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在座的小伙伴们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抽出时间愿意陪我拆书晋级。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本次的拆书家艺霏,艺术的艺,雨字头霏,这个霏是飘扬的意思。大家也可以叫我文超,因为这是我的真实姓名,但我更喜欢艺霏这个名字。三个标签来介绍一下我自己:我的第一个标签是6岁半男孩的妈妈,第二个标签是一名公务员,现在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工作的时间久了,对这份工作产生了一些厌倦,感觉不到乐趣,直到最近参加了拆书帮,又参加了两次训练营以后,我忽然发现了在目前职业的基础上发展兴趣的可能,工作场成为我实践A2的训练场,提升自我的练习场,我发现原来我的工作之中,埋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呢!第三个标签是一名终身学习爱好者,我非常喜欢这个名词,因为它使我感到我还有一颗年轻的心,鼓励自己照见更好的明天。
接下来我来介绍一下什么是拆书和拆书帮?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帮俱乐部)。拆书帮分舵是公益性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拆书帮创帮时间是2013年4月6日,正式分舵及筹备分舵覆盖全国28个省份60座城市,截止2019年7月,已经成立正式分舵48 家,筹备分舵40 家。
我们一起了解了拆书和拆书帮,接下来进入今天的拆书环节: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原文片段,这个片段取自《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读完的小伙伴举手示意我一下,时间2分钟。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
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请将它们列在一张纸上。
当我第一次审视自己的清单时,仅仅是它的长度就让我明白为什么我活得很不开心。我终于意识到,有许多事情,我之所以日复一日地去做,是因为我相信那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我清单上的第一项是“写临床报告”。我讨厌写那些报告,然而每天我至少要折磨自己一个小时。第二项则是“开车送小孩上学”。
第二步
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当时,我对这一步骤有些抗拒。我反复强调:“写临床报告不是我的选择!我不得不做!我是一个临床心理医生。我不得不写这些报告。
第三步
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 是因为我想要 。”
起初,我怎么也想不清楚我到底为什么要写临床报告。几个月前,我已经确信,对我的病人来说,临床报告用处并不大,花那么多时间是不值得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一直费尽苦心准备这些报告呢?最后我终于明白了,我选择写临床报告,是因为我想从中得到收入。于是,从35年前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没有写过一份临床报告。想到自己少写了无数的临床报告,我的快乐真是无法形容!当认识到钱是我的主要动机时,我马上就想到我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获得收入;而事实上,我宁可在垃圾箱中觅食,也不愿再写一份临床报告。
我清单上的第二项是开车送孩子上学。当我琢磨自己为何要这么做时,我发现,我很欣赏我的孩子从他们现在的学校得到的教育。虽然他们可以步行到附近的学校上学,但他们所在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我的价值观。想到这一点,在开车送孩子上学时,我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在这以前,我会说:“倒霉!今天又不得不开车送孩子上学。”而在这之后,我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是为了孩子们能够得到我所看重的教育。当然,有的时候,在路上我需要提醒自己两三次开车送孩子上学的意义。
好,我看小伙伴们已经阅读完毕,我们继续啊。
WHY:
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会发现很多自己认为很不情愿却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们认为这是不快乐的来源,面对自己的选择,真的是“不得不”为之,还是有深入的原因和内心的需求呢?
WHAT:
今天的片段,教我们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的三步法,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自己的人生选择,找到这个不得不的选择背后的理由和需求。
HOW:
这个方法分为三步:
1、列清单。列出在日常生活中,你自己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清单。
2、在清单中的每件事情前,加上“我选择做”这四个字,组成句式:“我选择做XX事情”。
3、探求内心这么做的理由和需求。在“我选择做XX事情”后面,加上“是因为我想要XX”,组成句式:“我选择做XX事情,是因为我想要XX”。
通过这个思考过程,来探求内心深处之所以做这件事的理由,满足的是哪些需要,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个需求,会豁然开朗:这个理由和需求,如果是符合你的价值观的,就能转变我们的心态,从不得不转变为选择做,找到乐趣,开启快乐生活模式;如果是不符合你的价值观的,就直接PASS掉,而不必忍受。
��
[A1]
分享一个我个人的经历:
儿子出生6个月后我产假到期,开始上班,于是婆婆过来帮忙照顾儿子,家里还有一个保姆,婆婆育儿老观念,经常会因为养育孩子与保姆或者和我产生争执。比如,儿子喜欢到处探索,我认为在安全范围内是可以的,而婆婆就经常阻止儿子,限制他的探索,弄得儿子一段时间内畏首畏尾的,我和婆婆沟通也没有效果,我感到内心纠结,对儿子也有内疚和焦虑的感受,于是脾气不好,经常烦躁,失眠,导致现在也会对儿子有内疚心理,觉得儿子现在有些胆小,害羞等行为特点都是那时候带养失误造成的。
对这个案例的反思:
1、请婆婆来帮忙照看孩子,这件事情我一直认为是我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
2、但我从来没有认为这是我的选择,我认为不得不和我选择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概念。
3、没有深入探求内心之所以做这件事的理由和需求。请婆婆来帮忙,满足的是我对育儿任务分担的需求,还有放心的需求,觉得毕竟是孩子奶奶,比外人要放心。我意识到这两个需求的话,结果就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并接受这件事的后果,并想其他办法补救;二是可以用别的方式满足这个需求,比如我辞职在家带孩子,那么就可以不请婆婆来了。
[A2]
[目标]
今天,我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的三步法,练习通过深入理解我在工作中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列席参加派驻单位的决策会议,愉快接受自己的选择。
[行动]
1、列清单。在我的清单中,每周列席参加几个派驻单位的决策会议,是我感觉没意思却又认为不得不做的事情,没有兴趣,最后还要发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每次去参加会都倍感煎熬。
2、在这个事情前,加上“我选择做”这四个字。句式变为:我选择每周列席参加派驻单位的决策会议。既然参加了,要承认这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起码是自己选择这份工作间接带来的结果。
3、探求内心这么做的理由和需求。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这是工作职责的要求,我必须去做,原因一是我想拿到工资;二是我想得到工作称职和工作能力的认可;三是我想有价值感。而在工资收入、得到认可、价值感之中,价值感是主要的动机。那么句式变为:“我选择每周列席参加派驻单位的决策会议,是因为我想要得到价值感,认可和工资收入”。其中价值感可以给我带来乐趣和快乐。于是我感觉有点开心和放松了,而且,我决定,可以利用列席这个决策会议的机会,锻炼自己通过听别人的汇报,总结思路,提炼主要观点,发现关键矛盾的能力;同时利用发言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提炼自己观点的能力。现在我感觉到这件事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愿意做的事情了。感受到了做这件事的乐趣。
好,最后一起回顾一下今天拆页的内容。
今天分享了《非暴力沟通》中,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的三个步骤,分别是:1、列清单。2、在清单中的每个事情前,加上“我选择做”这四个字。3、探求内心这么做的理由和需求,在“我选择做XX事情”后面,加上“是因为我想要XX”,组成句式:“我选择做XX事情,是因为我想要XX”。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