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年5月刚加入拆书帮的新手拆书家,目前是喜乐分舵周日场的场主,我的目标是在6个月内成功转型为三级拆书家,欢迎喜欢读书的小伙伴加入我们。
F) 特征: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本书叫《重要的事情说三点》,作者八幡纰芦史是日本广告策划界的先驱和经营战略咨询专家,他根据长期研究的战略性思考和沟通能力总结出高效的交流思想,并使对方接受你的想法的神奇而有效的“3的法则”。
A) 优势:这本书被日本权威的结构思考力学院所推崇,豆瓣评分7.1分,全书9万字,与其他沟通类书籍相比,本书的特点是在教你说话技巧的基础上,用数字3来帮助你理顺说话的逻辑,全文通俗易懂,文中涉及的说话技巧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B) 利益: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同样一个问题,你来回答的时候一直讲不清说不明,别人来说的时候不仅思路清晰,而且讲的头头是道,在没看这本书之前你可能只是觉得他说话很有条理,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你会明白他之所以能条理清晰的说话,是因为具备了快速分类、归纳和整理的能力,如果你也想具备这样的能力,想训练自己的表达思维,本书数字3的思考结构或许能给到你一些启发。
想要向别人传达信息的时候,首先自问自答来确认一下这些信息是否妥当也是很重要的。
具体来说,就是从Want(想要做)Can(能做到)和Must(必须去做)这3个角度来验证自己的主张。
例如,你要向上司提案,你就可以先自己验证一下你的企划书是否有问题。
“这个企划真的是‘想要做’的事情吗?”
“这个企划真的是‘能做到’的事情吗?”
“这个企划真的是‘必须去做’的事情吗?”
如果你能顺畅地回答出这3个问题,你的企划案就非常有说服力了
但是如果你做不到这点,在你向上司提案之前就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企划案的内容了。
“想要做吗”“能做到吗”“必须去做吗”,这3个问题中任何一个回答不上来都可能意味着你的企划并不能通过。
用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你想放松身心,所以想到要不要去泡那个据说很有效的温泉。
首先你要问自己“我真的喜欢泡温泉吗”。
如果,你对温泉并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偶尔看到了这个温泉的宣传广告而已,那么在构想的阶段就放弃计划比较好。因为即使你去泡温泉了,也并不能放松身心。
然后,即使你非常喜欢温泉,但是却请不到假或攒不出旅游费,你也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计划。没有假期或没有金钱的话,你就只能被迫放弃计划了。
最后,就是检查。你很喜欢温泉,在时间和金钱方面也并没有问题,你要确认的就是想放松身心真的必须去泡温泉吗?
“其实即使不去泡温泉,随便去家附近做个按摩也足够了,最近我也没积攒过多的压力…
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出现,你也最好放弃你的温泉之旅。
为了便于今天的学习,现在我分一下组,从我的左边开始,3人一组(嘉腾至草莓,yami至青青,续鹏至明明,周倩至何小磊)共4个小组。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之后,学习者能够学会在做决定前(where)通过问自己3个问题,理性的判断自己的想法、方案的可实施性及说服力。
What:原文片段清晰明了地向我们展示了数字“3”这个神奇的思考结构,在这个思考结构下运用3个问题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想法、方案的可实施性。
How:具体来说,就是:
1、想要的吗:是想要做的事情吗?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吗?
2、能做到吗:是我能做到的事情吗?在能力范围之内,可执行吗?
3、必须去做吗:是必须去做的事情吗?达到某个目标必须这样做吗?还有其他选择吗。
这三个问题如果有1个答不上来,我们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话题。
一般做法:通常我们在做某个决定前容易感性,喜欢拍脑袋,忽略了可控性、落地执行及效果,表现的状态是:管他呢……再说。比如之前老板让我做一份组织重塑方案,虽然做完了,在管他呢,交了再说,到时候老板有意见在修改这样的状态下交了,结果得到的回应就是:做的什么方案,根本无法落地执行,讲一堆虚的,都不是我想要的。
(不这么做的坏处)那是不是做决定前不问三个问题,生活就没法过了呢?也未必,只是不这么做会给人留下做事不靠谱,考虑问题肤浅的印象,然后做一些事后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这么做的好处)那如果我们提前问自己这三个问题,至少可以让我们的决定更理性,方案更有说服力,意见具有可实施性,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
Where:听到这里有小伙伴会想我不问也做的很好呀,所以今天的3问,更适合做决定之前有“管他呢……再说”这种随性的想法的伙伴,本身就很理性,而且做事情喜欢反复验证的,就不一定适合了。
加工成正面案例
以上就是我对原文知识的理解,如果再给我一次向老板提交方案的机会,我会这么做:
第一步:想要的吗:方案呈现的内容真的我发自内心想要做的事情吗?还是为了应付老板的?
第二步:能做到吗:我写的这个方案呈现的内容可执行落地吗?符合公司组织重塑的最终目标吗?在现有的体系下能执行吗?
第三步:必须去做吗:方案中呈现的所有内容都是必须做的事情吗?有没有可做可不做的内容呢?
三个问题中,如果有1个无法顺畅的回答,那我就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的方案,通过反复审视,让方案更有说服力。
接下来请小伙伴们想一个自己之前因没有好好审视自己的想法、方案,导致可实施性很差的经验,比如说某次提报方案,因为没有认真验证自己的方案,被老板嫌弃;或者回想一下每次的购物狂欢节,明明已经捉襟见肘了,却因为没有好好审视自己的金钱能力,而让自己一夜成为“负翁”;再或者,给孩子报兴趣班,真的适合他吗?还是因为别人家都报名了。
根据上面的情景回想一个自己失败的案例,如果上面没有适合你的场景,你也可以根据原文知识点自己写一个,给大家3分钟时间讨论,讨论结束后邀请1位小伙伴分享。
分享人:嘉腾
分享的内容:
工作中有一些小的事情,比如跟其他同事要材料,但是这项工作不是我的工作,是另外一个同事的工作,因为我离开比较近,比较方便,在这种情况下我不会考虑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我来做,工作能不能做和有没有必要做是两回事,后来同事有提到这点,确实是我需要注意的。今天你讲了这个知识点之后,我觉得以后做每件事情,我们都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你想要做的事情,你能不能做这件事情,是不是你必须做的事情,通盘考虑这三点之后在去决定这件事情要不要做。
我:
如果我能让时光回转,让大家有一次重新来确定自己想法是否可实施的机会,回到当初的场景,根据三个问题,你会怎么自检,让自己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分享人:嘉腾
第一问,是想要的吗?
首先是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肯定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因为不是我的本职工作
第二步,能做到吗?
其次能不能做,我肯定能帮她做这件事情,因为这是情分问题
第三步,必须去做吗?
最后,是不是我必须去做的事情,也不是我必须去做的事情,这三个问题中有2个问题我否定。
非常感谢嘉腾的分享,我今天的拆书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