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目标】在完成本次RIA便签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孩子出现过度行为、提出过分要求欲望,或违反了规定、规矩,我们不允许或不希望这种不好的情况发生的情况下,运用“限制过度行为”的四个步骤,对孩子的过度行为进行约束并限制,而孩子不会产生抵触情绪或进行反击,让孩子懂得约束自己,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
【图书介绍】各位伙伴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的拆书人李秋红。
【F】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片段来自这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是一本儿童教育类的书,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海姆·G·吉诺特博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本书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光有爱和洞察力是不够的,教育全都体现在日常的沟通技巧中,如何获得与使用这些技巧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A】这本书在自2018年1月出版以来在美国的销量达到了500多万册,以31种语言畅销全世界,豆瓣评分达到8.8分。这本书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它是以生活中的事例诠释着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智慧。
【B】在与孩子沟通中,你是否有过语言不当,对孩子造成伤害?是否对孩子的行为直接批评否定而引起孩子的不满?是否对孩子提出的过分要求强硬拒绝,而造成孩子的情绪失控?如果你苦于不会与孩子沟通,想利用沟通技巧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那么本书会给我们想要的答案。
我今天拆解的主题是:“限制过度行为”。下面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下我发给大家的原文片段,阅读完后请给我一个示意。
【原文片段】《孩子,把你的手给我》P117、118
表达不同限制时要用不同方法
作出限制时,有些表达方法会引起反抗,而另一些方法则会得到孩子的合作,比如:
1.父母承认孩子的愿望,并用简单的话说出来:“你希望今晚能去看电影。”
2.父母明确指出对某个具体的为的限制:“但是我们家的规矩是“不是周末的晚上不能看电影。”
3.父母指出望至少能部分实现的途泾:“你可以星期五晚上或者星期六晚上去看电影。”
4.父母帮助孩子说出一些作出限制时可能导致的不满,然后表示同情:
“很显然你不喜欢这个规矩”。
“你希望没有这样的规矩。”
“你希望规矩是这样的:毎天晚上都能看电影。”
“当你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你肯定会改了这个规矩。”
并非总是需要这样来说出限制,这样的表达也并非总是切实可行的。有时需要先说出限制,然后再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回应。当孩子要朝妹妹扔石头时,妈妈应该说:“不准朝着她扔!朝树扔!”通过指出树的方向,她可以成功地让孩子改变石头的方向。然后,她可以回到孩子的情绪上来,建议一些没有伤害的表达情绪的方式:
“你可能很生气,以致朝妹妹扔石头。”
“你可能气坏了,在你心里,你可能恨她,但是不应该伤害她。”
“如果你想扔石头,你可以对着树扔。”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告诉她,或者向她表示,你多么生气。”
表达限制时,语言不要刺激孩子的自尊。限制的语言越简洁、越客观,孩子越容易接受。“不是周末的晚上不能看电影比“你知道不是周末的晚上,你不能去看电影”引起的不满要少。“该睡觉了”比“你还小,不该熬夜熬这么晚,上床去要更容易接受些。“今天看电视到此为止了”比“你今天已经看了够多电视了,关掉电视”好。“不要互相嚷嚷”比“你最好不要再冲他喊了”更容易让孩子服从。
当限制指出个物体的功能时,孩子更愿意接受。“椅子是用来坐的,不是用来站的”比“不要站在椅子上”效果好。“积木是用来玩的,不是用来扔的”比“不要扔积木”好,也比“对不起,我不能让你扔积木,太危险了”效果好。
好的,谢谢各位伙伴的反馈。
下面我来谈谈对这个片段的理解:
【what】这个片段讲的是当孩子出现过度的行为或提出过分的要求及欲望时,家长运用“限制过度行为”的方法,限制、禁止其行为或欲望,而不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抗拒,让孩子懂得约束自己。
【why】(不这样做的坏处)每当孩子出现过分的要求、行为、欲望,或违反了规定、规矩等情况,我们要对他的过度行为进行约束并限制时,我们通常是怎么做的呢?通常我们会采用命令、警告、挖苦、唠叨、骂、甚至大打出手等措施,结果会导致要么伤害孩子,要么孩子不情愿、不服气、不耐烦、叛逆甚至报复,孩子也不会对自己的不合适的行为有所反省。那么当孩子出现过分的行为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限制过度行为”的四个步骤:
【how】
1、承认愿望:用简单的话说出孩子的愿望。比如:“你希望把所有的玩具枪都买回来。”
2、明确限制:说出对具体行为的限制或事情的规矩。比如:“每种玩具不能超过2件。”
3、实现愿望:你可以说出孩子的愿望能够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比如:“你可以和你的同学朋友交换着玩或你用零花钱自己买。”
4、理解同情:你要理解孩子对限制的反感情绪,说出孩子的不满,然后表示同情。比如:“你一定不想要这样的规矩。”
【预防异议】也许有的伙伴会问,这四个步骤在亲子沟通中是很有效的,是不是这种方法只适合于亲子沟通?不是的,实际上只要是人际沟通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举个例子:昨晚我家先生在家里一直看抖音刷手机玩,孩子也不爱陪,我有点不高兴的说:“你就不能放下你的手机吗?手机比我和孩子都重要是不是?你有多久没陪孩子了?”他听我这么说也不太高兴的说:“我好不容易能休息一会,你又在这挑毛病,我还不如去单位加班。”结果是两人都不太高兴!如果我当时采用了沟通的四步法,那么就不会让先生有这么大的情绪,我不想让他玩手机的心愿也会达成,会降低沟通成本,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四步法适合所有的人际沟通。
【where】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孩子的沟通,同样适用与家人、朋友或同事的沟通中。表达限制时,语言要简练、客观、坚定并且尊重,不侮辱,不专断、不反复无常,不可暴力或过度愤怒。
【A2催化应用分步催化1】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学是为了更好的用,现在请大家想一下,在未来一周里,你也许会遇到孩子还想再多看一集动画片、想吃垃圾食品、家人只顾着玩手机、同事上班经常迟到等等场景,你会遇到什么样的的场景呢?
请大家用1分钟时间,把你可能会遇到的出现过度行为的场景写在你的便签纸上,然后我会请一位伙伴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孙梅:我女儿有一个毛病就是爱随手乱扔东西,昨天我下班回家,发现女儿把玩具扔的沙发地上到处都是,我就压不住火了,对她大吼:“你赶快把玩具都收起来,整天乱扔我受够了。”女儿吓得大哭起来。以后我还会遇到女儿又随手乱扔东西的情况,如果再出现这种情况,我会用限制过度行为的四个步骤与孩子沟通。
【A2催化应用分步催化2】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谢谢孙梅的分享,现在,请大家针对你刚才所设想的那个场景,让你运用“限制过度行为”的方法,与对方沟通,对对方出现的过度行为进行约束或禁止。请大家用3分钟的时间将你的具体行动步骤写在我发给大家的便签纸上。
然后我会请一位伙伴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孙梅:第一步承认愿望:我知道你自己也是不愿意这样乱扔东西的,只是养成这样的习惯了;
第二步明确限制:但是,你自己的物品你一定要自己收拾好;
第三步实现愿望:你可以选择你自己喜欢的固定位置来收纳你的东西,不用非得按照我规定的位置去收纳;
第四步理解同情:我知道你不喜欢我强迫你,但是这是家里的规矩,你可以等你长大后自己来定规矩。
【小结】
好的,感谢伙伴们今天的参与和分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限制过度行为”的方法,分别是:承认愿望、明确限制、实现愿望、理解同情,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在孩子出现过度行为时,进行约束并限制,让孩子懂得约束自己,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我今天的拆书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期待下次的相聚!