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关键对话》 所属活动: 自我管理+区分目标和目的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目的和目标区别 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学习,学习者能够在和别人目标不同时,运用今天学的确定

开场:

【开场】 自我介绍

坚持改变,彼此加油!各位亲爱的小伙伴,大家晚上好,我叫王力,用三个标签来介绍一下我自己:

【第一个标签】学习力导师,学习力是一切能力的元能力,希望能够成为大家的学习伙伴;

【第二个标签】培训爱好者,培训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件事情,通过坚持去做这件事情,我现在从一个培训爱好者直接逆袭成了一个培训管理者;

【第三个标签】坚持,我为什么能够逆袭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坚持,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坚持去做一件你喜欢做的事情,坚持把这件你喜欢的事情做成你的梦想,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所以坚持这个关键词分享给到大家;

【开场】  图书介绍

【场景】:大家在生活或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过,比过结束一段感情,指出老板一些不对的做法,应对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儿女等目标不同关键对话。

【提问】:你会遇到类似的关键对话场景吗?以前都是怎么处理的?是不是瞬间爆发或沉默不语?

【影响】:如果经常因为目标不同而与人争执或沉默不语,人与人之间容易引发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话者之间的关系开始急转直下,生活质量一落千丈,有没有可能,结果证明其风险非常高。

【解决】:《关键对话》这本书就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找出目标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建立共同目标,最后达成一致。

【开场】  现场分组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分一下组,这边的是1组、那边的是2组。好,谢谢大家的配合!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阅读】  原文片段

      想要积极寻找共同目的只是令人激动的第一步,光有这个念头还不够。调整到正确的心态之后,我们还需要改变应对策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发现对话陷入僵局的原因在于,我们期望实现的是一个目标,而对方希望实现的是另一个目标。我们认为这种矛盾永远无法调和,因为我们总是把期望目标和实际目的等同起来。实际上,期望目标是一种策略,策略带来的结果才是实际目的。换句话说,我们总是把愿望或目的和策略混为一谈,这就是问题所在。

      例如:下班回家后我说我想去看电影,你说你想待在家里休息,于是我们便开始争论起来,“看电影”“看电视”“看电影”“看书”……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是因为外出和待在家里是水火不容的对立选择。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目标】 制定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挖掘双方背后的实际目的,寻找第三种选择使目标达成一致,让人际关系更加美好、和谐。

I便签】  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强化概念讲解】

很多时候我们会与他人发生分歧,原因就在于目标不同。如果我们都想着去做同一件事情,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争执。 所以想要解决分歧,就要建立共同目标。但问题是,如果我们守着自己的目标不放,那么就不可能达成共识。正如原文所说,我们很容易把 “期望目标”和“实际目的”混淆在一起。

在这里,“期望目标”和“实际目的”是两个看起来很像的概念,到底如何区分它们呢?在我看来,“期望目标”它就像是过程,它能指导我们具体去做一些事,它是具体和量化的,比如,跑5公里和做50个仰卧起坐都是“期望目标”。

而“实际目的”它就像是结果,减肥和锻炼身体它就属于后者——“实际目的”,“实际目的”一般没有那么具体。我们的“期望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实际目的”,比如刚才说跑5公里和做50个仰卧起坐的“期望目标”是为实现减肥和锻炼身体这个“实际目的”的,大家是否可以理解。

如果我们想要达成共识,那么第一步就是区分“期望目标”和“实际目的”。实际生活中,这并不容易,我们很容易死抠字面意思。比如当对方说想看电影,我们就容易把看电影当成他的“实际目的”,好像她非看电影不成。实际上,对方主要是想出去走走,看电影和逛街她都能接受。

具体该如何做才能达成共识呢?分为以下三步:

首先,确定 “期望目标”,我们可以通过询问等途径,再次确认对方的“期望目标”。比如,有次我和爱人出去旅行,快要回去前一天晚上我感觉非常累,我想在酒店休息,她却坚持要去市中心。我问他:“你是想去市中心,对吗?”他回答是。

然后,找出“实际目的”,通过观察和询问,找到期望目标指向的结果。比如,我问他为什么一定要去市中心时,她回答说:“马上要回去了,想能给同事带一些特产,感觉只有市中心才能买到特色的东西,所以想去市中心看看。”在这里,去市中心是“期望目标”,而背后的“真实目的”是想给同事买一些特产。

最后,寻找第三种选择,当你弄清了对方的“实际目的”后,你只需要根据对方“实际目的”,提供第三种选择来达成你共同目标。最终我们在酒店附件买到了想买的特产,不一定非要去市中心购买。

【预防异议】

有人会问,我一定要弄清楚“期望目标”和“真实目的”吗,我想说的是“期望目标”和“真实目的”是我们关键对话第一步,你只有更清楚这些了,可以让我们更加顺畅去处理因目标不一致的关键对话,让我们人际关系更和谐,是非常值得的。另外这三个步骤只要你经常去用,养成这种思维的话,对于对你来说会更加容易。

【适用边界】

这个方法肯定不是万能的,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用的。如果在购物、吃饭这样非常单纯的事情上,你并不需要判断对方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你可以直接进行沟通;但你如果碰到有不同观点、情绪冲突特别大、风险特别大的关键对话情境,是非常适用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便签】教学习者编剧本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现在进入演练环节。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请大家给自己设定一个未来可能和别人目标不一致的场景,比如生活中应对孩子问题与家人观念不一致,工作中跨部门沟通时双方存在沟通障碍等。请编一段小故事,设计出背景、人物、对话、内容、结果,其中部分对话运用刚学到的的几个步骤,要求最后双方能够达成一致。

好,接下来请我们的小伙伴,开始在纸上写下你的剧本,时间五分钟,五分钟后请人来讲讲的剧本。

【学员小刘分享】

时间:周末    地点:小刘家里    人物:小刘和她的小孩

事件:周末,我的小孩有些喜欢看电视。有一次我的小孩对我说他想看电视的时候,我就会否定他,不让他看,甚至用禁止看的语气与他沟通。但是,当我们学了这个方法之后。我就会去想他实际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我可能会换一种方式和他沟通。因为他想看电视实际的目的有可能就是要娱乐休闲,现阶段、现在的状态是不是可能太无聊了,想找点轻松愉快的事情做一下,这可能是他实际的目的。

其次,那我去和他沟通的时候,提供另外一种选择,我会问他:“你现在很无聊吗”,他可能会回应我,那我这个时候再问他实际的目标是什么,比如果说是否是需要陪伴,一起画画或带他出去玩一下,等等…..

最后,换了一种方式,他真实的目的并不是想看电视,而是想让我更加的关注他,陪他玩一会,这是他真实的目的。于是乎我和我的儿子就有了一次很愉快的沟通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