在一周内找机会跟别人聊聊有想法、有计划、有自我目标的人时常犯的错误有哪些,他们难以付诸行动的情况如何,并根据今天所学,给出怎么促进想法付诸行动更好的建议。想想有哪些要点可以分享,分享的要点越多,对话法给你带来的能量会越大哦。

一周后,请小伙伴参照下面的格式,把你分享的内容和情况反馈给我,有红包奖励哈~~

1.时间:

2.地点:

3.对象

4.具体对话内容

5.对话效果:

【学习者案例记录】

 

使用A2】技能点环节指令清晰,涵盖了三级催化应用的技巧:2)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写出自己未来的一个具体的要做的应用(比如:某个特定任务、和人分享、事后复盘或找人陪练)。

 

环节:结语(1分钟

【结语】好,感谢小伙伴的参与!我们通过造句法找到了改变自我的方式和方向,通过对话法找到了行动模式,获得了能量。然而我们每一个人本就是一个可以改变的、充满巨大潜力的宝藏。当我们明确方向,朝着方向不断去行动。我相信我们每一个都能成为行动派。今天的学习到此结束,期待我们一起,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一起践行改变。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