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好好说话》 所属活动: 拆书帮麓山分舵第230期线下活动-河西场 所在级别: TF3-2 学习主题: 有效劝导3步骤引导对方做出改变。 学习目标: 改变提问方向,强化正向信念,将念头激励为行为

开场: 大家好!我叫范丹燕,非常高兴今天晚上由我来带着大家拆书。根据今天座位情况,咱们先分组。
接下去我用三个标签介绍一下自己:
1、 八岁女孩的宝妈
2、 精时力践行者
3、 未来的三级拆书家
今天我带来的是《好好说话》这本书中的内容

【事件场景】
今年上半年我每个周六都会来参加拆书活动。每次来有一些宝妈会问我:“你怎么能做到每周六都来呢?”我回答说:“把家里安排好了,我就来了”对方就会说:“哎呀,我就不行,家里有个孩子要看。”“我也有个孩子,把孩子提前安排给家人好了。”“我们家孩子我家里人都带不好。”“要不把孩子带这儿来?”“哎呀,不行,我们孩子太皮,怕影响大家。”“没事,咱们都带来,让他们一起玩。”“不行不行啦,只有周六孩子不在家我才能出来。”每次和宝妈们聊完,我都再一次强化了周六不能出来参加活动的信念。
【提问】
在工作生活中遇见类似的事情很多,每当我们想劝说别人做出改变时,别人总会反馈“我真和你不一样”,或者是“你不知道我的难处”。这种情况下,你通常会怎么做?是一笑而过不再说话,还是出于好心的坚持劝说,甚至心里会生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气愤,我为了你好呢?
【影响】
其实在工作生活中如果坚持使用这种“说教式劝导”劝说对方“照我的话做”,结果不但达不到改善对方行为习惯的目标,甚至还会影响彼此的关系。
【解决】
那么我们到底要怎么劝说既不引起对方的反感,还能有效果呢?《好好说话》这本书中教我们一个特别简单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轻松胜任“劝导者”的角色,通过有效劝导帮助对方付出真正的行动,改善自身的行为习惯。

下面请大家翻到手里资料反面的自测表。表格列出了在和别人沟通时我们的一些反应,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非常符合,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测试。给大家一分钟时间,用第一反应来选择,最后计算一下总和。

当我劝导他人做出改变时:
1.在沟通中我会认真观察分析对方的变化。 1 2 3 4 5 6
2.我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人认识到矛盾因素 1 2 3 4 5 6
3.我会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对方强化某个信念 1 2 3 4 5 6
4.我会通过不断提问来引导对方的思考方向 1 2 3 4 5 6
5.我会使用说服引导技巧,引导对方挑战自己 1 2 3 4 5 6
总分

【评分说明】
总分在25分及以上的伙伴请举一下手,25分以上说明你是一个劝导高手,善于引导对方改善自身行为,可以一起学习你是否就已经用上了今天的方法;
15分以下的伙伴举一下手,说明你并不善于劝导工作,也没关系,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方法。
绝大多数还是处于15-25分的正常水平,说明你劝导能力适中,我们一起精进学习,今天的片段会提升你的劝导能力。
【学习目标】
希望大家通过此次现场学习后,能够掌握(行为)有效劝导3步骤,在需要劝导他人改变行为习惯的时候(澄清)让对方真正的付出行动,达到劝说引导的效果(界定) 。

下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来看一下原文片段。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时候都希望能劝身边的人改掉一些坏习惯,比如,子女为了父亲的身体健康,想劝他戒烟;女朋友为了伴侣事业着想,想让他收敛一下坏脾气;老妈担心儿子的课业,希望他少打点电玩…但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们养成的坏习惯其来有自,旁人苦口婆心往往徒劳无功。这时候一不小心,对话就会进入说教模式。

就好比某次闲聊时,你听到朋友抱怨自己长胖了,于是你们展开了对话:

唉,我最近又胖了,好羡慕你的身材,能炼得这么好。”

是啊,你为什么不跟我一样,花点时间去慢跑,运动一下呢?

“我也知道,但工作太忙,实在没时间…”

“我觉得还好吧?你真的有那么忙吗,连每天半小时都抽不出来?”

“喷,你哪里知道我们这种加班狗的苦。而且就算有时候早点下班,也是精疲力竭,哪有心情慢跑啊…

“那为什么不试试展跑呢,早起半小时,跑完精神会更好”

“但我体力不行,跑没多久,就会很累”

“放心,体力是练出来的,只要持之以恒,就会越跑越轻松。”

“算了吧,我从没慢跑过,连双合适的鞋子都没有…”

“那小事,我带你去买一双,如何?咱们明天下午就去商场挑。”

“唔,我看下次吧……”

上面这段对话,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这就是最典型的说教场景。说教方喜欢用“为什么你不如何如何”的方式,督促你去做某件事;然而被说教的那一方,则不断丢出“因为我有什么什么原因”当借口,拒绝做出改变。

这个过程,难免会让说教者觉得气恼——难道你真的不希望自己变得健康一点吗?难道你不相信运动有益健康?你为什么会一直处在这种抗拒状态呢?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出在说教者的说话方式上。

要知道,当我们一直问别人“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让对方的思考偏向于为他不做这件事找出一个理由。

而接下来,你为了劝导对方,又不得不将他自己所提出的理由一一推翻,这个过程很容易会引发对方的反感,让对方觉得“你又不懂我的情况,少说这种风凉话”。

毕竟,谁都不喜欢被否定,而为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辩护更是人类的天性。

于是这么一来二去,哪位原来你想劝他去做运动的朋友,在一连串的说教下,此刻只会满脑子充斥着“为什么我不能去慢跑”的理由,且在与你的争论过程中,不断坚定着自己的想法。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简短互动】

大家看原文片段,文中的朋友在不断的说教劝导下,被劝动了么?(没有)那么最后的效果是什么?(满脑子充斥着“为什么我不能去慢跑”的理由)。这种“说教劝导”是不是起到了非常好的反效果?(是)如果我们想要支持朋友保持现状,可以学习用这种方式。(大家笑)那么这种劝导方式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原文怎么说的?(出在说教者的说话方式上)

【why】

大家已经发现了如果我们采用不恰当的劝导方式,如“说教式劝导”,不但不能激发对方改变行为,反而强化了对方已有的观念,更加坚定原来的想法。而正确的劝导方式,每一次的劝导都能激发对方对自己清晰的认识,找到真正的需求,从而将念头激励为行动,做出改变。

【how】

既然正确的劝导如此重要,那要怎样劝导才有效呢?

有效劝导3步骤就是一种很好的劝导办法,具体怎么做呢?

1.反向提问。首先改变提问词语,将“为什么不能……”转变成“为什么想要”,引导对方正向思考,帮助理解其真正的需求,将想法转变为行动力。参考句式:咦,你居然会想过要这么做,我很好奇,原因是什么?

2.连续追问。根据对方应答做好持续引导,连续问三次以上,参考句式:“为什么想要”。通过追问强化对方心中信念,增加改变动力。

3.追问行动。待时机成熟,最后追问行动,参考句式:“那你打算怎么做呢”,行动方案呼之欲出。

 

【举例说明】

回到开头的例子,再有宝妈问我怎么做到坚持参加活动的,我按照有效劝导3步骤进行以下模拟正向劝导。

“你怎么做到每周六都来现场呢?”

“哦,你也想每周六都来么?”(这是第一步,改变提问方向,不再问你有什么困难,为什么不能来)

“嗯。”

“每次参加线下拆书活动你感觉如何?”(开始第二步,持续正向追问,追问一次)

“挺有意思的,每次来都会有收获。”

“那你为什么想和我一样持续来现场学习呢?”(追问两次)

“我也想啊,持续来收获会更大,可我身不由己啊,要带娃!”

“嗯,咱们拆书活动宝妈多,还有怀孕坚持来参加活动的呢?”(追问三次)

“我也想能像这些宝妈一样呢?”

“哎,你觉得向这些积极主动学习的宝妈一样有什么好的?”(追问四次)

“能得到持续的进步啊!”

“那你打算怎么做呢?”(第三步,追问行动)

在这整个过程种,我没有强调为什么来不了?有哪些困难?或提建议,只是不断的在做来参加活动的正向信念引导。

 

【预防异议】

有些小伙伴会产生疑问,这么简单的三个步骤真的可以帮助他人改变行为习惯?当然是不可以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本来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一些观念的形成也是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我们无法通过这样简单的三个小步骤就改变它。但也不要觉得我说了半天,你还是没有改变,那么这个方法就是失败的。希望通过这三个步骤让对方找到跟自己原来想法不同的路径,并且开始思考“也许有另一条路”的时候,那么改变是迟早的事。

【适用边界】

这个反向提问方法,不只用于劝导别人,也能用在自我激励上。通过持续的问自己“为什么我想要…….”增加自己的行动力,打破旧有模式。例如,我今天来参加活动其实家里有很多事情,但我告诉自己我能来参加活动,所以我就排除干扰来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

接下来咱们做一个现场演练,请大家根据提供的场景,利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来组织一段对话。

【场景】:小王和小李是闺蜜,但两人的生活态度却天差地别。小王做行政工作,工作并不是很忙,但天天没有时间学习充电。而小李是护士,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但她却每天都坚持读书,每月定期参加各类活动。虽然两人同一年毕业,都在做A3:基层工作,每次两人聚会,小王都特羡慕小李,听说小李最近还获得了拆书帮三级拆书家的认证。小王羡慕地说“你怎么有那么多时间读书学习呢?我怎么就没有时间呢?”

【要求】:运用今天所学的有效劝导3步骤“反向提问、持续追问、追问行动”,如果你是小李,你怎么用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劝导小王。现在我们进行现场演练,要求两两一组,一人扮演小李,一人扮演小王,进行对话。给大家五分钟时间,之后请小伙伴分享。


【现场学习者分享】

戴英子(小王):你怎么有那么多时间读书学习呢?我怎么就没有时间呢?

李苏安(小李):你也想读书么?(改变提问方向)

戴英子(小王):想啊!

李苏安(小李):那你想读什么方面的书呢?(连续追问)

戴英子(小王):我想读亲子教育方面的书籍。

李苏安(小李):那你为什么想要读亲子教育方面的书呢?(继续追问)

戴英子(小王):我想更好的教育小孩。你有什么好方法么?

李苏安(小李):有啊,你可以上拆书帮来参加拆书。(回到原有模式,提供方案)

戴英子(小王):这个有效果么?

李苏安(小李):那你觉得还有其他方式么?(继续追问)

戴英子(小王):现在还有很多父母课堂。

李苏安(小李):那你觉得还有别的方便的方式么?(继续追问)

戴英子(小王):还有线上课堂。

李苏安(小李):那你会一直坚持下去么,你要是坚持下去就能达到我现在的效果。(又回到原有模式,给出建议)

李苏安(小李):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呢?(追问行动)

戴英子(小王):我打算现在就开始。我先从线上开始吧。

 

点评:通过这对伙伴的分享,我们是不是发现改变提问方向,不试图通过提供方法来劝导对方是很难的,我们总是会回到原来的劝导模式了,试图通过“强调困难,提供方法”来劝导对方,这种我们的固有模式,是不是很难改变?通过演练,咱们是不是印象更深刻?


【结语】

非常感谢以上几位小伙伴的分享,相信通过这样的一个演练,我们更深一步的了解了今天学到的方法了。最后做一个小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有效劝导别人,通过 “反向提问、连续追问、追问行动”3个步骤,引导对方找到真正目的,最后使想法转变为实际行动,达到劝说引导的效果。


A2:

【提问设计】最后给大家布置个小任务,请大家在未来的1周内,可能是你想劝说朋友进行体育锻炼、或者想劝说家人别再刷抖音、或者劝说孩子学习等等,尝试用今天的方法,做出正确引导。学到方法之后,一定要去多实践,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能力,请大家将具体实践情况,反馈给我!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谢谢大家。


【学习者分享1】

blob.png

【学习者分享2】

学习者赛男和她的朋友讨论运动的话题的反馈。

朋友:每天看到你在朋友圈运动打卡,好佩服你啊,我一直想运动的,可是却一直没有行动,你是怎么办到的呢,我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赛男:你有运动想法这是好事啊,那你为什么想要运动呢?(改变提问方向)

朋友:我也想向你一样产后还有这魔鬼般的身材啊

赛男:你的身材也很好了,那你为什么还想要瘦呢? (连续追问)

朋友:哪有?你只是看我脸瘦,我大腿上肉太多了,我想要去掉些脂肪,这样我才好穿凸显S型身材的旗袍以及短裙, 这样我好更好的体现我的职场形象啊。

赛男:哦,原来如此,好奇的问下职场形象对你有影响呢?

朋友:那影响可就大了,我面试的时候能让求职者觉得第一印象特别好啊,这样也能提高候选人入职率了,做得好的话我就能有条件去跟领导争取升职加薪的机会了啊。

赛男:哦哦,那身材对你确实很关键,那你想制定什么样子的运动计划呢?(追问行动)

朋友:我想每天7点下班回来就能先跑步,想跟你约一样的时间,这样好有人陪我。

赛男:那可以啊,那明天晚上我就在小区门口等你哦,你就穿今天这样式宽松的着装就好哦

朋友:好的好的,期待我自己能一直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