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烟台拆书筹备分舵第27次活动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使用目的揭示法(行为),帮孩子识别出“异常行为”背后的目的 学习目标: 【拆页1目标】学习者,能够学会使用目的揭示法(行为),帮孩子

开场: 环节 现场时间 准备内容
第一个RIA 图书介绍 2分钟 大家好!我是二级拆书家黄新建,我的名字非常好记,电脑里有个新建文件夹,它是什么颜色的?(待大家回答黄色的),对,那就是我的名字。我们先来分下组……
【事件场景】周日下午13:00你在家卧室睡午觉,结果5岁的儿子总是过来把玩具放到你身上,你不想让宝宝再来打扰自己,说“自己去玩吧”,但是孩子依旧隔五分钟来打扰你一次。
【提问】每个人行为背后都有自己需求,孩子来打扰你他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呢?
【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天和地,孩子对父母是绝对的忠诚,如果我们只是一味批评孩子不懂事,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不好,爸爸妈妈不爱自己,孩子没有安全感,甚至会花一生的精力,来确认爸爸妈妈是否爱自己的,孩子没有自我。
【解决】《正面管教》提出看到孩子“异常行为”背后的需求;会用鼓励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可以帮我们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学习目标 1分钟 【拆书目标】亲子互动中,能看到孩子“异常行为”背后的需求;会用鼓励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
【拆页1目标】学习者,能够学会使用目的揭示法(行为),帮孩子识别出“异常行为”背后的目的(界定),和孩子一起找到可代替的“正向行为”。
【拆页2目标】分辨表扬和鼓励的不同(界定),能够使用鼓励的语言(行为)。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阅读原书拆页

2分钟

《正面管教》拆书片段

目的揭示法

由于孩子不知道自己的错误目的,目的揭示法是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的一种方法。

由于客观和友善很重要,因此,在发生冲突时不应使用目的揭示法。你在学习使用这一方法时,最好和孩子单独进行。训练有素的人通常在小组中或观众面前做目的揭示。阿德勒和德雷克斯就以在观众面前对一个孩子做目的揭示而闻名,这会使所有的人,包括那个孩子,都能从中获益。然而,我建议,当你对孩子们做目的揭示时,要在双方心情平静的时候私下里进行。

首先,要问孩子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种行为。你应该具体说出孩子的行为,比如,“玛丽,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教室里四处走动吗?你本来应该坐在座位上的。

孩子们通常会说:“我不知道。”从有意识的角度来说,他们的确不知道。目的揭示法会帮助他们理解发生了什么事。即使他们给出了某种原因,那也不是真正的原因如果他们给出一个理由,你就说:“我有一些其他想法。你可不可以让我来猜猜看?你可以告诉我猜得对不对。”

如果孩子说自己不知道原因,就像上面那样问她可否让你来猜。如果你的态度客观而友善,孩子就会被激起兴趣来让你猜。然后,你就可以用德雷克斯所说的“会不会是……”的句式来问问题,要等着孩子对每一个问题作出回答。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要得到我的关注,并且让我为你忙活?”(寻求过度关注)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向我显示,你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寻求权力)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你因为觉得受到了伤害,并且想要跟我或者别人扯平?”(报复)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所以你根本试都不想试?”(自暴自弃)

有两种反应会让你知道自己是否猜对了,以及孩子是否知道了自己的目的。第一种是认同反映。这是指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微微笑,哪怕他同时回答“不对”。如果孩子的回答是“不对”,也没有认同反映,就继续问下一个问题。然而,孩子们的认同反应(在说“不对”的同时微笑)会告诉你,你猜对了。另一种反应是简单地回答“是”。一旦你得到一个认同反映或者肯定回答,就不需要再问下一个个问题了。然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其他方式。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5分钟

读完片段了吧,到底什么是目的揭示法,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有哪些?

【强化概念】

孩子最终需要的是归属感和价值感。教练技术大家都听过吧,教练就是用不断提问的方式,让被教练者看到,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现状是什么,自己看到目标和现状的差异了,改变自然会发生。和心理学上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一致的“看到,即是疗愈的开始。”片段中讲的目的揭示法,就是帮助孩子看到“异常行为”背后的需求即“归属感和价值感”,让孩子看到“现状”,一起和孩子找方法达成。

【适用边界】

此方法适用于家庭/学校,孩子出现“异常行为”时,和孩子沟通想解决办法的场景。

【易混淆的概念】

目的揭示是让孩子给答案,而不是家长给答案。家长的分析建议都不是目的揭示,分析建议会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没有安全感,不会赢得孩子的合作。

【案例澄清】

分析建议(家长给答案):宝宝5岁,上幼儿园中班。在幼儿园尿裤子了,妈妈认为是宝宝光顾着玩了,忘记要去厕所,就尿裤子了,妈妈分析后,建议孩子说“不能玩忘了,就尿裤子里了,想尿尿时要和老师说,要去厕所才行……”。宝宝听着这些分析建议,会有被理解到的感觉吗,会有安全感吗?(等待大家回答没有),对的,因为他的行为被家长否定了,没有得到理解。到了第二天,宝宝还是尿裤子,妈妈分析后,建议孩子说“妈妈再说一遍,不能玩忘了,就尿裤子里了,想尿尿时要和老师说,要去厕所才行……”。会有效吗?(等待大家回答没有)

当然不会。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妈妈知道吗。

 

目的揭示(孩子给答案):接着以上故事,宝宝在1岁,就会自己尿尿了,5岁出现尿裤子“异常行为”,可能有宝宝未被满足的需求。后来,我用目的揭示法,同宝宝进行了一次沟通。我说“宝宝,我来问你个事情可以吧?”,“什么事情呀!”,宝宝说,我说“你在幼儿园尿裤子的事,不过你还是小孩,这都是正常的,爸爸小时候还尿过床呢!”,宝宝若有所思,我靠近了他,小声说“我来问你几个问题,你来回答一下就好了”,宝宝没有反对,我就接着说“你尿裤子,是要老师多关注你?”宝宝迟疑了一下说“不是”,“是为了寻求权利,想要自己做一些事情?”“不是”;“为了报复老师?”“不是”;“自暴自弃,自己感到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不是”。我通过宝宝的迟疑,我猜测可能是第一种可能,我又问“你是想要老师多关注你?”这时宝宝用他的小手,来捂我的嘴巴,我更加确定了就是这一条,我说“你是需要老师多关注你吧?”宝宝说“恩”,我说“我们一起来想想可以用其它方式,比如回答老师的问题,举手向老师报告,来获得老师的关注吧”,后来我们一起商量了的方法还有,多给老师帮忙,我和老师说让老师多关注宝宝,后来我当着宝宝的面,给老师发微信&语音,宝宝很高兴。从此以后,宝宝再也没有在学校尿裤子。

 

【步骤互动】

一.澄清。

1“会不会是,想要得到关注?”

2“会不会是,想要得到权力?”

3“会不会是,想要报复?”

4“会不会是,想要自爆自弃?”。

二.孩子给答案。

有以下回应,就说明你找到了孩子的需求:孩子轻轻说“是”或说“否”时他有微笑或一些不自觉的肢体动作。

三.头脑风暴,解决问题。

确定行为背后的需求后,再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来探讨如何用其它方法/行为替代现在行为,依然达成孩子的需求。

以上三个步骤,比较容易被忽视是哪一步?(等待大家回应),对第一步澄清时的倾听是容易被忽视的。

【预防异议】

也许有人会说,孩子错了就是错了,就应该惩罚,还要我们那么麻烦去理解孩子吗?

孩子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孩子在“父母”那里,不停确认归属感和价值感。想想,我们自己被父母惩罚否定时,我们内心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吗?回忆下童年,我们就知道,答案是否定的。爱是什么呢?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目的揭示法的前提是爱,即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孩子,孩子有“异常行为”,我们也要依然理解接纳孩子本人,孩子被理解和接纳了,所谓的“异常行为”才会消失或解决。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应用(可选)

4分钟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刚才的讲解,各位小伙伴可能已经明白了,如何通过提问来帮助孩子揭示出行为背后的目的,一起找到“异常行为”背后的需求,一起找到解决办法。接下来,我们练起来。

怎么做呢?编写一个剧本,在这个有人物有情节有发展的故事中,有角色应用刚刚学的知识解决了了一个困扰他的问题。剧本需包括背景、人物设置、人物动作、人物对话等。最好,可以是大家未来可能遇到的场景。

大家构思剧本,有4分钟时间后,我们请1个代表来分享TA的剧本。


学习者案例记录:

一个家庭里,女儿茜茜上幼儿园大班了。妈妈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茜茜要求也严格,比如晚上7:00吃饭,8:00看动画片,9:00刷牙,9:30睡觉等……

近来一段时间,茜茜不按时去刷牙了。例如,时间到了,妈妈说:“不要玩了,时间到了,快去刷牙!”

茜茜说“等一会!”

过了5分钟,妈妈说“快去刷牙!”

茜茜说“等一会!”

这时妈妈想起了,拆书活动中学到的目的揭示法,妈妈认真的和茜茜说“你要等一会,会不会是,想要得到关注?”

茜茜摇头,妈妈接着说“你要等一会,会不会是,想要得到权力?你想自己决定一些事情?”

茜茜迟疑了一下,笑了,要走开。

妈妈确定,想要得到权力就是茜茜的需求,妈妈接着倾听茜茜说“要得到权力也是可以的,但说等一会是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不过我们可以一起来商量一下,满足你的需求,你看可以吗?”

孩子来了兴趣,后来妈妈和茜茜一起“头脑风暴”,商量出了一些办法,最后决定,孩子刷牙时间由孩子自己决定,只要睡觉前刷完牙就行。


总结过渡

1分钟

【两个拆页的关系】刚才我们学习了,如何用目标揭示法,和孩子一起找到“异常行为”的替代方式。那孩子正确行为,我们要如何回应呢?是要视而不见吗?当然不是,大家都知道的,是要多鼓励,那你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鼓励,你真的会鼓励孩子吗?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拆页。

【拆书目标】在开场,已经介绍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总结过渡

1分钟

【两个拆页的关系】刚才我们学习了,如何用目标揭示法,和孩子一起找到“异常行为”的替代方式。那孩子正确行为,我们要如何回应呢?是要视而不见吗?当然不是,大家都知道的,是要多鼓励,那你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鼓励,你真的会鼓励孩子吗?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拆页。

【拆书目标】在开场,已经介绍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第二个RIA

【A1】请大家自测

2分钟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小测试,你是孩子的父亲或母亲,看看你对孩子的语言中,非鼓励多,还是鼓励多。 

以下6个题目,请按照1-6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非常符合。

忽视孩子

1孩子的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我总是一有时间,就主动陪孩子。(1分,2分,3分,4分,5分,6分)

2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只要是我答应孩子的事,我能够全部做到。1分,2分,3分,4分,5分,6分)

赞扬孩子

3当孩子的做法和我想的一致时,我从来不说,类似话语“这就是我想想要的or你按我说的做了太好了!”1分,2分,3分,4分,5分,6分)

4当孩子表现好时,我从来不做,买玩具或礼物来回报孩子。(1分,2分,3分,4分,5分,6分)

鼓励孩子

5孩子在完成一件相对有难度的事情时,我总是给TA完成进度的反馈。(1分,2分,3分,4分,5分,6分)

6孩子认为重要的事情,我会坚决维护并支持他。1分,2分,3分,4分,5分,6分)

【I】解释自测题

1分钟

好,自测量表已经完成了吧?现在我来解读一下自测量表,这是一份你对孩子鼓励多少的自测表,在这份表中,如果你的分数在:

>=30分,说明你有很好的鼓励孩子的能力。

20-29说明你有较好的鼓励孩子的能力。

<=19分以下  说明你在鼓励孩子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不论测试的结果如何,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学会如何鼓励孩子

【R】阅读原书拆页

3分钟

《正面管教》拆书片段

鼓励与表扬

多年以来,一场运动一直轰轰烈烈,宣扬赞扬对于帮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以及改善孩子行为的好处。这又是我们必须“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的时候了。赞扬可能会促进一些孩子改善行为。问题在于,这些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这些孩子(长大后就是成年人)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其他孩子会憎恶并反抗赞扬,因为他们不想去符合别人的期望,或者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比不过那些好像轻易就能得到赞扬的人。既使赞扬可能看上去挺管用,但我们必须考虑其长期效果。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赞扬的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他人。

 

正如前面讨论过的那样,成年人对赞扬的另一个错误看法是,他们能“给予”孩子自尊。自尊既不能被给予也不能被接受,自尊是培养出来的,是从应对失望、解决问题以及由错误中学习的大量机会中获得的自信和能力感中培养出来的。要成功地运用鼓励,需要大人具有导重孩子、对孩子的观点感兴趣的态度,以及为孩子们提供能够使孩子培养出不为别人的负面观点所左右的自信而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的愿望。赞扬和鼓励的持点在上页的表格中作了概括。

对于那些相信赞扬并且看到了其即时效果的人来说,赞扬与鼓励之间的不同可能难以理解。他们看见过孩子得到赞扬时满脸的光彩。然而,他们没有想过依赖于他人的观点的长期效果。即使是那些想把赞扬改为鼓励的人,要把张口就来的老习惯调整为说话前先要好好思考一下,也还是件满别扭的事。

如果你对要对孩子说的话是赞扬还是鼓励感到困惑,想想下面的问题可能会有帮助:

我是在激励孩子自我评价,还是依赖于别人的评价?

我是在尊重孩子,还是在摆家长的架子?

我是看到了孩子的观点,还是只看到了我自已的观点?

我会対朋友这么说话吗?

我发现最后一个问题尤其有帮助。我们对朋友说的话通常都能符合鼓励的要点。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10分钟

【与学习者互动

刚才的拆页各位伙伴已经阅读完了,这个拆页告诉我们,赞扬好,还是鼓励好?

(等待大家回答)对鼓励让人更有力量。

那赞扬和鼓励有什么不同?

现在我的问题是:”不同的核心在哪里?各位伙伴思考一下:

【游戏互动】请ABC三个人扮演孩子,来感受父母的话语,将以下ABC句子本别念给他们听,对B进行忽视什么也不说。

A“我为你骄做。这是你的奖励。”

C“你努力了,你一定为自己感到骄傲。”

A“你真是个好孩子”

C“谢谢你的帮助。”

A你真棒!

C你自己就想出办法了!

A你真按我说的做了!

C你总是思考后再行动!

A我为你而高兴。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孩子!

C很感谢你帮助爸爸洗了毛巾!

A为赞扬,B为忽视,C为鼓励。

C,请AB依次说自己感受。等孩子代表说完后进行总结,C被忽视,最无助,A是赞扬,听着好听,但还是没有自我的力量,都是为父母做。B为鼓励,孩子被信任,最有力量,能够做自己。

 

教导自力更生而不是依赖于他人。

鼓励能够发展孩子的自我评价。表扬让孩子成为 “批准迷”。

A这些话听着好听,但孩子并没有内心里感到力量,孩子总会认为自己是为家长做的,唯有家长高兴,自己オ算做了。这样孩子的焦点并没有在自己身上,自己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C这些话,鼓励的话让孩子自己感受到价值,很有力量,与自己的行为有关,而不是与家长的评价有关。

鼓励是让让孩子感受力量,而不是取悦家长!

 

【提问互动】请大家说说赞扬与鼓励的不同?请大家发言,如果没有发言,就用以下提问题进行引导……

1【提问】哪个是评判,哪个是激发?

定义:赞扬是评判,鼓励是激发。

2. 【提问】哪个是对人不对事?哪个是对事不对人?

指向:赞扬指向人,鼓励指向事。赞扬指向他人(你做的好……),鼓励指向自己(你做的,让我……)。

3. 【提问】改变是为了谁?赞扬是为他人,鼓励是为自己。

为谁改变:赞扬为他人改变,依赖别人评价;鼓励为自己改变,自我评价。

4. 【提问】价值感依赖谁?哪个依赖他人,哪个依赖自己?

价值感:赞扬价值感依赖他人;鼓励价值感依赖自己,鼓励让孩子有自我价值(自信/自爱/自尊)。

5. 【提问】哪个短期有效,哪个长期有效?

时效性。赞扬短期有效,鼓励长期有效。

6. 【提问】有完美结果时,可以用哪个?没有完美结果时,可以用哪个?有完美结果是否也可以用鼓励?事情进行中是否可以用?(对的,非常好,赞扬只能用于完美结果,鼓励任何情况都可以用。)

适用范围:赞扬只针对完美的结果,常用于孩子;鼓励可针对完美和不完美的结果,可用于孩子也常用于成人。

7【提问】哪个超越界线,哪个尊重界线?

界线:.赞扬超越界线,要控制孩子;鼓励有界线,家长尊重孩子,家长做好家长的事,用行动告诉孩子如何做好自己。

什么是界线?讲个第三只鸟的故事。第一种鸟,认为自己笨,所以要先飞,即笨鸟先飞;第二种鸟,认为飞行太累了,就不飞;第三种,认为飞行累,自己不飞,同时自己下一个蛋,让蛋孵化后的小鸟替自己飞……我们想想,我们可能是那种鸟?(等待大家回答)

爸爸妈妈要孩子好好看书,同时自己在看电视;要孩子少玩游戏,同时自己天天抱着手机刷朋友圈……问下大家,大家认为孩子是会按我们说的做,还是按我们做的做?(等待大家的回答)

对,孩子会按父母做的做,身教大于言传。

第三种鸟,是否把自己的梦想,让自己孩子去替自己去实现,孩子替父母去实现梦想,那孩子的梦想去哪里了,父母有尊重孩子梦想吗。(等待大家回答)

界线是尊重的前提,父母有父母的梦想,孩子有孩子的梦想。父母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创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时,孩子会自爆自弃,还是发奋图强?(等待大家回答)

对发奋图强,因为父母尊重了孩子的界线,让孩子有自我价值(自信,自爱,自尊)。这也是表扬和鼓励最大的不同之处。

8【提问】语句特点上,鼓励有哪些特点?是以你开头,还是以我开头?(等待大家回答“我”),对你要干什么是控制孩子……以我开头的我句式,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孩子的认可。

8.1是要夸大描述,还是真实描述?对事描述性鼓励。句式为“我看到……,我发现……”  

8.2是否要客观,还是要多说自己的主观认知?对这是要看到孩子已经做到了哪些,给予回馈,这是借力式鼓励,句式为“你自己做到了……(借助孩子已有力量,完成未完成的事情)”

8.3孩子是否需要一些权力?(等待大家回答“是”),我们授权给孩子,还是也会感被信任吧。授权式鼓励“我相信你……,我十分信任你……”

8.4前面我们说的界线就是尊重,尊重孩子就是孩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今天参加拆书的朋友,给你端了一杯水,你会怎么回应?(等待大家回答“谢谢”),我们尊重孩子是独立个体,孩子为我们做了一些事情时,我们如何回答(等待大家回答“谢谢”)对要谢谢孩子,可以的话,加上具体行为会更好,如“我非常感谢你做了……

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鼓励的话术有:

1描述性鼓励。我看到……我发现……

2感谢性鼓励。我非常感谢你做了……

3授权式鼓励。我相信你……我十分信任你……

4借力式鼓励。你自己做到了……(借助孩子已有力量,完成未完成的事情

 

好了,大家说的都非常棒了,我们根据大家说的,一起概括总结一下,鼓励的步骤为:

找到谁的需求?(等待大家回答“孩子”)

不控制孩子,父母做自己能做的,让孩子也做自己,是尊重孩子,也是父母有什么?(等待大家回答“界线”)

客观我句式,我们刚才也已总结过了,来回顾一下,就是?(等待大家回答:“描述性/感谢性/授权式/借力式。”)

即,针对孩子需求,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使用鼓励的语言:

客观我句式(客观我句式回馈,给孩子赋能)。例如:我看到/我发现……(描述性);我非常感谢/十分感谢…………(感谢性);我相信你/十分信任你……(授权式);我看到你已做了……(借力式)。

 

用我句式回馈孩子,给孩子赋能。我们来说一说。或大家以前有把赞扬当鼓励的失败案例吗?请说一说。接着我们进行微行动学习。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促动参与)

15分钟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微行动学习

【学习者失败案例】案例一,爸爸提出,我儿子6岁见到叔叔阿姨,不礼貌,父母每次说,也没什么用,父母要如何鼓励孩子?

案例二:妈妈提出,儿子10岁,偷偷拿我的钱去买东西,我很生气。这时怎么鼓励?

明确问题】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来选择一个问题来探讨,大家选案例一?还是案例二?那这样大家举手投票来决定一下吧(等待大家举手)。好的,还是投票案例二的人最多,问题是“儿子10岁,偷偷拿钱去买东西。这时怎么鼓励孩子?”。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就用微行动学习法,尝试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讨论问题本质

首先,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个问题的本质。我们来分A组B组进行讨论,追问问题的本质。在小组讨论中,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经验,追问问题的本质。时间暂定5分钟。

5分钟后,三组组长举手发言,说出他们的讨论结果:本质是父母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界线感不清晰。

 

回应式反馈

那么好,第三组反思而来的问题的本质,其它组认同吗?有补充吗?(大家基本表示认同)

引导讨论解决方案

那么我们进行下一步,请就这个问题的本质,在小组讨论,探究可行的解决方案。时间3分钟。

 

列一个解决方案,包括:1.解决步骤2.解决到什么程度;3、解决的时限;4、责任人。然后做一下分享。

更具体的how

我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先讨论选取了一个看似无解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孩子要钱是有自己的需求,他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动机是好的。然后对这个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可能是平时需求被妈妈忽视,不信任妈妈了,也可能是想自己做主决定买什么,可是妈妈总是不让自己做决定。最后我们做出了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孩子谈不经同意拿钱买东西是不对的,对孩子说“我知道你自己想办法去达成你想要的目标,同时妈妈希望,你拿钱时能告诉我一下。不然我都不知自己的钱哪里去了,到处找。”“我也有个办法,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来商量一个规则,你可以有一定的零花钱,我相信你是能够支配好自己的零用钱的……”  

这和鼓励的步骤是一致的:

针对孩子需求,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使用鼓励的语言:

客观我句式(客观我句式回馈,给孩子赋能)。例如:我看到/我发现……(描述性);我非常感谢/十分感谢…………(感谢性);我相信你/十分信任你……(授权式);我看到你已做了……(借力式)。

 

学习者案例记录:

微行动学习,案例:儿子10岁,偷偷拿妈妈的钱去买东西,怎么鼓励?

孩子的需求。孩子拿家长钱,背后需求是什么?可能是孩子平时的需求,被妈妈忽视了,想买的东西妈妈不给买。

尊重孩子。从孩子角度想,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动机值得鼓励和肯定,只是达成目标的方式上需要再调整。包含钱的使用,考虑给孩子一些零用钱,让孩子可以支配,父母的钱是父母支配,有需求可以提出来,可以商量,但界线要有。

使用客观我句式。同孩子沟通确认,确实是孩子拿钱妈妈钱去买东西了。同时,肯定鼓励孩子动机“你想要的东西,你自己想办法去达成非常好,我相信你遇到问题,都是能想出办法去解决的。”同孩子一起想办法,包含让孩子有零用钱自己支配……(头脑风暴想办法,办法同步骤二)。

【A2】(催化应用)

3分钟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特定任务】事后复盘。即使你在理智上认同了不应“赞扬”应该“鼓励”,也知道了它们的不同,但一下改变以往的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你仍会忍不住给孩子“赞扬”,而非“鼓励”,所以事后复盘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更有效地把这个拆页拆为己用。接下来的两周里,请你刻意留意自己在认同孩子时的场景,把你们的对话记录下来,然后试着将当时的“赞扬”改成“鼓励”。

 

【设置检查指令】任务完成后,大家分享这个技巧应用心得,大家可以在拆书群里发心得或单独发给我,可以吧?期待大家的分享。谢谢大家!

 

学习者案例记录:

1.宝宝,变形他的冲锋战机王机器人从机器人形态到汽车形态(一套有三个),他变形好了一个,我就说,你就是个善于给机器人变形的宝宝,这些你都会变形了,宝宝反问到“我是只会变形冲锋战机王和旋天战机王,爆裂战机王,我还不会!”其实我本来是想鼓励孩子,结果是给孩子贴了一个标签“宝宝是善于变形机器人的宝宝”(潜台词是,你已会玩了,以后不要找大人。)改成鼓励的话为“我看到你自己变形了一个机器人,我相信你是会想出办法让机器人进行变形的。”

2.家里来了个更小的弟弟,在玩宝宝的恐龙玩具,宝宝不让玩,我就说“给弟弟玩下,也没关系,他还小,你也是愿意分享的吧”,宝宝更不愿意了,差点哭了。我该用鼓励的话应该说“你是很会照顾自己玩具的,你的玩具你自己决定,是否愿意给弟弟玩一会,我相信你会想好如何处理的。”

3.宝宝,买了个奇趣蛋,打开后玩具是一个小画笔和调色板,宝宝自己发现后很兴奋,要去画画,我担心他把颜色画到沙发沙发上,我就说”你是擅长在画纸上画画的吧!”宝宝不领情不回答我的话。如果我改成鼓励的话,应该会是“你刚才自己打开了玩具,是很会想办法的,要画到哪里呢?在保护好沙发的情况下画画,我相信你会想到好办法的。”

结语

1分钟

(逐字稿)

今天的两个拆页回顾总结:

“目的揭示法”步骤:

1澄清(关注/权利/报复/放弃)。

2孩子给答案。

3头脑风暴,解决问题。

鼓励的步骤:

针对孩子需求,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使用鼓励的语言:

客观我句式(客观我句式回馈,给孩子赋能)。例如:我看到/我发现……(描述性);我非常感谢/十分感谢…………(感谢性);我相信你/十分信任你……(授权式);我看到你已做了……(借力式)。

一句话: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有界线感的尊重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才能让孩子更有自信和力量。

今天的拆书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