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F:这本书是由出生在韩国的华侨郝明义先生所著,他还翻译过阅读方法界非常有名的一本书,那就是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相信大家对这本书肯定有所耳闻吧,当然,今天拆的这本书在阅读方法界也是非常有名气的,只不过现在已经绝版了,我这本也是影印版。《越读者》这本书由50个与阅读方方面面有关的小篇章组成,涉及的范围特别广,能够满足几乎所有读者的需求,也能够指导读者们有效地读书。
A:和同类讲述阅读方法的书籍相比,这本书是融合了多本经典书籍的经典之处,也正如其书名中的“越”字,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跨界,它在文笔优美的同时,在指导阅读方法上操作性也特别强。
B:相信读一读这本书,在毁三观的同时,更会在阅读操作技巧的实用性上打动你,让你在阅读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均能更上一层楼。
好,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今天的拆页吧,这个拆页是来自于这本书的第6部分:方法论,讲述的主要是如何做笔记。请大家花2min的时间阅读一下这个简短的片段,看完之后给我示意一下。
好的,看到大部分伙伴都已经看完了。鉴于这个片段本身并不是很复杂,我就简单地讲解一下吧,首先,关于做笔记这件事本身,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意见,有很多大咖也在这点上发表过自己的意见,有人认为做笔记有助于日后温习而赞成做笔记,其中,就有人认为最好是记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当然,也有人认为做笔记阻碍下次阅读时新发现和新体会的产生,而不推荐在书上做笔记。本书的作者则接受了上面所有观点,提出有些书应该买三本,第一遍直接在书上做笔记,觉得真好呢?就再买一本留待下次再看,同时还应买一本赠与朋友。今天这个拆页的内容就是作者综合了多种读书法的一个做笔记的方法。片段中提供的方法分为四类(出示导图——)
第一种是直接记书上,其中又提供了4种方法,1,是标注心得,用“!”,2,是标注需要继续查询资料,用“□”3,是标注没不懂的地方,用“?”,4,标注不同意作者观点的地方,用“×”。第二种是需要尽快进一步查询的,拆页说的是PDA,就是掌上电脑,对此,我个人的意见是,现在手机和网络都比较发达,如果是几分钟之内能够查询的简单问题,我们就可以尽快查明,要是现在资源或时间不够,我们就可以放在记录待办事项的APP上,比如手机日历或是“滴答清单”等等,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个有资源时段的时间提醒。第三种是长段的心得体会等,这个拆页提供的是快速纸笔记录,我个人的意见还是使用APP,笔记类的,有道云啊,印象啊,还有一个涂书笔记,都是目前很多人推荐的,当然还有一个讯飞输入法,可以口述输入。第四种方法就是将上述的第二种和第三种录入电脑,目前应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印象笔记和有道云笔记。好的,下面大家来看一看我用这个方法对今天这个拆页做的笔记。
出示:已标注的拆页。
首先是第二行古人用的四种读书方法,我追查了一下是出自林语堂先生著的《读书的艺术》一书,对于这四种方法具体的解释,我批注在这个片段后面,待会会将图片发送到群里供大家参考。然后这里第一条,将笔记直接记在书上,提供了四种不同的标注方法,我觉得对于我这种喜欢阅读纸质书的人来说很有启发,于是就在前面标注了一个感叹号。另外第二条需要追查的部分,原文说的是PDA,我对此则标注了叉叉,因为我觉得当下手机的日历APP和清单APP更能满足我们的这方面的需求。第三条是纸笔记录长心得,我也标注了一个叉叉,取而代之的是笔记类APP结合讯飞语音输入法。关于最后的电脑处理,我更推崇的是网络笔记和电脑同步。这一个拆页比较简短,我这里用了三种标注方法。而且直接拍照就可以上传到网络笔记了。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方法既全面概括了读书记笔记的方法,而且标注简单明了,同时又能做到追查、日后查询两不误。
好的,学完上面这个拆页,我们来现场尝试一下将这个方法应用到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我这边提供了一个片段,是《越读者》这本书的第五部分——工具中的“记忆与CPU”。下面,给大家8min的时间,先运用刚才拆页提供的方法阅读一下这个片段,然后在组内讨论:这个片段给你们最大的心得是什么?有没有什么是你们觉得需要继续追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