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路人,路途的路,行人的人,欢迎大家今天来到拆书练级活动现场,首先,我用三个标签介绍自己,次新拆书家、一宝妈、银行从业者。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拆页来自《习惯的力量》这本书。
【F】这本《习惯的力量》作者是查尔斯•都希格,他是《纽约时报》商业调查记者,撰写了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报道,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院新闻报告奖、国家记者奖、乔治·伯克奖、杰拉尔德·勒伯奖等很多奖项。该书分三个部分探讨了个人、组织和社会的习惯,告诉我们“习惯”是怎么来的,它会怎样影响我们?想要改变一个习惯应该怎么办?
【A】这是一本经典的百万级畅销书,它建立在大量多学科的研究基础上,案例丰富翔实,语言生动形象,备受《经济学人》等众多媒体及身心灵作家张德芬、著名主持人蔡康永等人士推荐。
【B】小伙伴们,你们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你走进办公室,是先打开电脑还是先去倒杯水呢?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一闲下来就自然地点开了手机上的微信呢?你有没有时常觉得无法控制自己不吃甜食呢?如果你想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习惯,他们是怎么来的,可以如何去改变他们,并重新养成新的习惯,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启发……
我们大脑中的这个过程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回路。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则是奖赏,能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
慢慢地,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线索和奖赏交织在一起,直到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欲望出现。最终,不管是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时,还是在你家院子的车道上,习惯诞生了。
习惯并非确定不变,在后两个章节中可以看到,习惯是可以被忽略、改变或者替换的。但是,发现习惯回路太重要了,因为它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在习惯出现时,大脑不再完全参与决策,它要么完全静下来,要么集中做其他的任务。所以,除非你可以抵制习惯,找到新的惯常行为,不然习惯模式依旧会自动展开。
简单地了解习惯的运作原理,了解习惯回路的结构,能让我们更轻松地去控制它。一旦将习惯分解,你就可以调控它了。
好,请问大家都阅读完了吗?
OK,下面,我给大家讲解一下原文。
【what】这个片段主要介绍的是习惯是如何形成的,通过了解习惯形成的过程,可以让我们通过分解习惯,更轻松地控制自己的习惯。
【why】人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40%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决定。虽然每个习惯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惯综合起来却对我们的人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知道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从而事半功倍地去刻意培养新习惯或改变旧习惯。
【不这么做的坏处】如果我们不知道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不拆解自己的习惯,将很难改变一个旧习惯。大部分人当想要改变一个旧习惯时,往往是靠意志力去约束自己,或靠外界的强制要求来约束自己,但这过程很痛苦,很难坚持且容易反弹,进而可能产生自我否定、焦虑。
【how】那,习惯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形成“习惯回路”。“习惯回路”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暗示;二是惯常行为;三是奖赏。我依次讲解一下。
1.暗示,包括某个固定的时间、地点、某种情绪状态、某个人或某群人、前一个紧挨着的动作等。这个暗示将能让大脑自动甄选进入哪种行为模式。
2.惯常行为,就是不由自主要去进行的行为,包括身体、思维、情绪等方面,比如睡前一躺下就开始玩手机,起床就去拉开窗帘。
3.奖赏,可能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比如有的人玩手机游戏是因为能排解孤独,有的人是因为游戏闯关成功后的喜悦,排解孤独和闯关成功后的喜悦都是奖赏。
第二步:一再重复“习惯回路”,直到大脑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欲望。
第三步:“习惯回路”自动化运行,习惯形成。
通过分析自己习惯养成的过程,尤其是分解自己在第一步中的“习惯回路”三要素,我们将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习惯。
【适用边界】本片段适用于任何想更好地控制自己习惯的人,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识别暗示和奖赏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真实的那一个。同时,我们需要刻意练习,不断重复“习惯回路”才能真正形成习惯。
【举例】举个例子,6月份我们单位开发了一个APP,每个工作日都会推送5道题进行测试,要求党员每日答题,答题有积分,并在党支部内排名。一开始,我每天答题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想起来就赶紧做一下,偶尔会忘记。后来,我慢慢地固定在早上坐上公交车后,就开始掏出手机,打开APP,完成答题,查看排名。大约持续两周后,我就几乎不用自己再主动去记这件事了。但8月中旬我因为出差了两周,不用坐公交车,那两周我就很难主动记起要答题。出差回来,恢复坐公交车后,又可以轻松地完成答题。读完这个片断后,我才知道,原来自己在不经意中是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习惯回路”,并通过两周时间慢慢地养成了习惯。在我的这个“习惯回路”中,暗示是早上坐上公交车;惯常行为是点开APP答题; 奖赏是排名靠前的愉悦感。
【分组】我们先进行分组,咱们按3人一组进行分组吧,XXX、XXX和XXX你们为一组……。
【A1显现提问】
下面,我们进入A1环节,给大家设定一些行为,请大家认真听这些行为,吃零食、刷手机、跷二郎腿、抽烟、用手支着自己的腮帮子、赖床……哪种行为是你存在且特别想改变的习惯呢,你为了改变这个习惯做过哪些尝试与努力呢?请想一想,在小组内花2分钟时间讨论一下。
……
好,我刚才看到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哦,下面有哪位小伙伴愿意分享一下本组的一个A1吗?
……
好的,有请XXX。
【学习者分享】我的一个坏习惯就是在专注的时候喜欢翘二郎腿,这个习惯对整个人的背部是个很大的伤害,而且血管也会不太流通,造成很多不好,但不翘吧,坐在那里会特别的不舒服,翘着吧又意识到这个习惯特别的不好。会特意地去放下,但没一会,又不自觉地会翘上去了,但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特别有效去克制它的方法。
嗯,好的,非常感谢XXX,非常棒的一个A1。翘二郎腿是一个不大好的行为习惯,XXX也看到了,并想办法去控制它,过去的经验主要是靠自己的意志,就是想到了就刻意地去控制它,但控制的结果不是特别的理想。
【A1反思加工】
大家想想看,根据刚才拆页中对于“习惯回路”的讲解,你可以怎样分解自己刚才所分享的这个习惯的暗示、惯常行为、奖赏呢,大家可以按照片段里这个图的样子,画出你这个习惯的回路,然后再想想看,如何做到重复直至形成习惯,在小组内花2分钟时间讨论一下。
……
好,下面有哪位小伙伴愿意分享一下本组的一个A1+吗?
……
好的,有请XXX。
【学习者分享】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拖延症,比如在单位里,学校周一布置一个任务,要求周五交一篇论文,我可能在周一至周三都只想着有这么一个任务要去做,但直至周四晚上才去写,最后在周五也能交上,效果也可能还好。但我想着这不是一个好习惯,如果周一、周二写好了,周三、周四还可以改一改,这是我意识到的,但不知道如何纠正。刚才莫莫帮我介绍了一个办法,我觉得很好,她介绍给我一个APP,这个APP可以提醒到你一些你没有做的事情,你今天没做,明天它还会提醒你。我觉得这挺好的,因为有一些事情一直被提醒,那我可能就想着还是去做了吧,我会尝试一下。
谢谢XXX,非常棒的一个A1+。为了解决你的拖延症,现在你可以采用一个APP来进行自我管理,其实这个就是可以作为你的一个暗示,接下来我用APP来管理自己怎么样去做一件事情,建议你可以再增加一个奖赏,就是做完事情,不再拖延,给到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这样能更好地促使自己使用这个APP来进行自我管理,使自己不再拖延。
希望本片段能帮助大家学会观察、分解自己的“习惯回路”,调控自己的习惯。
我的拆书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