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所属活动: 大连知行分舵2019第二十四拆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利用共情四步,建立更好的关系 学习目标: 使用共情,平复孩子的情绪,解决问题。

开场:

【开场+分组】大家好,感谢大家陪我拆书晋级,我是十二,行政工作者、新手拆书家,一位母亲。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本关于儿童情商管理的书。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分一下组。请对面三位小伙伴一组,旁边两位小伙伴一组。 


 【事件场景】上周逛超市,我看到一个萌萌哒小娃娃站在一个毛绒大熊前面不肯走。她爸爸劝说:“我们上次不是说好了吗?家里有好多这样的熊熊了,今天不买了吧。”宝宝小嘴一瘪就要开哭。她爸腿一软:“别哭宝贝儿,买买买还不行嘛。”她妈妈怒道:“孩子被你惯坏了,说要就要,不给就哭,我今天非要板板她这个毛病。你不走是吧?我走了。”说罢转身就走。小娃娃吓得一把抱住妈妈的腿,仰着小脸儿哭的那叫一个山崩地裂。 

【提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情况呢?你是怎么做的呢?若没有,你会怎么做呢? 

【影响】如果我们一味放任,孩子就会一次次无视规则,变成一个自我为中心的人。但如果一味打压指责甚至惩罚,孩子可能和你越走越远,甚至叛逆。不管是上述哪种做法,从长期的来看,对我们与孩子的亲密关系以及孩子的情商培养都是不利的。 

【解决】 今天我要拆的这本书《培养高情商的孩子》,提供了很多情绪管理训练的方法,帮助父母培养孩子受用一生的情绪调整能力。虽然它是一本育儿书籍,但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成年人的人际交往场景,帮助我们管理情绪,得到更健康、稳固的人际关系。今天我们要拆的片段教授我们的是情绪管理训练中的根本能力:共情,让孩子与我们亲密链接,平复情绪,积极的去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希望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大家能够分辨(行为)出共情与“伪共情”的区别(界定),在孩子(或他人)有消极情绪的时候(界定),使用共情的“察觉-倾听-理解-解决”四个步骤(澄清),使对方感受到你的理解,产生情感连接,从而平复情绪,解决问题。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现在,花一点时间,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因为隔壁的孩子们不愿意和自己玩,8岁的威廉沮丧地回到家里。这时,正在读报纸的父亲鲍勃只是抬起头说了句:“不要再这样了!威廉,你是大男孩了,不是小娃娃了。不要每次别人一冷落你,你就难过成这样!别想它工,干点别的,给你的同学打个电话,读读书,看看电视。”

        因为孩子总是习惯性地相信父母的评价,所以,威廉极有可能会这样想:“爸爸说得对。我的表现就像个孩子,这就是为什么隔壁的男孩不愿意跟我玩的原因。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为什么就不能像爸爸说的那样,忘记这事?我这人真是太逊了。没有人想和我做朋友。”


        现在,再想象一下,当威廉进门时,如果鲍勃换一种不同的回应方式,威廉会有怎样的感受。如果鲍勃放下手中的报纸,看着自己的儿子,问道:“威廉,你看起来有点不高兴。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会怎样呢?如果鲍勃敞开心胸,真正听进去儿子在说什么,说不定威廉会对自己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和爸爸之间的对话可能会这样展开: 

威廉:“汤姆和帕特里克不让我和他们一起打篮球。 

鲍勃:“我猜这一定让你很伤心

威廉:“是的,我简直要疯掉了

鲍勃:“我看得出来

成廉:“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就不能和他们一起投篮?

鲍勃:“你问他们了吗?

威廉:“没,我也不想问

鲍勃:“那你接下来想做什么?

威廉:“不知道,我想我还是干点别的吧

鲍勃:“你觉得这样做,是更好的主意?”

威廉:“没错,我想他们明天说不定就改变想法了。我还是给同学打个电话,或者看本书,看电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显而易见,二者的区别之处在于父母是否有对孩子共情。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y】我们本能的期待孩子每一天都愉快而平和。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我们会要求他们学会调节情绪,要积极乐观正能量。长期下来,孩子会压抑负面情绪,同时不再信任,不再分享内心,与你亲密链接,自然也不会再接受你的管教,去解决面对的问题。


【what】 拆页中作者描述了:面对一个情绪沮丧的孩子,一个不会共情的父亲和懂得共情的父亲,与孩子的对话过程,以及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什么是共情呢?简单的说,共情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能力。在本书中,对孩子共情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立场,接纳TA的情绪,理解TA的感受,并随之作出恰当回应的能力。


【对比概念及案例】共情这个概念听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我来举几个例子,请大家来判断下这是不是真正的共情?

        假设你有一个女儿,你接她放学,她好愤怒呀,因为老师选了小朵当升旗手而没有选她。她气哄哄的把书包扔在地上,说:老师就是不公平!这时也许你很想说:“你给我捡起来!”但你决定要好好表现,试着去共情:

        -“哦小可怜儿,你真是太不幸了,妈妈带你去吃冰激凌吧!”

这是共情吗?不是,这是同情,并且试图转移情绪。真的共情要先去察觉孩子真正的情绪。

        -“宝贝儿你是不是有点敏感了?老师不会这样的?”

这是共情吗?不是,这是评判,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绪。真的共情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否定和评判是共情的大忌。

        -“孩子,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要从每一次失败中吸取教训才能得到成功?”

这是共情吗?不是,这是说教,其实忽视了孩子的情绪,真的共情一定要少说教,多倾听。

        - “抱抱宝贝~ 但妈妈建议你哈,首先从自己找原因,然后列出小明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这是共情吗?也不是,这是建议!真的共情要向孩子表达你的理解,平复孩子的情绪,在孩子全然信任你,把你当做TA的盟友之后,再去进行引导解决。


        大家都答对了,非常棒!这些“伪共情”看起来很像共情,但我们敏锐的孩子们会瞬间感受到:你想回避、消除我的愤怒,去转移甚至否定我的情绪。她不会买账。真正的共情是察觉、接纳情绪,倾听理解感受,尽量设身处地体会对方的感受,用安慰性、不评判的语言来回应他们的感受。你可以抱抱孩子,说:“我看到你为当升旗手有多么的努力,我想老师选小朵的时候,你一定很难过和委屈吧。” 孩子一定会打开情绪开关,向你倾诉下去。

 

【how】通过以上练习,大家对共情有了一些理解了吗?下面我们整理下如何将共情应用到生活中。

第一步:察觉情绪

如果TA没有主动跟你倾诉,你需要注意观察TA的情绪变化,察觉她真正的情绪。

可以问:你好像不太开心/有点害怕……

第二步:倾听认可

做到耐心而专注的倾听:用耳朵听TA的表达,用眼睛观察TA的身体语言,用过往经历和想象力体会TA的感受。

倾听时,通过点头、重述对方的话,让TA知道你的真诚和认可。

第三步:表达理解

用安慰性的、不评判的话语来回应她的情绪,可以说:“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你现在是不是很伤心”“你这样做一定有你的道理”……

用拥抱、眼神等身体动作来或分享自己的类似经历方式传递你的理解。

第四步:引导解决

当对方情绪平复下来,引导对方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那你接下来想怎么办呢?”……

 

【举例】我来举个例子说说如何应用四步去解决问题:

上周一回家听说女儿把姥姥给气哭了。我一下子火气上来了,批她:你真是长能耐了啊你。女儿嘴角一瘪,眼圈红了。

我看她那样,也冷静了,拉她坐下:“怎么啦,你好像挺委屈的”(察觉情绪)

她说:“我就是想画会儿画,姥姥一直一直一直在催我写作业,我就故意当她不存在….”我认真听她吐槽,一瞬间童年再现。 (倾听认可)

我说:“我懂,我小时候我一看课外书,你姥就催作业,说我浪费时间。你是不是觉得很烦躁,很生气,她越说越想跟她对着干?”

“嗯嗯”两个病友交流了一会儿感受,完全放松了。(表达理解)

然后我问:你说姥姥为啥这么做?

她说:“姥姥怕咱作业写不完耽误睡觉呗。”

我说:“酱紫啊,那姥姥该生气伤心了,咋办?” (引导解决)

她说:“我得去哄哄姥姥。”

她过去跟姥姥说:“姥姥,你怕我熬夜,心里特别着急。我还故意气你,你肯定难受了,对不起。如果我保证9点钟准时上床,你能不能让我自己安排时间呢?”

姥姥感动得差点又哭了:“那咋不行呢!这孩子,比你妈小时候可强多了!” ……


【预防异议】有朋友说,我真的试着真心地跟孩子共情了,可是还是不管用啊,孩子不听啊。这是正常的情况。共情不是简单的常识,你想一想就能做到的,共情是一项技能,需要我们用耐心和反复的练习才能习得,才能越来越准确的解码孩子的情绪。


【适用范围】当孩子有消极情绪的时候,是共情的很好时机。但当你很赶时间或非常疲惫的时候,共情的效果可能不好。当然,共情也安全可以在成人人际关系中使用,去建立更好的链接。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帮主说过,研究表明,在大脑里过一遍相当于应用一遍,接下来把时间交给大家。请大家编写一个小故事:

        设想一下,在未来的一个月,他人有可能会遇到哪些困扰,产生消极情绪,需要你表达共情呢? 比如孩子在学习上闹情绪啦?跟小朋友闹矛盾啦?比如同事不满意工作安排不开心啦?比如朋友因婆媳关系向你吐槽啦?比如老公工作有不顺心的事情,闷闷不乐?请利用今天四个步骤向对方有效表达共情,帮助对方平复情绪,解决问题。大家来编一段未来可能发生的故事剧本。

        要求: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双方当时的对话、动作等。

        给大家3分钟,将摘要内容写在纸上,随后请小伙伴们分享剧本。一会儿邀请一组小伙伴讲述一下。


【学习者分享】

未来的时间:一周后某天

地点:家里

人物:我和女儿

事件:我安抚女儿情绪,鼓励拔牙

对白(对话及动作):

女儿:(哭)妈妈我不要去拔牙,我坚决不去拔牙!

我:去拔牙是不是让你感到很紧张很害怕?【察觉情绪】

女儿:是的,我害怕疼,我害怕医生……

我:(搂着女儿,听她念叨),是呀,宝贝害怕疼,害怕医生【倾听认可】

我:妈妈理解你的感受,妈妈小时候也拔过牙,当时妈妈也特害怕……【表达理解】

女儿:那你当时是怎么办呢?

我:我当时就抱着自己最喜欢的娃娃,有娃娃陪,妈妈就不那么害怕了。

我:宝贝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自己不那么紧张害怕吗?【引导解决】

女儿:妈妈在一旁陪我,牵着我的手,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我:真是好办法,你拔牙的时候妈妈一定会在旁边陪着你,牵着你的手,好吗?

女儿:好的妈妈,谢谢妈妈,我会向你那样勇敢的!


【反馈与总结】谢谢小伙伴的分享。她非常准确的使用了四个步骤表达共情,相信孩子一定会平复了害怕的情绪,勇敢面对拔牙这件事情了。超棒!希望我们都能够去尝试练习,掌握共情这种能力,在关系间游刃有余。最后强调一句话,共情不是你告诉TA:“我理解你”;而是令TA自己感觉到:“哇,你真的懂我!”我的拆书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